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解读电影_红高粱_

合集下载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是一部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的影视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魔幻的世界。

本篇范文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度解析,以期为大家展示一场视听盛宴。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红高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一群普通人在高粱地里的生死爱恨故事。

这部作品的主题贯穿了对生命、情感与乡土的深沉思考,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挣扎,揭示了人性中真实、善恶、欲望等多重复杂的面貌。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红高粱》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影片中,现实与幻想交织,人物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影片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思考。

三、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在影像上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尝试。

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中国农村的特色,如广袤的高粱地、古朴的农舍、传统的服饰等。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本土元素,如民间传说、民俗文化等,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这种本土化的影像实验,使得《红高粱》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

四、人物塑造与表演《红高粱》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也十分出色。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到位,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主角在面对生死、爱恨、欲望等复杂情感时的挣扎与成长,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五、视听语言的运用《红高粱》在视听语言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准。

影片的镜头运用灵活多变,画面构图精巧,色彩运用也十分考究。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色,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享受。

六、结语《红高粱》是一部成功的魔幻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世界。

影片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精彩的表演,揭示了人性中真实、善恶、欲望等多重复杂的面貌。

《红高粱》赏析剖析

《红高粱》赏析剖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8: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三枪拍案惊奇》 2010:《山楂树之恋》 2011:《金陵十三钗》 2013:《归来》 导演 2015:《长城》 导演

① 主题:对自然的人性的歌颂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 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人淹在高 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 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 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 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 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 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 的自在和欢乐。 ——张艺谋
二.《红高粱》的人物与情节
1.

人物 我爷爷—余占螯(姜文饰) 我奶奶—九儿 (巩俐饰) 罗汉( 腾汝骏饰)

红高粱电影赏析

红高粱电影赏析

王雪晴财税2班 222平凡人物的闪光点——《红高粱》电影赏析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电影时间比较靠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里面塑造了一群很平凡的人物,但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血性,原始的生命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下面是对一些主要形象的赏析。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

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

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

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

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

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情,分别进行了特写,后面,“我爷爷”又冲动地去轿子里摸“我奶奶”的脚。

这一系列的镜头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天后,“我奶奶”回娘家,他更是鲁莽野性地半路截下“我奶奶”,抱起她走进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鲁莽地将一片高粱踏平,导演对这段也是重点地强调了一番,一系列近景的拍摄他的动作,将其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接着,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表现了“我爷爷”他冲动地和“我奶奶”偷欢。

然后,用其粗矿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送“我奶奶”回去。

从歌词中,也透露出“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真诚朴实。

论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李安电影特征

论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李安电影特征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1,2020 Sum No.5112020年第31期总第511期摘要20世纪末期,张艺谋和李安在西方电影市场崭露头角,接连揽获金狮奖、金熊奖等重要国际大奖,使中国电影真正开始走入西方人的世界。

张艺谋、李安的作品在受到国际电影市场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基于这种背景,该文将从后殖民语境入手,探究张艺谋、李安电影的特征。

关键词张艺谋;李安;后殖民主义The Features of the Films of Zhang Yimou and Ang Lee under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LIAO Hanxi,TANG Xuan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20th century,Zhang Yimou and Ang Lee had cut a figure in Hesperian film market,and won man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awards such as the Golden Lion and the Golden Bear in succession,which made Chinese films really be-gan to enter the Western vision.At the same time when Zhang Yimou's and Ang Lee's films gain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film market,their films also face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at"being somebody outside China,while being no body inside China". Under such background,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 films of Zhang Yimou and Ang Lee through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Key words Zhang Yimou;Ang Lee;Post-Colonialism二战结束后,虽然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但是“西方中心主义”依托发达的传播媒介,仍以意识形态渗透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电影《红高粱》影评

电影《红高粱》影评

电影《红高粱》影评电影《红高粱》影评摘要:《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给我的印象,集中于一点,就是充分地全面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的一种崇拜,是一部带有导演主观意念很强的一部影片,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人性的勃勃旺盛的生命力,以赞美生命为主题而贯穿整部影片。

这部片子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片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我们也利用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重新领略到它的故事情节,重新融入到那种原始的狂放的生命力当中。

关键词: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给我的印象,集中于一点,就是充分地全面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的一种崇拜,是一部带有导演主观意念很强的一部影片,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人性的勃勃旺盛的生命力,以赞美生命为主题而贯穿整部影片。

这部片子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片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辽阔炫丽空间。

错的我们也利用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重新领略到它的故事情节,重新融入到那种原始的狂放的生命力当中。

关键词》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故事情节大抵相同,只是导演张艺谋在情节上稍做改动和调整,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表现手法来叙述整个故事。

电影《红高粱》在张艺谋电影史上的一次巅峰之作,可谓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也可担当中国电影的代表之作,,这是值得我们去赞美和认同的。

众观国内的所谓的大电影,其一般都是具有三大;一大:红高粱》在张艺谋电影史上的一次巅峰之作,可谓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也可担当中国电影的代表之作,,这是值得我们去赞美和认同的。

电影《红高粱》及其反馈

电影《红高粱》及其反馈

功 , 带 给 了 文化 艺术创 作界 , 乃 至整 个 民族 集体从感 官到心理 积淀一 个强 烈 而灼 痛 、 火烧 火 燎 的刺 激 , 弘 扬 了 对 当代 生 活 中人 们 某种集体无意识 心 理 的荡像 。 ` 从 许多 迹 象 ( 电 影 创 作和 表
现 的迹 象 ) 判 断: 当代 电影 界 随着 文 学和其它 部类艺 术 现象的发展演化 , 也 同 时掀 起了 广 泛
地,

那 似乎 有意避 离 都市
充 满野 味的山乡 和那 乡 中的古 井 ,
火红红 、
密 麻麻 、
让人心熟而
又 畏 俱 、 诡 秘 而 又 充 满灵 性 , 更是 十 数年未知其 味 的红 高粱 , 再 度 迷恋 于 荡漾 其间 的原 始 时

代 开 始 积淀 于 集体 意 识 中隐含 的、
神秘的民族 魂 灵和民族精 神的遗 存 ,

而热烈
激动 的寻根 热 ,
表现 或 探 寻着表现 寻 根 的意 识和 文化 犷 从 《人 生》 、

《黄 土 地 》
《野 山》 等 电影 的尝 试 ,

.
《老井 》 乃 至
《红 高 粱》 的成加痴无不是 这 ~
现象的产儿 ,
不妨
把此 现象 用 其代 表作来称 之 为 “ 红 高 粱 现 象” 。 而 这种视 象戈似乎是 不可 思 议 的 , ’ 用我 们 一
那 已 逝去的 时代
的 人们 那样去理 解 同样一种 民族 的 精神观豁 民族 精神对 于 我们 先人 的 含义 , 完 全 不 同于 当
代人 从 中发现的意 义 , 《红 高 粱》; 或 “ 红高 粱现 象” 的出现 , 只 能是 现代 人对 民 族群体 中那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_705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_705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一、引言不得不说《红高粱》是一部具有张艺谋主观唯心主义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的分析角度从对黄土地的颂歌自然上升到对生命的高歌。

整个过程在一片充满奥妙的氛围中竭力展示出了张艺谋追崇初始生命的情感。

影片赞颂了人的生命的顽强坚韧,也赞扬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本文将选取生命意志、色调意象、人格意志三个切入点,来分析影片《红高粱》中生命的意志特点。

二、独特的人物风格贯串整个电影红色是这部电影的代表色,作为整个故事的基调,红色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韵味。

故事一开始,新娘九儿那张满是生命的润色的脸颊上,红盖布,红婚服,红轿子,发生关系时那在剧烈晃动的高粱秆子上跳动的光斑,犹如红雨一样的高粱酒,持续到结尾时瞬间黑暗后通天满地红的周围环境……电影全篇都被红色的色调霸占。

引起了观众极大深远的展想,很大程度地将人们的视觉尝试提高到一个高度。

“故事尾声,在残阳的映射下,十几个老百姓陈尸荒野,满地荒凉,他们的鲜血浸红了这片高粱地,黑色的泥土此时变得更深了。

血红的残阳,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成血红的海,九儿已祥和地躺在血水中,顿时,起风了,高粱群纷纷弯腰志哀,大气,悲怆。

连太阳都被这血红感染了,变成了一抹深红,暗红色的太阳点燃着,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红色。

”在这段剧情上,红色的扩散力似乎得到了永久地提升,红色的服饰、红色的场景氛围,慢慢蔓延,直至时间仿佛静止,冻结,从而使整个场面都沉默了,被红色带动的高粱随风摇荡占满了整个画面,极大的悲壮、苍凉、震撼。

对生命的自由、自然演绎到了极致。

电影通过对色调描写的手法的大胆运用,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九儿出场时,那件腹部稍宽,胸部和腿部稍紧的红色裤子,典型的农村未出阁姑娘打扮;发生日全食时,那漫天血色的色彩与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高粱地的对比。

差不多每个场景的瞬间都是一幅苍茫、雄浑的充满视觉美的中国画。

电影语言的运用堪称精湛,流露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

红色的情怀——评电影《红高粱》

红色的情怀——评电影《红高粱》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72红色的情怀——评电影《红高粱》孙月阳(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要:《红高粱》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国产片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从色彩角度而言,本文将从色彩角度来对《红高粱》进行分析。

关键词:色彩;色调电影《红高粱》改编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同时它也不仅仅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是巩俐电影的处女之作,该影片不仅仅在国内获得一致好评,而且还勇夺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对于那个年代而言,东西两德尚未统一,中德之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的不同,但《红高粱》却能受到金熊奖的青睐,推起本源还是由于导演张艺谋对于影片的设计之处的别具匠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红色所独特的性情和钟爱。

在以后得电影作品中,如《我的父亲母亲》等张艺谋对于红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红色的执着几乎成了张艺谋定的独特标志。

 作为张艺谋的开山之作,高饱和红色的大胆使用展现出了高水准的艺术表现,隐喻着深刻内涵。

红,代表着野性而又纯粹的生命力,高唱原始力量的赞歌;红,是残酷的血腥,是侵入者对国民生命的无情毁灭;红,是燃烧的怒火,是人民遭到非人道主义残杀后的悲愤复仇。

影片最后,月亮吃掉了太阳,枪声、破碎声、哭喊声、歌声、唢呐声此起彼伏,人的形、意、神都淹没在这血泊中。

影片的背后闪烁着的尼采“酒神精神”式的生命原始与粗糙正是其核心所在。

一、《红高粱》讲述了发生在大漠中的一个高粱酒坊的故事《红高粱》讲述了发生在大漠中的一个高粱酒坊的故事。

这是一个奇观展示,是梦的延伸。

从叙事者来说,一个后代的视角既有一定的真实感又有一点的距离感;从地点来说一个大漠中的酒坊应该不真实但又是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中的理想场景;从故事来说其不是类型片也没有过多的剪辑痕迹,现实主义镜头风格下又有一点魔幻的剧情。

是表面现实又不是体现出梦的性质的展现。

而其内容也是如梦般夸张,最有特点的是满屏的红色的使用、鸟瞰的大全景、豪迈的歌唱、粗犷的仪式等等,塑造了最能代表理想中的中国传统意识中的豪爽开朗的一群男人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56
摘要
:后殖民主义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
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
《红高粱》的后殖民特性。
关键词
:《红高粱》张艺谋;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
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爱德华•
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
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
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
角解读了影片《红高粱》的后殖民特性。
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红高粱》自上映后一直引人关注,特
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影片《红高粱》折射的落后文
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
赏品味。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红高粱》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
即“伪民俗”性。首先,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
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当年日本
侵略中国并没有深入到边远的宁夏一带。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会
让东方主义者认为当年的中国非常弱小,连偏僻的内陆深处都受
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蹂躏。其次,影片中我奶奶要嫁过去的十八里
坡是除了烧酒作坊一家人外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因
为没有村庄是如此荒凉、人丁稀少的。再次,去十八里坡的路上
经过的那片高粱地被拍摄成野生的高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没
有野高粱会是那么整齐壮观的。最后,烧酒作坊的人崇拜酒神。
但是,我爷爷的恶作剧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然酿成了喷香
的好酒——十八里红。如此多的“伪民俗”客观上无形地迎合了
西方世界的观众,为他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从而满足
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引发了他们对东方中国“神秘”的幻想。西
方评委和观众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历史风俗,他们本身对东方影
片就有着一种好奇与期待,而这种“伪民俗”恰好满足了他们的
心愿。
二、愚昧和落后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绪
影片刻意在视觉上营构了流动的画面,以最大的信息量来表
现东方大陆传统文化的原始荒蛮与愚昧落后,供西方读者猎奇。
首先,在我奶奶上花轿前后,画外音里的那段“坐轿不能哭,哭
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几句
台词隐含的信息就是新娘必须在轿子里也规规矩矩,苦和吐等任
何动作都是伤风败俗的,新娘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花轿也是一种
束缚而不是让人欢喜的地方。其次,我奶奶在曾祖父的眼里就相
当于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曾祖父用她换取了李大头给的一条老
骡子。为了让老李家的名气和气派提高自己的声望,穷困的曾祖
父把她嫁给了李大头,逼她做了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并向她隐瞒
了未来丈夫的情况:对方五十多岁了而且还是个麻风病。对于这
桩婚姻,曾祖父自个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女儿高攀了。在
迎接女儿回娘家的路上,他教训道:“你愿不愿意都得回李家
来,你看人家多大的气派,张口就是一头大骡子;你真是掉到富
窝窝里了,嫁了人死活都是李家的人。”以此可见,当时妇女的
悲惨社会地位。她们深受三纲五常的束缚,在“未嫁从父,以嫁
从夫,夫死从子”等一切封建伦理的约束下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和
自由,一直都处在父权和夫权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我奶奶大喊:
“你不是我爹”并且跑出了自己的娘家,但她仍然处在父权制和
夫权制的夹缝中,她只好把自己屈服给了余占熬。这样的情节塑
造使得西方猎奇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
性客体,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语权力,仅仅缩为一个空洞的能
指而成为夫权主义的反证;她们不仅受到压迫而且通过在中国社
会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养成的精神驯服来支持对她们自己的压迫即
她们已经心甘情愿地适应了男性的压迫。正如斯皮瓦克所说的那
样,“在男性权力话语中第三世界的妇女成为不在场的无名的不

确定的空动能指。”再次,影片多次向观众展示了我奶奶的金莲
小脚的诱惑魅力,也就是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所受到的夫权
社会的残害。拦路抢劫者掀开轿子的帘子时,注意到的是我奶奶
的那双小脚,而不是她那美貌的容颜。我爷爷和我奶奶第一次的
肉体接触就是我爷爷对我奶奶伸出轿子外面的金链小脚的抚摸和
凝视。清朝文人李渔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
欲。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脚小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
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这种刻意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动
客体,营造为男性观赏愉悦对象的做法,使得西方人用新奇和带
有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对待东方女性群体。
三、对情欲的大肆捕捉强化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结
影片《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美丽,坚韧,能够承受生活的磨
难,与此同时却被塑造成一个总是处于性匮乏的状态,需要一个
强大的男性来激活的角色。她不仅被塑造成欲望的对象而且还是
个欲望挑动者。对我奶奶的捕捉拍摄的第二个主要场景,就是从
主观视角拍摄了她非常大胆且毫无羞涩地窥探着轿夫们汗淋淋的
裸背,表达了她对其中一个赤膊轿夫的欲望。在这样的视野下,
女主角我奶奶就不单单是男性情欲的幻想式人物,而且被打造
成了异国情调的取悦者,引诱着西方男性观众本已倦怠疲沓的欣
赏趣味。在出嫁的路上,新娘很快就被赶跑劫匪的轿把式余占熬
所吸引住了。因为在“颠轿”戏中,她已经从轿夫的口中证实了
要嫁的丈夫不仅比自己大三十几岁,而且是个麻风病。所以我奶
奶,勇敢地正视着余占熬的目光,毫无畏惧之情,目光里流露出
来的是浓浓的欲望之火。影片中的红高粱望不到边际,像排山倒
海一样不停地摇晃着,就好像他们的欲望、情欲一样无法无天、
无法克制,让人沉浸在情欲之中不能自拔,只剩下无尽的贪恋。
三天后新娘回门时,我奶奶与余占熬在一望无尽的红高粱地里激
情相爱。在激情之后,在我奶奶重新坐上毛驴往回走的时候,余
占熬不停地在我奶奶背后的高粱地里高唱着歌曲“妹妹你大胆地
往前走啊 往前走 莫回呀头”。影片中张艺谋借用一系列风吹高
粱的画面不仅让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二人无法克制的情欲和性欲,
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歌声”的存在和意义:雄性的、粗犷的声
音撞击着高粱叶片也扰乱了“我奶奶”的心扉。确实如此,在此
后的画面里,我奶奶完全不顾众人的惊愕目光,全面屈服于我爷
爷的爱欲之中。因为在冷静思考之后,她发现他们彼此很需要对
方。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众多抬轿的粗野壮
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
看,它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
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
总之,这部影片刻意营构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以取
悦西方大众,使得西方观众对东方、东方文化以及东方人更感到
好奇,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5。
[2] 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
[3]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莫言 《红高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5] 沈媛媛 解析电影 《红高粱》的色彩魅力 《电影评界》(2008年
第16期)。

作者简介

乔成林, 女,汉族,1985年生,陕西榆林人,烟台大学外国语
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李晓飞, 女,汉族,1984年生,山东潍坊人,烟台大学外国语
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后殖民主义解读电影《红高粱》
乔成林 李晓飞
(山东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264005)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