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共8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个人手里拿一块用来记录的板,两只脚叉开站着”,指负责记录事情的人。

“史”字的造字方法是( )A. 象形B. 指事C. 形声D. 假借2. 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

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域辽阔,请分封诸子以拱卫王室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刺史制D. 行省制3. 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

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A. 严格的坊市界限B. 丰富的都市生活C. 开放的社会风气D. 先进的典章制度4. 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5. 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

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 新疆B. 西藏C. 云南D. 台湾6.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

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

该作品是( )A. 《窦娥冤》B. 《长生殿》C. 《牡丹亭》D. 《红楼梦》7. 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

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农业生产恢复 C. 阶级矛盾激化 D. 土地兼并严重8.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清史稿》将他看作“中兴之臣”。

中法史整理 (完整版)

中法史整理 (完整版)

一.夏商1.简述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

从夏启开始,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出现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产生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依据如下:A.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一样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且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B.《左传》及《汉书》记载禹时氏族血缘纽带松弛,开始按地域将居民划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九鼎”作为国家象征。

C.夏朝有公共权力机关的设置,如作为行政机关的六卿,九牧,作为司法机关的士等。

《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

”夏有主掌审判的“大理”。

《左传》记载夏代中央有掌管畜牧的“牧正”,掌管造车的“车正”。

另外,夏还有监狱。

D.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向地方侯伯征收贡品,主要是铜。

即使对一般平民,也要收取贡赋。

E.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成法。

F.刑起于兵。

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特征,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均已具备。

可以说,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二.西周1.五刑、五罚、五过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

三者轻重不同,最重的是五刑,其次是五罚,最轻的是五过。

五刑是主要的刑罚。

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这五种刑罚。

前四者是肉刑,大辟是死刑。

墨刑,指的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刑,指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宫刑,指破坏受刑人的生殖器;大辟,指死刑。

五刑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亦被称为奴隶制五刑。

五罚,即赎刑。

如以五刑定罪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

分为五等:墨,百锾。

劓,二百锾。

刖,五百锾。

宫,六百锾。

大辟,一千锾。

五过,即赦免。

以五罚惩处人有疑问者,又是过失犯罪,则可以赦免。

2.六礼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法制史4:汉朝

法制史4:汉朝

法制史4:汉朝第一篇:法制史4:汉朝①约法三章:刘邦率军破秦入关至初,为争取民心,以废除秦朝苛繁严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与秦的法律相比,大大简省,使“兆民大悦”,是两汉的立法开端。

②九章律:随着汉朝政权在全国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使汉朝统治者意识到汉初的约法三章不足以御奸治国,因此丞相萧何受命制定新法典,即《九章律》。

参照、借鉴了李悝《法经》和秦律,并进行修正和扩充,在继承《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6篇外,增加《户律》(户籍、婚姻、赋税)、《兴律》(徭役、防备)、《厩律》(畜牧、驿传)3篇,合9篇。

是汉代基本律典,汉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两汉承用,对后世影响巨大。

③傍章律:叔孙通受汉高祖刘邦的命令制定,就《九章律》未涉及的问题而制定的18篇有关礼仪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因其“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有依傍于律令之意,故称《傍章》。

④二年律令:刘邦去世不久的吕后二年通行的律令,共28种,包括27篇律和1篇令,与《秦律》相比,相同的有《置吏律》《田律》《效律》《金布律》,相似的有《爵律》《关律》,清晰地反映了法律领域汉承秦制的轨迹,也有未见于《秦律》的新律,如《均输律》《告律》《钱律》等,清晰地说明了汉律的发展和更新。

⑤决事比(比):经中央政府确认,可用作断案量刑根据的典型案例,即判例。

源于秦代的廷行事,形成方式:由特殊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而来;由官府汇编整理的判例集或含有案例的召令册而来。

汉代“比”的数量很多,由于其形式灵活,又能阐发律令精神,随时修正和充实律令,因此为汉司法官所乐用,对促进汉代法律发展起很大作用。

⑥诸儒章句:汉代法律注疏的一种,如东汉的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就等引用儒家经典注释汉律,主要是学理上注疏,即所谓章句。

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法律主要指导思想的情况下,各家对法律的注疏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注疏本没有法律效力,但经皇帝确认便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判案依据。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2. 请简要描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

2.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利益,向中
国提出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试题二
1. 反对派领导者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哪三个原则?
2. 请解释"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
1. "三民主义"包括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2. "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中国推动了民
主革命,帮助中国人民争取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政
治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三民主义"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

试题三
1. 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
2. 请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

答案
1.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

2. 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近代共和政体。

它为中国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启发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A.孔子∙ B.子产∙ C.邓析∙ D.管仲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 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 C.孟子∙ D.子产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 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 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颂∙ C.白居易∙ D.朱熹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 ∙ A.魏征∙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 A.北魏∙ B.辽∙ C.唐∙ D.金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 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 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2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2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 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2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 ∙ A.杜预∙ B.张斐∙ C.鲍敬言∙ D.刘颂2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 A.施仁政∙ B.重刑罚∙ C.教化∙ D.无为2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 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2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富弼∙ D.张方平2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光2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 ∙ A.阿骨打∙ B.金章宗∙ C.完颜雍∙ D.忽必烈3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 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3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居正∙ D.刘伯温3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唐甄3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章太炎∙ C.梁启超∙ D.沈家本3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 ∙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民主3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 A.黄宗羲∙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3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3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3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3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4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龚自珍∙ D.魏源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A.法条∙ B.法义∙ C.法数∙ D.类∙ E.式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 D.纠察权∙ E.教育权6、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7、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8、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9、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10、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1、以德配天2、“三不足”理论3、权能分治4、《仁学》5、民贵君轻6、理直刑正7、法令滋彰,盗贼多有8、春秋决狱9、明分使群第四大题:简答题1、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名词解释中法史

名词解释中法史

名词解释中法史(总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名词解释五听:“五听”是指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5种方法,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简称这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影响较大。

(这里注意每一种方法大概是什么意思)六礼:即古代结婚的一系列程序,分别是纳采、问吉、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

上计制度:就是每年年初由地方官郡守、县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将计划上报中央,年终由中央有关部门根据该官吏的计划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评出优劣,并予以奖惩。

嘉石之制:是指把那些有轻微罪行的犯罪人的手脚束缚起来,坐在嘉石上一段时间,让其思过悔改,再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下服一定时期的劳役。

准五服以制罪: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精神来定罪量刑。

八议:指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

这八种人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简答题中需要对八种人一一分析)均输平准法:所谓“均输”,指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令各地将原先直接贡纳京师的实物折价,加上运费金额,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就地交给均输官,均输官除将其中部分优质品上贡京城外,其余都运往各地价贵之地出售。

所谓“平准”,即由京师的平准机构,储存各地贡物、器物等商品,起平稳物价之用。

六杀:唐律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情况,将杀人罪区分为“六杀”,分别是:谋杀、故杀、斗杀、戏杀、误杀、过失杀。

翻异别勘:宋代重视口供,翻异别勘是宋朝的一种诉讼审判制度,指在诉讼中,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此谓“翻异”,事关情节重大,一般由另一法官或其他司法机关重审的,此谓“别勘”。

保辜制度:是指伤害在伤情未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之早日平复,以减免犯罪者罪责的制度。

自考 中法史第一编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自考 中法史第一编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崇拜鬼神和上帝的宗教迷信,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产生。

原因: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人们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奉为神灵,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只是简单的自然迷信,不带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

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成为宗教迷信存在和发展的另一种主要根源。

剥削阶级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以此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

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就是以神权法思想来束缚和统治人民的。

神权法的发展历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第一节夏、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奴隶主阶级既控制着生产资料,又支配着社会精神文化。

他们依靠生产资料压榨和统治奴隶,依靠神权思想在精神上奴役和欺骗奴隶,以达到维护他们统治的目的。

“天命”、“天罚”等神权思想的编造就是力图神话他们的权利,使之合法化,并把反映他们的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尚书.召诰篇》说:“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篇》说: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至美乎黻免(祭祀时穿戴的礼服和礼帽)。

”《墨子.兼爱下》引禹誓记禹征有苗誓师时说:你们大家都要听我的话,并不是我敢妄自兴兵,实在是因为有苗暴动,所以我只得“用天之罚”。

由此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

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殷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的发展。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奴隶主还进一步把上帝说成是商王的祖先,商王受上帝之命来到人间统治一切,死后还要回到上帝身边去。

所以人们既要服从上帝,也要服从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商王的统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即燕,商族图腾)《史记》中也有上帝立商的记载。

这样一来,殷商奴隶主便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找到了借口。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2、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 ()。

a商鞅b王安石c洪仁轩d康有为5、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亲亲”、“尊尊”c三纲五常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7、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8、龚自珍提出()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9、《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10、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c《大清新刑律草案》d《大清现行刑律》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a 以“爱人”为中心b 以孝悌为根本c 以“克己”、“忠恕”为手段d 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2、56、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

a 强制性和制裁力b 客观性和公平性c 等级性d 合情性和适时性3、荀况认为礼法起源的前提是()。

a 天人合一b 阶级分划c 明分使群d 化性起伪4、慎到重势思想表现在()。

a 君主立法,“民一于法”b“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c“大君任法而弗躬”d“权重位尊”的君主“不得背法而专制”5、儒家和法家的法令思想区别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1.夏朝的法制观是( a )A.奉“天”罚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贼、杀”2.商朝思想政治范畴的罪名是( b )A.腹非罪 B.“乱政”、“疑众” C.“奸党” D.妄言罪3.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c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4.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a )A.郑 B.晋 C.齐 D.楚5.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b )A.韩非 B.商鞅 C.李悝 D.吴起6.秦时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是( a )A.李斯 B.韩非 C.商鞅 D.李悝7.《盐铁论》称之为“论心定罪”的司法审判方式指( b )A.文字狱 B.春秋决狱 C.秋审 D.三司推事8.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 c )A.《九章律》 B.《傍章》 C.《泰始律》 D.《唐律疏议》9.科举制首创于( a )A.隋 B.唐 C.元 D.清10.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史选任采取( c )A.任子 B.察举 C.九品中正制 D.征召11.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活跃的时期是( c )。

A.秦 B.唐 C.宋 D.元12.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 d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13.汉朝提出一套唯心主义“君权神授”理论的思想家是( a )A.董仲舒 B.班固 C.蔡邕 D.叔孙通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b )A.不孝 B.恶逆 C. 大不敬 D.不义15.首创以程朱理学为程式的经义取士制度的朝代是( c )A.唐 B.宋 C.元 D.清16.元朝地方官吏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a )A.《元典章》 B.《大元通制》 C.《经世大典》 D.《至元新格》17.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 d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书省18.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b )A.宋朝 B.明朗 C.清朝 D.元朝19.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c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20.首创市舶制度的朗代是( a )A.唐 B.宋 C.明 D.清21.清朝特别创立的刑罚有( a )A.发遣 B.充军 C.枷号 D.刺字2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 b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C.《大清新刑律》 D.《大清会典》23.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垄断代理商行称( b )A.申明亭 B.十三行 C.官本船 D.市舶司24.清末立法中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是( a )A.《商人通例》 B.《公司律》C.《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D.《大清商律草案》25.首次规定废除帝制、确立共和制的立法是( b )A.《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天坛宪草” D.“贿选宪法”26.《临时约法》规定的立法机关是( b )A.立法院 B.参议院 C.参政院 D.国会27.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的审级制度为( b )A.二级二审制 B.三级三审级制 C.四级三审制 D.四级四审制28.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时间最长的宪法性文件是( d )A.《中华民国宪法》 B.“五.五宪草”C.《训政纲领》 D.《训政时期约法》29.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b )A.党中央 B.参议会 C.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会议30.新民主主义时期,规定少数民族自治权的立法是( c )A.《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B.《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抗战施政纲领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5分)1.《九章律》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增加了( bcd )A.《傍章》 B.《户律》 C.《兴律》 D.《厩律》 E.《张杜律》2.唐律规定的赃罪有( abcde )A.受财枉法 B.受所监临 C.强盗 D.窃盗 E.坐赃3.元代科举包括的级别是( acd )A.乡试 B.差遣 C.会试 D.殿试 E.致仕4.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 abd )A.“重典治史” B.镇压“犯上作乱” C.德主刑辅D.治乱世用重典 E.推行法治5.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篇目包括( abcde )A.总则 B.债 C.物权 D.亲属 E.继承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宗法制2、编敕3、朝贡贸易4、地丁合一5、三三制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2.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3.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论唐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参考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A 5.B 6.A 7.B 8.C 9.A 10.C11.C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8.B 19.C 20.A 21.A 22.B 23.B 24.A 25.B 26.B 27.B 28.D 29.B 30.C 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E 3.ACD 4.ABD 5.ABCDE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初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诸侯对天子是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则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

对于异姓贵族,通过联姻也纳入宗法关系。

全国上下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形成了竞相拱卫的等级体制。

2.编敕是宋代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由此所产生的敕文集也称编敕。

编敕属于一般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3.朝贡贸易是明朝官方允许的一种对外贸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性贸易。

通商国家要受明朝的册封、经明廷发给朝贡“勘合”方可来华朝贡,同时允许附带与中国商人贸易,这一阻碍海外贸易的落后制度一直被明坚持。

4.地丁合一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即以省为单位,将已固定的丁银数额平摊至田赋银之上,使丁银成为田赋银的附加税。

丁银的征收与田赋银的征收完全合一。

总称“地丁银”,也被称作为“地丁合一”。

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两税法以来赋役合并的演变,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5.三三制是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规定,在政权建设中贯彻“三三制”的原则,即在抗日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

按五服制的标准,愈亲近者,卑犯尊,处罚越重;尊犯卑,处罚越轻。

愈疏远者,卑犯尊,处罚较亲近者为轻;尊犯卑,处罚较近者为重。

这一原则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等制度。

2.1902年,清廷命沈家本等为修律大臣,并下达下谕,规定修律的指导思想是:“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

”此后又陆续发布上谕,反复强调其指导思想,表示绝不能动摇“三纲五常”这一“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国之大本。

”3.宣布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确定以乡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的土地分配方法;确认农民对所分得土地的所有权;确定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关为乡村农民大会、贫民团大会、区县省级农民代表大会;确定保护工商业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1)唐太宗继位前夕,确定了“安人理国”的总方针,初房法制的指导思想,便是这一总方针在立法、执法上的体现。

(2)唐初的法制指导思想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德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强调治国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二者的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德是根本的、主导的,刑是辅助的、派生的。

其二,立法要宽简、划一、稳定。

宽,是宽大,主要指立法内容方面,其基本点是轻刑,尽可能使人不致陷于犯罪,或犯罪后得到较轻的处理;简,是简约,主要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点是简明,使百姓通俗易懂,使官吏便于掌握。

立法划一是保证断罪量刑准确的必要前提,不但要将律文统一,还要将律条的解释统一,还要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其三,执法要求审慎。

强调办案必须严肃、慎重,审断应有证据;对于死刑的执行尤其慎重。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是,试图从各个方面限制和防范袁世凯的复辟,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其中包括:第一,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防总统之独裁”;其二,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加强国会对总统的监督;其三,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随意撕毁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文献,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约束反革命力量,却又拱手交出政权,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因而最终被袁世凯所背弃。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课程代码:0022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诸种学说中,较为流行的是()A.黄帝说B.尧舜说C.夏代说D.商代说2.西周穆王时期,命吕侯重修刑书,史称()A.《吕刑》B.《九刑》C.《汤刑》D.《禹刑》3.西周时期规定,刑事诉讼必交诉讼费()A.束矢B.肺石C.路鼓D.钧金4.春秋末期,撰写“竹刑”的是()A.子产B.赵鞅C.邓析D.范武子5.《法经》的篇目有()A.4篇B.5篇C.6篇D.7篇6.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是()A.李悝B.商鞅C.韩非D.李斯7.秦时,乡间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是()A.三老B.有秩C.啬夫D.游徼8.作为一项立法原则,“法令由一统”确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9.汉朝关于朝觐等礼仪方面的法律规定见于()A.《九章律》B.《朝律》C.“约法三章”D.《傍章》10.中国古代的“录囚”制度始建于()A.汉朝B.魏晋时期C.北魏D.北齐11.首次规定“刑名”律,并将其列入律首的法典是()A.《法经》B.《九章律》C.《新律》D.《晋律》1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行政法典是()A.《周礼》B.《唐六典》C.《大明会典》D.《大清会典》13.对唐律律条进行解释和补充的是()A.法律答问B.律疏C.律注D.集解14.在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对化外人相犯适用法律作出明确规定的是()A.秦律B.汉律C.唐律D.宋律15.北宋前期设立于禁中的特别审判机构称为()A.大宗正府B.大理寺C.廷尉D.审刑院16.宋代的条法事类是一种()A.法律解释B.特别法C.法律汇编D.行政法17.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著作,是宋慈撰写的()A.《元典章》B.《洗冤集录》C.《封诊式》D.《法律答问》18.廷杖盛行于()A.宋朝B.元朝c.明朝 D.清朝19.由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刑事单行法规、判例和训导的汇编是()A.《元典章》B.《大明律》C.《大明会典》D.《大诰》20.清朝法律明确规定,不动产典当回赎年限为()A.七年B.八年C.九年D.十年21.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A.《大明律》B.《大诰》C.《大清律例》D.《大清刑律》22.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确立于()A.1840年B.1841年C.1842年D.1843年23.清末改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为()A.大理院B.廷尉C.法部D.审刑院24.清末所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其渊源是()A.日本帝国宪法B.德国宪法C.美国宪法D.法国宪法25.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商法典是在()A.清朝末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6.中国近代“检审合署”的做法开创于()A.革命根据地时期B.清末C.南京临时政府时期D.北洋政府时期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适用时间最长的根本法是()A.《中华民国宪法》B.《中华民国宪法草案》C.《训政时期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28.抗日民主政权实行()A.二级两审终审制B.三级三审终审制C.四级三审终审制D.四级四审终审制29.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创立的新刑种是()A.拘役B.管制C.罚金D.徒刑30.《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发布于()A.1946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