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鲁迅的小说《野草》,原名《野草·题辞》,集中地体现了他创作时期的基本思想。
《野草·题辞》有些激愤,我们读来很不舒服。
但是,“立此存照”四个字又让人不能不佩服。
上面这段文字,既表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也指出了写作的目的——“立此存照”。
后面一句话虽然和前一句意思不一样,但内涵却是一致的。
为什么说“立此存照”呢?在这里鲁迅表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
其实,这几句话可以引申出许多深刻的含义,如鲁迅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憎恨;对青年一代的热切期望,以及他借此所想到的种种关系的方面;鲁迅对于外部世界的矛盾心理;鲁迅对社会事物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强烈愿望;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眷恋等等。
可以说,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大声疾呼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表现了自己的战斗精神和积极的入世的态度。
下面的一段文字更能表达我对鲁迅《野草》的感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想做一个落花生,因为落花生最有用,最不碍事,它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奉献。
这就像人,再优秀,再杰出,不为人知,不被重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当今社会上不正缺少这样的人吗?比起一般的人,他们总是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正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比较而言,“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前者是《希望》,指鲁迅弃医从文后所著《希望》。
《风筝》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写作时间是1926年10月20日。
前一篇有说不尽的哀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一篇是鲁迅的自叙,是“用以记录一己的悲欢,和反省一国的文化”。
鲁迅在回忆中谈了自己病中求医的经过,谈了做风筝的故事,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在求医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目的”。
后一篇文字透露出作家对未来的信念,充满着坚定的必胜信心。
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是其中的两段文字,一段是文末的《希望》,一段是篇首的《风筝》。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野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野草》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审美意象,从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艺术画面。
本文将从典型的审美意象入手,探讨鲁迅《野草》中的审美特点。
可以从《野草》中的自然景物入手,这些景物在鲁迅笔下往往成为富有象征意味的审美意象。
鲁迅在《野草》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比如雨后的田野、青山、古树等景色。
在这些景色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景物在鲁迅笔下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青山可能代表着历史的沉淀和人的无奈,古树可能代表着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沧桑。
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了鲁迅审美意象中的重要元素,为读者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
可以从《野草》中的人物形象入手,这些人物在鲁迅笔下往往成为了充满力量和张力的审美意象。
在《野草》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比如“小孩”,“赵太爷”,“匪首”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鲁迅笔下往往具有强烈的审美张力,他们的形象不仅立体饱满,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孩”代表了鲁迅对穷苦人民的关怀,赵太爷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这些人物形象成为了鲁迅审美意象中的亮点,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从《野草》中的生活细节入手,这些生活细节在鲁迅笔下往往成为了鲜活而真实的审美意象。
在《野草》中,鲁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比如民间习俗、方言土语、传统礼仪等等。
这些生活细节在鲁迅笔下往往成为了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的审美意象,他们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画卷。
鲁迅在《野草》中描绘了乡村的民俗风情,这些生活细节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些生活细节成为了鲁迅审美意象中的生动插图,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贯穿了整个作品,从自然景物到人物形象再到生活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鲁迅独特的审美情怀和艺术理想。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散文集。
在《野草》中,鲁迅运用了丰富而多样的审美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和对人类悲剧的深刻洞察。
《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之一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与残酷。
他在《铜雀台》中用绚丽的词汇描述了金菊花的美丽,但同时又通过描写夺走其生命的午后阳光,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
而在《小引·序》中,他描绘了一个深秋的景象,枯黄的叶子覆盖了大地,寒风呼啸而过,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鲁迅展示了他对世界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无奈之感。
另一个典型的审美意象是鲁迅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他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草》这篇散文中,鲁迅描绘了一个农民的形象,他是一个被压迫和剥削的弱者,没有任何希望和出路。
这个形象代表了许多被奴役的劳动者,展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痛苦。
而在《伤逝》中,鲁迅通过描绘一个被命运抛弃的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关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鲁迅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人类的痛苦。
《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的描绘中,更体现在鲁迅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熟虑中。
这些审美意象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尖锐地刺破了现实的表象,从而使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深刻的人性痛苦和社会现实。
这些意象使《野草》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

简论鲁迅《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批判精神,塑造了许多深具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
他的《野草》一书中包含了众多典型的审美意象,体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揭露。
本文将围绕着《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展开论述,揭示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特色。
《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之一即是关于人性的描绘。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审美关怀。
在《故乡的土》中,通过对五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展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质朴、朴实和淳朴的品格,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朴素情感和坚韧精神。
而在《记梦》这一篇中,作者通过梦境的幻化,抒发了对幽冥世界的渴望和对虚无的恐惧,反映了人性深层的恐惧和希望。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审美关怀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还涉及到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鲁迅的文学批判旨在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思想的辛辣抨击,表达对社会黑暗面的担忧和愤怒,呼吁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审美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在《癸巳杂识·杂文之四》中,作者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露了一些无知愚昧的人们对外来事物的盲目崇拜和崇洋媚外的荒谬行为,对当时中国的落后和愚昧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讽刺,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反思和共鸣。
而在《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腐朽和愚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担忧。
这些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审美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色。
《野草》中的典型审美意象还包括对历史的追溯和思考。
鲁迅以其深刻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历史观察,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作品,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审美关怀。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内容摘要:《野草》是鲁迅杰出散文作品,《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
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
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包含了鲁迅的思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野草》这部散文诗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让我们向他的思想世界迈进了一步。
关键字:《野草》意象象征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
《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
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
《野草》也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在《野草》中,他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
而如何谈论与分析《野草》,应哲学、与象征艺术中论述。
一、《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哲学可以归纳于三点,第一是韧性战斗哲学,第二是反抗绝望哲学,第三是向麻木复仇哲学。
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
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
解读《野草》的象征主义

解读《野草》的象征主义〔关键词〕《野草》;象征主义;应和表现;复调叙事;音乐性《野草》的应和表现应和(或称契合)的生态美学观是象征主义的宗旨。
鲁迅在《野草》中也体现了象征主义的应和宗旨。
1. 写作背景上的表现“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
我沉静下去了。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
”作者在《怎么写》一文中,描写了写《野草》时的真实背景。
显然,鲁迅当时的写作心态与“一片应和”对应。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的时候自我便消失在对外物的凝视中。
2. 文本中的表现诗人的眼凝望着一株在风中摇曳的树;转瞬间,那在诗人脑里只是一个极自然的比喻竟变成现实了,他把他的热情、欲望或忧郁加在树身上,世界成了“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自然只是“一座大神殿里的活柱或象征的森林”,诗人通过象征万物的符号觅到了他们的真实存在。
《野草》中的怪异、晦涩、深奥、玄妙、奇特无不是这种应和的结果,不光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应和,人的器官也达到了一种应和。
《野草》的复调叙事艺术一个对世界文艺思潮非常关心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在他的作品里尝试一些先进的,自己很倾心的创作手法。
《野草》中的复调叙事艺术随处可见。
鲁迅被自己排除在诗歌之外,但他又没脱离自己的诗歌。
作品中没有无生命的对象,不存在抽象的东西,他可以使他们都讲话,都唱歌,都唉声叹气,或威胁恫吓。
鲁迅整体上把叙述者以三种方式加以处理。
第一种是以物为叙述者。
像《秋叶》中的枣树,被凛秋摧残得“落尽了叶子”,并且伤痕累累,但是依然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天空。
第二种是以他人为叙述者。
作者通过艺术的想象把“我”化身为各种人物形象,寄寓自己的感情,从而表达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这样的战士》中的手执投枪、永远进击,都是鲁迅“我”的外化形象。
第三种是诗人将叙述者形象化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表现自己的内心矛盾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的“影”向“人”告别,表现了“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内容摘要:《野草》是鲁迅杰出散文作品,《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
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
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包含了鲁迅的思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野草》这部散文诗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让我们向他的思想世界迈进了一步。
关键字:《野草》意象象征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
《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
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
《野草》也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在《野草》中,他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
而如何谈论与分析《野草》,应哲学、与象征艺术中论述。
一、《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哲学可以归纳于三点,第一是韧性战斗哲学,第二是反抗绝望哲学,第三是向麻木复仇哲学。
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
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
鲁迅野草意象

微探鲁迅散文诗《野草》中的传统意象内容摘要: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常用术语,被评论界广泛地解释诗歌的文本特征。
散文诗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相结合,在意象上具备了独特的美学特质:散文诗能够灵活、创造地使用语言,将散文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鲁迅文学核心有“吃人”、“沉默”与“荒原”三种意象,在《野草》中,也存在着三大意象:“美丽的精灵”、“冷硬讥诮的喜剧场”与“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
关键词:精灵喜剧场荒原之夜一“美丽的精灵”作为散文诗的《野草》,是诗歌的激情与散文真切自由的结合,是最为恰当直接表现鲁迅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因此,在鲁迅的笔下,才有了“美丽的精灵”意象的存在。
《好的故事》作为《野草》中独有的一篇暖色调作品,在这里鲁迅用抒情笔调描绘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在这里有其它作品中少有的“许多美的人与美的事”,文章中多次提到“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等,这些都能够找到鲁迅故乡的影子。
美丽的故乡,正是鲁迅笔下一个“精灵”般的意象。
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幻想中原有的紧张消失了,灵魂得到了暂时的解放,如同在《社戏》中对童年记忆里豆子香味的回味。
《雪》是鲁迅笔下自然的“美丽的精灵”的集中表现的文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在这里,鲁迅将南北地域差异做了诗意化、心灵化的对比,而“雨”与“雪”两种在物理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了想象性重构。
在南方的雪的世界里,有着“青春的气息”、“血红的宝珠山茶”等,这个雪的世界是温暖的、湿润的、美丽的,但也是易变的、不长久的,没有一个自由翱翔的生命气质的传达,最终那可爱的雪人,“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这是粗粝博大的灵魂与高傲快乐的精灵。
这也是鲁迅心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这些雪又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是温柔的,而北方的雪是狂放的,然而无论是温柔还是狂放,都是鲁迅心中“最美的精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院系:科技学院
班级:07汉文一班
姓名:马梦婷
学号:2007185424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内容摘要: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里面包含了鲁迅的思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在写这些散文诗的时候,作者不想太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一读就懂,因此他在文章中多次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
《野草》这部散文诗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让我们向他的世界迈进了一步。
关键字:《野草》意象象征
《野草》是1927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通读《野草》,里面有一个支配全书的主题,第一是韧性战斗的哲学,第二是反抗绝望的哲学,第三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
这些人生体验的哲学,就构成了鲁迅在《野草》中孤军奋战的一个启蒙思想家那种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鲁迅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
《野草》用一种特殊的结构把意象世界组织和建构起来,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又作出自己对于生命的回答和选择。
在这些回答中,意象成为将体验外在化的特殊结构方式。
它比普通的叙述语言更能体现现代人体验和精神的繁复深邃。
《秋夜》是《野草》的开篇,诗人通过自己所寓秋夜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复杂的意象群。
《秋夜》中有很多意象即:1枣树的意象:墙外的两株枣树,不但是鲁迅寂寞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婚姻不满,沮丧无奈的复杂心情的形象体现。
那株被着力描写的枣树,是诗人的自喻,表现了诗人的睿智、坚韧、顽强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而另一株未被提起的枣树,则是暗示诗人的妻子。
2秋夜的意象:这是诗人对封建传统婚姻的批判。
在秋夜意象中,喻体的“使人们仰面而不再看见”“奇怪而高”的天空,所喻指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
包办婚姻从外表看郑重其事,大摆筵席好像是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种关心,
其实是对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剥夺,“将繁霜洒在”就寓意了对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一种扼杀。
3恶鸟的意象是《秋夜》的转折,也暗示了鲁迅个人感情生活的转折。
恶鸟的召唤是使诗人由黑暗走向光明世界,过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青虫的意象是文章的一大核心。
它是小粉红花的延续,从窗外扑向灯光的“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们,充满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
小青虫的向光性,是隐喻诗人的女学生们勇敢追求真理、光明和爱情。
然而小青虫的意象是悲剧性的,它遇见“火”暗示了诗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爱情前途的艰险。
《过客》中一个孤独者要独自去完成走向“坟”的生命旅程。
他在途中遇到了“老翁”和“女孩”的好意和关心。
“他人”意象不再是虐杀个性或依附人格的威胁,而是一个孤独生命的协助者和扶持者。
鲁迅在这里关心的不是人情伦理问题,而是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不是善恶是非问题,而是生命自觉与非自觉的问题。
一个生命自觉的个体决不能停滞在生命既成不变的状态下,他必须不断做出选择,自己造就自己。
鲁迅还在作品中用一些事物组成一个意象链,如:《秋夜》中的“火”隐喻的是爱情,《死火》里的“死火”是鲁迅的自喻。
《死后》里的“火花”是与《秋夜》里“他于是遇着了火,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遥相呼应的,“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意象出诗人起死回生,他的爱情和美好生活也起死回生。
《题辞》里的“地火”喻指诗人灵魂里萌生的爱情之火,爱情的火焰犹如熔岩般喷涌而出。
《野草》是一个有机的意象的艺术世界,不仅各篇的喻体互相联系着,随着恋爱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各篇的喻指也相互联系着,不断充实着新的意蕴。
除了意象的运用以外,《野草》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
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例如:《雪》这篇散文诗。
《雪》的主题是《希望》的延续,如果说《希望》侧重于表现诗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是诗人生命意志战胜道德的宣言书,那么《雪》的侧重点是对她在爱情面前犹豫不前的不满。
《雪》比较了以“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为象征的两种生命形态。
散文诗一开头,用两句话描述以“暖国的雨”为象征的生命形态,作为以“江南的雪”为象征的生命形态的陪衬。
在诗人看来“暖国的雨”虽然不受严寒的侵袭,生活一帆风顺,但是生命没有同严酷的现实搏斗过,就没有冰冷而坚硬的灿烂。
“江南的雪”同严寒、严酷的现实生活搏斗过,比起“暖国的雨”,闪现出了“冰冷而坚硬的灿烂”,是诗人所赞赏的生命形态。
“江南的雪”的美是
阴柔的美,女性的美,是含蓄的象征她的美。
诗中描述“江南的雪”都是诗人对她的美的赞赏。
在雪里还出现了一组象征爱情的花朵的意象,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想象中的“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都是象征她热烈的爱情和旺盛的生命欲望。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朔方的雪”博大而壮美的形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的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这些都象征着“朔方的雪”是诗人理想的生命形态、人格形态,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对她的激励。
在《风筝》中诗人描绘了北京“严冬的肃杀”和故乡“春日温和”的两幅情景,表面看来是写自然气候,实际上象征了诗人思想感受下的社会环境。
这两种象征性的画面中,存在一种矛盾现象:当北京还处在严冬季节时,天空的“远处”却有象征春天来临的风筝在“浮动”,在故乡春日温和之中,又描绘了瓦片风筝的“憔悴可怜”。
寒冬的威严、浓重的黑暗、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将诗人吓退,他相信春天必会到来。
然而光明又在远处“浮动”令他感到渺茫。
诗人运用形象代替抽象的象征手法来喻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那些在前进道路上的追求、探索、矛盾的复杂心情,借用象征的形象巧妙的渗透到了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野草》是一部内心抒发的作品,作者自我感受有很多冲突,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自我思想深处的冲突,这些冲突本身是“难于直说”的,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量运用意象和相争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胡尹强著《鲁迅:为爱情作证》东方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3】许寿裳著《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4】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