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作者:傅成婕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丑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一般不愿意去接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对丑与美之间的關系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
丑最后将会被当做是一个新宠儿而体现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艺术作品;丑与美;价值丑与美从其根本上来比较,显得非常不和谐,其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诸如,具备紊乱性、嘈杂性、畸形、邪恶等。
它和美之间是对立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做,我们的审美对象一般不能依据丑来决定,人们从心理上抗拒丑的存在,以及从情感上不愿意看到它的存在,从而它不存在于审美视野之内。
美与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
比较典型的话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还将美从相对性方面进行入手进行分析了美与丑的关系,其指出美与丑之间其实不是截然相对的。
庄子指出“应时而变”作为美与不美的特性,其中他写过的句子有:“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本质上而言,他们之间没有区别。
另外,庄子作为首个谈到了丑的问题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把丑中之美揭示出来,他认为人能够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在人格精神上,所以,强烈的精神之美蕴藏在丑怪形象中。
对于庄子来说,他主要关注的是形体美方面的内容,不过也对于精神方面的美表现出关注。
“任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均与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与发展。
”达.芬奇认为美与丑作为一对对照体而存在。
苏瓦尔作为德国第一个提到美与丑的关系,即丑作为美的一个背景,基于此,美的光辉越来越强。
”文学表现的对象包括两种,即美和丑,因艺术的兼容性比较显著,它最真切地关照与美化了自然美和现实美的同时透视剥露了生活丑的东西,以及对现实中的丑进行审美转化,所以,在分析艺术美时,我们要把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与丑恶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中的丑的现象最后都可以转变,成为一种艺术美,这同艺术创作的特点有着联系。
试论艺术中的“丑”

到丑 。如古希腊时期 《 俄狄浦斯 王》 《 、赫拉克勒斯 》 , 等 但始终 是包含在整体 的和谐 中 , 以不破坏 和谐 的美为原则 , 时的丑 那
可以说是美 的附属。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最早提 出了丑的
蒋孔阳先 生说 :现代主义时代 , “ 一方面 回到了原始 时代 ,
美丑不分 ; 另方面 , 又进一步有意识地 发现丑 , 表现丑 , 把丑当
2 1 年 g 月 00
S D2 1 e .0 0
文 海 艺 苑
Ll RA R Y G A LLER Y TE
试论 艺术中的“ 丑”
安 晶
( 河南科技 大学 艺术与设计 学院 , 河南 洛 阳 4 10 ) 7 00
摘 要 : 文对有关“ 的 关学现 象及其相关论述进行考察 , 本 丑” 说明丑的 内涵随着历史和 时代 的发展 以 及人们的审 美需要而发生变化 , 渐走 向“ 逐 审丑” “ 、化丑为美” 。
一
系, 又有程度 、 范畴的区别。在艺术 中, 生活里 的丑被艺术 加 工 ,使丑 的本质得到揭示 ,或通 过丑来造成特定意境来反衬 美, 间接肯定美并转化为艺术美 , 具有审美价值” (哲学小辞 。《
种社会属性 , 现实 生活中的丑大多和肮脏 、 虚伪 、 腐败等相
关联。 他们结合 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认为腐朽的制度是历史发 展中的丑角 , 资产阶级充满 了丑恶的灵魂 。 这已经脱离丑 的形 象意义 , 而赋予其时代特征 ……
艺术学 , 作为一 门独立的 、 系统的学科登上 了历史舞 台 , 么 什 是专属审美现象的问题第一次被 明确提 出来 ,对这一问题 的 回答 , 推动了对丑的探讨 。 美学之父” “ 鲍姆加通对丑有 自己的
莫言审“丑”之下的审美人生观构建——以《红高粱》《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为例

莫言审“丑”之下的审美人生观构建——以《红高粱》《檀香刑》和《丰乳肥臀》为例莫言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在他的身上有许多标签也有不少争议,尤其是在美学、道德、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
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争议,才让我们看见了莫言作品下透露的“文革”之后新的语境下的反抗,以及在受到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影响下,莫言所做的一种创新的探索和创新,这对美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尤其是莫言小说中对审丑的表述。
1 莫言小说对丑的展现读莫言的小说你会发现,小说中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展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狂欢以及对苦难生活的或麻木或焦躁的感觉。
由于他作品中对“审丑”的展现颇多,对于“审丑”的理解和研究也就颇受专家所关注。
“丑”作为审美对象,一开始是不为人所接受的,直到雨果所写的《巴黎圣母院》出世,所带来的美丑对照原则的艺术观将“审丑”带入了对美的审视中,正视并突出了丑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审丑”价值的探讨,认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许多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进行审美的对象和领域(例如丑、荒诞等),现在几乎全都成了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①它体现了在异化世界中人们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反抗,表达了人们精神上的困顿。
莫言文中首先是道德伦理方面的丑。
像是《丰乳肥臀》中的上官来弟。
她先后嫁给沙月亮和孙不言,但孙不言的变态使她从鸟儿韩身上找到了慰藉,从而生下鹦鹉韩。
在这三段恋情中我想她与鸟儿韩的结合是最为人所争议的,鸟儿韩是“鸟仙”的未婚夫,当初他们二人的恋情令人惋惜,还没回过味就发生姐姐与妹夫私通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这是他们违背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要求所体现出来的丑,可是你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发展,却又理所应当,那么具有审美意味的淋漓尽致的快感(或是痛感)。
他们俩都是在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让他们在精神极度困苦的情况下,而走到彼此身边产生感情,相互慰藉。
论丑在文学艺术中的特殊意义及化丑为美的限制性

现实生 活 中既 有美 的 事物 , 也有 不 美 的甚 至 丑 的事 物。 美丑常常相伴 随 、 相混 杂 , 中有丑 , 丑中有 美 , 或美 或 或外丑 内 美, 或外美 内丑等 。那 么 , 反映社会生 活的文学 艺术 能否反 映 丑 ?怎样反 映丑?丑 在文 学 艺术 中究竟 有 什 么价值 和限 制? 这值得 我们 认真思索 。
一
到古希腊 的亚里 斯多 德 。古 典 主义 时代 的文论 家莱 辛 的< 拉 奥孔> l 和 9世纪雨 果的‘ 克伦 威 尔序> 尤为典 型 , 辛的 总 则 莱 的观点 是 : 丑不能进 入造型艺术 , 艺术 必须 表现美 。而雨果 则 提 出了美丑 对立 的原则 , 在美之 外大 胆地表 现丑 。在 中 国, 丑 角的真正登上历 史舞 台 是在 明 中叶 以后 。明中叶 以来 , 资本 主义萌芽导致 了市 民阶层 的产生 。随着 近代 启蒙思 潮 和浪漫 主义的兴起 , 美与丑 由分野走 向对 立统一 , 丑的 审美意 义 E益 l 增值 , 使美 与丑的界限走 向泯 灭。在 文学 创造 中 , 由追求 “ 、 高 大、 ” 全 完美而虚假 的类 型 化性 格 , 向美丑 并举 、 转 美丑依 存 、 美丑转化 的性格 形 态 。< 瓶梅 > 金 之所 以具 有近 代 文学 的 色 彩, 很重要的原 因之一就 在于描写 了丑。在谈及< 红楼梦 > , 时 鲁 迅曾说 , “ 它 敢于如实描写 , 并无讳 饰 , 和从前 的小说所叙 好 人 完全 是好 , 坏人 完全 是坏 的大 不相 同 , 以其 中所 叙 的人 物 所 都 是真的人物。总之 自有‘ 红楼 梦>出来 以后 , 统 的思想 和 传 写法都打破 了” [ 近代 艺术 家越来 越 自觉 地破 除古 希腊 “ 。1 不 准表现丑” 的清规 戒律 , 而 打破 了美 与丑 的壁 垒 , 大开拓 从 大 了艺术视野 , 他们 的艺术 观念 、 味 不再是唯 美的 、 向的 、 趣 单 一 元的 , 而是美丑共存 。由此可见 , 由于时代 、 历史 条件 的不 同 , 人们对如何处 理美 与丑 的关 系 、 美与 丑 的观念 是变 化 发展 对
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讽刺艺术【知识概说】讽刺手法在小说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技巧,用于揭露和批评社会现象、人物行为及思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讽刺手法,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夸张法通过放大人物的某些特征或行为,来揭示其荒谬或不合理之处。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夸张行为(如穿雨鞋、带雨伞等)被用来讽刺他的守旧和虚伪。
2.对比法通过对比人物的言行或性格特征,来强化讽刺效果。
例如,华连卡的热情与别里科夫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别里科夫的过时和可鄙。
3.漫画法利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简笔勾勒人物特征,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
如别里科夫的漫画式描绘,突出了他的怪异和可笑之处。
4.反语法使用反语,即表面上肯定的话来表达否定的意思,以此来讽刺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行为丑陋的人或现象。
例如,在《祝福》中,柳妈的话语表面上是善的,但实际上是残酷的。
5.比喻法(托物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讽刺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特点,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将物价上涨比喻为“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形象地表达了物价飞涨的惊人和不合理。
这些讽刺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能够以幽默或辛辣的方式,指出社会和个人的不足之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典型例题】(《善人》[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讽刺”是这篇小说写作上的重要特色,本文是如何进行“讽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如小说以“善人”为题、俱乐部命名为“真善人”、“这帮善人们的酒喝得很有节制”等,都讽刺了委员们的伪善。
②通过细节(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进行讽刺:如“可怜的主席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盯着”,主席“在盛怒之下,也抡起双拳投入了这场混战”,“有气无力”地喊“快给我拿点白兰地来……”等,表达幽默,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③运用对比进行讽刺:主席嗜酒的可笑跟行善的严肃形成对比,余款的微薄与申请书的繁多形成对比,开头“计划发放善款”到最后“救济金不能照发”,目的与结果形成对比,讽刺了委员们打着“行善”的旗号,侵吞善款的丑恶现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现代艺术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领域,而其所呈现的“丑”常常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现代艺术中的“丑”进行浅析。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
传统美学观念认为美应当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和升华,而现代艺术中的“丑”常常打破了这种观念。
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亲吻》中的人物形态怪异,扭曲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都远离了我们对于美的传统定义。
这种作品却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以及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现代艺术中的“丑”对于传统的审美观念提出了质疑,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美与丑的边界。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现代艺术家常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创作出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丑”往往是对社会丑陋和庸俗的揭示。
艺术家卡普尔的作品《有限责任公司》中展示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这是对人类自私和浪费的质疑。
这种反思和批判的“丑”使得观众无法忽视社会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个人体验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自身情感和经历的投射,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丑”往往是对内心痛苦和焦虑的表达。
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三个面孔》中展示了扭曲的人脸和粗糙的线条,这是对内心痛苦和孤独的直接表达。
观众在欣赏这种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的强烈刺激,从而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现代艺术中的“丑”有着多重的含义和意义。
它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个人体验的表达。
通过对“丑”的深入探讨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丑的艺术作品赏析

丑的艺术作品赏析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艺术作品中,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常会被美丽的画作、雕塑或音乐所吸引。
然而,有时候艺术家也会选择表现丑陋、不完美甚至令人不适的主题。
这样的作品往往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争议,但它们同样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丑的艺术作品,并试图从中找到它们的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丑并不等同于不艺术。
在艺术作品中,丑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也可以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人性、生活的思考,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情感共鸣。
丑陋的形象、不和谐的音乐、扭曲的雕塑,它们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恶心,但正是这种不适让人们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
丑的艺术作品也能够带给人们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美丽的作品往往能够让人感到愉悦、舒适,而丑的作品则可能会引发更为复杂的情感。
它们可能让人感到恐惧、厌恶、悲伤,甚至愤怒,但这种情感体验往往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丑的艺术作品也能够带给人们更为深刻的思考。
在美的作品中,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表面的美感,而在丑的作品中,人们则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去理解。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现实。
丑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们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让人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丑的艺术作品也能够带给人们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
在美的作品中,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表面的美感,而在丑的作品中,人们则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去理解。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现实。
丑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们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让人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赏析丑的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审美观念,去探索其中的内在美。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现代艺术一直备受争议,其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视为“丑陋”的代表,这种“丑”往往成为人们评价现代艺术的关键词之一。
在探讨现代艺术的“丑”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件事情:艺术是有规律的,但规律并不意味着规定,它只是一条线索,表达着艺术的时代和内在精神。
首先,现代艺术的“丑”并不是没有根源的。
当20世纪初期的艺术家逐渐摆脱了传统艺术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表达”时,他们破除了古典艺术中所崇尚的完美、理性、高贵等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个性化、情感化倾向的艺术表达方式。
因此,在作品的形态上,现代艺术家常常不拘泥于传统审美标准,他们不惧世俗的质疑和批判,创作出了许多独特而前卫的作品。
这些新颖的艺术形式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丑”的,因为它们违反了普遍的审美标准,挑战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其次,现代艺术的“丑”也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有关。
美学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美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现代艺术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秉承着另一种审美观念,“丑”被认为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即有时候艺术家故意选择一些令人难以接受、引人反感的元素来表现艺术形式和内容,这种“丑”的表达是有意而为之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艺术的“丑”与传统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在世界范围内,现代艺术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
最后,现代艺术的“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新艺术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前人艺术形式的颠覆与推翻,而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过程中,艺术形式的演变于是产生了矛盾、欣赏度的分歧,过去艺术上的美学特征慢慢被打破,美感和鉴赏力逐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
现代艺术的“丑”恰恰就体现出了这种变革的象征意义。
总之,现代艺术的“丑”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话题,它既与创作者对美学定义的重新解构有关,也与观众对艺术形式的接受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历史性的变革联系在一起。
现代艺术的“丑”或许会让人们感到不解,但切不能以固有的审美观念来否决它们,因为接纳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才是现代艺术的真正意义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艺术 第二卷第四期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季百春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把丑归入审
美范畴。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象的扩大,表明了艺术认识
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包括丑的方面)的合理性。所以艺
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
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
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提高审丑的感悟力需要从
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欣赏艺术之丑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丑;美
艺术之美是一切传统艺术的根基.一直以来也是艺术家们
所推崇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艺
术审美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然而艺术揭示社会生活本质,
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
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换言之.艺
术之丑也同艺术之美一样有其感人的魅力。艺术之丑的魅力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
、
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
艺术作品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也有给人以审丑愉悦的。
美可以愉悦人之情。其实丑亦然。但能给予人们愉悦的“丑”,并
非通常意义上的丑,这个“丑”是含蕴了美在其中的,是外在之
丑与内质之美的有机结合.是丑中有大美。这种“丑”凝结的艺
术有时要比美凝结的艺术更能震撼和感染欣赏者.它更能打动
人心.更可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铭记。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大作
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一艺术形
象。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丑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他却有
一
颗金子般令人肃然起敬的纯美心灵—— 二爱、正义。其纯美
所焕发出的内质之美.与其丑得不堪入目的外貌,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和冲
击力。同时在丑和美的对比中。加西莫多外貌的奇丑反而衬托
和突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其内在美的素质大放光
彩。同样庄子<德充符)篇中描写的哀骀它也有着让人惊骇的丑
貌。但他内心的美德却能征服和吸引与他交往的一切人,在人
们的心目中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王
夫之<口斋诗话>中的一句名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①而这里是以外在之丑写内质之美,一倍增其内
质之美也。从而达到了以外在之丑衬托内在之美的艺术效
果。
上述意义上的审丑愉悦有时要胜于审美愉悦,原因是加西
莫多和哀骀它的艺术形象负载了更多的道德、宗教、民族精神
的内涵。这正符合艺术功能除审美外.还包含非审美的功能。即
艺术不仅给予欣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还给予欣赏者以认识和
教育的作用。审丑愉悦和审美愉悦相比.审丑愉悦更多的是体
现了非审美的功能。
二、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由非自觉的艺术追求逐渐步入
自觉,对美的追求亦趋于完美。但在艺术创作中,未达到完美境
界或存有不足的艺术品,仍有其美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缺憾
美”.或为美中之丑。美中之丑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那便是个
性之美。生活中人们常言“瑕不掩瑜 ,这里的“瑕”即是玉石中
的瑕疵.是美好玉石的丑陋之处,但这丑陋不会遮掩王石的美
丽.玉石仍为玉石,不会因一点瑕疵而改变其原有的丽质,仍可
发挥其玉石的功用,给人带去美的享受。有时恰是这瑕疵,却给
这块玉石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好工匠可以巧夺天工,点丑成金,
化丑为美为奇.碾玉为独特的器件,而令人惊叹叫绝。这就是丑
中蕴含有奇异和个性之美。
在艺术家对艺术的探寻之路上,美中之丑常被作为创造和
追求新奇的一种途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涌现。
三、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江南的太湖石,以其空透、扭曲的奇形之陋而博得世人的
青睐。清人刘熙载语:“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
处。”②怪石的怪奇和与众不同,便有了独特的造型表现。也就
含有了艺术的内涵,这就说明艺术之丑是存在的。“丑到极处便
是美到极处”可以说是审丑的最高境界。因丑的意象中包孕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可调动和激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和情
感,它可传达出生命及人格的神韵,从而引领欣赏者去窥探宇
宙人生之秘密,达到神志的大彻大悟。比如:我国古代青铜器纹
饰上的饕餮意象。它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
怪兽面目。这凶悍的怪兽意象传达出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宗教、
情感和理念,映射了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前的野蛮与残暴的历
史,展示了一种崇高、朴拙的狞厉之美。凝视它,可以激发欣赏
者无限想象.从而感受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再如: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根据15世纪法国诗人维龙的诗‘美
丽的欧米哀尔》创作的雕像《欧米哀尔》。它同人体艺术美的典
范相悖,与罗丹另一雕塑作品<青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米
哀尔》塑造的不是青春少女勃勃朝气的健美形象.而是一位瘦
骨嶙岣、老态龙钟的老妇形象.她有着松陷的双乳、皱缩的肌肤
和一双悲哀呆滞的眼神。总之.此作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极其
丑陋的意象,但这丑陋的意象背后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让人
想象和生发无限感慨。这种丑的程度愈深入,它蕴藏的内涵就
愈深广,生发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就越强大。
丑陋的意象所达到的极处是一种深层次的衰败之美,这种
衰败之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在中国的绘画和
诗词歌赋中多有表现。苏轼的绘画(枯木怪石图>,此图的画面
展示的是一棵枯萎衰败的老树和一块又丑又怪的巨石,枯木和
巨石的意象唤起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树木、石头的生命
远远超出人类,但尚有枯竭之时.那么人生与树木、石头相比,
进而与宇宙相比又是多么的短暂。可谓瞬间即逝。总之.物尚如
此.人何以堪!这便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悲凉之情和激起
人们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另外.丑陋之极必归于美丽之极.枯朽
达到极至则必然向其反面发展.即衰朽枯萎中隐含着生机与活
力,生命的衰落也恰预示着生命的开始,生命就如同树木、石
头、宇宙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以上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
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艺术之丑所具有的魅
力。掌握和领会艺术审丑的实质,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会有
一
定的帮助。对创作者而言,可以进一步拓宽艺术创作者的思
路,使创作者在用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时,不仅善于
以审美为表现.也善于以审丑为表现。对欣赏者而言,可以提升
欣赏者对艺术之丑的欣赏能力,从而使欣赏者获得更深广的艺
术感悟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著《口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40页2006年
8月第4次印刷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714页2007年4
月第6次印刷 ‘
[3]叶嘉莹主编《欧阳修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第119页
2010年1月第二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