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
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
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

《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
《像山那样思考》("Pilgrim at Tinker Creek")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的作品,于1974年出版。
这本书是一部自然写作的经典之作,赢得了普利策奖。
以下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概述:
1.自然观察与反思:这本书是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
汀克溪(Tinker Creek)附近居住时的观察日记。
她详细记录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从昆虫的世界到
星空的广阔,从溪流的流动到四季的变换。
2.生命的奇迹与残酷:迪拉德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
残酷。
她描述了许多生命的奇迹,如一只蛾的变化
过程,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界的无情一面,如食物链
中的生存斗争。
3.哲学与神学的思考:书中融入了迪拉德对生命、宇
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她探讨了存在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类与自然的联系。
4.深刻的自省:迪拉德不仅是在观察自然,更是在通
过自然进行自我探索。
她反思了人的生活方式,对
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5.文学风格:《像山那样思考》被赞誉为其语言的美和
深刻的洞察力。
迪拉德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既诗意
又哲学性的,能够将读者带入一种深深的自然和存
在的反思之中。
总的来说,《像山那样思考》是一部深刻探索自然、生命和人类存在的作品,通过迪拉德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内省,展现了自然世界的复杂性和美妙。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板书设计:篇一像山那样思考狼嗥鹿…。
猎人山客观思考“我”希望、恐惧草原高山植被充满生态忧患意识无可挽回地退化大声疾呼生态价值生命意义教学重点:篇二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篇三“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结语。
篇四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
这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环保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教学过程:篇五一、导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显示),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1、“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尘暴。
师:你觉得这几幅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答:二、三幅画面有因果关系。
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茫茫的沙漠。
师:一、二两幅面呢?生:我觉得这两幅画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过去的景象,后者是现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这两张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是现在。
短短的一二十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生答:1、沙漠的进攻 2、长期干旱、缺少雨水 3、开荒种田致使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考虑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错。
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遭到过人为破坏。
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象山那样思考

象山那样思考七像山那样思考课文分析课文题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
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文借对猎杀狼所带来的生态危机,阐释了狼嗥中所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人类不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去肆意破坏大自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像山那样思考,与大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阐述狼嗥饱含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
课文开篇就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进行特写,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揉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观震撼,这是文章的文眼。
接着就叙述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含义。
这声狼嗥对于这类事物来说,只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却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思考,而牧羊人和猎人的思考仅限于追逐眼前的利益。
接下去课文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跟前面所说的各类事物一样,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课文叙述了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过,从这次猎杀中,作者似乎悟出了狼嗥所饱含的生态意义。
在那个年代里,人类之所以猎杀狼,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以至于“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
人类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作者在课文后面用事实回答了这一问题。
由于狼被猎杀,鹿群和牛群的数目极度增多,山上“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由于鹿群缺乏食物,结果更多的鹿相继死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4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
通过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了解文中的生态忧患意识,建立生态伦理观念.2。
研究文本,体悟哲理性语言的内涵。
3.感悟自然,沉思湖山。
●重点、难点1. 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 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课文.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设计思想本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其中他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2.《像山那样思考》教学PPT。
像山那样思考

酸雨危害的树林
水体污染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力死 一 的一 名 小头 猎 海躺 杀 豹在 者 。冰 正 上准 毫备 无用 抵铁 抗棍 能杀
残忍的人类
等待猎杀的海豹
残忍的人类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 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 “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 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 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 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 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
走出文本—拷问心灵:
我们的一切来自自然,
然而我们的回报呢?
自私的人类以 付出生态环境恶 化的代价换取所 谓的物质文明, 却留下一个伤痕 累累的地球!
还沙 能尘 活暴 多, 久你 ?让 我 耐干 受旱 到, 何你 时让 ?我
内蒙古四王子旗的许多牧民已搬离了原来的居所, 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走进文本——理清思路:
狼的嗥叫
我的认识
我的思考
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
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 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人类不能领悟内涵的悲哀
《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 这本书是生态平等主义的圣经,是土地伦理 的倡言书!被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 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与《瓦尔登湖》 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本书所揭示的 生态保育观念,对生活的土地都有深层的生 命体验,对当时社会体制也提出充满生态哲 思的警语。在文学的成就上,成绩愈加斐然; 更是美国自然写作的重要典范。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 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 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 录的一则随笔。
像山那样思考5篇

像山那样思考5篇第一篇: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一)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二)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文章结构:1)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A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B狼的嗥叫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像山那样思考原文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像山那样思考目录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1887—1948)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着作。
《》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文章解析原文: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课文(一)狼的秘密闻狼色变。
狼真的可怕吗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瑞典一位生物学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与狼为伍,在意大利对近百只狼进行了观察、试验和研究。
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并逐步懂得了狼的语言,揭开了狼群社会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点是成群结队。
狼惯于嗅探,确定邻居的情况,知道相互之间该如何相处。
狼的嗅觉极其灵敏,不易受骗。
它喜欢集体行动。
一旦发现可猎取的动物,它们便成群出击。
在大风呼啸的雪原上,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那是任何动物都难以匹敌的。
有人曾亲眼看到几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无路,乱扑乱叫,最后群狼一拥而上,把它扯成碎片。
在分食猎物时,狼各自贪婪地吞食,从不为争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对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们就是狼群的首领。
处于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于维持狼群的安宁,平息争端,让好斗者受约束。
而处于皇后地位的母狼,却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务的总管。
王位,是经过“竞选”斗争而得来的。
它们常为争夺首领地位而血战一场。
狼的幼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出窝嬉戏了,并很快地学会了狼的语言。
狼会扮鬼脸,高声嚎叫。
狼的嚎叫声调有高低之分,构成了不同的联络信号,以此与正在进行捕猎的同伴保持联系。
远离的狼也用嚎叫来告诉同伴,自己在哪里。
狼还往往利用嚎叫显示集体的威力。
它们常常聚在一起,像举行歌咏晚会一般地嚎叫不停。
(二)“狼图腾”的兴起自2004年出版界推出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以来,以狼为核心符号、图腾、宗旨的企业文化甚至社会文化充斥国内大小企业、各大媒体,形形色色的人为狼辩护、讴歌。
两年以来,以华为公司任正非、中华英才网张建国为代表的企业界,人力资源界,以余世维、姜汝祥为代表的咨询培训界,以《狼性法则》、《狼阵》、《狼魂》、《狼道》等书为代表作的书商群体们,相互呼应,掀起了“狼文化”的大潮。
二、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初步感知文本(一)测读课文(二)字词检测嗥叫()驯服()蔑视( )迸发( ) 湍急( ) 艾蒿( )疲惫( ) 饿殍( ) 蜿蜒( )毛骨悚然( )(三)思考问题: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2、听到这野狼的嚎叫,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害怕、恐怖)3、谈谈你对狼的认知。
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烟四起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
4、其实,狼是这样一种动物:卧薪尝胆、自知之明………(课件)狼亦如此,人何以堪5、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何深意“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明确】骄傲——骄傲自己懂得自然规律,是生态中的重要一员,是不可或缺的。
不驯服、对抗性的、蔑视——反对猎杀动物,掠夺自然。
悲鸣——对自己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鸣,对人类无知的悲鸣。
这声嗥叫惊心动魄,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同时也像是对人类的警醒。
6、齐读第一段,用心去理解狼的这声嗥叫。
7、面对这声嚎叫,其他的事物有什么反应【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鹿:死亡的警告松林:混战和流血郊狼:残羹与剩饭牧牛人:银行的赤字猎人:抵制的挑战8、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四、研习文本(一)“我”对狼是什么态度1、阅读4、5、6段,找出作者对狼的最初看法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结合关键句来回答。
【明确】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而且成功的杀死了一只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原因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如果具体点,是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对狼产生了怜悯之心3、至此,作者对狼观点发生了变化【明确】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4、提问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明确】: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我们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狼(死亡)鹿(多)草(光)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走了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都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二)作者对狼的看法不断在更新,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所作者提出要怎样去思考呢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1、想一想:面对狼这声嚎叫,山是怎样思考的【明确】:A.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相对于大山的思考,我们人类的眼光太短浅了,人们为了谋得眼前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靠破坏自然来获取自己的“幸福”。
岂不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破坏生态平衡无疑让世界变成荒原。
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2、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
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
应该说荒原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
狼的嗥叫呼吁人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这也是山所理解的,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可是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但狼的嗥叫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这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与第一段首尾呼应!3、所以,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呢【明确】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4、体味语言。
想想这些哲理性句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①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嚎叫。
【山的存在很久远,所以能从长远的利益看待问题。
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②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表达了作者对万物之间生存关系的思考,万物都是平等的,狼和鹿享有同等地位。
】③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形象地描写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土地一样慢慢消失。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意指荒野无人涉足,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5、探讨狼嗥的内涵: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的叫声想告诉我们什么)A、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B、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C、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6、明确并齐读: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7、补充句子: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像山那样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8、小结: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找一位同学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
五、拓展思考想一想: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这世界会怎样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