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病的病理生理

合集下载

《浅部真菌病》课件

《浅部真菌病》课件
《浅部真菌病》PPT课件
浅部真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发生在皮肤、毛发和指甲等表面浅部组织,症 状表现为瘙痒、发炎和脱屑。
浅部真菌病定义
浅部真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发生在皮肤、毛发和指甲等表面浅部组织,症 状表现为瘙痒、发是浅部真菌病的常见病原 体之一。
人足霉菌
是浅部真菌病的常见病原 体之一。
浅表皮癣菌
是浅部真菌病的常见病原 体之一。
传播途径
浅部真菌病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源(如感染者衣物、毛发等)传播。
预防与治疗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赤脚在公共场所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赤脚行走,以减少感染 风险。
不与感染者共用物品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毛巾、衣物等。
使用外用抗真菌药膏
轻度感染,可使用外用抗真菌药膏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1 外用抗真菌药膏
2 清洁、干燥皮肤
3 按医生指示口服抗
真菌药物
中度感染,使用外用抗
保持患部干燥清洁,预
真菌药膏加强治疗。
防感染扩散。
严重感染,需根据医生
指示口服抗真菌药物进
行治疗。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4. 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
指甲多见。甲沟红肿、甲板混浊、有白斑。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八、粘膜念珠菌病
(Candidias of Mucous Membrane)
1.定义: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的粘膜浅表真菌病
2. 临床表现:分为两型: 鹅口疮、 生殖器念珠菌病,
浅部真菌病
新华医院皮肤科


浅部的意义:只侵犯表皮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 病因分类: 1.表皮癣菌属引起:癣菌病 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 2.念珠菌引起:皮肤念珠菌病、甲念珠菌病。
一、头 癣 (Tinea Capitis) 1. 黄癣 2. 白癣 3. 黑癣
黄 癣 (Tinea Favosa)
1.基本损害:丘疹、丘疱疹、针头大小水疱 2.由中心向外围等距离扩展蔓延,呈环形 3. 中央静止,边缘活跃 4.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或消失 5.外用药治疗为主。 6.注意个人卫生。
体癣
股 癣
三、手、足癣
(Tinea Mannus, Tinea Pedis)
1.足癣分鳞屑水疱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 2.手癣临床表现大致同足癣。 3. 治疗: 鳞屑水疱型:选用搽剂或霜剂 浸渍糜烂型:选用霜剂和粉剂 角化过度型:软膏,霜剂 继发感染和湿疹样变的处理
1.主要由许兰氏毛癣菌引起。 2.头皮初起为红斑,以后形成黄痂,并融合成片, 并伴有鼠臭味。 3.可导致大片永久性秃发。 4.真菌检查:发内沿长轴排列的菌丝和关节孢子。 5.Wood灯检查示暗绿色荧光。
黄癣
黄癣


(Microsporosis Capitis)
1.主要由犬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 2.头皮初起为灰白色非炎性鳞屑性斑片,断发, 白色菌鞘形成。 3.不医自愈,愈后不留疤痕。 4.真菌检查:围绕毛发排列紧密的小孢子。 5.Wood灯检查示亮绿色荧光。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31
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真菌病:指由各种真菌(皮肤癣菌、
酵母菌、霉菌)所致的甲板 或甲下组织感染。 而甲癣(tinea unguium)特指由皮肤癣 菌引起的甲感染。
32
病因学(Etiology)
甲感染真菌的趋向可能与遗传、糖尿
病、局部动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等有关。 甲真菌病病原菌: 皮肤癣菌 酵母菌 霉菌
鳞屑接种在含橄榄油或菜子油的
培养基中长出酵母样菌落。
46
治疗(Treatment)
原则:以外用为主。
5%-10%硫磺软膏或咪唑类及丙烯胺 类霜剂,1-2次/日 2.5%硫化硒,每晚一次,连用2周。 甲乙双溶液:40%硫代硫酸溶液 4%稀盐酸 内 服 伊 曲 康 唑 : 200-400mg/d , 24weeks
47
4
真菌的传染方式:
1、直接传染:直接接触患者和已感染的动物如
狗猫等;
2、间接传染: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物、用具;
3、自身传染:
5
真菌病的实验诊断
1、真菌直接涂片检查 2、真菌培养检查 3、组织病理检查 4、荧光检查 Wood灯 白癣—亮绿色 黄癣—暗绿色 花斑癣—黄褐色

6
体癣和股癣
浅部真菌病
SUPERIFICAL MYCOSIS
1
病因学(Etiology)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真菌(fungi)是一类有细胞核、细胞器,但没有叶绿 素的真核生物,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 基本形态结构为菌丝和孢子 。
浅部真菌 致病性真菌 深部真菌 系统真菌病 皮肤、毛发、指(趾)甲 皮肤深部真菌病
2
浅部真菌的生理特点: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

第22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在沙保氏培养基孵育1~3周,可生成丝状型菌落,产生各种孢子和菌丝。

根据菌落形态与色泽,菌丝的构造与形态,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小分生孢子的有无及排列形式等,可作为鉴别种属的重要依据(见表20-2、图20-1)。

表1 癣菌的种类及侵犯部位
表2 癣菌的培养特征
癣菌主要由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

在临床上同一种癣症可由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因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

(见表20-3)
表20-3 癣菌与癣病的关系
我国头癣的病原菌:农村主要是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城市为堇色毛癣菌,铁锈色癣菌等。

手足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的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最常见,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第二节 浅部真菌

第二节 浅部真菌

第二节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

(表20-1)
癣症病灶可见有隔菌丝和关节孢子,菌丝深入角化组织内生成营养菌丝体,纵横交织成网状,孢子可排列成链状或零散分布,在病发上可见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或毛干内排列成串(毛内型感染)。

在沙保氏培养基孵育1~3周,可生成丝状型菌落,产生各种孢子和菌丝。

根据菌落形态与色泽,菌丝的构造与形态,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小分生孢子的有无及排列形式等,可作为鉴别种属的重要依据(见表20-2、图20-1)。

表20-1 癣菌的种类及侵犯部位
表20-2 癣菌的培养特征
癣菌主要由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

在临床上同一种癣症可由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因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

(见表20-3)
表20-3 癣菌与癣病的关系
我国头癣的病原菌:农村主要是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城市为堇色毛癣菌,铁锈色癣菌等。

手足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的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最常见,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此外如足癣抓破时,癣菌成份入血,可传至其他部位(如上肢),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上呈现丘疹水泡。

在病损处找不到癣菌,称癣菌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

癣病患者可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用毛癣菌素(Trichphytin)作皮肤试验,出现阳性。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病因及发病机制】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

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

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

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

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

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

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

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

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

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真菌菌种的种类和构成情况,为防治浅部真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1578例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

结果本地区浅部真菌病除头癣外城市患者均高于农村患者,城乡之比为 2.08:1;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手足癣482例(58.6%),其次是股癣110例(13.4%);浅部真菌病菌种的分布以红色毛癣菌为主135株(41.4%),其次是须癣毛癣菌63株(19.3%)。

结论皮肤癣菌是造成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镜检与培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癣浅部真菌病是指真菌在头皮发根、黏膜、手足部、指趾甲、腹股沟及机体其他部位表皮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1]。

为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患病情况,本文对我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578例,进行了真菌常规镜检和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皮肤科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578例,男713例,女865例,年龄5~85岁。

1.2 标本采集浅部真菌病的标本以毛发、皮屑、甲屑、水疱疱壁、脓液为多。

皮屑取新鲜皮损的活动性边缘;水疱取疱壁和基底部皮损;脓疱取脓汁;间擦性皮损去除浸渍表皮,刮取基底部损害;毛发标本取5~6根松动而脆的病发连根拔除;采集甲标本时刮取靠近病甲床的碎屑。

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的标本,75%酒精消毒后以钝刃的手术刀刮取;毛发用镊子拔除;甲标本除刮除外,也采用剪刀剪取或采用口腔科牙钻钻取深部甲屑。

对于面部、皮肤薄嫩处及儿童患者的直接镜检标本,采用透明胶带法采集,即以透明胶带粘贴在损害局部1 min后揭下镜检。

1.3 直接镜检将标本置载玻片上,加1滴10%KOH封固液,加盖玻片,快速通过酒精灯火焰几次以促进角质溶解,注意避免过度加热而使封固液沸腾,轻压盖玻片驱除气泡,吸除盖玻片周围溢液,即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

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目录•1概述•2病因•3流行病学•4临床类型及症状•▪头癣•▪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花斑癣•▪癣菌疹•5诊断与鉴别•▪辅助检查•▪鉴别•6治疗•▪全身治疗•▪局部治疗•7预防1概述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

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

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皮肤病,并非浅部真菌病。

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2病因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

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

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

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

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

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

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

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3流行病学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癣 毛癣 菌及 犬 小孢 子 菌 常侵 入 角 质层 全 层 甚 至 到颗
粒层 , 炎症 反 应 明显 。 引起 癣 菌 疹 的机 会 也 多 。亲 人 的真 菌 , 如红 色 毛 癣 菌 只侵 入 角 质 层 的外 2 / 3 . 炎
症 反应 较轻 。机 体 的炎 症 反应 程 度 与 容 易治 愈 程 度
浅 部 真 菌 病 的病 理 生理
王 正 文 Leabharlann ( 昆 明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皮 肤 科 , 云南 昆明 6 5 0 0 3 2 )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5 1 . 0 2: R 7 5 6
文献标志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1 3 1 0 . 2 0 1 4 . 0 1 . 0 0 4
皮 肤病与性病
2 0 1 4年 2月 第 3 6卷 第 1 期
J D e r ma t o l o g y a n d V e n e r e o l o g y , F e b 2 0 1 4, V o 1 . 3 6 , N o . 1
・ 专家论坛 ・


专 家 论坛 ・
细 胞 释放 的 淋 巴 因 子 可 加 速 表 皮 生 长 层 的 细 胞 分 裂, 使 表皮更 替 加速 。 1 . 4 全 身 状 况 及 药 物 的影 响 接 触 了皮 肤 癣 菌 不

正确 的诊 断和 治疗 。本 文 拟 述 几 种 常 见 浅部 真 菌 病
的病 理 生理 1 皮肤 癣病 的 病理 生理
1 . 1 原 发性 损 害
皮肤 癣 菌 的营 养 物 为 碳及 氮 , 皮
肤角 质层 含有 丰富 的氮 。皮 肤 癣 菌 能产 生 角 蛋 白分
解 酶 及 酸性 物质 . 可 分 解 角 蛋 白组 织 , 以 吸取 营 养 进
定 都 造 成感 染 , 许 多 因素 如 皮 肤 的温 度 、 湿度 、 外
行繁 殖 , 同 时使 机体 发 生 迟 发 型变 态 反 应 , 引 起 皮 肤 的炎 症 。根 据 炎 症 的 轻 重 程 度 不 同 . 临 床 上 就 出 现 红色 丘疹 、 丘 疱疹 或 小 水 疱 , 此 即皮 肤 癣 菌 病 的 原 发
损害 。 1 . 2 特征 性 环 状 损 害 的 形 成 真 菌 具 有 顶 端 生 长 的特 点 , 在生 长 过 程 中往 往 从 一 个 中心 点 向 四周 等
可 出现不 同的症状 。其所 产 生 蛋 白酶活 性 的 强 弱 与 所 产 生 的临床 症状 密切 相关 ,亲动物 性 的真 菌 , 如须
心 性 向 四周 移 动 。上 述 原 因特 别 是 第 一种 原 因导 致
皮 损从 一 中心 点逐 渐 向 四周 扩大 , 形成环状损害 、 境 界 清楚 、 边 缘 炎 症 明显 、 微 高 出皮 面 、 呈 堤 状 系 由丘 疹、 丘 疱 疹 融 合 连 接 而成 , 偶见少许细屑 、 中 心 区 平 坦、 趋 向正 常 、 呈 肤色或黄褐色 , 此 即体 股 癣 的 特 征 性 损害 。手 足癣 由于 掌 跖 角质 层 厚 , 炎症较轻 , 不 会 发 生环 状 损 害 。 由于 掌 跖 角 质 层 厚 , 一 方 面 为 皮 肤 癣 菌生 长繁 殖 提 供 了 丰 富 营 养 . 另 一 方 面还 可 逃 避
裂, 使表 皮细 胞更 替 周 期延 长 , 有 利 于 真菌 的生 长 繁 殖 。皮质 激 素还具 有 促 进 真 菌生 长 的作用 。局 部外 用 高效皮 质激 素也 可使 皮损 变成 不 可辩认 的癣 。 1 . 5 真菌 的毒 力 皮 肤 癣 菌种 类 很 多 , 不 同 的 菌种
伤 。全 身状 况特 别是 细 胞 免 疫功 能 与 发病 有 密 切 关 系。 系统性 红斑 狼疮 、 糖 尿病 、 白血 病 、 恶性肿瘤 、 艾 滋病 、 器 官移 植 及 长 期 使 用 大 剂量 皮 质 激 素 免 疫 抑 制 剂 的病 人 容 易 被 感 染 。且 常 发 生 泛 发 性 体 癣 , 皮 损 面积 也 较 大 , 病 程 迁 延 难 治 愈 。皮 质 激 素 及 免 疫
皮 肤 病是 一 门 形 态 的科 学 , 皮 肤 损 害是 诊 断 皮
可能 自愈 。如 表 皮 更 替 率 与 真 菌 生 长 率 相 等 , 则 比
较容 易被 感染 , 且 病变 将 持 续 下去 , 这 类 病 人需 要 中 效 药 物治 疗 如 表 皮 更 替 率 小 于真 菌 的 生 长 率 , 则
肤 病 的重要 依 据 , 皮肤 病 种 类 繁 多 , 然 而 皮肤 病 的基
本 损 害只 有 2 0多 种 。各 种 皮 肤 病 发 生 皮 损 的 病 理
生 理基 础各 不 相 同 。从 病 理生 理 角 度 揭示 疾 病 的发
生、 发 展 和转 归 , 才 能 认 清 疾 病 的本 质 , 也 便 于 进 行
抑 制剂 除发 挥 免 疫 抑 制外 , 还 能 抑 制 细胞 的 有 丝 分
距 离 生长 , 形 成 圆形 菌 落 。临 床 上 原 发 性 损 害 发 生
后, 损 害 离 心 性 向 四周 扩 展 。加 之 由于 最 初 感 染 的 中心 区逐 渐产 生 了局 部 免 疫 力 , 皮 损 向 尚末 产 生 免 疫 力 的周 围扩 散 。有 报 道认 为皮 肤 癣 菌 需要 铁 和 其 它 一些 营养 物 质 . 当病 变 处 这 些 物 质 耗 尽 后 真 菌 离
真菌 在角质 层 内繁 殖 越 来 越 多 , 病 变 将 迅 速 扩 大 且 将 长期 持 续 下 去 , 需 要 高效能 的药物更 长 的治疗。 外 用 药 中加 入 角质 剥 脱 剂 可提 高疗 效 。表皮 的更 替 率 可 由于宿 主 的细 胞 免 疫 反 应 而增 加 , 因为 T淋 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