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合集下载

2-湖湘文化馆讲解词

2-湖湘文化馆讲解词

湖湘文化馆湖湘文化是具有显著特点和个性的地域性文化。

千百年来,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改变着社会,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长期以来,湖湘文化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如何继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和谐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为此,我们衡阳作为湖湘文化代表城市和经典城市,通过湖湘文化馆的建设对湖湘文化的源流、形成、丰富、发展以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作简要的展示。

让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一起来触摸湖湘文化有力的历史脉搏,探讨湖湘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首先,我们来探寻湖湘文化的源流。

我们知道,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是由两个要素,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决定的。

既然如此,湖湘文化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远古。

湖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是相对封闭性。

湖南三面环山,东面是幕阜山和罗霄山脉,南面为五岭,西面为云贵高原东缘,西北面为武陵诸山;一面为湖,即北面为洞庭湖。

这种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地形,在交通方式原始落后的远古,其封闭性不言而喻。

[我们的先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无疑更加艰难。

沅水中上游相对封闭地区出土的旧石器类型单调,少有变化,正是这种艰难而独立探索的写照。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最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铸就的。

湖南地理环境另一个特征是相对开放性,这是因为湖南有着丰富发达的河流水系。

湖南俗称之一是“三湘四水”。

四水是指湖南境内的四大干流即湘、资、沅、澧,其大小支流与干流一起呈树枝状分布,[遍布湖南境内。

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岳阳堀陵矶注入长江。

]随着水路逐渐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在先民们冲破封闭的努力下,湖南与外界相互交流和影响日渐加强。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陶器与江北地区有着许多共同点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而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从远古就初露端倪。

]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绵长,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的内涵研究报告
湖湘文化是指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地域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湖湘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则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楚文化的特点是豪放、奔放、激昂,有着浓厚的古代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文学艺术:湖湘地区孕育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曹雪芹、龚自珍等。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湖湘派文学,其特点是富有情感、细腻入微、意境深远。

湖湘派文学代表作有《红楼梦》《临安春雨初霁》《湘西剿匪记》等。

三、饮食文化: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湖南菜和湖北菜为代表。

湖南菜以麻辣闻名,辣椒是其主要调料;湖北菜则以清淡而著称,讲究原汁原味。

湖湘地区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臭豆腐和酸辣粉,湖北的热干面和莲蓉月饼等。

四、传统节日: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湖南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湖北的春节、清明节和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湖南的放花灯、舞火龙,湖北的扫墓祭扫和赏花灯等。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背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湖湘文化既反映了地域
特色,又蕴含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对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威望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湖湘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几篇湖湘文化的范文,以便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的魅力。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描绘了楼上楼下的景色和人物,以及范仲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文章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充满了浓郁的湖湘文化气息。

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赞美,也表达了湖湘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沉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小说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充满了湖湘文化的特色。

在小说中,曹雪芹描写了许多湖湘文化的元素,如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等。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许多湖湘文化的思想,如“情理之间”、“以情为纲”等。

这些元素和思想,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湖湘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的盛世和灭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湖湘文化的韵味。

在诗歌中,白居易描写了许多湖湘文化的元素,如湖南的洞庭湖、湖北的江陵城等。

同时,诗歌中也融入了许多湖湘文化的思想,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这些元素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湖湘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草堂诗余》《草堂诗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部诗集,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思想本人生于湖南,现就读于湘潭大学,从小就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大学期间更因为来到毛泽东故乡而在思想上多受影响。

生于斯、长于斯,因接近伟人和常常观摩伟人思想使我对湖湘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对湖湘文化自有一种比他人更深的感同身受。

现在我就略谈谈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源流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从间接源头来说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从直接源头来说就是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

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

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张栻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他们还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

因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此名。

明末清初时,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

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其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文化。

以下是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1. 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汉代:湖湘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3. 唐宋时期:湖湘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王昌龄、杜甫、欧阳修、周敦颐等。

4. 明清时期:湖湘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近现代时期: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
化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毛泽东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湖湘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

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

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

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关于湖湘文化命题的作文

关于湖湘文化命题的作文

关于湖湘文化命题的作文
说起湖南,你可能会想到什么?是那山清水秀的洞庭湖,还是那辣得让人眼泪汪汪的辣椒?不,我说的是那种让你一听就忍不住要跳起来的文化——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这可是个大宝贝!它就像湖南人的性格一样,直爽、豪放,还有那么点“辣”。

比如说,湖南人说话,总是喜欢用那种带点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就像是在唱歌一样,特别有节奏感。

他们说话还特别直白,有啥说啥,不像有些地方的人,拐弯抹角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再来说说湖南人的饮食习惯吧。

湖南菜,那是一绝啊!剁椒鱼头、口味虾、毛氏红烧肉……想想都流口水。

这些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做法也特别讲究。

比如剁椒鱼头,就
是用新鲜的鱼头配上湖南特产的剁椒,一起蒸煮出来的。

吃的时候,鱼肉嫩滑,汤汁鲜美,那味道,简直是美味到不行!
说到湖南的旅游资源,那可真是多得数不清。

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岳阳楼的古色古香、橘子洲头的江水悠悠……每一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尤其是到了夏天,湖南的
天气特别好,避暑胜地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头,还有炎帝陵,那可是避暑的好去处。

湖湘文化的魅力还不止这些。

湖南人特别重视教育,历史上出了一大堆名人,像、曾国藩、左宗棠等等。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湖南人奋发向前。

而湖南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湖湘文化就是那么一种既朴实又充满魅力的文化。

它让我们看到了湖南人的热情、直爽和坚韧不拔。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湖南,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说不定你会爱上这个“辣味”十足的美丽省份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三大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成了湖湘文化中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都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也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

在这一方面,郭嵩焘与曾纪泽是先行者。

湖南新政运动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最早尝试。

在学习和宣传以及实施西方民主共和制度时,湖南人中不仅出现了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文字宣传家;而且也出现了为民主共和的实现而浴血奋战的实干家,如黄兴、宋教仁等。

袁世凯复辟帝制,奋起捍卫共和成果、护国讨袁的是湖南人蔡锷。

当民主共和被后来的军阀政客偷梁换柱,仅仅变成一块空招牌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南志士又乘时而起,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以俄为师,把反帝爱国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发展到了崭新阶段。

三是湖湘文化是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的文化.杨昌济曾坦言:“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陆王卓绝之识。

”他甚至以子思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号召,希望“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期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

”杨氏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充分表现了湖南文化的开放精神。

其四是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融。

明末清初,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也传授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到了近代,曾国藩首倡清政府派遣出洋留学生。

戊戌期间谭嗣同等人摆脱传统束缚而大力提倡西学,甚至樊锥、易鼐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黄兴、宋教仁等人探索民主革命的救国道路,易白沙、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对于湖南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探索,以及毛泽东等人后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尝试等等,都蕴含着博采众家、广为交融的开放精神和独立奋斗、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阅读历史,感悟历史,湖湘文化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尤其让我感到其作用之重大,影响之深远。

以曾国藩为例,其实从本质上讲,曾国藩是一个传统儒家思想和正统庙堂文化的忠实维护者,有着儒家敢为天下先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以及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当然他所忧的是君主之家天下的国和作为君主政治之社会基础的草民,而非近现代意义的人民或者公民。

他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既是维护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又是将披着基督教外衣而实质上浸透了中国古代江湖社会中愚昧、落后之封建意识的太平天国作为异端妖孽进行排斥打击。

有人认为曾国藩及其湘军与太平天国之间是中西两种文化之争,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庙堂正统文化与江湖草泽文化之争,是较为开放进步的湖湘文化与更为闭塞落后的广西文化之争——这里的“开放进步”和“闭塞落后”,是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而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人们回顾一百五十余年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再深入细致地考察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言行并冷静地进行反思,这次起义如果最终成功,其政教合一的封建政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促进还是促退,都是值得重新掂量的。

不论怎样,被称之为清朝“中兴名臣”和“一代儒宗”的曾国藩,他所怀抱的是维护当时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民生安定的信念。

他之所以屡败屡战、百折不回,正是上述儒家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理想信念与湖湘文化中江湖文化层面的“霸蛮”精神在支撑着他。

如果不是曾国藩与湘军,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可能是另一种景象。

青年毛泽东在于长沙求学期间的听课笔记和读书札记《讲堂录》中以及当时与友朋往返的诸多书札中,多次流露出了对曾国藩的由衷敬佩。

如他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

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并认为其人其书“统道与文”能够“二者兼之”,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言以蔽之,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具有“大本大源”之文化优势的人物,其“收拾洪杨”之“完满无缺”乃事所必然,便是得益于此。

由此可见,曾国藩以及湘军的成功,确实是有着一种迵异于其他的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顺便提及,曾国藩受到王夫之的极大影响,战后百废待兴之际,他马上在金陵组织《船山遗书》的刊刻,便是证明。

毛泽东当时是一个深受王夫之和曾国藩思想影响的人。

他无疑是湖湘文化所养育出之最值得骄傲的人物,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展现得最为充分完整的人物。

他领导改造了中国并建立了新中国。

他的历史功绩人们已经谈得很多,这里不必赘言。

他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对历史经典的精通甚至超过了许多专门的研究者,在他身上有着深厚的儒家或者说湖湘文化之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传统;但他又是一个出身于并非耕读世家的传统普通农家子弟,有着传统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草莽野气、江湖豪气和世俗霸气,以及深深蕴藏于湖湘民间的草根叛逆性格,这甚至在他走出韶山冲之前,就在与其父亲的日常生活矛盾中展现出来,所以他又藐视传统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人民或者说农民才更有知识,要求知识分子接受农民的再教育。

这种气息是同样为湖湘文化所熏陶出的王夫之和曾国藩所不具备的——因为王、曾的耕读出身使其具有更为正统的文化遗传因子,更是江浙等其他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所不可能具有的。

他有着浓郁的、诗性的庄子道家之自由和超越思想,其性格、思想和行为都追求充分的自由,任何传统的游戏规则都不能约束他,这从他的性格、思想、行为乃至所撰写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也是其他某些地域文化特质所缺少的;但他最终又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并要人们无条件地遵循。

他是传统庙堂文化的颠覆者,他又不能容忍其他的“孙悟空”存在。

他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他反潮流、反规范而颠覆了传统的主流话语权威;但他又重构了一种新的话语权威规范并独领风骚。

他非常注重他所领导或参与建构的规矩或者规则,但他自己又常常“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地去破坏它。

他非常重视草民,他始终注重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历代领袖(或帝王)中最亲民的人物,至今中国的老百姓还深深地怀念着他;但是他同样没有将草民改造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还是将其视之为应该不断受到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的传统百姓(特定话语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它反映出特定语境的形态特征。

“百姓”是远在先秦就产生的对受制于“庙堂”的社会各界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一种泛称。

大革命时期,红色根据地在此语词前加上一个“老”字,称之为“老百姓”,以显得较为亲切,但其内涵实质并无改变。

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流行,可见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思维定势和集体无意识)。

因而,上述湖湘文化三大层面六个子系统的文化因子,几乎都在他身上得到了高度结合与完全展现。

当然,他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现代文明的陶冶,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特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有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视野下进行全面、综合、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真正地对其解构和诠释,抽象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抛弃保守落后、甚至破坏性的糟粕,才能对湖湘文化所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给予科学合理的认识,才能找到湖湘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以促进其现代化基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学者把目光聚焦于“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的“反作用”功能发挥到极致,这也使得学者们的文化研究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色彩。

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湖南更应该以湖湘文化研究为切入点;以转变湖南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以促进当代湖南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为落脚点。

“打造产业湘军”、“振兴湖南经济”着重从宏观上探讨湖湘观念的时代性差异及其转换的必要性和途径,如“政治文化向经济文化转换”,“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换”,“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转换”,“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换”等等;有些则主要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在湖湘广大干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过时、有害的思想意识、文化性格。

如“重农文化向重工文化转换”、“崇官文化向崇商文化转换”、“争斗文化向和合文化转换”以及“自负文化向自信文化转换”等等。

还有一些则侧重探讨了革命年代的湖湘军事文化精髓在经济领域的灵活运用问题,如“军事文化向产业文化转换”、“游击文化向集团文化转换”等等。

每一“转换”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基本上触及到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观念症结,点中了湖湘广大干群的观念要害。

这为湖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研究湖湘文化是手段,转变湖南干群思想观念是途径,促进当代湖南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才是本书创作的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湖南与发达省区的差距,表面上只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实质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这是客观事实。

正因如此,关注观念层面的湖湘文化比关注其他层面的湖湘文化对促进当代湖南发展更为关键,也更为必须。

要让湖南人在去除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诸如“湖南人长于政治而短于经济”、“长于沙场而短于市场”等子虚乌有的“传言”所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