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合集下载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第一篇:新闻写作技巧新闻写作技巧新闻稿格式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字:深入浅出,阐扬主旨。

6、结语100字:简洁有力,强调该新闻的意义与影响,或预告下阶段活动。

新闻稿怎么写新闻的写作特点一、新闻的特点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

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新闻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

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

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新闻通讯的怎么写一、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二、通讯的特点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新闻文案的撰写技巧标题导语正文等

新闻文案的撰写技巧标题导语正文等

新闻文案的撰写技巧标题导语正文等新闻文案的撰写技巧导语:新闻文案的撰写对于传播信息和吸引读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写作新闻文案的技巧,帮助您提高撰写新闻文案的能力。

正文:1. 简明扼要:在新闻文案中,要注意标题和导语的简明扼要。

标题要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兴趣。

导语则要简要概括文章的重点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2. 重要信息优先:在新闻文案的正文中,要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开头部分。

这样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确保在读者只能阅读到开头部分时,他们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信息。

接下来的内容可以按照重要性递减的方式进行排列。

3. 适当运用段落:为了使新闻文案易读,可以适当运用段落来组织文字。

每个段落都应该讨论一个具体的主题或者展开一个明确的观点。

段落之间要有过渡,以确保整篇文章的连贯性。

4. 使用引用和数据:在新闻文案中,使用引用和数据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引用可以来自专家、实际当事人或相关研究报告。

数据可以是相关统计数据或调查结果。

引用和数据的使用要确保准确无误,并标明出处。

5. 清晰的语言表达:新闻文案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句子要短小精悍,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词和冗长的语句。

使用常用词汇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案内容。

6. 确保客观中立:新闻文案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主观情感色彩的介入。

以事实为依据,尽量避免过多的个人评论和价值判断。

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事实,让读者自行判断和形成观点。

7. 图片和图表的运用:为了使新闻文案更加生动有趣,可以适当地加入图片和图表。

图片和图表需要与文章内容相关,并能够更好地展现主题。

同时,要注意版权问题,使用合法的素材。

总结:写作新闻文案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从标题到正文,都需要简明扼要、清晰明了,注重重要信息的表达,运用段落进行组织,使用引用和数据增强可信度,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保持客观中立,适当加入图片和图表等方面进行注意。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2、日本投降了!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新闻导语写作方案展示(1) (1)

新闻导语写作方案展示(1) (1)

2.软式导语
软式导语其有:形式多样、写作 手法灵活的特点。常以描写式 、 设问式、悬念式、引语式、背景 式、评论式等表现形式出现。兵 中以描写、抒情、说明手法最为 常见。
2.(1)描述式新闻导语
描写式导语:以展示事物地 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描写要 简洁而传神,避免陈词滥调和过 分矫饰。 在导语写作中适当地运用白描 的修辞手法,使导语生动、形象, 增加现场感。
例1.
朱非白:顺兵自然 做一个快乐的吃货
新闻来源:广西师范学院红水河网站
例3:
XX中学丽行“爱国· 爱乡· 爱校”主题诗歌朗 诵比赛 为了纪念“一二· 九”运动 ,庆祝建校70年 和增强学生保护母亲河——楠溪江的意识,永 嘉 二中在该校语文组和团委的组织下 ,于12月9 日晚在综合楼丽行了“爱国· 爱乡· 爱校”主题诗 歌朗诵比赛。(背景﹢导语)
新闻来源:广西财经学院
例2.
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到崇左桃花岛景区采访
6月8日,我校大学生通讯社记者一行10人随左江日报记 者到位于江州区驮卢镇莲塘村花梨屯的桃花岛景区开展采访活 动。(内容单一的短消息里,这是归纳式导语:一句话交代新 闻要点) 在桃花岛景区,销售部经理钟明学亲自开旅游观光车带领 记者们观光游览。牛头模样的壮乡舞台、文化深厚的二圣宫、 心经壁、“天然氧吧”空灵谷、多姿多彩的果蔬长廊、蛙声祈福 坛…… 新闻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4).引语式
引语式:适当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语言, 给人以强烈印象。所引用的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报道的主题;必须生动、精彩、富有新意; 必须忠于原意;引语不要太长,“警句式”;一般 把 最精彩的引语放在导语的开头部分,然后再交待说 此话的人物身仹。
例1.
大学生旅游:年轻总要在路上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新闻核心:导语应该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突出其重要性,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题和内
容。

2.简洁明了:导语应该简洁明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结构。

3.引人入胜:导语应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有吸引
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魅力。

4.准确无误:导语中的信息应该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夸张、虚构的语言,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
度。

5.符合新闻规范:导语应该符合新闻写作规范,注意语言规范、语法正确、拼写无误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4.导语概念化 概念化,主要指导语言之无物,就是说导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全是抽象的概念。如: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重点项目为保证,扩大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面,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一财 经日报》) 5.导语长而不约 一是,用一句话能够将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清 楚的要用两句话;二是,把太多的事实或可 有可无的话塞进导语里,这两点造成文章长 而不明晰。应该在导语里传达新闻的精髓或 本质的东西,不要把你手头所有的事实都写 进去。
三、导语写作经常存在的问题
1.名称罗列式 如:“记者从省轻工设计院服装研究所获悉, 由某市民族服装厂、市服装研究所、省服装 厂、省呢绒服装厂、省轻工服装研究室等单 位设计制作的25 件套女士服装,近日将送 往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将选定15 件套(最低数),参加今年9 月在巴黎举办的 52 届国际女装博览会。”(某省日报)
3.设问式。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 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 着他们的试验” (《人民日报》)设问模式 的优点是有“悬念”,缺点是有点绕弯子。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弯子绕得太大。 4.引语式。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新闻上常 见的样式之一,但所用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 严格的直接引语,且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 “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所用引语应 该通俗易懂,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
YOU
3.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 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1957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 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 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 小中见大的功夫真了得。

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写作教学要点:新闻的导语一、什么是新闻的导语?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的核心。

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2006年5月20日14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期待。

今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迄今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

年发电可达847亿度。

二、导语的发展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

如: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

(《人民日报》)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

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

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

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

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

如: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

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_新闻导语写作方式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_新闻导语写作方式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_新闻导语写作方式新闻写作基础知识_新闻导语写作方式你知道新闻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新闻由什么构成吗?写新闻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不能出错。

快来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希望你喜欢。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版面术语报头、报眼、报脚、报眉、头版头条(二版头条、三版头条等)、偏头条、倒头条、通栏标题、套红、中缝(一四中缝、二三中缝等)二、报纸的文体主要有三种:消息、通讯和言论新闻的分类:广义:消息、通讯、言论(评论)、图片狭义:消息(新闻就是消息,消息就是新闻)消息字数一般要求:重大消息不超过800字,一般消息不超过500字。

三、什么是新闻(消息)?(1)定义: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最迅速的手段报道最新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宣传文体。

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消息来源格式:本报讯(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新华社消息、路透社、塔斯社等等(2)特点: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较小。

内容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另加“如何”(3)消息的结构: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写法: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四、消息的种类(按写作特点分)(1)简讯(新闻短波)(2)动态消息 (3)经验消息 (4)综合消息 (5)评述性消息 (6)新闻特写(素描、特写) (7)人物消息 (8)公报式新闻写作六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

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

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新闻导语写作方式1、叙述方式导语的写作:为了使导语精彩醒目,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应该根据不同稿件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新晚报》1988年9月15日发表一篇呼吁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的消息,其导语虽然对人才流动未着一墨,但由于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给读者震动不小。

导语写道: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沮丧着脸,在校内通衢大道旁支起了烟摊。

在这篇导语中,“校庆”是纵,“摆烟摊”是擒,一纵一擒,击中了人才流动机制僵化的要害。

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90年5月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逝世。

5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导语写得与众不同,特别感人:深受青年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9岁。

施光南去世了,记者在这里却把他写“活”了。

读了这样的导语,谁都会击掌叫绝。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兵马俑成了“行进”中的中国军队,并且已“到达了”布鲁塞尔,真佩服外国同行们具有如此高超的“起死回生术”和丰富的想象力。

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活灵活现,就会有“人情味”,就会给人以亲切感。

有亲切感的导语,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经济日报》一条报道长城学会成立消息的导语,也写得非常亲切动人:当万里长城缓缓步入2644岁(从公元前657年有文字记载算起)高寿之时,一桩喜事降临她的脚下:中国长城学会25日在北京诞生了。

这里,古老的长城成为了一位高寿的老人,寿星得喜事,青春焕发,这多新鲜!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读了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你的印象也许就非常深刻了。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文件逐页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

一个27万公里的数字,一个到达月球的长度,足以使你震惊不已,想忘都忘不了。

我国国有资产总量有多少?是连年在升,还是在降?新华社2000年7月31日发了一条电讯稿,导语用最权威的数字回答了你: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1999年底我国境内外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90964.2亿元,比上年增加8753.1亿元,增长10.6%。

这里,数字和数字的对比,比什么语言和文字都有说服力。

7、速写勾画法写新闻要学会叙述,但过于呆板而冗长的叙述是新闻导语的大忌。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满头“祁连山的霜雪”,满脸“风沙雕刻”的“皱纹”,这何止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简直就在读者眼前!《广西日报》1992年11月30日发了一条关于桂林飞机空难的消息,导语采用的是现场描写法,很吸引人: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阳频县杨堤乡土岭村公所白屯桥村后山腾起了五六十米高的火焰,熊熊大火烧红了半空。

“不好啦,飞机撞山啦!”导语有声有色,如读小说,如读图画,读者没有不爱看的道理。

8、巧用背景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一篇完整的新闻稿离不开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放在哪,有讲究。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永州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知名度不高。

可以说,若没有柳宗元,没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个导语将苍白无力,这条稿子根本就不会被人看中。

正因为有了《捕蛇者说》,“永州养蛇”才有了特殊意义,这条稿子才突然变得十分抢手起来: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电台纷纷采用。

在唐代大诗人杜甫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的成都,城市住宅建设迅速发展。

近七年间,全市每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积都在一百万平方米以上……”《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8日刊发的这条关于成都住宅建设的稿子,也正是由于有了杜甫诗句恰到好处的新闻背景烘托,导语才给人以丰满、厚实之感。

9、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述杨贵妃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尚未世人认识的武陵风光的姿色美,含蓄隽永,文意凝聚,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些新闻喜欢用群众熟悉的歌曲作开头,效果也很不错。

《贵州邮电报》1992年发了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唱了几十年“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晴隆县城至中营邮路,去年来已响起了汽车喇叭声。

至此,全省告别了最后一条马班邮路。

你看,马玉涛的著名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用在这里,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国庆50周年,首都举行盛大的联欢晚会,新华社发了一条通稿,导语第一句话就是引用了一句极其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歌词:“我们和祖国共命运,相恋到永远。

”含义深远,韵味无穷。

10、烘云托月法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

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人神思。

《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4年之后,三人再访兰考采写的又一篇新闻力作。

这篇通讯开头非常朴实,也非常讲究,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中华大地兴起的学雷锋新潮,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并成功地烘托出了焦裕禄的光辉形象。

文章开头含标点仅40个字: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获1983年全国好新闻的消息《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导语,作者用“绿色”衬托造林科技人员的满头白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是这样写的: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彰武县北部的章古台地区,采访举世瞩目的全国科技战线先进集体——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而奋战在这里三十多年的研究所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们,都是满脸风霜、满头白发了。

一“绿”一“白”,反衬十分鲜明。

11、抑扬顿挫法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