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文课-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解析

语文课-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解析
海水能喝干。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 夸张。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 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修辞手法——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组 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 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按内容划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 正对:上下句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反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串对:又称“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 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 修辞方式。 Nhomakorabea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 缩小了一半。
比拟的种类
1、拟人
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例: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 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 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 开放的野花。
2、拟物(人拟物)
把人当做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 的某些特征。 例: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 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修辞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一、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修辞的基本知识与作用修辞方法是为了突出语句中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者渲染某种特定气氛,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修辞方法的类别与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定义: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叫复喻)、倒喻、反喻、互喻(又叫回文)、较喻(又叫强喻)、譬喻、饰喻、引喻(又叫借喻)、譬喻等。

(二)借代:1、借代的定义: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

2、借代的分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3、借代的作用:用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借代的注意事项:代词一般不出现在被代替的事物之后;不能借代人;借代要有明确的对象;被借代的事物不出现;借代的部分不能省掉。

5、借代的种类:第一人称代词:我、你、他、它、我们、咱们、自己、我们、咱们自己。

1。

设问的作用: 1)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3)为下文做铺垫。

2。

反问的作用: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3。

双重否定的作用:强调肯定的内容,加重语气,加强表达效果。

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节奏、加重感情、叙事透辟、委婉含蓄。

5。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6。

对比的作用:强调事物间的差异,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加强作者的感情。

7。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8。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给人以启示。

9。

设置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关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造成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吸引读者。

10。

对比的作用: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语文各种手法的归纳

语文各种手法的归纳

语文各种手法的归纳
语文中的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这些手法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比喻能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拟人能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使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能够增强气势,叙事透辟,长于抒情;对比可以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表现手法有赋(铺陈)、比兴、象征、联想、想象、白描、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写法等。

这些手法都能起到强化表达效果的作用。

以上是常见的语文手法,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极大帮助。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介绍和运用,建议查阅相关的语文教学辅导书籍或请教专业的语文教师。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修辞手法(1)比喻(喻、暗喻、借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1)设问: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15)互文(照应)(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不同文体:(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4)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 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 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 引起共鸣。
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 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 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 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 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 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一般涉及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考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表达方式,但分析时可从表达方式切入,在题目中考得比较多的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一、与描写有关的表现手法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感官角度写,注意分析描写事物的特征,描写的层次、视角(线)的变化,如远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
白描手法(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不加渲染,使描写更加生动传神而用语简洁)
细节描写(注意细致、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
2、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反衬静(寂静、宁静、幽静)
3、实写,虚写,虚实结合(描写眼前存在的事物为实,描写想象的设想的回忆的历史的为虚)
4、映衬、渲染、衬托或烘托(用多个景物为某一中心景物服务,或者多角度写一个事物)
5、对比、反衬、对照(运用在特征相反的事物之间)
6、抑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7、联想(丰富拓展诗歌内容或丰富表现内容)想象(主要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神奇)
二、与抒情有关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悲景反衬乐观情绪
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象征
3、用典(作用为借古讽今,借古兴怀,以古人的遭遇自比,以古代名人自勉)
三、与构思(结构)有关有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对比(古今对比,盛衰对比,年轻与年老对比,正反对比,哀乐对比等)
4、前后照应,呼应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修辞手法
1、比喻(使描写更形象生动)
2、通感
3、比拟【拟人(将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以人的精神),拟物】
4、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人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特点鲜明、具体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练,
语言富于变化)
5、夸张(夸大,缩小,超前)
6、对偶(对偶是常用手法,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写,如果对偶句有特色,比如对仗工巧,或者全部是由
名词组成的对子,可能会成为特色鉴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对比
8、排比(丰富内容,用语简洁,增强语势)
9、设问(提出问题,引起下面内容,引人关注与深思)反问(强调)
10、双关(谐音双关,一语双关,含蓄)
11、重复,反复(强调,强化感情)
10、叠词(音韵的美)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