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
解读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

解读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如何来定义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在文学领域都众说纷纭,其中钱理群就将其概括为“哈姆雷特气”,因为其思想与行动、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肯定与否定、理想与现实甚至生与死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一种徘徊、犹豫与多种思考的可能性,所展现的是一种特殊但却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因此,从现代主义特质、象征意味、生命力表现、双重视角和精神指向等方面来探究这一贯穿于作品始终的强烈怀疑精神是具有普遍的现实社会意义的,这也将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标签:怀疑精神;《野草》;鲁迅;象征意味;现代主义特质;精神指向《野草》是鲁迅先生在遭遇精神危机时的文学产物,它清晰地展现了鲁迅在自我反省与调整过程中的自我解读和剖析,这种剖析是无情的,这种无情源于鲁迅意识中所特有的怀疑精神,它也反向激发了鲁迅的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思想倾向,使鲁迅文学中充满哲学意味的终极人生关怀得以体现,这也是《野草》这部文学作品的基本主旋律。
一、《野草》懷疑精神的由来鲁迅在《野草》中的怀疑精神充满了变化与反复性,它的本质与面貌在不同创作阶段也表现出不同差异,不过它从未离开过鲁迅的思想。
鲁迅作为旧社会生活中的文学创作者,它必然对社会的现状表示失望,这种失望逐渐让他心生怀疑,怀疑社会的、世界的合理性。
所以说,鲁迅的怀疑精神与现实矛盾相互冲突,因此他选择远离,奔赴日本留学。
但在日本学医期间,国人的麻木与日本学生的哄笑再次打击了鲁迅的神经,他选择弃医从文,希望用自己的笔触来改造社会、改变世界,将这种怀疑精神进行到底,也希望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在从文的这段时期里,鲁迅文学创作的传统维新思想也逐渐向科学启蒙思想过渡,他开始重视对人思想转变的探索。
二、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一)现代主义特质人们意识到鲁迅《野草》中的怀疑精神体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它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鲁迅对社会、对人性的怀疑态度,极具现代主义色彩与特质。
客观讲,这种特质是基于思想层面上的,它展现出了对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强化,具有着浓重的艺术象征意味。
《野草》读后感

《野草》读后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燥,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以绍兴人那一碗黄酒垫底的生命底气,以来自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那一派野力,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这种绝望的坚持尤其艰忍殷海光先生曾说,鲁迅既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又要在为虚无的压迫下致力于求索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新生之路这是一个极大的悖论更痛苦的是鲁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这样四处碰壁这样的鲁迅我们可以把他描写成一位举着盾牌的战士,盾牌的后方是生命的虚无,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虚无战士要博击的是双向的虚无这种战斗就尤其惨烈这样的鲁迅才是一个够味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才配称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精神高峰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野草》的低沉阴郁、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作为一部灵魂之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散文诗《野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野草》读后感都说他是中国魂,是战士.但在我心里他就像是一位父亲.一位教我怎样从绝望中站起来的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他了.最初的阅读是打发时间,后来才慢慢爱上鲁迅先生那质朴而有力的文字.以前看的都是他的小说,杂文,看他带领青年“革命,斗争”.但这一次,我似乎看到了我不曾发现的一面.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坚强,多么伟大,在他心灵的某一处一定是脆弱的,哪怕只是一小块.“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来袭.虽然盾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一句出自《希望》一问中的.表面上作者上一在写希望,写得气势磅礴,说是“希望的盾”,可我却未曾感觉到一丝丝希望的气息,能感知的只有那灵魂里深深的绝望,带着希望的绝望.青春耗尽,革命未成.在非人间里,人们还在黑中挣扎,呐喊.就算他竭尽全力也显得多余.“我愿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是啊!鲁迅先生曾在《影的告别》里这样说.他愿意没有人同他一起,他愿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黑与恶”,他愿意自己被黑暗沉没而换取他人的光明,他总是默默得无私着,把他的力量与勇气灌输给每一个有灵魂的人.他是中国大地的父亲,我们都是他的孩子,他用他的怀抱紧紧将光明围住留给孩子.他爱他的孩子.“水中的青春的底子,一切事情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局”青春在水里,一碰就破,稍纵即逝.鲁迅先生的那篇青春看不见结局,他的青春等不到花开的一刻,他的青春来不及见证光明洒满中国大地的那一天,他的青春需要他身后的青年战士来延续.只有如此,青春,才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过《野草》后,最喜欢是那篇极具讽刺性的《死后》,他写的是自己“死”后,社会各界人士做出的反应“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者要使他们快意,或者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很现实,人在生前会有很多朋友,会树敌,更多的则是陌生人.死后,亲朋好友为之痛惜,敌人为之兴奋不已.陌生人不会有什么反映,至多成为饭后谈资.没错,应该是这样子了.鲁迅先生是一个雕刻家,他用文字刻出一副名叫“现实”的浮雕,这浮雕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跟鲁迅先生相比,我很想弄清楚有些人是否反对过当局,是积极地,还是消极地,是一开始的背叛,还是最终的变节,是真正反对还是装装样子.那黑暗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有的无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如钢般地挺在中华大地上,试图撑破这片积压了许久,愈渐浓密的黑暗,让光明托起我们去触摸太阳.人生要轰轰烈烈,要冒险,要有胆量,直面死的威胁.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冒则后危险,带着胆量,轰轰烈烈地与死亡决斗.他始终在痛着,提醒自己还活在非人间,他的肩上担负着的是未来.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如此,我们也只有背水一战,路再艰难,总会有尽头.前进吧!为了未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野草读后感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感到十分吃力.而待我读上几遍时,终于读出了点味道,就被那短短的二十来篇的散文深深感动了--我在其中读到了一位伟大的战士形象.近代中国史是一部血泪交加的历史,就在那中华民族遭受践踏蹂躏时,先生从一群麻木而可怜的中国人中站了出来,为了拯救在痛苦中呻吟的中国而战斗.先生不愿意用“地大物博,五千年历史”来掩盖中国的憔悴面容.他是中华民族的赤子,不断地揭示了母亲身上的痛苦,以引起治疗者的注意.然而,人们却不理解他,甚至充当迫害者的帮凶,直到今天都还有人说先生太固执了,太尖刻了.《复仇》中的为拯救痛苦中的人类而来到人间,却被愚昧的人类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形象中也许正有鲁迅自己的影子.尽管先生为拯救中华的斗争一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但他仍然同那黑暗势力做着长久的韧性战争.在《秋夜》中先生同情小粉红的悲惨命运,但却不满于它对美好的空想,钦佩小青虫追求光明的精神,但否定它的盲目牺牲.先生歌颂后院那棵落尽了叶子的枣树,它始终坚持着韧性战斗,永远地把光面直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向奇怪向高的天空”,直刺得月亮“窘得发白”,夜游的恶鸟“哇”地一声逃走,鲁迅的这种精神更在《这样的战士》更得到了直接的体现,一个战士走向“无物之阵”,不论遇到怎样和善的面孔,什么好听的名称,他都不为所骗,“一律举起投抢”.在黑暗中,光明的希望是渺茫的,但先生却有着一种荆棘丛中顽强探索的精神和时代先驱的献身精神.《过客》一文中,那位困顿倔强如乞丐的男子,无论前面是山崖,是荆棘,甚至是坟,都无法阻止他前进的步代,他不需要老人的劝告,也不接受小姑娘纯洁的爱,而只听从前面那朦胧的呼唤.这正是先生的自我写照.当许广平等人劝他不要因争斗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先生写下了沉沉生动的散文诗《腊叶》,向关心自己的人表白了心声.“美丽的病叶与其被夹在书本中慢慢枯黄,倒不如同群叶一起在秋风中飘散.”这又是一种多么高尚的人格情操啊!鲁迅先生不是神,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谁不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先生也向往,就连做梦都在想.《好的故事》就是先生的一个梦,梦中是个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然而,在那如“昏沉的夜”一般的现实中,这种像“美的故事”一样的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但这却成了先生永远不倒下去的精神支柱.那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那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都源于先生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读先生的《野草》,我深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作为比先生整整晚一个世纪出生的我,永远不会再面临那段祖国受难、人民麻木的历史了,但鲁迅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思想的能源.狭小的胸怀、软弱的意志、萎靡的精神,是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我们的精神不会缺钙才能发育健康,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野草》读后感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希望】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雪】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它单调,它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毋庸置疑,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一棵任人践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就好比,个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如人意,导致自身就业压力大,同时可能导致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谁之过?当然是我们自己的态度问题,精神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努力争取,没有乐观地看待问题,缺乏拼搏精神,乐观精神.艰苦奋斗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锐利武器,经过流血流汗换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才不会弃之如敝履!我们应当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地去实现了生命的完美展现,这才是可喜可贺的人生历史!野草读后感《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种子的力量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的力气最大?一般人们的回答通常都是“大象”或“狮子”什么的,而作者却提出了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种子能推开压在上面的任何东西,一股向上进取的精神显示出那种被压迫的人民群众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它象征的意义,用以歌颂人民大众、歌颂人民的抗战的力量、进步的力量.记得小时候曾听妈妈唱过一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一棵任人践踏的小草却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掀翻压在身上的巨大的石块,表现了不畏困难、久经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但我们要像野草一样,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才能钻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鲁迅。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在贫困和
压迫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
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在贫困和艰辛之中,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痛,让人感到无力。
《野草》还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农
民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小说中
的农村社会充满了欺骗和虚伪,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作者通过
对这些现实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读完《野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痛苦。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让我更加关注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尊重和尊严。
【课外阅读】论《野草》的晦涩

【课外阅读】论《野草》的晦涩《野草》,向被人视为鲁迅最晦涩的作品,也许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幽深诡丽的文集,晦涩对于《野草》,既造成了阅读与理解的困难,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深幽别致的魅力,长期吸引着读者。
晦涩,确实是走近《野草》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
当在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是《野草》的第一句话,《野草》语言的魅力和艰辛,都写在这里了。
一、晦涩与“难于直说”读图时代的读者,喜欢轻松的读物,对于晦涩的语言,避之唯恐不及。
读过《野草》的读者,大都感到看不懂,晦涩,似乎成了《野草》和一般读者之间的障碍。
晦涩作为一种阅读感受,应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但相比而言,《野草》的晦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现在要问的是,《野草》中客观存在的晦涩是如何产生的呢?晦涩的产生,大体来说,一般有这几种可能:一是语言本身的障碍,如古汉语对于一般老百姓。
二是表达得不清楚;也有两种可能,或是表达能力的问题,本来可以说清楚的话没有说清楚;或是有话不好好说,故意表达得曲折,如古典时期法国贵族交际场合的言谈习惯,不直接表达所指,流行使用指代性的语言,以显委婉与优雅。
某些文学修辞手法也近乎此,如象征,以彼物指此物,不过,象征作为文学修辞,还是多从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的。
我想强调的是第三种晦涩,这不是能力、故弄玄虚或表达技巧的问题,而是来自于所要表达的本身的难于表达,这似乎与第二种的两种情况难以分清,但它们的区别是,这里所要表达的是语言从未到达过的存在的状态。
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为什么难于直说?不直说,采取什么方式说呢?对于《野草》的难懂,有两种说法,一是“象征”,一是“哲学”。
前面说了,象征惯于以彼物指此物,如果按象征主义的经典解释,《野草》似乎运用了象征手法,这是否就是难懂之源?深究似是而非,象征阐释寻找象征意象与现实对应物的一一对应,经过这样对号入座的解密,《野草》在整体上还是从属于反映论的意义框架中,殊无晦涩可言。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作者:孙玉石来源:《语文建设》2009年第01期《野草》是一本很薄的散文诗集,加序言一共是24篇,大概在鲁迅著作里是最薄的。
虽然薄,但它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一生文学活动中,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
长时期以来,《野草》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
最薄的书最有分量,主要是因为它很深刻而优美。
它比《呐喊》《彷徨》这类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也有一种永久性。
整体上看,有一种难于了解却又永远引人沉思的审美的艺术魅力。
对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的研究成果,仅专论和专门的论文摞起来就很厚。
然而,对其中一些晦涩的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到今天还很难说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解释。
不像杂文中的一句话或小说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形象,大家都可以阐释,而且大体上可以互相接近,《野草》是很难做出公认的解释的。
《野草》里大多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抒情作品。
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追求和内涵,甚至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
虽然《野草》不存在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不存在一个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方面,描绘一种关于整部《野草》丰富复杂内容的客观事实,还是应该允许的。
我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更多一些:韧性战斗,这属于鲁迅生命哲学的思考,追求一种韧性的斗争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关于爱憎和宽恕的哲学:等等。
这些生命哲学都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不是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粹哲学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学的思考。
它有很深的现实感和自己的一些生命感悟。
这些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关于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4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高小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①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