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
新闻导语写作总结

新闻导语写作总结引言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开篇段落,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它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主题、要点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决定读者是否继续阅读全文。
因此,撰写精确、吸引人的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中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总结新闻导语写作的几个关键要点,旨在帮助新闻写作者提升自己的导语写作技巧。
1. 确定主题新闻导语的首要任务是准确传达新闻的主题。
在写导语之前,新闻写作者应该对新闻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
他们需要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相关人物、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确保导语中包含了这些重要的要素。
2. 突出要点新闻导语应该突出新闻故事的要点。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将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传递给读者。
导语应该回答谁、何、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这些基本问题,并呈现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注意语言风格新闻导语应该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导语应该是易于理解的,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导语还应该尽量避免主观性的评价和评论,以保持客观的报道风格。
4. 引起读者兴趣新闻导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愿意继续阅读全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导语可以使用一些吸引人的手法,如引用有趣的事实、提出有争议的观点、描述突发事件或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等。
通过在导语中创造悬念或引发情感共鸣,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 简洁明了新闻导语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修辞。
导语应该在几句话或几十个字内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对整个新闻故事有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导语应该清晰明了,用词准确,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表达。
6. 反复修改撰写新闻导语时,新闻写作者应该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
他们可以不断地修改导语,以确保语言流畅、内容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提升导语的吸引力和引人入胜的能力。
同时,新闻写作者还应该考虑导语的长度,尽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长或过短。
结论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现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蕴含着整篇新闻的精髓,它要既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要足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全文。
下面介绍20种写作新闻导语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撰写吸引人的新闻导语。
1.时事引用法:引用一句相关人物的话或者相关事件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名言警句法:引用一个有名的名言或者警句,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了解新闻的主要观点。
3.接续法:将新闻导语与标题相呼应,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延续。
4.主题法:简单明了地表达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指数法:用特定的数字展示新闻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6.逐步递进法:逐步展示新闻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信息,吸引读者对新闻的关注。
7.问题引导法:用开放性或者疑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
8.平衡法:同时展示新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让读者对新闻的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9.情感引导法:通过描述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0.引人入胜法:用一个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事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11.反讽法:用反讽的语言描述新闻的一些方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12.情感渲染法: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新闻中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13.游说法:用说理的语言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继续阅读。
14.列表法:简单罗列出新闻中的几个关键点,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15.反问法:用反问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回答。
16.事件特写法:通过详细描写新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或者人物,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和兴趣。
17.新奇法:用一个新颖的事件或者观点来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
18.对比法:通过对比新闻中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9.时效性法: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紧迫感,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新闻。
20.场景描写法: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新闻的兴趣。
新闻写作之——呈现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

新闻写作之——呈现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第一篇:新闻写作之——呈现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新闻写作之——呈现16种常见导语诠释新闻稿的写法一个有头脑,会思考的记者,写文章的手法必定多种多样,不会以一种模式、一种文章结构去套所有的稿件。
而文章的写法有千万种,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只能管仲窥豹,以见一斑。
本文更不例外,仅以导语的几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式,探讨中国大陆新闻报纸文本(区别于美国新闻文本、香港新闻文本、台湾新闻文本与其他华语传媒新闻文本)模式的写法。
有一说一式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例:“哎呦,集团公司出新报纸了,还不孬唻!我得好好看看。
”这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职工在拿到《济宁能源发展报》创刊号的第一反应。
又:“三次,好!成交!”拍卖师一声锤响,慕绥新的防弹奔驰被以160万元的价格拍卖。
又:“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母亲却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古人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活着时默默无闻,死后一鸣惊人。
”新闻写作要点:切忌用得过多过滥直击日期式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例:“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新闻写作要点: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
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
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变形煽情式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全民面子工程类文章,如奥运,姚明,刘翔,中国人质事件。
例:“2004年6月,来自雅典的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奥运火一般的热情。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写好新闻导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明扼要:导语应该尽量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出新闻的要点。
导语通常为一两句话,不能过长,要点要鲜明。
2.内容准确:导语应该准确地反映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不能歪曲事实,不能夸张和夸大。
要注意区分事实与评论,导语主要应该以事实为主。
3.语言生动:导语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相关人物的言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
4.悬念营造:有些新闻导语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悬念,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过分夸张或者制造虚假的猎奇效果。
5.受众取向:新闻导语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写,关注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
比如对于专业人士,导语可以突出新闻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对于普通读者,可以突出新闻的社会影响和人文关怀。
下面是一个新闻导语的例子:
【导语】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疑似与SARS病毒有关。
该病毒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出现,引发公众对其传播和防控的关注。
专家表示,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公众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个人卫生。
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希望你能写出好的新闻导语。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常见导语的写法.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常见导语的写法新闻报道常见导语的写法1、有一说一式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
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
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写法: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例:“三次,好!成交!”拍卖师一声锤响,慕绥新的防弹奔驰被以160万元的价格拍卖。
又:“'社区让我们低保户'自愿';捐款,可谁敢不捐呢?';一位残疾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又:“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母亲却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古人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活着时默默无闻,死后一鸣惊人。
”文章写作要点:切忌用得过多过滥。
2、直击日期式写法: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例:“20xx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xxxx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文章写作要点: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
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
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3、变形煽情式写法: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全民面子工程类文章,如奥运,姚明,刘翔,中国人质事件。
例:“20xx年6月,来自雅典的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奥运火一般的热情。
”又:“20xx年10月9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
在接下来的6天里,他们的生死安危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
”文章写作要点:这种文章需要写得毫不脸红。
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方式

这种模式写作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 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其次, 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 是最不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 一段到底。
三、经验消息 强调指导性,重视典型的作用,把“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指
导工作的方法之一,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 经验消息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在这里,我们仅举一则经验消息的导语来作一个简短的说明: 四川省100个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企业,增加了一些带根本性 的权利,触动了沿用多年的计划、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物资供应 等体制。这个新事物的出现,为探索党的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提出的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类似这样的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经验消息,我们也经常能够 看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新闻在写作上的最大的忌讳,就是切忌 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 四、特写性消息 我们先来看一篇特写性消息: 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 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 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 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 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 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 出的。” 领奖结束,邹振先刚走出赛场,一位罗马尼亚姑娘立即跑过去热情地 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一下,并用中国话说:“这是按罗马尼亚的方式向你 祝贺。”这时,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也从看台上站起来同他热烈握 手,并带着一种年迈者特有的激情对记者说:“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 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纪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 忘的。这个成绩即使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也会赢得胜 利。”(原载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可以看出,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就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影视中的 近镜头,它的效果就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有人曾对这种体裁的写作要领作了这样的概括:反映现 场气氛,捕捉逼真形象,抓住事物特征,注意情节高潮。 特写性消息是报纸在面临广播电视的巨大冲击时的应对手段之一。 在时效性上,报纸无法与广播电视相比,但电子传媒转瞬即逝的特点, 又使得报纸在现场感、细节等方面有充分的创造空间。因此,特写性消 息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
浅谈新闻的导语

浅谈新闻的导语“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什么叫新闻导语?简单说,就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
一条新闻,记者想表达什么,往往通过导语来“定调”,导语写不好,记者就不会明白自己想说什么,思维是混乱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新闻;一条新闻,读者有没有兴趣,往往看导语能否吸引他,导语写得好,读者才有看下去的欲望。
常用的导语有三大类型:1. 叙述型导语: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 描写型导语:就是对新闻里有某一意义的特殊的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3. 议论型导语: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尖锐而有新意的语言,或者提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沉思。
一些有经验的记者,会在导语写作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设问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叙述无生命事物时用拟人的手法则使导语具有感情色彩;运用对比则造成巨大的反差,形成“阅读势能”,有助于突出重点;排比在文学上具有增强气势的作用,在导语写作中也不例外,排比使导语具有节奏感。
在写导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要素,导语的事实要新鲜而又富有意义。
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导语有确定全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应在导语中首先交代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或有价值的东西,以引起听众的关注。
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及作者本人的万丈豪情,概括的不模糊,简略而包含深意。
3.要简明扼要。
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规范使用口语。
注意尽量多用短语,多用简单的句式,多用主动的语态,少用或不用长句,复合句,被动语态和书面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04T10:25:21.1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李欣然[导读]
内蒙古通辽日报社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新闻导语,是新闻人历来都重视的一个地方。
新闻导语写作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如何写好导语?新闻突出在一个“新”字,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以最快的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例如,1999年8月26日通辽日报一版刊登的由通辽日报社记者郝殿荣采写的《通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本文的第一段写道:8月是金秋送爽的季节,8
月是科尔沁草原各族人民喜庆的季节。
8月26日下午,万众企盼的通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紧着写道:“14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通辽市第一届人代会的开幕,对于通辽市人民来说是一件重要事情,这篇消息不仅突出了“8月26日”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北京时间的几时几分。
除了突出一“新”字以外,导语还可以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
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
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等。
此外,导语最主要的是要用最简练的字句。
其中要注意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
因为,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能认识并理解。
尽量少使用从句。
尽量少出现过的细节内容。
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新闻新闻导语按照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复合导语等几种,由于其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在写作上所运用的手法也就不同。
“硬式导语”,主要是指“六要素”导语等。
就软式导语来就说,它是与硬式导语相对而言的,它形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
其中以描写、抒情、说明手法最为常见。
例如,2000年2月5日通辽日报二版刊登的由该报记者张俊华采写的《过年要过出质量来》文中第一段写道:转眼间,春节到了,忙碌了一年的老百姓终于可以有机会放松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重视也最喜欢过的就是春节了。
人们习惯上把过春节称为过年。
过年当然图的是热闹、喜庆、愉快的气氛。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年究竟怎样过才有意义。
诚然,谁都希望过一个健康、祥和而快乐的年。
所以,过年时,在讲求气氛之余,当然更要过出质量来。
这段导语很自然很贴切,一下子把读者拉过年的氛围中,心中暖暖的。
复合式导语就是将硬式导语的准确性、客观性、快捷性与软式导语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感人性等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导语。
导语的写作技巧有很多种。
例如:一语破的法;设置悬念法;欲擒故纵法;化静为动法;拟人修辞法;数字对比法;速写勾画法;巧用背景法;古诗名句法;抑扬顿挫法;特写镜头法;一张一弛法等等。
在这里举一个数字对比法。
2009年2月3日通辽日报一版刊登的由本人采写的《通辽市外贸进出口增速全自治区第一出口突破亿美元大关》。
第一段写道:2008年,通辽市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异军突起,进出口增速迅猛,外贸结构明显改善。
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7675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增速位居全自治区第一。
其中进口3588万美元,同比增长2.7倍。
出口突破亿美元大关,达14.087万美元,同比增长2.1倍,完成全年目标(5100万美元)的2.7倍。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又如设置悬念法。
“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或听众阅读和倾听全文开头部分。
一般来说,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期待有更精彩的新闻导语的出现。
通辽日报社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