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版民国方志与中国方志“概述”体例——以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为例

合集下载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清末日语教材出版及其影响探微

清末日语教材出版及其影响探微

东北亚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90清末日语教材出版及其影响探微汪帅东(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甲午战争结束以后,随着清政府“以日为师”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日语人才培养遂被奉为经邦纬国的要举,这不仅为日语教材的编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更为日语教材的出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催生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广泛搜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清末由中国人、日本人以及中日合作编写和出版的日语教材不少于124部,且出版部数的变化趋势与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

这些日语教材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日语人才培养的要素空缺,而且满足了师日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新语体在近代文学创作及翻译上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甲午战争;日语人才;日语教材;留日政策 1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1)01-0090-07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与中国翻译文学近代化进程关系研究”(18CWW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帅东,男,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运岌岌可危。

为维护专制统治,清政府决计“以日为师”,变革图强。

然而,无论让中国学生“走出去”,还是把日本教习“请进来”,扫除语言障碍皆乃先行之举,必行之策。

尽管中日两国共栖于汉字文化圈,但两种语言结构迥然有异,因此,编撰日语教材①不仅是日语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清政府另辟“日本途径”的窾要和关键。

一、清末日语教材热的缘起(一)甲午战后西学输入途径的转向与调整甲午战争止戈之际,清政府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西学是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有效利器。

然而,洋务运动改革的不足,加之西语人才培养的艰难,使得西学的输入缓不济急。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决计“以日为师”,探索曲线救国之路。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 )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 )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张国华内容提要: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列强为加强资本输出、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在中国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

铁路的修筑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运转和人员的迁徙流动,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封闭社会,加速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近代华北地区的铁路客观上也对本区域的经济转型、工业发展、城镇格局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907年正太铁路的通车,带动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影响了华北地区的人口布局,同时保障了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促进了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发展和生活区域的扩展,扩大了城市的空间范围,推动了城市的外延型发展。

关键词:正太铁路华北城镇格局太原正太铁路东起河北正定(石家庄),西至山西太原,1907年建成通车后进一步稳固了太原在山西的政治中心地位,提升了太原的经济地位,同时对太原市的空间拓展、人口布局、工业建设和商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目前关于民国时期山西铁路的研究成果,其一是山西省史志院编纂的《山西通志•铁路志》,该书完整叙述了近代以来山西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铁路建设、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的详细内容;其二是江沛教授等对华北主要城市在铁路通车后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如河北石家庄、山西阳泉都是铁路宜接促进了工业、商业、交通业发展,进而实现了城市的形成;①其三是江沛教授等曾就铁路①参见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对近代山西城镇影响做过专题研究,涉及榆次、太原的繁荣和太谷、平遥、忻县的衰落等内容,①但目前完整论述近代铁路与山西单一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仍显薄弱。

②本文试图探讨正太铁路对近代太原城市发展变迁的作用,进而解读近代铁路与山西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

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史志文化文学影响探析

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史志文化文学影响探析

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史志文化文学影响探析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史志文化文学影响探析[摘要]史志文化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组成局部,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日本地方史志的编纂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官修史籍也曾到达空前的规模,史志文化得到全面开展。

本文从日本史志渊源、中国地方志对日本史志编纂的影响和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文学影响进行比照探析,明晰中国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史志;文化;文学一、日本地方史志历史渊源日本地方史志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初期的风土记。

风土记是记载地方的自然状态及人民生活、风俗民情等内容的书籍。

这种书籍明显的以特定地方为记录范围,且所涉及的对象成为后世地方志的中心内容,因而被后人奉为地方史志的源头,先后出现了?新编武藏风土记稿??常陆风土记?等最早的风土记著作。

政府对各地风土记的编写一直非常重视,经常发布命令申明态度,了解进展,催促落实。

在日本学术界,一般称近世以前编纂的风土记为旧风土记,近世以后大量出现的风土记为新风土记。

旧、新风土记之间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与旧风土记比拟,新风土记的记载更为详细,内容更为具体,名称、种类更为丰富。

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内容与体例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出现了不少介绍名胜古迹、具有导游性质的地方史志书籍。

15世纪以后,随着庄园制的解体和乡村制的成立,村民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

这种历史书以村的由来、村内领主的变迁、村民先祖的系谱、村之间的争斗等为记述对象,一般称为旧记。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旧记的编写进入兴盛期,由于村落纳入国家行政系统和地方自治的成立。

作为地方自治担当者的村领导层,一方面作为村领主的后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应村民对地域的关心从而提供必要的信息,担负起撰写以村为中心的地域历史的重任。

明治天皇上台以后,为了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政府必须对国情有正确的了解与把握,为此十分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

明治二年七月,在民部省下设立地理司,详细记载郡国的地图户口名簿及租税多少,记录全国的经纬度、山川江湖海岸岛屿的位置、府藩县管辖区域和州郡村的建置等方面的内容。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为例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为例

中日近代学制比较——以中国《癸卯学制》和日本《学制》
为例
杨子江;柏昌利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7)001
【摘要】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是各国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在推行和发展中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学制制定有更明确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需要——富国强兵、普及义务教育;相较之下,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则略显被动.从中国的《癸卯学制》与日本《学制》两部著述来看,中国学制的指导思想虽较为笼统,但也改变了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奠定了现代学制公平性的基础;日本学制的指导思想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对两国近代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杨子江;柏昌利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1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浅析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壬寅、癸卯学制 [J], 李慧洁
2.癸卯学制与近代日本学制的比较 [J], 杨晓
3.学制变迁与实业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与1922年"新学制"中实业教育之比较 [J], 苏肖
4.清末学制改革中《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之比较 [J], 钱广福
5.浅析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壬寅、癸卯学制 [J], 李慧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代方志概1

中国历代方志概1

中国历代方志概述(二)作者:黄燕生明代明代建立初年,统治者即对方志编修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明史·艺文志》)洪武六年(1373),又“令有司上山川险易图”(《明史·太祖纪》)洪武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陆道路、仓库”(《今言》卷一)洪武十七年(1384),再“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同上)。

据史籍记载,洪武间成书的全国区域志有《大明志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寰宇通衢》3种。

《大明志书》修于洪武三年(1370),参修者有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先、郑权6人。

主要内容是“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

”(《洪武实录》卷五十九)共记述当时12行省、120府、108州、887县,其区域“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

”(《今言》卷一)同年十二月成书后,朱元璋命秘书监印行。

这是明代编纂的第一部地理总志。

惜久佚于世,卷数亦无从考知。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24卷,传世明初刻本题刘基等撰,成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其书以十二分野星次分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记古今建置沿革之由。

”(《洪武实录》)是书曾于南雍刻印,并颁赐秦、晋、燕、周、楚、齐六府。

明永乐间,修《永乐大典》,于诸府州郡县每引该书,条叙建置沿革,可见是书专志沿革,是一部专志体的全国区域志。

《寰宇通衢》1卷,成书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撰人不详。

据郑晓《今言》介绍:“书分八目。

东距辽东都司,又自辽东东北至三万卫;西极四川松藩卫,又西南距云南金齿;南逾广东崖州,又东南至福建漳州路;北暨北平大宁卫,又西北至陕西、甘肃。

为驿九百四十。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之道各一;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北平、湖广、广西、云南之道各二;四川之道三。

为驿七百六十六。

凡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里,横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

日本收藏汉籍的图书馆和汉籍书目

日本收藏汉籍的图书馆和汉籍书目

一、藏有汉籍图册的日本文库、图书馆1、内阁文库与德川幕府藏书内阁文库为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下属。

馆内所藏汉籍,基本上由幕府时代的“红叶山文库”、昌平黉和江户医学所旧藏这三部分组成。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丰臣秀吉时代和其后的德川幕府时代的“红叶山文库”。

十六世纪末,关白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随丰臣军征服关东时,将利足学校连同藏书一起运往京都。

又将原藏于金泽文库的包括宋元版的全部藏书,称名寺的宋版经卷,镰仓古寺院的大量墨宝也一并带回京都。

丰臣的家将们也协助秀次蒐集,将万历朝鲜战争中朝鲜半岛掠夺的朝鲜古籍和宋版提供给秀次。

秀次也成为16世纪末日本最大的藏书家。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位居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与秀明书馆,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在原来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收录字书、韵书、目录、类书、丛书,别立第五门。

现行目录是1956年由福井保编纂的,名为《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

编纂过程中,始终得到目录学专家长泽规矩的指导。

此目录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一起,成为日本汉籍目录编纂的样本。

2、宫内厅书陵部现在称作宫内厅书陵部图书馆,二战前称为宫内省图书寮。

建立于明治十七年(1884),其藏书由献纳和接受两种来源。

如昭和二十四年三月,一次接受的书籍仅汉籍就有18384册10568帖,以红叶山文库的藏书为主献纳较多者如古贺家之藏书(古贺精里、古贺侗庵、古贺茶溪)于明治二十二年献纳于宫内厅书陵部德山藩主毛利元次亦于明治二十九年将其中善本献于宫内省。

宫内厅书陵部的汉籍藏书经神田喜一郎整理编目,分别出版有《帝室和汉图书目录》、《增加帝室和汉图书目录》、《图书寮汉籍善本目录》。

3、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是日本的中央图书馆,其前身是“东京书籍馆”,开设于明治八年(1873)。

明治三十年(1897)改称“帝国图书馆”。

明治三十九年在上野开设新馆,此后馆址一直在上野。

略论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卢本)

略论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卢本)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14略论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卢本)陈 荣(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摘 要:《和文汉读法》是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失败之后,流亡日本期间所著的一本日语学习教材。

在晚清“借途日本,学习西方”的浪潮中,这本日语学习书强调颠倒日文的顺序,只阅读日文中出现的汉字即可,这一简单的日语学习书曾风靡一时。

数年来学界对于这本日语学习教材《和文汉读法》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本日语书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日语学习书中图分类号:H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37-02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之后,梁启超在日本友人的援助下来到日本避难。

初到日本的梁启超虽对日语一无所知,但是短短半年便能熟读日本书,并写出了日语学习教材《和文汉读法》。

这本书在百年之前风靡一时,但由于年代久远,版本较少,加之当时仅在特定人群中传播,因此早已难觅踪迹了。

笔者于日本留学期间,有幸从日本教授处觅得,以此来简单阐述此书的构成、内容及其特征。

清末新政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同时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经验鼓励学子到日本留学。

彼时大批青年学子把赴日留学作为立身出世的捷径,但他们对日本所知甚少,日语学习更是无从下手。

20世纪初出现的这本日语学习教材可谓雪中送炭,在当时快速流行起来。

数百年来人们对这本日语学习小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对该书的教育指导作用给予高度赞扬,另一方面对其过于重视汉字而忽略日语假名的学习方法以及急功速成的特点颇有微词。

一、《和文汉读法》的成书由来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前并未到过日本,更不识得日本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文版 民国方 志与 中 国方 志 “ 述 " 例 概 体
பைடு நூலகம்— —
以民国 日文版《 山西省志》 为例
王 熹
( 澳门理 工学院 历史研 究所, 中国 澳 门)
[ 关键词 ] 地 方志; 概述 ; 民国方志; 山西省 志》 《 [ 摘 要 ] "代 中国方志研 究的专家都认 为 ,97年 出版 的由黄 炎培 主纂 的《 - 3 13 川沙县志》 首先在 民国方
卷… , 不仅 在志 书 中使用 了编 章节 目的体例 结 构, 每部省志 的第一 编为该省 的总论 ( 即总的省
情 概论 ) 而且在 许 多章 节 目下还 设 有 概 述 , 方 , 对 志“ 述 ” 例作 了有 益 的尝 试 , 予 传 统方 志 以 概 体 赋 新 的内涵 , 民 国乃 至 当代 方 志 发 展产 生 了重 要 对
识, 纠正沿袭已久的错误说法 , 请方家指正。
用 以说明各卷 内容大要 , 而不是全志的概述 , 故无
[ 收稿 日期] 0 10 —0 2 1 -31 [ 作者简介] 王熹 , , 男 新疆伊犁人 , 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 历史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
以对 全志 内容 , 而 述 之 , 明全 志 大 旨。 - 黄 概 使 ”2
第3 7卷 第 3期
21 年 5月 01
徐州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fXu h u N r lUn. P i sp ya d S ca ce c sEdt n .o z o oma i ( hl o h n o ilS in e io o i
Vo . 7. . 1 3 No 3 Ma .2 1 v 0 1
影响。本文主要 以民国 日文版 《 中国省别全 志》
的第十七卷《 山西省志》 为例 , 试对 民国方志 “ 概
述” 的发 展 演 变 作 简 要 论 述 , 澄 清 一 些 错 误 认 以
纲’ 等名 目。民国时期 , 黄炎培纂《 川沙县志》 设 ,
‘ 述’ 概 与各 卷 如舆 地 、 口 、 户 物产 、 业 等 之 首 , 实
第一 种意 见认 为 , 炎 培 的 “ 黄 概述 ” 概念 是 综
合中国历代 方志 的“ 小序 ” “ 、 总序” “ 例” 、序 和 “ 引言 ” 名 目而 诞 生 的 , 不 是 他 的 独 创 和 发 等 并 明。黄苇等著《 方志学》 一书在《 概述篇 由来 和作
用》 中写 道 :旧方 志大 多 只有 ‘ ’ ‘ “ 序 、 总序 ’ ‘ 、 总
在黄 氏基 础 上 的 一 个 创 新 , 真 正 的 “ 体 ” 这 是 述 , 是对 中国传统 方志理 论 的继承 和发 展 。其 具体 论
述如 下 :
情况是 , 比黄 氏《 沙县志》 1 , 12 川 早 7年 即 90年
( 国九 年 ) 版 的 日文 版 《中 国 省 别 全 志 》l 民 出 8
小序 , 对方 志概述在 志书中的运 用作过 系统 的实践 , 累了丰富的经验。该省志 系列的第十七卷《山西省 志》 积
即为可靠例证 , 应该说 , 日文版 民国方志最早使用 了“ 述” 概 的概 念 , 民国方志的 “ 述” 概 体例也是 由 1本 方志 3 界探 索和创造的 , 目前所有权威著述 中关于“ 概述” 篇设立是新编地 方志 的重要发 明创造 的说 法是 错误 的, 应
志 中使 用 了“ 概述” 的概念 , 而新编地方志的“ 概述 ” 体例 就是借鉴 黄 氏的局 部 “ 概述 ” 理论 而发展 和完善 的。
其 实, 这个说 法值得 商榷和进一 步探讨 。早 于黄 氏方 志 1 , 12 7年 即 9 0年 由 日本 东亚 同文会编纂 出版 的 日文 版《 中国省别全 志》 不仅在每 个省志 中都设有 专 门的 总论 即概述 编 , 而且在有 关章节 目中也设有 概述及 无题
日文版 民国方 志率先使用 了 “ 概述 " 的概 念
年) 出版的由黄炎培主纂 的《 川沙县志》 首先使用 了“ 述 ” 概 念 , 是 方 志 研 究 者 在 谈 及 方 志 概 的 于 “ 概述” 体例的由来时 , 就都称黄炎培是“ 概述” 的
首创 者 , 并且 认为 新编 地方 志 的 “ 述 ” 例 就是 概 体 在 此基 础上创 立 和完善 的。其实 这个 说法 是不正 确 的 , 得商 榷 和进一 步探讨 。据笔者 研究 , 际 值 实
在 谈 到 民 国方 志 与 中 国 当代 方 志 述 体 “ 概 述” 的缘起 关 系 时 , 志 界 的权 威 专 家 和学 者 作 方 了很 多研究 , 出版 了数 量 可观 的研究 著述 , 中两 其 种意 见具 有代 表性 , 们 认 为 民 国时期 黄 炎 培 主 他
纂的《 川沙县志》 首先在方志中引入 了“ 概述” 的 概念 , 而当代首轮新编地方志的述体“ 概述” 就是
当予 以纠 正 。
[ 中图分类号 ] K 6 0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4 5 2 1 ) 30 2 -5 076 2 ( 0 1 0 -180
在民国方志 中, 概述” “ 体例是如何创立 的?


过去 由于对 民 国方 志研 究 不 够 深 入 , 掌握 全 面 未 的文 献 资料 , 学界 一般 认 为 13 97年 ( 国二 十六 民
调 : 民国二十四年(95 黄炎培纂《 “ 13 ) 川沙县志》 , 将各分志之前 的序言标 目改称 ‘ 概述 ’此为方志 , 创设 ‘ 述 ’ 始 , 目的 ‘ 在 简 略 说 明 本 志 内 概 之 其 重 容大要 , 而不尽 阐明义例也 ’ 使读者 ‘ , 竞不及读 全 文而 大致 了 了 ’ 。在 志书 中使 用 了 ‘ 述 ’ ‘ 概 、导 言’ 等概念 , 明显 借鉴 了当时西方学术著作 的用 语。 _ 山西史志研究 院任根珠编著 《 ”6 新方志 ‘ 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