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巴渝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重庆是一个既有古老历史又有现代时尚的城市。

古巴渝文化是重庆地区的发源地之一,对重庆的文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重庆巴渝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

巴渝文化,是指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文化。

巴、渝两字本意均为“山岳、高峰”,“巴渝”并称表示的就是这个地域固有的文化,涵盖了地理、历史、民俗、风情、语言等方方面面。

故巴渝文化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更是一种抽象的文化象征。

重庆是一个地貌复杂的山城,自然环境的靓丽美景,对于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庆的巴渝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早在新石器时代,巴东人类就已经出现并留下了大量的石器文化遗存。

尤其是西南地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拓殖文明——巴蜀文化的形成,发展了巴蜀地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巴渝文化因此也得以形成。

历史告诉我们,重庆是一个城市,而巴渝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和民俗性的特征,但这并不妨碍她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

重庆的巴渝文化影响到巴蜀地区及全国地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分子。

在巴渝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都关乎重庆巨大的自然环境。

山川秀美的地理环境,给此地的文化创造出了美丽的场所,也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文化。

巴渝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啤涩生涯”、“串串香”,他们代表了重庆老城区人民的情感和艰辛生活。

而巴渝文化与千年建筑重庆人居的画卷和柿子水乡的灵动风情,更是一种充满传奇和沧桑的文化中坚,表现出重庆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风土人情。

巴渝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文化政策的扶持和保护。

在当地文化机构和政府的持续推进下,重庆巴渝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这也为重庆的文化产业做好了准备。

文化产业因巴渝文化而起,也因发展而壮大,重庆市场蕴含的无穷文化资源,不仅充盈了城市的内涵,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总之,重庆的巴渝文化传承着重庆古代和现代文化的精华,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种历史文化的特质。

巴渝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传承,是人们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重庆市将继续通过慢工细活的传承,研究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宣传做出更多实际工作,以期在传承巴渝文化的路上勇往直前。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巴渝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主要流布在重庆、四川南部、贵州北部等地。

巴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渝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所以巴渝文化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巴渝文化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据考证,先秦时期巴渝地区就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制度和区域性文化,如重庆铜梁、黔江等地的楚蜀文化、四川广元等地的巴蜀文化等。

证据表明,在先秦时期,巴渝人已经开始运用铜器、陶器、石器等制品,发展出了自己的农耕文化。

进入秦汉时期,巴渝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并且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此时期,重庆的三峡文化以及重庆南岸的葛洲坝文化等文化形态得到了发展。

同时,巴渝地区的宗教信仰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其中日月教、白莲教、土众教等本地宗教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吸收了大量的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元素。

随着历史的变迁,清朝初期,重庆成为巴蜀行省治所,也使得巴渝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当时还开设了讲学园,培养出一批批巨匠,如杨沫、冯雪峰、孙道临等文化名人。

此外,清代中后期,引入了一批先进文化,如印刷工业及报纸、文学思潮等。

巴渝民歌、民俗、文艺都有了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巴渝文化再次面临着新的变革。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巴渝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巴渝文化也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局面。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

川剧绝活:喷火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 巴中, 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

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人物

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人物

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人物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山城巴渝文化的代表,这里融合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并涌现出众多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

本文将论述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英雄人物,旨在展示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一、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文化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受到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山城巴渝的文化借鉴了巴蜀文化、江南文化及中原文化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氛围。

1. 文化遗产和建筑特色重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白公馆、歌乐山石刻和武陵山石刻等。

其中,白公馆是一座典型的巴渝古建筑,展示了重庆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

而石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山城巴渝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2. 饮食文化山城巴渝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一面。

重庆火锅和辣子鸡等传统巴渝美食以其麻辣味而闻名,代表了当地人民对于饮食的独特追求和热爱。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人们口腹之欲,更成为了山城风情的一种象征。

3.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重庆山城巴渝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多样。

例如,重庆的春节庙会以其热闹喜庆的气氛吸引了大量游客;龙抬头则是当地独有的祭祀活动,人们以龙舞的方式祈求好运与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巴渝文化。

二、英雄人物的崛起在重庆山城巴渝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品质,为这个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陆定一陆定一被誉为重庆的“江洋大盗”,他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在重庆地区犯下了一系列劫富济贫的盗窃案件。

然而,他在行窃过程中从未杀人,被当地人视为正义的英雄。

尽管他的行为因为违法而受到谴责,但他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坚守正义和助人为乐的形象。

2.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

他曾多次来到重庆,发表演说并组织起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孙中山的形象深刻地印在了重庆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和思想成为了重庆人民奋斗的动力。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大都市,是巴渝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

巴渝文化是中国西南文化的代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巫山神女、白帝城等传说密不可分。

在巴渝文化的影响下,重庆不仅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气息。

本文将从历史、影响、现状等方面对重庆巴渝文化发展进行探析。

一、历史巴渝文化始于先秦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

巴文化是古代巴蜀地区的主要文化,而渝文化则是在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巴渝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山水环抱,气候宜人,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渝文化吸收了彝、羌、夷、黔等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等特色。

而随着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更是使得巴渝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影响巴渝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在文化艺术方面,巴渝文化对中国的绘画、雕刻、曲艺、民歌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巴渝特色的民间文化。

在政治经济方面,巴渝文化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为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社会方面,巴渝文化注重家庭、人情、传统礼仪等,深刻影响了重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三、现状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巴渝文化在重庆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逐渐淡化,一些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等也逐渐消失。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巴渝文化也在不断得到重视,文化艺术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重庆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巴渝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巴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文化机构和文化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到巴渝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使得巴渝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巴渝文化资料

巴渝文化资料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又称重庆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源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深厚底蕴。

巴渝文化承载着重庆特有的历史、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体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历史渊源
巴渝文化起源于秦代,随着秦汉时期经济的繁荣,重庆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学者前来。

在唐代,重庆成为了川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渝文化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2. 文化内涵
2.1. 语言文字
巴渝地区是一个方言文化区,自古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巴渝方言具有
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语言。

2.2. 建筑风格
重庆是山城,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有独特之处。

如重庆的棣棠建筑、吊脚楼等独
具特色,展示了巴渝文化中的山城风情。

2.3. 饮食文化
巴渝文化中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特色,火锅、酸辣粉、江湖菜等都是巴渝地区
的美食代表,融合了各地的烹饪技艺和口味。

3. 文化传承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当代重庆人民积极传承和
弘扬巴渝文化,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巴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不仅丰富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
成为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重庆,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巴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巴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巴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巴渝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作为一名来自巴渝地区的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以巴渝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巴渝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特色和传统价值观,并对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巴渝文化的魅力,也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在此,我将对这次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和感受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对巴渝文化的一次深入思考和回顾。

二、巴渝文化的历史渊源巴渝文化是指以重庆和四川为代表的巴渝地区的独特文化现象。

巴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于古巴蜀文化和古渝水文化。

在古代,巴渝地区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和创作。

巴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巴人、渝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一直以来都以特有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三、巴渝文化的人文特色1. 独特的地理环境:巴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山水之城。

巴渝地区的山川河流、植被和气候条件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巴渝文化。

2. 多民族融合:巴渝地区多民族聚居,巴人、渝人、土家人、苗族人等各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多彩的巴渝文化。

3. 文化底蕴丰富:巴渝地区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古巴蜀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城市布局、建筑风格、服饰艺术、美食文化、民间艺术等。

4. 观念传统持久:巴渝地区的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念在这里世代传承,为当地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巴渝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巴渝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念有:1. 勤俭节约:巴渝人民崇尚勤劳、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强调节约资源、遵守规章制度,追求自给自足、合理利用资源的理念。

2. 重视家庭和睦:家庭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重视家庭和睦,强调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指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饮食、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传统和习惯。

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巴渝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对重庆巴渝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探讨巴渝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国和渝州。

巴国是古代的一支原始部落,后来形成了巴人族,巴人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成了巴文化。

而渝州是历史上蜀、巴、黔、渝一带的通称,渝州地区的文化习俗逐渐形成了渝文化。

在长江两岸,巴文化和渝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巴渝文化的独特特色。

重庆的地理环境对巴渝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三江汇流之处,山水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巴渝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也促成了巴渝文化的形成。

在历史上,重庆作为商贸重镇,也是军事要地,文化交流和融合得到了极大的方便和发展。

各种文化的交融促成了巴渝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巴渝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古代的巴渝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语言、服饰等方面。

重庆的古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川渝式建筑多为木结构和青砖瓦房,色彩斑斓,结构严谨。

巴渝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重庆话,有着浓厚的巴渝文化烙印。

在服饰方面,巴渝人民喜好绣花、染布、制作服饰,繁荣了当地的手工艺品产业。

在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巴渝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了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但与此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得以保留和传承,巴渝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今天的重庆,巴渝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巴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2018.0987试析巴渝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影响■胡钧凯/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提出“巴渝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指代重庆地区的传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巴渝文化”不是考古学文化,这里“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巴渝文化并非是一种行政区域文化,薛新力教授对这种非行政区域文化形态空间范围的界定提出过“三圈理论”,即将其划分为核心文化圈、交叉文化圈、辐射影响圈,这三个文化圈由里到外范围越来越模糊,只有核心文化圈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始终处在这一文化范围中,且始终保有这一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巴渝文化 巴渝文学一、码头文化特色重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上游水路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旅客频繁,再加上重庆独有的市井文化,便形成了具有巴渝特色的码头文化。

因为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巴渝地区而过,支流如嘉陵江、乌江、涪江等错综复杂,加之巴渝地区特殊的地貌,致使江水经过水流湍急、落差悬殊,形成多峡的特点。

三峡外江面宽阔,三峡内湍急汹涌。

横贯重庆地区的长江水道,与巴渝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巴渝地区物种繁多、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气候湿热。

外地人来巴渝地区做生意,拉运货物往往选择长江水道,而搬卸货物行李也是从码头开始,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肩挑,经过长年累月贸易往来就逐渐形成了分属不同码头的“山城棒棒军”的运输队伍。

因为码头是水路货运的起点与终点,重庆码头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见,码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放包容特色有着千年历史的巴渝地区并非只有本土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不停地吸收并包容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元素。

从先秦两汉到抗日战争,在四川盆地的土地上,也经历了数次较具规模的大移民,将汉族文化元素逐渐注入到了巴渝文化之中,与此同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立性也为巴渝文化提供了多种元素。

在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的记载中,“流民入山者⋯⋯扶老携幼、千百为郡⋯⋯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上复茅草,仅蔽风雨⋯⋯”①巴渝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性。

由于长江水道的存在,巴渝地区注定不是封闭疆域。

数千年来,往来商客移民不断,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生了各种文化的小碰撞,继而在巴渝地区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长江水道的畅通对古代巴渝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继而对巴渝人形成开放思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巴渝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平原大陆文化,也不是纯粹的山峡河流文化。

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巴渝文化兼具沉稳的平原大陆文化,又具有包容的河流文化。

巴渝环境降水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只是丰富的资源多分散在险峻的高山深谷,获取具有一定难度,这和富庶的成都平原相比,也有明显不同。

基于此,在巴渝地区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艰辛创业成为了人们生存所必备的素质。

这就决定了巴渝文化构成中不可能出现普遍的极度享乐主义。

在艰苦奋斗中,巴渝这片土地上生发出了特有的乐观主义因素。

它支持着巴渝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为巴渝地区的富强与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巴渝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坚毅勇敢特色重庆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资源却相对贫瘠。

《尚书·禹贡》在评述中国土地状况时提出,黄河流域诸州厚实平旷,多为上等或中等,南方的扬州、荆州、梁州均为下等。

而巴渝等地区附属梁州,可见,集中耕作的不便,致使经济发展受制。

相对于环境优良的平原和滨海地区,巴渝人确实要更加艰辛的劳作才能生存下来。

这样的环境条件,自然形成了巴渝人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性格。

巴渝艰险的环境促使巴渝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吃苦耐劳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巴渝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巴渝文化的形成也具有某些关键作用。

巴渝地区没有北方的沃野千里和江南的鱼米水乡,只有坚毅勇敢才能在艰险的环境中生存。

在《华阳国志》的《巴志》篇中称巴人“天性劲勇”②,左思《蜀都赋》称巴人“刚悍生其力,风谣尚其武”。

巴渝地区山高水急、云雾缭绕,很多因素的存在,巴渝人不得不凭自己的毅力去适应去生存,这造就了巴渝文化的韧性。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被选作陪都。

其一是因为重庆的地形,并且又有天然的长江水道,进可攻退可守。

其次,巴渝人坚毅勇敢,正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所应有的性格,也是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

从古至今,坚毅勇敢俨然已成为巴渝地区的重要标签。

四、巴渝文化对巴渝文学艺术的影响据《中国文学大辞典》统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共收录有700人余人,并无巴渝籍作家;隋唐五代共收录有890余人,巴渝籍作家仅有2人。

③另据《巴蜀文化大典》统计,巴蜀作家共计166人,其中巴渝籍作家也仅12人。

④可见,巴渝文学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其一是经济欠发达,这就制约了文学发展的基础。

其二是缺乏自身成熟的文字系统,不能有效进行传播与交流。

三是地形环境原因,居住结构较松散,城市化水平就相对较低,有碍于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就决定了巴渝文学与江南吴依软语,与北方豪迈粗犷的截然不同。

与“阳春白雪”不同的是,作为“下里巴人”的巴渝文学更具有鲜明的平民化、生活化的特色,这是与江南文学与北方文学的一个显著区别。

巴渝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日常接触的多为原生的现实环境,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题材选择、创作方法等受限,加之生存不易,不同地域交流成本高,致使文学艺术创作者对自然、人生与宇宙的思考缺乏深度,这是古代巴渝文学艺术难以在一定时期内经典化的重要原因。

整体而言,巴渝文学艺术很少塑造完美无瑕的“圣人”形象,对优质特性(下转第108页)108高度集中的“高、大、全”形象也较多回避。

然而,对其相对的“低、小、缺”形象并不刻意回避,相反很多时候经过创作者的有意为之极具有生活化和平民化的特征。

巴渝文学艺术通过对现实的质朴表现,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菲的价值。

五、巴渝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巴渝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这种文化更多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基础的。

北方沃野千里,经济交通发达,城市化程度较,社会各级力量对这些优质资源争夺激烈,体现出社会矛盾的尖锐,相反,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特别突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儒、法、墨、道等各家应运而生,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思想、学说来解决纷争。

与此同时,巴渝地区的社会矛盾并不如人与自然的矛盾激烈,巴渝先民把主要精力消耗在了大山大河和大峡等自然环境上。

可见,巴渝文化是以人与自然的适应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尚仁求稳,对中国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各层关系的调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社会构建方案,它也有自身天然的弊端,是难以单独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需要其他文化进行补充、辅助,甚至竞争。

中华文化是有活力的,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兼爱尚贤的墨家,充满辩证思维的道家等各家都是从自身的主张出发,对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模式进行着补充或“矫正”。

巴渝文化的尚实、开放、坚毅、勇敢等等优良的成分也都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从古至今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是重庆在当今社会竞争中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更是给了当代巴渝人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

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先辈呕心沥血的尊重,对其精神的传承,而且对于巴渝未来的发展更是有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

注释:①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②常璩.华阳国志[M ].济南:齐鲁书社,2010.③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④徐世群.巴蜀文化大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2.作者简介:胡钧凯(198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不过一年之后他们都能进入自己填报的各大高校。

(2)师资配备。

每年新疆大学协助培养的预科生有1000人,其中快班20个,慢班5个,快班一个班的周课时(6节),相当于大学英语一个班周课时的两倍,慢班一个班的周课时(8节),相当于基础英语一个班周课时的两倍,每学期要有10-12名的公共外语一系教师承担预科教学任务,而剩下的50名教师要承担大学英语和基础英语近27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严重增加了工作量。

(3)教材使用。

指定使用的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陈旧,且没有配套的参考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很难和学生产生互动,都是教师独自在上面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课后的习题和课文内容的讲解重难点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再加上没有标准答案,使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

(4)学生动机。

因为刚走出高中校园,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与预科阶段的学习相去甚远,加之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约束,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消极被动,最基本的状态就是能保证按时来上课,对英语的学习没有什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甚至对会考是否能通过,都不是很在意。

三、结语综上所述,新疆大学预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困难来源于: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材使用和学习动机四个层面。

因学生的学籍管理不在新疆大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几乎没有约束和制约;师资配备不全,加之对大班且参差不齐的学生开展教学很难,尤其是最初的入门阶段,好学生感觉没有学到东西,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无论上什么内容都觉得很难,希望老师简单到基本上讲字母是最好;使用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再加之,与最后会考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教师也觉得使用起来费劲,教学体系不明确,没有教学参考书,配套的教辅材料相关性不大,没有正确答案,增加了备课量,还会出现较有争议的答案,让学生对教师和答案均产生质疑;学生因为刚从中学进入到大学还比较懵懂,让他们学习重要的基础文化课,和大学的专业没有太多的关系,就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因而,也难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目前的种种现状,还是应当由自上而下的引导再加上自下而上的配合,让预科生生的英语学习行之有效,且能受益终生,真正做好大学前的过渡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1]展素贤,代海艳.新疆“民考民”预科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56~60.[2]2017年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说明[E B /O L ]./xue/news/3232 902.html,2017-4-25.[3]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 ].外语界,2013(3):47~56.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自治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疆高校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教学困难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JYW2016K01)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