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父亲原型的文化意义
中国现代电影导演:李安人物简介

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 李安的电影作品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让观众产生共鸣 •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西合璧
• 李安的电影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电影艺术风格 • 在视觉呈现和叙事结构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1991年执导电影《推手》,获得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 1993年执导电影《喜宴》,获得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这两部电影探讨了家庭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李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2012年执导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 这部电影以其视觉奇观和哲学思考的结合,受到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视觉呈现精美独特
• 李安的电影作品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独特的视觉呈现,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李安电影的国际影响和评价
国际影响力深远
• 李安的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的 作品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奖项,为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
评价高度一致
• 李安的电影作品受到了国际电影界的一致好评 -他的作 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 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之作
03 美国留学经历
• 1978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戏剧与电影 • 美国的文化冲击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安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
戏剧与电影的深入学习
• 在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戏剧与电影制作 • 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为日后的电影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REATE TOGETHER
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家庭观的差异——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个案研究

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家庭观的差异——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个案研究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家庭观的差异——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个案研究引言:家庭观是每个人成长和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它不仅受到个人性格、经历和价值观的影响,还深受文化背景的制约。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庭价值观的形成和表达上,也通过艺术作品如电影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李安作为一名华人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在文化维度理论的框架下,探索了中西家庭观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的角度分析李安电影作品中的家庭观,并探讨中西家庭观差异的原因和启示。
一、文化维度理论框架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自由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而集体主义则侧重于团队合作、社会联系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2. 高/低权力距离高权力距离意味着社会中权力的不平等程度较大,人们普遍接受上级的权威和指示;低权力距离则强调平等和民主的原则。
3. 高/低不确定性规避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更加注重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强调规范、安全和稳定;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冒险。
4. 长/短期导向长期导向的文化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坚持和耐力;短期导向的文化注重眼前利益和即时满足。
二、中西家庭观的差异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家庭观较为注重个人独立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权益。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观强调集体责任和家族的尊严,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责任更加紧密。
2. 高/低权力距离的差异传统中国家庭中存在较大的权力差距,父母在决策和家庭规则方面具有绝对权威。
而在西方社会,更注重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家庭成员之间相对平等,决策往往基于共识和个人意愿。
3. 高/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稳定和规范,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依循传统规范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家庭成员的选择和行为更加灵活。
4. 长/短期导向的差异中国家庭观更加注重传统和长远的目标,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

从李安电影《喜宴》看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碰撞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父亲”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又在东西文化的缝隙中显露出了新的特征。
李安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承载着双重文化的人,在艺术创作时难免将两种文化同时带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跨文化的特征,于是。
从他的作品中能够透过两种文化得到新的启示。
关键词:父亲、文化差异、转变作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李安是位“通才",无论是现代片还是古代片,无论是以东方文化还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李安都能将他极具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游刃有余。
《喜宴》是李安在1993年推出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导演探讨了不同民族对于家庭、两性关系和同性恋问题的认识。
上映后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以独特的视角——用中国人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来处理处于道德边缘的同性恋问题,原本是一部悲剧的电影作品在导演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一部喜剧。
故事的主人公伟同长期生活在美国,作为一个同性恋他在美国有一个同居男友赛门,远在台湾的父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始担心他的婚事,便三天两头打电话催促儿子结婚。
为了打消父母的念头他只好与租客崴崴假装结婚,父母得知儿子的喜讯后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被灌得烂醉的伟同与崴崴在喜庆的氛围里假戏真做发生了关系,意想不到的是崴崴竟然有了身孕。
故事的最后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崴崴决心为伟同的父母生下孩子,而赛门也同意当孩子的另一位“爸爸”。
影片中传统的中国家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困惑、无奈和妥协,中国人特有的人伦道德观念在这样环境中失去了它的力量,在面对同性恋这样的边缘问题时,是与非变得难以决断,而《喜宴》中导演巧妙的处理使这个社会问题以一种喜剧的方式得到解决。
单从处理方式和看待角度分析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却在西方,异域文化与新旧观念在产生冲突后最终回归到包容。
李安三部曲

李安三部曲老朱(郎雄饰)是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厨师,现在退休和三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每天他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出丰盛无比的菜肴。
大女儿家珍(杨贵媚饰)是一所中学的老处女教师,刻板保守、笃信的基督教教义和赞美诗;老二家倩(吴倩莲饰)从小有做菜天赋,和老爸不和,坚决不进自家的厨房,在一家航空公司做管理,还有一个情人;小女儿家宁(王渝文饰)正在上学,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尽管老朱每天做出堪称豪华的盛宴,但三个女儿还是各有心事,都不买老爸的帐,老朱也逐渐失去了厨师最重要的能力——味觉。
家珍年纪越来越大,生怕嫁不出去,对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点喜欢;家倩自立能干,一直要和男人分庭抗礼,一会要决定自己买楼搬出去住,一会又要被公司派到阿姆斯特丹去,但一方面和情人的关系不清不楚的,另一方面和公司的干将李凯(赵文瑄饰)又产生了感情;家宁人小鬼大,不仅抢了女友的男朋友,还把肚子搞大。
而老朱除了和女儿们斗斗气,就是帮邻居小女孩姗姗做午餐盒饭。
姗姗的外婆梁伯母(归亚蕾饰)从美国回来,女儿们虽然讨厌这个唠叨不停的老太婆,但还是希望能给老爸找个老伴。
家宁和男友走了,要很快结婚生小孩;家珍也在一次学生的恶作剧之后“搞定”了体育老师;只有家珍,情人要和别人结婚,李凯也成了最好的“朋友”,买的楼盘赔了一塌糊涂,为了照顾老爸还推掉了阿姆斯特丹的升迁机会。
眼见女儿们要各自散去,老朱召集了一次包括姗姗一家的全家“扩大”晚宴。
在宴会上,老朱一吐胸中的不快,决定卖掉老屋,并郑重请梁伯母把女儿锦荣(张艾嘉饰)嫁给自己,原来两人早已“私订终身”。
梁伯母登时昏倒,全家一阵大乱,晚宴匆忙结束。
不久以后,独自住在已经卖掉的老屋中的家倩自己下厨,召集全家赴宴,但大姐夫入教洗礼,小妹刚刚生产,锦荣也怀了身孕,都无法参加。
家倩和老朱两个人面对诺大的餐桌和空空的房间,一时百感交集。
就在老朱喝汤的时候,两个人惊喜地发现老朱的味觉又恢复了。
简评:《饮食男女》是李安在台湾拍摄的父亲三部曲的第三部。
基于“父亲三部曲”解读李安导演的父权文化观

种解 决来 源于父辈 的退让和妥协 ,他们承认儿女们 的诉求 和渴
望, 无疑虽然获得胜利的是儿女 , 但是更让人揪心 的是父 辈悠远 而深沉的叹息。父辈们 以一种悲剧英雄 的形象 唤起 了来 自儿女 们的 内疚 和羞愧 , 正是这种情感上的冲击 , 才让他们 最终 重新 与
片中身上 均有典型 的东 方文化符号 , 比如 《 推手》 中是武术 太极 拳和 医学养生 ; 《 喜宴》 中是 书法 ; 《 饮食男女》 中是烹饪 。他们有 强烈 的家庭责任感 , 遵 守传统伦理道德 , 是拥有东方文化精髓 的
一
藏不漏 , 在《 喜宴》 中是洞悉 一切却不动声 色的父亲 , 在《 饮食男 女》 中是味 觉退 化却不掩高 超厨艺的厨师 , 在他们 身上 , 父亲 的
各 种 特 质 都 得 到 了淋 漓 尽 致 的 展 现 。 毫无疑 问, 李 安 导 演 非 常擅 长 处 理 家 庭 题 材 ,他 用 巧 妙 地叙 事 手 法 展 现 一 个 家 庭 关 系多个镜头都 以一种非现实 的美好描
绘 了这个符号 的超然 。 但 是与父亲 的光辉形象相 比, 儿女们却并 男女 》 中幼稚 自我的三个女儿 , 与父亲被精心打造近乎膜拜 的形
婚才离开家 , 但是最终还是 听从父亲 的吩 咐 , 在海外传 承家族 血
脉, 传承香火 , 这也是为何他对儿子的诉求如此坚持且强烈 。 《 喜 宴》 这个 故事的特 殊注定 了父亲 的诉求不 会一帆风顺 , 伟 同的 同 均 为描述父亲与子女 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冲突 ,但是在矛盾下掩 性恋 身份成 为了最大 的阻碍 ,他对大学室友赛 门的喜欢 以及对 映的是更深层面 的纠 葛。 在《 推手 》 中, 父亲期望 家庭和睦共享 天伦与儿子 希望 中西 威威挑逗 的 自持都是很好 的例子 ,父母 即使意识 到这个 问题也 他们只能 自我安慰 , 怀抱 期望与幻想 。不 文化合甓之间的矛盾 ; 《 喜宴》 中是儿子 同性 恋的价值 观与父亲 不愿意承认这个现 实 , 传统婚姻文化价值观矛盾 ; 《 饮食男女》 中是寡居父 亲努 力维系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文化解读

作者: 钟露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00-10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9期
主题词: 李安 父亲三部曲 中西文化
摘要:电影自1895年问世以来,迅速融入进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并成为人类文化意识表达的一
个重要载体。其中,民族电影更是成为文化认同的一种直接表达。李安导演作为台湾导演中第一
个成功登上国际舞台的领先者,以其对中西方文化的领悟与糅合向世界积极展现了台湾电影的魅
力,其中所表现的文化认同更是值得我们探究。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金珩【摘要】李安的电影主题总是离不开家庭,他曾经说:''我成长在一个保守的士大夫家庭,个性也不算太叛逆,所以最能牵动我内心的还是伦理。
面对不能尽孝,以及传统与现实间的种种矛盾,我有话想说。
''所以他出道的''父亲三部曲''就是很规整的家庭伦理电影,之后的大多电影也似有似无地围绕''家''的主题在打转。
亲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差别只在于如何表达。
李安运用他的聪明头脑和东西方的生活经历,很好地把握住了东西方情感表达方式的内核,再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现出两种文化温柔又不失激烈的碰撞,不论是在电影研究上还是在文化差异研究上,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父亲三部曲;李安;电影风格【作者】金珩【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一、传统的挑战者和卫道者“父亲三部曲”都是通过以年轻人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尴尬遭遇,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代沟中看到真实情感,所以李安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挑战者”[1]。
(一)对父权和孝顺的发问《推手》中讲述了父亲传统生活观念与西方自由生活观念的冲突。
影片中父亲老朱与美国儿媳因为生活习惯不合与语言不通,导致家庭纠纷不断,儿子夹在当中不知如何处理,后来老朱因为觉得自己身为父亲的尊严受到挑战,毅然离家出走,闹出更大矛盾,最终不得不接受分居的现实,与儿子一家人保持距离地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影片中儿子帮理不帮亲和私自安排长辈生活,在父亲眼里无疑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而父亲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负气出走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李安用这两个桥段使观众思考在文化差异下孝顺是否应该重新定义。
《喜宴》中讲述了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与(同性)自由恋爱观念的冲突。
李安电影研究

跨文化文本和跨文化语境——李安电影研究动态跨文化文本和跨文化语境——李安电影研究动态上海大学陈犀禾曹琼庄君李安作为一个驰名国际的华语电影导演,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以来,更是成为华语电影批评界和研究界中的一个热点。
2006年12月15日,台湾交通大学电影研究中心召开了“2006李安电影研讨会”,邀请各地学者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的九篇论文探讨了李安各个时期的创作,主题集中在李安电影中的父子关系和性别关系的研究上。
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大陆背景,生长于台湾,并在美国完成其戏剧和电影教育的华语电影导演,李安电影的跨文化特色也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跨文化特色,也体现在这次研讨会论文的研究方法上。
父子关系研究李安早期电影以“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而闻名。
会议的一个主题集中在对李安电影中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的研究。
台湾政大广电系副教授陈儒修在“愤怒的儿子:解读李安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一般论及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皆着眼于父亲角色的宽容,以及父亲为了维系家庭和谐所做的贡献。
如此的论述将父亲置于中心,却将其它家庭成员,包括母亲与儿女,置于他者边缘的地位,他们是沉默的,他们的感受也被移置掉了。
换句话说,家庭之下其实暗潮汹涌,影片的叙事并没有处理各个成员的主体意识。
然而儿子的压抑与愤怒被要求听见与看见,因为通过西方的伊底帕斯场景,儿子必得冒着被阉割的危险,执行弒父的仪式。
然而个性内敛、深受东方儒家思想熏陶的李安似乎无法也无能如此处理父子关系,他选择压抑。
后续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因为礼教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欲(《理性与感性》、《卧虎藏龙》、以及《断背山》),就是在性爱解放的假象之下,面临家庭解体的危机(《冰风暴》)。
总之,这些人物就是不快乐。
然而正如佛洛伊德所指出的,“所压抑的必将回来”,《绿巨人浩克》给了李安一个宣泄的出口。
本报告拟就《绿巨人浩克》里的父子关系,探讨李安作品中较不被人讨论的儿子角色,并试图揭示李安如何处理儿子的愤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体验与固化, 反过来看, 人们对于自己父亲的敬畏心 理中也必然地会蕴含着某些宗教因素; 同时, 在现实生 活中, 每一个长大了的儿子总会本能地涌动起要求脱 离甚至反叛父亲 (权威) 的心理冲动, 这在任何一个民 族生活中都属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现象, 而在犹太 文化传统中, 这一文化心理由于已经跟上帝信仰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它上帝, : 是人类 的 “father” 。在西方人的世界里, 对苦难的隐忍、 生活 的习惯, 都是对这一 “father” 的模仿。这种重要的意义 就跟家中的父亲地位是一样的。在中国人的世界里, 也是有了父亲的存在, 有了确定的亲子关系, 才有了伦 理上的 “孝”“子曰: 。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
(2) (1)
父亲这一形象在李安电影中就是一个原型符码, 他通过对 “隐喻” 象征” 、 “ 的手法, 对这个符码注入了自 己的人文思考, 给父亲这一形象赋予了代表民族、 代表 文化的大意。 所谓象征就是把情感思维经过有实际上 无关联的具体形象或符号表达出来。 文字与语言都是 一种符号。 借由这种符号的象征可以把情感和思维表 达发泄出来。 影像的象征意义又较一般的象征系统更 为深刻, 电影不但使个体的情感思维得意宣泄表达, 同 时也可以使一个群体, 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经
情的时间流逝中慢慢苍老, 子辈注定要日渐强大起来, 发现这些后会让人心里陡然的觉醒过来, 这些隐忍的 情结在李安 “父亲三部曲” 中表达出来。 在追求现代性 的过程中, 传统的稳定性被无情而彻底地打破了。因 为 “现代性” “一种持续进步的、 是 合目的性的、 不可逆
(7) 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 现代性的突出特点是无序和 (8) 偶然性 , 无序和偶然性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打破了民族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循序渐进的平稳脚步。 因此, 子辈前进的脚步早早地将父辈甩到了身后。对 于父辈的人生经历、 思想观念以及为人处世, 子辈可能 会抱以支持、 理解甚或赞许, 但是更多的是要么视而不 见, 要么嗤之以鼻, 更甚者则以 “弑父” 的行为来取而代 之。 1. 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现代消费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的道德规范在 欲望这样 “一个不需要其他证明和理由的自我遗忘、 自 我驱动的动(9)的作用下, 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在消费
(3) 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
一、 父亲原型的溯源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成是个体本能, 是个人早期 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遭受压抑的心理内容。 “个人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名为‘带感情色彩的情节’所组 成, 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的个人和私人的一面。 ” 荣 格在对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提出质疑的基础 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说。荣格认为, “所谓 集体无意识, 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 的人类祖先的经验, 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 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 异, 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它潜藏在人 ” 类心灵的深处, 常常以各种原型象征的形式在人类生 活中表现出来, 是一个保留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 复的集体意象的心理领域, 它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 潜在记忆资源的仓库。 在犹太文化传统中, 父亲的形象总是与上帝的形 象叠合在一起的, 人们对于上帝崇拜的宗教信仰往往 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父亲敬畏的伦理关系得
(4) 验、 思想意念、 好恶喜憎、 坎坷遭遇得以表现。 让父亲
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原型形 式。
刘思思・李安电影中父亲原型的文化意义
的是一个整天对着电脑却一个字也写不出的女作家。
二、 传统语境中的父系文化
人类历史让 “父亲” 成为具有伦理诉求的一个权力 象征符号。传统的重要使家庭中的父本位扩展为整个 社会政治上的伦理体系。在中国独特的血缘关系基础 上的宗法制度下, “以父尊子卑为经,以夫尊妻卑为纬”
(5)
一个伟岸威严、 韬光养晦; 一个是整日伏案, 而无所作 为。对比反差强烈的形象刻画, 已经显示出李安对东 西方文化的一种倾向。
三、 现代语境下的反父系文化
在原始神话和原始部落中, 充满了杀老和弃幼的 情况, 一方面反映了生产力极端低下的蒙昧时期, 初民 为了自身的生存, 不得不牺牲弱者的风俗; 另一方面, 也隐喻地投射出两代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一代人的 即: 生存和发展, 以另一代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从表层看, 俄狄浦斯是在被弃之后, 无意识中犯下杀父娶母的罪 行,但在深层,他的行为隐喻了新旧两代人之间潜在 的、 永恒的危机。 通过他的遭遇, 人们看到了 “子辈” 从 “父辈” 权威下挣脱出来的艰难和痛苦, 以及为这种超 越所必须付出的血的代价。 在父子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一开始, 父辈身上强大 的人格力量和夺目的生命光彩, 往往让子辈在无意识 之中接受了父亲的一切, 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正 是因为父辈的先验存在和影响力, 子辈在成长过程中 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改造, 以期达到与由父辈所操纵主 流话语权的社会规则相适应的效果。 优胜劣汰是自然 法则, 客观地说, 不论是从体能素质还是从思维能力上 看, 处于生命黄金时期的子辈都应该优于父辈。 所以, 子辈在承继的基础上对父辈进行超越是理所当然的。 李安的恋父情结是很深的, 他曾经说过 “其实很多 人事都有这种父亲的shadow (影子) ; ” “父亲对我确实 影响很大, 因为从小他就是家里的大树干, 我们家里又 是典型的中国式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 他是一个很有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在 。 《喜宴》 作为独子的伟同 中, 却是个同性恋者, 这样异化了的爱情婚恋观, 从根本上 打破了传宗接代的可能,打破了传统的人伦观、爱情 观。这是父亲不可能想象和接受。没有了子嗣, 传统 的 “父子” 秩序就会被打破, 虽然这样的反抗, 可能并不 是儿子的本意, 但却是后代进化发展过程的一个产物。 儿子伟同为了隐瞒这一切, 所做的荒唐行径, 本身就是 对父亲的一种消极的反抗。 李安的电影创作中始终存在着 “父亲/权威/传统文 化” 这一原型形象, 是对人类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政 治权力、 文化权威的一种深刻而又真实的揭示。这一 形象的存在由实到虚的变化, 转化成导演对文化权威、 政治权力功能与本质的认识过程。之所以能够如此, 是因为这一原型形象生成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基础是与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权力权威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基本上 是一致的, 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的父家长制的基 本结构及其对人们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 响。子辈对父辈的反抗, 是本身强大之后的一种自我 意识的觉醒, 李安把这种反抗安排在对父亲的 “弑杀” 情节中。在弑父的场景里, 父亲成了权威和秩序的代 表符号。 “父亲死了” 或至少是在想象中死了, , 父子等 级秩序被瓦解了。父亲所强加于子辈的戒律被取消 了,子辈从此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与自主,不受任何约 束。 李安毕竟是生活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 受过西方 文明的熏陶, 对中西文化、 现代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有着 切肤的感受。他不能不看到: 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的 进程中, 在西方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 传统伦理道德日 益暴露出它的某些残缺, 传统文化氛围也日益稀薄。 子辈们在精神上承受着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的制 约和冲击, 他们对传统伦理与现代精神相左的部分, 往 往有着更多的、 更直接的感悟, 而对传统伦理道德中具 有恒久意义的价值精神, 对伦理秩序在终极意义上的 目的性却缺乏清晰的体认, 这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上 显示出对传统伦理意识的疏隔。
2010/3 ・文艺争鸣・艺术评论
社会中, 子辈如果是欲望释放者或追求者的话, 那么父 辈就是“禁欲主义者” 。这种称谓并不是宗教意义上 的, 也不是道德意义上的, 而是代表父辈对律己的一种 态度,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克己复礼” 相比之下, 。 不 管是将克制内化为自我意识还是重压之下的迫不得 已, 父辈们在面对自我欲望的时候, 很少能够做到如子 辈那样袒露, 更不用说在自我中赤裸地放纵欲望。是 收还是放, 这就涉及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 在 《饮食男女》 “饮食” “情欲” 中, 和 是电影的两条 主线。按照编剧王惠铃的说法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 男女情欲则是台面下的东西。 台面下的东西永远不能 拿到台面上来讨论, 尽管性是家庭的根源, 其合法性由 家庭维护, 但在中国家庭里, 这是一个禁忌。 但是女儿 们却一个个对性、 对欲望有自己的理解, 也非常开放。 二女儿爱上的是一个有夫之妇, 在她的理解, 感情要的 是快乐, 没有什么对与错, 道德要服从感官的享受。 三 女儿爱上的是好友的男朋友, 面对好友对男朋友的折 磨, 她看不下去, “爱应该是要跟一个真正关心你 道出: 的人在一起,这个人可以让你表达内心的感受,在他 (她) 的身边, 你可以自由自在地谈论任何事情” 让好 , 友的男朋友了解到自己爱的其实是她。 李安透过这些 人对感情的态度, 表明爱情不是要故作姿态, 而是要率 直大胆。 这些与老父亲的保守的爱情观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父亲虽然有所爱的人, 可是碍于父亲的身份, 不 敢轻易说出, 怕给女儿留下为老不尊的形象, 致使他在 饭桌上三次都未开口。 女儿们为了爱情争相要离开这 个家的行为, 从另一个侧面说也是对父亲这一辈感情 追求的否定。 在 《冰风暴》 里同样是这样, 父亲接儿子回家, 本想 跟儿子说些 “男人” 的事, 告诉他如何 “手淫” 虽然说得 , 有点蹩脚, 但出发点是好的。 然而这种关心, 得到的是 儿子不露声色的嘲讽和不以为然, 父子之间尴尬无比。 在影片中还反映了 70 年代美国社会在性观念上的混 乱: 保守的中年人私通; 开放的中年人玩 “换妻派对” ;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尝试性游戏……, 在各种名目的放 纵中, 人们丧失了彼此的信任、 相互的约束、 家庭的平 衡。在 《冰风暴》 中反映出来的道德沦丧, 就如同当年 的美国像个偷情的家长, 信仰和秩序全部崩溃。
2010/3 ・文艺争鸣・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李安电影中父亲原型的文化意义
刘思思
摘要: 父亲这一形象在李安电影中就是一个原型符码, 他通过对 “隐喻” 象征” 、 “ 的手法, 对这个符码注入了自己的人 文思考, 给父亲这一形象赋予了代表民族、 代表文化的大意。 关键词: 李安电影 父亲形象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