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PPT课件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PPT课件
包括绘制与拍摄。绘制图有地理图、示意 图、网络图、流程图、建筑物图等;拍 摄的千姿百态,无所不有。

古老体裁。插在文中,效果简明, 文约事丰。
包括事表、物表、数字表等形式, 广泛使用在体裁“志”、“传”两大体 裁中。

即附录。这一体裁专门辑录有存史 价值的资料或文献。一方面发挥历史证 明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公开性档案, 永不失传。
地方志就是记述某个区域事物的著作。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二、类 别
(一)综合志(全志)与专一志(专志) (二)通志与断代志 (三)单卷志与合卷志 (四)图志与专题志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三、方志源流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 9000余种,10万多卷。
萌芽于先秦,兴起于汉晋,成型于唐宋, 发展于元明清。
体裁“志”的结构 • 卷、篇、章、节、目 • 篇、章、节、目 • 章、节、目
简称章节体
体裁志





































二三目目来自目一二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

地方志知识教程地方志教程第一章地方志基础知识第一节方志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一、方志的属性方志的属性,是指方志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性,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基石。

它关系到新方志的编纂质量,也关系到新方志学的创立与发展。

但是,这个问题,历史上方志界颇多争议,主要是围绕着方志是“地理书”还是“历史书”的问题而展开的。

1. “地理派”和“历史派”的争议地理派认为,方志源于《禹贡》、《周官?职方》等先秦地理著作,按一定行政区域,记载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物产艺文、名胜古迹等,所以,它是地理书。

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说:“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

”宋代欧阳? 在自己撰述的方志《舆地广记》中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方志属于地理性质:“地理之书,虽非有深远难见之事,然自历世以来,更张改作……,予不佞,自少读书,私尝留意于此,尝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王象之亦持此论。

元代黄说“昔之言地理者,有图有志,图以知山川形势、地之所生;而志以知语言土俗博古久远之事。

”(王晓岩《历代名人论方志》,1986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清代,著名地理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洪亮吉、谢昆等也主张“志乘为地理书”。

民国时期,梁园东说:“中国之地方志,以今日视之,实为不完全的地理书。

”(黄苇等著《方志学》,1993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志为地理书的观点,也反映在目录学上,从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到《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正史与《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把地记、图经之类的志书,归入地理类。

清代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补逸》、民国时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今人方国喻的《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目提要》,也大都将方志归为地理之属。

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首有《中国古地理志丛刊》的提示,仍有人视方志为地理的附庸,而不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地方志记载内容的包含范围

地方志记载内容的包含范围

地方志记载内容的包含范围
6. 经济发展:地方志会介绍所涉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 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特色和优势产业。
7. 社会民生:地方志会记录该地区的社会民生情况,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治 安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等,以及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情况。
地方志记载内容的包含范围
地方志是一种记载特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的文献资料。它主 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理概况:地方志会介绍所涉及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 本概况,以及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文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历史沿革:地方志会详细记载所涉及地区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代历史、朝代更替、重要 事件等,以及该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变迁和发展。
地方志记载内容的包含范围
3. 行政区划:地方志会介绍所涉及地区的行政区划,包括省、市、县、乡、村等级别的行 政区划,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置、调整和变迁。
4. 人文风俗:地方志会描述所涉及地区的人文风俗,包括民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习 俗等,以及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5. 名人传记:地方志会记载该地区的名人、英雄、文化名人等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展现 该地区的人才辈出和文化传承。
总之,地方志的内容范围广泛,旨在全面、系统地记载特定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社 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后人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发展和变迁。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地方志概述范文

地方志概述范文

地方志概述范文地方志概述一、概念地方志是指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记载和研究的专门著作。

它是反映一个地区全貌和特色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特点1. 全面性:地方志要全面记录一个地区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

2. 系统性:地方志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方法进行编写,以保证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3. 可读性:由于其读者主要是普通群众,因此需要简明易懂,通俗易读。

三、编写过程1. 调查研究:对于一个地区的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2. 撰写草稿:在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后,撰写初稿,并不断修改完善。

3. 校核审定:由专业人员对初稿进行校核审定,确保其准确无误。

4. 编排印刷:将审定后的稿件进行排版印刷,并制作成书籍。

四、作用价值1. 历史价值:地方志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价值:地方志记录了一个地区的人文风情、传统文化等方面,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

3. 经济价值:地方志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存在问题1. 缺乏标准规范:由于各个地区编写标准不一,导致一些地方志质量参差不齐。

2. 资料收集不足:一些较偏远或贫困的地区由于资金和人力等原因,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资料。

3. 缺乏读者群体:由于现代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一些地方志无法吸引足够的读者群体。

六、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方志的编写和传播方式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将加大对地方志的支持力度,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方志的基本知识

方志的基本知识

方志的基本知识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才正式对地方志进行统一的科学的定义。

其中第3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志书的命名地方志书选取志名,都受地域名称,部门名称、专业名称和编纂时间的制约。

也就是说,志书编纂完毕后所选取的志书名称,必须标出所记述地域的地名、部门的名称或所记述专业的名称,以免造成混乱;同时要注明所编志书的编纂年代(编纂时间),以免后人读志或续编续修此志时,年代混淆不清,也会造成混乱。

(三)地方志的特点和作用地方志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区域性。

地方志的记述范围仅限一省、一市或一县,乡镇志的记述范围一般来说限一乡(镇)。

凡是不涉及本地的事物都不作记述。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社会发展也各有特性,地方志应把这些特点在各自志书上体现出来。

不过,在本地设置的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要适当加以记述(如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

另外,属于本地而设置在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提及(如驻外地办事处等)。

地方志基本知识与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与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2007-04-18 14:47:58大中小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

(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

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主。

史重史观,史论结合,褒贬分明,志重史实,重资料,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史难在分期,志难在分类。

(4)资料重点不同:史着重反映过去,故主要靠文献资料,志所记现状为主,主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当前由于加强了档案管理,此种情况已有改变)。

二、地方志的作用旧时代统治者把方志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视为“辅治之书”,“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明嘉靖《山西通志序》)。

“非志则无以知历代之成宪,非志无以知山川之险易、田地之肥瘠、谷种之异宜,非志无以知户口之多寡、官吏之贤否。

是故圣王重焉。

”(清乾隆《四川通志》窦启英序)认为“志之为书,有关治保,有补风化,其为益大矣。

”(明弘治《句容县志后序》)同时,方志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章学诚遗书》)苏洪宽《中江县志序》更概括为:“县志之用,一作政治设施之镜助,一助文化之革新,一引起邑人爱护乡土之观念,一备国史之要删。

”旧志在内容、观点方面有其阶级、时代的局限,又常歪曲史实,但毕竟保存了较多地方历史资料,至今仍可利用。

地方志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地方志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代的书。

其意义在历史上的说法是:资治、教化、存史。

资治是帮助领导者和管理著,帮助统治阶级治理地方;教化是指其的教育功能;存史就是保存历史。

现在可以归纳为几条:第一,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系统资料,帮助我们认识地情、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正确决策,加快建设步伐。

第二,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和规戒。

第三,为爱国爱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提供乡土教材。

第四,为一代一方的自然、社会、人文及百科之业建立资料库,树立里程碑,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积累和提供材料。

三、志书类型1、以记述地域范围分:总志(一统志)、省志、府志、地志、厅志、县志、乡镇志(乡、镇、场、里)、都邑志、边关志、土司司所志、盐井志。

2、以记述时限分:通代志(又称通纪志)、断代志。

3、以记述内容范围分:综合志、专志(专业志、专门志)、杂志(多为私人撰述)。

4、以详略和篇幅分:简志(又称略志)、繁志。

5、以编纂方式分:纂辑体(选择资料摘录汇辑成书)、著述体(消化资料用编者语言记述)。

6、以编纂体例分:记传体(仿正史所为)、门目体(或有目无纲,或门下设目)、三宝体(按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分为三类,或再加“文献”为四类)、编年体(无篇目结构,各类资料均按年代顺序记述)、记事本末体(仿《资治通鉴》以事为纲,“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类书体(按类编排资料,并注明出处)。

四、志书体裁地方志一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考等体裁。

(1)述:指全书的总述、概述、综述和各篇(分志)的简述、绪言(小序、无标题引言)等,是正文前的综合性概括文字,通过纵述历史、横陈现状、展示特点、体现规律、提要钩玄,起提纲挈领作用。

(2)记:指大事记、记事、记年等,一般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纵向勾画历史发展轮廓(又为检索史实之线索),与概述相辅相成,反映概貌。

(3)志:为志书的主体,有专门志(自然地理、风俗)和专业志(事业、行业),即用记事本末体分类记述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4)传:即传记,是对当地有影响的已故人物的全面记述。

志传与史传异:史传有评价,志传仅客观记述;史传少有全面记述,志传则全面反映主要生平事迹:史传常分类叙写、志传则按生卒年月顺序记述;史传带文学色彩,志传平实、朴素。

(5)图:指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绘画、照片等。

形象、直观,表现力强。

(6)表:有事物表(如各种数据统计表)、人物表(职官等)。

表具有信息密集、覆盖面广的特点,有综合对比的作用,既一目了然,又节省篇幅。

统计图表一般插入有关篇章,图表占全书比例以低于20%为宜。

(7)录:“录”是抄写的意思,为备用而记载,这里作体裁名。

“录”一是指各种人名录,如烈士名录、本籍名人录等;二是附录,不便入正文而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全文或部分收录的体裁形式。

此外,还有考、序、跋、编修始末等。

五、志书篇目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框架结构,是体例的重要体现,也是收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

确定篇目应从现代的社会分工、科学分类和地方实际出发,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科学可行。

1、门类划分:事以类从,以横统纵,纵横得宜,隐时显事。

2、门类排列:按主次、发展先后、习惯、总分等顺序及子随母后(升格者)等关系排列,总之要有一定逻辑联系。

3、篇目标题:①准确、简明、实在:概括贴切,简短明确,以事、物实体为题,不修饰、不褒贬。

②目不重见,体式统一:目不重见,则文不重出。

命题角度、词(词组)型、字数多少等在一个单元(篇、章)或同一层次应大体一致。

③符合志体:史书、新闻、教科书、文学、总结、指示、广告、口号、论文等类非志体裁的题目均不能用。

4、篇目拟订。

以国家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依据,结合地方、行业实际确定篇目。

要继承旧志优良传统,又要借鉴当代修志的经验,勇于创新;要类目全面,资料系统,又要突出主体、突出重点;要统属得当,层次分明,具有整体性、科学性;标题准确、简短、醒目;要反复修订、逐步完善,又切忌随意改动。

编写地方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方志编写的一般原则(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

4、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二)必须严守志体一是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

在一些方志初稿中,当记述某一事件时,首先分析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再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写成了史体。

二是要反映规律,但不要总结规律。

只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使所谓寓规律于记事之中。

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志书的任务,而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

三是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

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即使一些非常特殊的行业,也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

四是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不记或尽量少记有间接关系的事物。

五是要写出事物的动态,即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

六是要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如对公路桥染的记述,先对总的建设情况作全面记述,再分别对一些有特点的桥梁予以介绍。

七是要图文并茂。

(三)必须采用史笔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

采用史笔主要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文字表述要用史笔。

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方面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

行文中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坚决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

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不用或尽量少用形容词,切忌使用“大约、或许、可能”等不准确的言词和字眼。

另一方面对事件的表述,思想要明确,章法要有序,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

切忌把志书搞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积。

2、对史实的记载要用史笔。

编写新方志对史实的记述要真实、客观、准确。

这就要求编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秉笔直书,据事直书。

3、对政治运动的记述要用史笔。

(四)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五)横分门类,纵向记述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

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

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

志书在横排门类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各类事物的性质和遵从科学分类原则(这实际上是篇目设置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