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
25
黄土沟谷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1、细沟;2、切沟;3、冲沟;4、坳沟。
黄土沟间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1、塬;2、墚;3、峁;4、黄土潜蚀地貌。
26
第六章 土壤
Soil
三、土壤水分
束 缚 水
土 壤 水
自 由 水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重力水
28
1. 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 由于土壤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 ➢ 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 植物无效水
……
3. 冰碛地貌(Glacial Depositional Landforms)
冰碛丘陵 侧碛堤 终碛堤 鼓丘 ……
支流冰川
底碛、中碛、侧碛与终碛
中碛
侧碛
消融区
底碛
终碛
6. 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
山地冰川——垂直带 ➢ 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蚀地貌带;
➢ 雪线以下,终碛堤以上是以冰槽谷,侧碛堤和冰碛丘 陵为主的冰蚀——冰碛地貌带;
风蚀地貌主要类型
1、石窝;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3、风蚀洼地;4、风蚀谷与风 蚀残丘;5、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展 的两个翼,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 而较陡。 成因: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障碍堆起小沙堆,之后风从 迎风坡面上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漩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 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 了新月形沙丘。
40
生物
➢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 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的性质和数量 是不同的,相应形成的土壤腐殖质特性及数量也 不同;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五节 冰缘(冻土)地貌 冰缘(冻土)
一、冰缘地貌
冻融作用产生的地貌,泛指不被冰川覆盖的 气候严寒区。因大体与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相当, 又称冻土地貌。
二、冻土
冻土是温度小于零度,含冰的土层或岩石。 按其冻结时间长短,可分季节冻土(冬冻夏融) 和多年冻土(常年不化)。
三、冻融作用
指冻土层中水分的冻结与融化,是冰缘地貌 发育的最活跃因素。主要由于冻土温度变(周 期性正负变化)地下水变迁,岩石破坏,沉积 物分选受干扰,冻土变形等,主要表现为:冻 融风化,融冻扰动,冻融泥流。
(三)终碛垄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 带,由终碛组成的弧 形垄状地形。内侧缓, 外侧陡,相对高度因 地而异。
终碛垄
(四)谷丘
由冰碛物组成的一 种流线型丘陵,长轴 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谷丘
四、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 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 砣形丘: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 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 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 坡对称; 湖: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季候泥(纹泥)可判断年龄春季:粉砂多, 色浅,层厚;秋季:泥质多、色深、层薄。
属于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过渡的一种冰川类型, 分布在起伏和缓的高原或高山夷平面上。如我 国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冰岛等。
(二)大陆冰川
分布于两极、格陵兰等地。规模大,中央为冰雪 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运动中要依靠冰川自身巨 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自中心向四周,通常不受下 伏地貌的制约。
Photograph by Yar Petryszyn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共55页

自然地理学-冰川与冰缘地貌共55页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自然地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川与冰缘地貌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小于1km2,依附在山坡上。由于所在的山头高出 雪线不多,随气候变化易生易灭。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斗冰川 •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雪原。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终年积雪区的下线叫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阵雪 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 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雷线以下,降雪量小于 消融量,所以没有雪的覆盖。雪线高度与气温、 阵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 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川的形成 • 当地面高度超出当地雪线时,那里就出现雪原。降
落下来的雪,被风吹扬到背风的地形低洼之外,逐 渐形成巨厚的雪层。由雪变成冰川冰须经历两个过 程:新雪变成雪粒,雪粒再变成冰川冰。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大陆冰川的特点 • 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常超
过千米),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 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 脉和低于海面的盆地。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冰川冰缘地貌

冰川冰缘地貌

八、地下冰
地下冰,冻土中所含的冰体称为地下冰,按成 因和埋藏方式可分为构造冰、洞脉冰和埋藏冰。 构造冰,土层中原有的水分,由于温度降低发 生冻结成为构造冰, 洞脉冰,地表水渗入土层冻结而成,又分为脉 冰和洞穴冰。 埋藏冰,原来已成冰后被埋藏于地下的冰体。
九、冻融作用
寒冻地区,由于温度引起的冻融导致土体或岩 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等现象称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的方式有:冰冻风化、冰冻扰动、融 冻泥流。 冰冻扰动,活动层每年秋末以来自地表向下冻 结时,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得中间 尚未冻结的融区在上下方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 性变形,形成各种弯曲形态的冰卷泥,或称为 冻融扰动构造。
✓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冰核丘,由于冻土层中的冰体冻结使得地表膨 胀融起成丘状的为冰核丘。
冰丘,地表水或地下涌水冻结而成的丘状地形。
融冻泥流地貌,坡地上土屑物质在解冻时似泥 浆状沿着融冻界面向下蠕动的现象。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态,有 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鼓丘,由冰砾碎屑组成或覆盖而成的丘 状地形。
✓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陡,
背冰面缓。
✓分布在终碛堤内。
六、冰水地貌、冰面地貌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 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 水堆积地貌。 常见的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扇、冰水湖、冰 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行丘、季候泥等。 常见的冰面地貌有:冰裂隙、冰瀑布、冰面河、 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一围椅状的洼地,三面为陡崖,一面向 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通常有一岩槛, 一般分布在雪线附近。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第九章 冰川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 冰川地貌PPT课件

挪威
精品ppt
83
峡湾2
挪威
精品ppt
一是温度:形成多年积 雪要求该地近地面空气 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下; 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地表气温是由赤道向两 极降低,因而雪线分布 的总趋势也有低纬度向 高纬度降低。
富士山雪线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二是降雪量
一般降雪量越多, 雪线越低。如果降雪量 的增加超过融雪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长的值,那 么,雪线的位置就可能 出现在近地面空气温度 较偏高的地方。
通过粒雪不断被压实或冰融水渗侵再结晶作用,使其密度不断 增大,当密度达到0.9g/cm3 左右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 水性,成为冰川冰。
冰川冰
冰舌
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 区缓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十几到几百米不等(速度 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雪线的分布高度
不 同 纬 度 冰 冻 圈 高 度 变 化 示 意
南美安第斯山(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阿
尔卑斯山(欧洲中部)降低至 2400 --3200m;而北极则只有100--300m。
雪线的分布高度的 影响因素
一个地方雪线的具体 分布位置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因素的影响。
精品ppt
71
冰川谷(槽谷)
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U”形,又 称槽谷或U谷。谷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 百米。
精品ppt
72
河谷与冰川谷的形态比较
河谷的形态,一般上游为V形峡谷,中游为宽V形谷,下 游为宽浅的U形谷;河床纵剖面大体为一上凹形曲线;因为河 水的侵蚀力远比冰川弱,难以削平伸出的山嘴,故河谷在平面 上多呈蜿蜒状延伸,而且上游窄、下游宽;河流的主、支流谷 底高程相差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刃脊为两条山谷冰川之间或两冰斗之间的鱼鳍状山脊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7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冰蚀三角面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8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高原的U形谷 U形谷地形图
2012-6-28
冰丘是溢出地面 或冰面的水又冻 结成丘状冰体。 河水因表面冻结 而承压,复溢出 冰面而形成的冰 丘也叫地表水冰 丘。冻土层间夹 的融层水承压溢 出地面而成的冰 丘也叫地下水冰 丘。大部分冰丘 是一年生的。
第五节 冰缘地貌
诺 尔 盖 岩 屑 坡 小 冻 胀 丘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冰的运动速度,一般仅3-300m/a,若从陡坎上跌落 下去,或发生冰崩,有可能达到每年几十几千米。
冰面裂隙(蒲建辰摄)
冰褶皱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Fra bibliotek6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地 山岳冰川 理 分 类 大陆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7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唐古拉山冰缘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1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2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由于季节性冻结自地表向下发展,导致它与多年冻 土层之间的融层承受冻胀挤压作用而发生塑性变形, 产生多种奇特的冻融扰动构造或称冰卷泥。
几种冻融扰动构造 (R.J.Chorley et al,1984) A.沙粘土舌侵入上覆沙砾层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七章 B.冰冻囊状构造 C.不规则冰卷泥 D.与冻裂风化上升柱有关的花彩弧
三.冰川的分类 悬冰川
1.山岳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8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1.山岳冰川
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北肯尼亚古火山上的冰斗冰川
2012-6-28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斗冰川
9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1.山岳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山谷冰川
20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一.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冰碛物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1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一.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2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一.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13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4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冰擦痕、冰擦面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5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冰斗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云南梅里雪山冰斗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答疑: Stu_yech@ 13853164531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 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 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 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 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 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 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3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二.冰碛物的特征
庐山羊角岭泥砾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4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三.冰碛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5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三.冰碛地貌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1.雪线
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昆仑山雪线
4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2.成冰作用
雪花 粒雪 粒雪冰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5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二.冰川的运动
33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4 2012-6-28
石海是强烈寒冻风化、岩 第五节 冰缘地貌 石就地崩裂的产物。发育 石海的必要条件即地形比 较平坦,出露坚硬而多节 理裂隙的岩石,温度在0℃ 上下大幅度升降变化。硬 度小、节理不发育的岩石, 如页岩、粘土岩等,经寒 冻风化一层层地崩解为细 块岩屑,就不利于在原地 石海(内华达) 保存下来。中国昆仑山冰 (A.Strahler,1999) 期古石海高度海拔4900m 左右,比同时雪线低约 2 0 0 - 3 0 0 m, 有 的 低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5 500m。
39 2012-6-28
简述题: 简述冰川的类型和成因 冰期与冰期的划分 雪线与成冰作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40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The End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41 2012-6-28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6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三.冰碛地貌 鼓丘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7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四.冰水堆积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8 2012-6-28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四.冰水堆积地貌
第五节 冰缘地貌
多边形构造土 (D.Elsom,1992)
37 2012-6-28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石环是石块集中分布在一片细 第五节 冰缘地貌 砂土周围。石环的直径0.52.0m不等。极区的石环直径 可达十余米,常见一个个石 环交错排布。石环的形成, 首先是融冻分选作用使岩块 被抬举到表面,其后是冻胀 和冻融作用使顶面的岩块向 四周侧向移动,并汇集成环 边。在祁连山某平顶冰川边 缘冰退不到2年,在冰碛物中 石环(Sorted circles of Gravel) 就发育了大量的石环,大者 直径3-4m,砾石20-30cm 直径4-5m,中心部分比边 (A.Strahler,1999) 缘高约40cm。又在大雪山 地区试验,埋入地下2cm深 的石块,一个月后就被冻融 分选托到地面,并侧向移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8 了2-5cm。
蛇形丘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冰川融化后出露 的丘岗,特点是组成物质为有分选的成层砂砾。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9 2012-6-28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0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冰缘”有冰体周围或冰川活动区 外围地带之意,但更重要的是其气 候特征,一是寒冷,尤其冬季特别 寒冷,气温低达摄氏零下几十度; 二是降水少,地表无积雪成冰;三 是风力强盛,大部分时间为反气旋 风系所控制。 在“冰缘”气候条件下,地表浅土 层常随季节性变化甚至昼夜变化而 发生周期性的冻结与融化,称季节 性冻土,而下部土层则长期处于冻 结状态,称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层 的厚度自高纬向低纬逐渐减薄,以 至完全消失。
2012-6-28
第五节 冰缘地貌
泰山之巅,石柱林立--古冰缘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6 2012-6-28
多边形构造土系 冻土区地表因冻 胀而多边形破裂 并被砂土充填的 产物。多边形破 裂与中心部位地 下冻胀地面微隆 有关。单个多边 形土的直径自数 十厘米到百米以 上不等,通常是 气候越干冷凛冽, 规模也越大。
10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1.山岳冰川
山麓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1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1.山岳冰川
冰帽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2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三.冰川的分类
2.大陆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 2012-6-28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 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 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 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 2012-6-28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9 2012-6-28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羊背石是冰床(如冰川谷底)上冰蚀残余的 椭圆形岩突,常成群分布。羊背石的长轴方 向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被强烈磨蚀而较 平缓,磨蚀面上多细小的刻蚀槽沟,背冰面 则被冰川挖蚀而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