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的意境

合集下载

(三)情景交融,生动含蓄,引发联想——诗词散曲的意境

(三)情景交融,生动含蓄,引发联想——诗词散曲的意境
强烈的思乡之情 手法:乐景衬哀情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国家破亡的悲恨之情 手法:乐景衬哀情
如何判断“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 1、明确含义 乐景:
美好热闹的景物 哀情:
哀伤悲凉的情感 • 2、先把握诗词中的情感是哀情,
然后抓景物的特点
牛刀小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 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 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 情中应有之景。
(1)我认为是和谐的。
(2)全诗的情感基调是离别之愁 ,是“哀情”;红叶青山色彩艳 丽,是“乐景”,这里是“乐景 ”衬“哀情”的手法,“红叶青 山”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3)景色越美,越能显示出欢聚 的难舍和离别的惆怅。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 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 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 缱绻情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乐景写乐情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 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 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 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 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 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诗歌鉴赏—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因为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都很关注情和景的融合。

正如王昌龄曾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足见情景交融对诗歌的重要性。

情景交融又可以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并茂。

首先,“情于景中”如阮章竟的《漳河小曲》:漳河水,九十九道湾/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重中高山云断路/ 青苍天,云霞红红艳/ 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 水染成红花片/ 小曲过漳河沿。

全写景,似乎没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但是就在这清新、活泼具有浓烈的歌谣风景中,却流露着作者对漳河景色的壮美抒发出喜悦之情。

其次,是“景藏情中”,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此诗并无直接的写景,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空间: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视目无边的天宇,沉思于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作者壮志难酬,怆然泪下。

“情景并茂”,如意大利诗人翁加蕾蒂的〈〈黄昏〉〉:微风独栏杆/ 支撑我的忧愁/ 黄昏里。

此诗虽然短短三句,却集中了情景,黄昏、微风栏杆描绘景色,“支撑我的忧愁”一语道破了情(忧愁)。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结构方面的特征,是给读者留下广大的想象空间。

以“如在眼前”和“见于言外”,构成如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中所言,“诗在有字句之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⑿写出诗的要点,虚实之处,因此诗人创作形象,所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由形象产生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飞鸟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上。

⒀诗中情景交融则不必说了。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大雪飘飞,一叶孤舟,一老翁独坐垂钓于风雪寒江上,四周万籁具静;然而却隐藏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孤独的老人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虚实相结合形成了绝妙之意境。

第三、韵味无穷。

此乃意境之审美特征,韵味为咀嚼不尽之意和效果。

以王维的〈〈山居秋冥〉〉为例: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在意境中,情与景两大元素交融统一。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景中含情、情中见景与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意境中有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

实境是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意境中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美感,包含着情、理、意、趣、韵、味等多种因素。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凡表达对历史变化的体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的作品,往往都是虚实相生的。

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眼前实境是野草野花的茂盛、夕阳的灿烂与燕子的翻飞。

由实境诱发,引起眼前与历史的对比,联想到旧时六朝国都的繁华、王谢豪门的显赫,通过这种反差,得出历史沧桑的感觉。

又联想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后尘,强盛将逝,对大唐社稷存一种担忧。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周贤文《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这一折戏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自然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被誉为写离情的绝唱。

对戏曲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品味。

借宾白心事初显戏曲中人物的宾白,常常是对情节、心理的直接表述,我们应该重视。

女主公一出场,就在开场白中说道:“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将自己内心的离情别绪作了交待。

只是在此处,“暮秋”之景如何,“离人”的“伤感”“烦恼”怎样,写得粗略,如冰山一角,只见十一。

绘场景真情细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总是会自然地流露于外,于是,“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抽象的内心情感借助具体的外部景物得到了鲜明的展示,形象的表达。

王实甫作为一代戏曲艺术大师,深谙情境相生的艺术创作原则,在情节发展中,始终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将主人公的真情表露无遗。

[端正好]一曲,细致地描绘了暮秋郊野的萧瑟之景,衬托了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她的眼中,枫林红叶是离人血泪所染,这就使得自然之景蒙上了一层凝重的离愁。

[滚绣球]中“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句也同样是移情于景——有情人难舍难分,只希望柳条儿系住征马,树梢儿挂住残阳,让此时的相聚成为永恒。

[一煞]一曲,则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在“无人语”与“听马嘶”的映衬中,写出了莺莺欲语无人的凄凉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悲恸。

这一曲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

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

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

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

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

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一、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哪些?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的?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某景物的某种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三、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诗词意境的基本特征

诗词意境的基本特征

诗词意境的基本特征
诗词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有着四大特征:
(1) 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其中表现方式有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2)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真,虚境生,虚境以实境为载体,要通过实境来表现。

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在虚境的引领下得以升华。

(3) 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它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更富有韵味。

(4) 生命律动。

这是意境的本质特征,意境的本质是要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主要有三个特点: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和传万物之灵趣。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

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

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

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

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句句非写情,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①王国维:《文言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带23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