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9・
・
前 沿进 展 ・
中西 医 结合 治 疗 充血 性 心 力 衰 竭 的研 究 进 展
江建 华
【 摘要 】 随着我 国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 ,人 们 的生活水平 不 断提 高,在 实现人 们生 活质量提 高的 同
时 ,也 导 致人 们 出现 疾病 的概 率 呈 现 出不断 增 加 的趋 势 ,成 为提 高 人 们 生 活 质 量 的 较 大 阻 力 。 而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的发
病率在近年来也呈现 出不断增长的趋 势,给人们 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 了较大的影响 ,严重的还会 导致患者 出现死亡。 因此 ,针对此种疾病 ,临床 医生要及 时给 予患者 准确的诊断和对症 治疗 ,以有 效改善 患者的病情 ,并 实现 患者 生活质
量的提 高。 当前 ,随着医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越来越 多,其 中,采 用 中西 医结合治 疗的效 果最为显著 ,对于患者的帮助较 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 文正是 基于这样 的疾病 治疗背景 ,对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充 血性 心力衰竭 临床 效果 的进展 情况进行综述 ,旨在更好地 改善 患者的病情,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 出贡献。
主 。中药处方为 :红参 1 0 g ,北五加皮 1 5 g ,炮附子 1 0 g , 葶苈子 1 5 g ,桂枝 6 g ,泽泻 1 0 g ,猪苓 1 0 g ,炒 白术 1 0 g 。上述
重患者所表现 出来 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 死亡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疲劳 、乏力 、呼吸困
下综述 。 1 充 血性 心力 衰 竭 概 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临床观察

有心脏 病发展 到一 定 程 度致 泵 功 能 不 全 , 心排 血 量 O ) 具 有可 比性 。 5 , ( O 降低 , C ) 不能满足 机体代 谢 需要 而 出现 一系 列 临 2 治疗方 法
床症状和体征的全身病理状态 , 是一常见而严重 的 2 1 对照组 予常规治疗 , . 包括休息、 低钠饮食 、 吸 综合征 , 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 归宿。笔者在 氧、 口服利尿剂 , C I A E 制剂 ( 氯噻嗪 2 g 安体 氢 5m 、 西 医常规 治疗基础上 加服苓 桂术 甘 汤加 减 治疗慢 性 舒通 2 g卡托普利 2 g 均每 日2次 )静滴 门 Om 、 5m , ,
王蓉辉
( 州市 中医院 。 南 郴 湖
郴 州 4 30 ) 2 0 0
[ 要] 目的 : 摘 观察 中西医结合 治疗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 的疗效。方法 : 6 将 4例符合慢 性 充血 性心 力衰竭标 准的住 院 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 例 , 照组采 用西医常规 治疗, 2 对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加 用 中药苓桂 术甘汤治疗。治疗
充 血性心力 衰竭 , 得较好 的疗效 。现 报告如 下 。 取
1 临床资料
冬氨酸钾镁。心率过快者(  ̄/ i) >10 mn 临时静脉 1 注射西 地兰 04m , . g 速尿 4 g并 给予病 因及对 症 0m ,
11 诊 断及 分级 标 准 心 力 衰竭 参 照 Fa iga 支 持治疗 。部 分病例 给予 地 高辛 0 15—02 g . rmnhm .2 .5m , 标准 诊断, 心功能分级参照美 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每 日1 次口服 , 必要时静滴硝普钠和多巴胺治疗 。 ( Y A 心功能 分级方案 执行 。 N H ) 22 治疗组 . 在对照 组 治疗基 础 上加 用 中药治疗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心 阴 肾阴相 滋相煦 , 从而达 到心 肾相交 、 水火 互 济 的协 调 生理状 态 , 在病理 状态下 心 肾两 脏 也相互 制 约 , 互 相 影 响 , 而心 病及 肾 、 从 肾病 及心 , 最终 导致 心 肾俱 病 6。
2 辨证论 治 的研究
1 病 因病机 的研 究
中医学 虽无 “ 衰” 名 , 有类 似此 病 的论 述 , 心 病 却 散 见 于“ 心悸 ”“ 、 喘证 ” “ 肿 ” “ 饮 ” 篇 中。 中医认 、水 、痰 等 为本 病 的发生 主要 是脏 腑 的虚 损 , 位在 心 , 与肺 脾 病 并
肾密切相关 , 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 , 心气 阳虚为本 , 血 瘀水停为标。近年来 , 中医对心衰病 因病机的认识虽 基本 趋 于一致 [ 但 仍 各 有 侧 重 பைடு நூலகம்如 孙 氏 等认 为 心 气 , 虚衰乃其发病之根 本 , 气病外延 , 必损其 阳, 、 、 痰 瘀 水 为心气衰之继发病理产物 , 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末 [ 2。 2 j 霍氏认为气、 水三者病变构成 了心衰病理实质的内 血、 涵。气虚 一 血瘀 一 水停 的演变则是其病变规律[ 。杜 3 J 氏等认为痰邪 内伏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 , 痰可使慢 性心 衰 的虚 、 、 进 一 步 加 重 , 瘀 水 而这 三者 又 为 痰 的生 成创造了条件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病理循环 , 慢性 使 心衰疴 隋逐渐加重L 。汪氏则认为气虚痰湿是心衰的 4 J 基本病机 , 而左心衰以气虚痰浊为主 , 右心衰以阳虚水 瘀搏 结为 主 , 心 衰 以 阳虚 欲 脱 、 湿 瘀 阻 寒凝 为 主 , 全 水 并指出心衰常见演变顺序为气虚 一 气阴两虚 一 阳虚 一 阳虚欲脱 , 与标实所 占比重相一致 L。张 氏认为心衰 5 j 所致 的水钠潴留, 不管其具体机理如何 , 都是通过 肾脏 而实现的, 而中医学认为 , 阳气有温化水液的作用 , 肾 主水 , 肾阳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故 有 肾为水脏 之说 。生理 状 态 下 的心 阳 肾阳 相 温相 助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现状

型 、气 阴两虚 型 、心脾 阳虚型 、肾不纳气 型和 心 阳虚 脱型 ,而 分别用 养心 汤 、补 阳还 五汤 、真武 汤合 五苓散 、生脉 散合 炙甘 草汤 、四君 子汤 合苓桂 术甘汤 、大补元 煎 、参 附龙牡 汤加 减治
维普资讯
新 中医 2 0 0 2年 9月 第 3 4卷第 9期
・
73 ・
} — —述 1 广 — — — — — 综 — l
1..... ...... ......... .. ..... ..... . .... .... J . ..
能 不 全 。主 要 表 现 L E V T缩 短 , P P I P延 长 , P P L E E 、 R E/V T
已在其 中 ;③ 心 气虚是 心衰 最基 本的病 机 。若 进一 步发 展 ,则 气损及 阴或 阴损 及 阳 ;④标 证多 以兼证 出现 。故将 心衰 分为心
阴 虚 型 和 心 阳 虚 型 。 李 介 鸣 认 为 心 衰 是 由 于 心 脏 长 期 受 累 、
充 血 性 心 力 衰竭 中 医研 究现 状
罗承锋 ,黄衍 寿
(.广 州 医学 院 第 二 附属 医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6 ;2 1 1 20 .广 州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0 ) 14 5
摘
要 :本 文 参 考 1 0多 年 来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研 究 文 献 ,从 证 候 实 质 、 辨 证 论 治 、 主 方 加 减 治 疗 以 及 单味 药 理 作 用 等 方 面 ,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是 常 见 的 临 床 综 合 征 ,近 十 几 年 来 , 中 医 药 在 心 力 衰 竭 的 证 治 方 面 取 得 了 较 大 进 展 ,现 综 述 如 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9例临床观察

后进 行 心功 能 分 级评 估 , 并行 胸 片 、 电 图 、 脏 彩 心 心
超检查 ,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3 疗 效观 察
3 疗效标 准 参照《 . 1 现代心脏 内科学》 心力衰竭四 疗 效判 定 标 准 。 效 : 状完 全缓 解 , 功能 达I 显 症 心 级或
床休息 、 吸氧、 利尿 、 强心 、 扩血管等综合治疗。
武 汤化裁 治 疗 , 基本 方 药组 成 : 附子 2 ( 煎 、 熟 4g先 久
共同结局 , 病死率较高 。 笔者在20 — 0 7 05 20 年共收治 此类患者7 例 ,9 5 4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 在西医常 规治 疗基础 上结 合 中 医辨 证论 治 ,运用 加 味真 武 汤
・
临床 报道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 例 临床观察 9
i产冬
( 东省 中 医院珠 海 医院,广 东 珠 海 广
59 1) 10 5
[ 摘要1 目的 : 观察加味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 力衰竭的 临床疗效。 方法: 用单盲半 随机 法将7 例充血性 心 力衰竭 患音分成对 5 照组2 例及 治疗组4 例 , 6 9 对照组应用西 医常规治疗 , 治疗组在西 医常规综合 治疗基础上加 用真武汤化裁治疗 , 均在治疗前和 疗 程 结束后进行心功能分级评估 , 并进行 胸片、 心电 图、 心脏彩超检查 , 观察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 结果 : 总有效 率治疗组 为9 . 对 照组 为8 . 两组 疗效采用Rdt 59 %, 08 %, ii 分析 比较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两组 治疗前后射 血分数E ( 变化情 况 , P 00 ; 5 F%) 差
充血 性心力 衰竭 (ho i b a i r , H ) c rnc en f l e C F 是 au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心衰的病 因病机是心气虚阳虚为本 , 血疲水饮 内停为标 ,
因此大多专家 都认 为 心衰 的治 则 主要是 “ 阳益气 , 温 活血 利
水” 。然众医家 根据 各 自的 临床 经验 , 以及 对慢 性 心 衰 的认 识 , 成 了同 中存异 的辨证 治疗方法 , 形 对文 献的整理 发现 , 补 气、 活血 、 化疲 、 通络 、 阳、 温 健脾 、 。 养 阴 、 痰是临床 常用 益 肾、 化 的治法 引。 3 1 益气 活血法 . 王扬 等_] 1 通过观察 益气活 血汤对慢 性充
为 7 , 1 远高于其他治法 。张运 等_] 】观察丹 红注射液合参麦 注射 液治疗慢性心 力衰竭 的 临床疗效 , 果显示 丹红 注射液 结
合参麦注射液 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 竭患者 的临床 症状及心 功能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应受铭等 [] 察丹芪颗 粒治疗 1观 慢性 心力 衰竭 的疗 效 , 结果显 示丹 芪颗粒 可改 善气虚 血瘀或 兼 阳虚水 泛型慢性 心衰 患者心 功能 及临床症 状 , 明显不 良 无
卧、 小便不利 、 身体水肿 等一 组症候群 。现将 中医对心衰 的研
究概况作一综述 。
1 病 因病机
多数 医家认 为 心衰 的病 因病 机 为正 虚邪 实 , 气 ( 即“ 阳)
虚” “ 、血瘀” “ 、水停 ” 。虚 以“ 、 阳” 气” “ 虚衰 为主 , 由“ 实 水饮 ” 、
“ 痰瘀 ” 滞于心脉 , 上凌心肺 、 外溢肌肤 为主。陈可冀[ 认为 心 1 衰最根本 的病机为 内虚 , 早期 主要 为心气心 阳亏虚 , 以及 由此
导致 的瘀 血 内阻 ; 中期 水道失其 通调 , 水湿 内停 ; 而后期则 为 水湿泛滥 。张艳等 l认 为心气 虚衰 是心 衰发病 的始 动 因素 , _ 2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治进展

天门冬 、 麦门冬、 人参 、 黄连 、 栀子 、 茯苓 、 柏子仁 、 仁、 志、 枣 远
丹参 、 归 、 当 桔梗 、 甘 草 , 有 效 率 为 8 . % ; 肾 阳 虚 型 3 炙 总 44 心 4 例 , 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 方 总有 效 率 为 8 . % ; 虚 24 气 血瘀 型 2 8例 , 用 补 阳 还 五 汤 加 减 , 有 效 率 为 7 . % ; 方 总 8 6 痰 浊内阻型 1 8例 , 用 二 陈 汤 加 减 , 有 效 率 为 7 . % 。孔 庆 方 总 78 福 等[ ] 医辨 证 施 治 联 合 卡 托 普 利 治 疗 急 性 重 症 病 毒 性 心 1中 肌炎伴心力衰竭 7 2例 , 型 为 心 脾 两 虚 、 阴 两 虚 、 肾 阳 分 气 脾
医 结合 杂志 Mo e unl f nert rd i a C i s dWet nMe c e 0 7A t 1 (2 dr J ra o t ae T aio l h eea se d i 0 p , 6 1 ) no I g d tn n n r i n2
对 1 0 心衰 患 者 的 治疗 研 究 发 现 , 见 证 型 依 次 为 气 虚 血 2例 常 瘀、 虚血瘀水停 、 气 阳气 虚 血 瘀 水 停 和 阳 气 虚血 瘀 。 、
3 治 疗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o gsi hat i eC F, 称 心 衰 ) cn et e er au , H 简 v fl r ,
或间接损伤心体( , 阴) 进而影响心主血 的功能 , 病理发展始则 多为气 阴两虚 , 心营不畅 , 进而气虚阳衰 , 或阴损及 阳 , 而致 阴
阳两 虚 , 脉 瘀 滞 。 为 心 衰 的 病 理 生 理 基 础 , 尤 以 心 阳 心 成 且 ( ) 气 亏虚 , 脏 鼓 动 减 弱 , 运 无 力 为 其 病 理 变 化 的 主 要 方 心 营 面 。李 瑞 等 j 为 心 肾 气 虚 是 心 衰 发 生 的 基 础 , 伴 随 着 心 认 且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近况

认识 与 治疗 进 行概 述如 下 。
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 型, 大多数临床研究依 《 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 分为七型 , 即心肺气 虚、 气阴两亏、 心肾 阳虚 、 气虚血瘀 、 阳虚水 泛、 痰饮阻肺 、 阴竭 阳脱 。陈可 。 冀等将本病分为六型 : 心气不足 , 心阴亏损型 ; 脾肾阳虚 , 水
可进一步损伤 阳气 , 形成 由虚致 实、 由实致更 虚的恶性循 环。孟昭阳认为慢性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 瘀血阻滞 、 气 阴亏虚的发展演变规律 , 病位虽主要在心 , 但与肺肾关系密 切, 并可涉及肝脾 。严夏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关键点是 心气阳虚 、 心血瘀 阻, 出“ 提 有一 分 阳气 , 有一分 生机 ” 便
湿不化型 ; 气虚血瘀 , 痰湿阻滞型; 痰饮 阻肺 , 水湿不化型 ; 肺失宣降 , 道不利 型 ; 阳俱 衰 , 气 阴 阳气 虚脱 型 。近 年
来, 通过研究 C F中医辨证分型与 C F心脏收缩/ H H 舒张功 能及心脏结构等指标 、 H C F相关神经 内分泌及细胞 因子、 C F不同病因等 的相关性 , 图用现代医学 的指标 , H 试 来体
之气血阴阳亏损 , 以致脏腑功 能失 调 , 因外 邪的反复侵 每
袭、 劳累过度等而诱发。由于脏腑功能失司而致心气不足 , 鼓动无力 , 响血脉 的运行 , 影 久之则血液瘀滞 , 出现心脉失 于濡养 的心悸 , 心脉不通 的胸痹 ; 心病及肺 , 肺脉瘀 阻, 肺失 通调水道 , 水饮凌心射肺致咳嗽 、 喘促不能平卧 ; 渐及脾肾,
荤
肌肤则为水肿。邓铁涛指 出: 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 , “ 以 心为本 , 他脏为标 。 心衰病位在心 , 不局 限于心 , ” 却 在心 衰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 、 肾、 肺 脾、 肝都与心互相制约 , 相互 影响。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 , 以心之阳气或兼心 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1) 梁君昭 夏均青 刘文胜 刘文江 韩 勇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 eart Failure,CH 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 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1]。
随着心功能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关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和临床治疗的新认识使传统概念有所改变,心功能不全被定义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的临床综合征[2]。
因而现代CH F的治疗不仅是纠正心泵功能,更应兼顾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阻断CH F的代偿(适应)阶段到失代偿(适应不良)阶段的发展,改善CH F的预后[3]。
以往的治疗仅仅着眼于缓解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现代的治疗目的,重点在于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同时降低死亡率。
这与祖国医学治病与防病的整体观念完全相符。
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衰,包括对顽固性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疗法和西药相比,作用广泛而持久,毒副作用小,应加以推广[4]。
本文就近十年来,中西医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以探讨中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规律。
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1.1 治疗学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重塑心衰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是产生临床症状的基础,而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观点认为,心衰是心室泵功能的异常,近年来的新概念特别强调,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室结构的变化,而并非由于某种生化缺陷所引起的心室泵功能低下。
因此,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的特征,是心衰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而且不一定与病因有关。
近年来由于细胞和分子心脏病学的发展,对CH F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3]。
初始的心肌损伤,使心肌细胞肥厚,继之心室腔扩大,这就是心室重构的全过程[5]。
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造成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6]。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已认识到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心肌重塑,心肌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治疗就是抑制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从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动能[7]。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 F)治疗对策的观念转变心力衰竭(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心衰的临床类型,按起病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心衰;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近年来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发展[8]。
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造成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强有力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 (A ng ),它通过调节受体的一系列活动控制血压、体液、电解质的平衡[9]。
近年大量的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神经激素激活的因素参与。
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亦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心室重塑的过程是可以缓解的。
因此,目前新的治疗目标应能改变心室重塑结构的变化,既抗重塑(anti—remodeling)效应。
1.2.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 CE 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 CE I)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
A CE I通过抑制A CE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 (A T )和醛固酮生成减少,使外周动脉扩张,水钠潴留减轻,从而起到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10]。
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A CE I在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防治心脏与血管的病理性重构及某些肾脏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11]。
因此,A CE I已成为最主要的抗CH F药物,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显示与血管扩张剂相比,A CE I疗效持续时间长,可缓解心肌肥厚,延长顽固性心衰的寿命。
1.2.2洋地黄制剂研究表明:洋地黄制剂不单纯为正性肌力药物,因其能通过自身受体的直接作用恢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这与洋地黄制剂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无关;亦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洋地黄制剂能降低CH F者血浆儿茶酚胺、肾素和ALD水平。
晚期研究证明洋地黄不仅有正性肌力作用,而且能调节CH F时神经内分泌异常,可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
其机制是通过使异常的心、肺、血管压力感受器功能正常化或加强其作用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RA S的活性[3]。
1.2.3 Β-阻滞剂在过去10年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已从心力衰竭治疗禁忌转变为公认的治疗措施。
选择性Β-阻滞剂对CH F 的疗效优于非选择性Β-阻滞剂,心率越快越适用于Β-阻滞剂[3]。
Β-受体阻滞剂因其能保护心肌免受过高儿茶酚胺(CA)引起的能量储备消耗,使Β-受体密度下调趋势得以纠正及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2]。
但由于Β-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应用时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近年来的几个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的降低CH F患者的死亡率,尤其是卡维地洛更是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13]。
第三代Β-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Β-阻滞和扩血管作用,可以逆转CH F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改善心功能,是很有前途的新药[3]。
2 中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1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探讨近年来的中医文献认为心衰与心、肺、脾。
肾等脏器有关。
其本虚邪实,虚实错杂,可因先天不足,或他病及心,或因君主自病,心体受损而发病。
大致分为四型:①心肾俱虚,②心脾两虚,③瘀血内停,④水湿泛滥。
林氏认为由于心气虚而失于推动,心阳衰而失于温煦气化,因而导致血行迟缓而津液停贮,血瘀而水停,这是心衰患者的一个重要病理特点,并且水肿的程度与进退,也往往作为衡量病情轻重与病势进退的一个客观指标[14]。
张氏认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早期表现为心气不足,进而阳气亏虚,气虚血瘀。
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标实为某一阶段的兼症。
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5]。
陈氏认为,心力衰竭脾肾阳虚固属多见,而气阴两虚亦不乏其人,尤其是本病后期,水肿明显,中西药利尿剂叠进,加之温阳药的应用,使得阴津更伤。
因此,临证在利尿的同时应注意养阴,标本兼治,五脏并调有侧重[16]。
2.2辨证治疗研究进展2.2.1分型论治吴氏将肺心病心衰分为痰饮壅肺、痰热壅肺、阳虚水泛、气虚血瘀4型,辨证治疗57例,结果显效25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94%[17]。
黄氏将肺心病心衰分为3型:①气阴两虚,痰瘀阻肺型,方用生脉散合二陈汤;心血瘀阻合桃红四物汤;②脾肾两虚,水气凌心型,方用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③阳气衰微型,方用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
治疗56例,显效32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85%[18]。
梁氏治疗肺心病心衰则辨证处方,不强调分型。
辨标实证有痰热壅肺、寒饮犯肺、心脉瘀阻、痰浊扰心等证,辨本虚证有阳虚水犯、水泛阳损及阴、阳虚欲脱等证,选方均用传统成方,并配合西药,收效较好。
并认为分型方法似较局限,分型太简,则不易说明问题;分型太多常会流于形式难以掌握,况分型而治,不易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19]。
杨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阳气亏虚用熟附子、红参、炙甘草、黄芪、茯苓、车前子、白术、桂枝、红花、葶苈子、丹参、川芎;气阴两虚型用红参、黄芪、山楂、麦冬、五味子、玉竹、赤芍、川芎、丹参。
心功能> 级、有合并症,西医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结果:显效5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7%[20]。
苏氏等辨证将41例慢性肺心病心衰分为3型:痰郁虚寒型,痰实郁热型及痰瘀蓄水型,采用一般处理配合中药复方苓桂术甘汤、清气化痰丸、五苓散,辨证论治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2%。
结果提示,本方法具有缩短病程,疗效稳定,费用低廉等优点[21]。
2.2.2 自制专方杨氏等将56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在 ~ 级的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用扶正强心汤、地高辛、扶正强心汤加小剂量地高辛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
全部病例均常规服用利尿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基础治疗。
结果: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88.2%、95.0%。
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22]。
李氏自拟葶苈五味汤(葶苈子、五味子、附子、赤芍、干姜、白术、云苓、益母草)治疗本病47例,治愈19例,好转24例,总有效率91.6%,认为本方能虚、瘀、饮兼顾,有温阳逐饮消瘀之功[23]。
汪氏拟益气强心汤(黄芪、党参、肉桂、红花、丹参、泽兰、泽泻、益母草、葶苈子、桑白皮)治疗本病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78%[24]。
李氏自拟加味真武汤(党参、炙甘草、白术、茯苓、附片、桂枝、丹参、赤芍、桃仁、降香)与硝苯吡啶联用,治疗本病经西医常规治疗3~5d心衰仍无明显改善者37例,总有效率84.8%,其中显效23例,好转10例,无效4例。
提示本方有增强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脏功能之效[25]。
马氏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当归尾、桂枝、赤芍、太子参、桑白皮、通草、细辛、葶苈子、大枣)治疗本病52例,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3%。
作者认为,本方有温阳益气、化瘀逐饮、利水消肿之效,故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26]。
肖氏自拟四三二二汤(四子:葶苈子、车前子、莱菔子、紫苏子;三皮:大腹皮、瓜蒌皮、桑白皮;二苓:云苓、猪苓;二参:党参、人参),治疗肺心病中、重度心衰,并与纯西药对照组30例对比,结果两组疗效分别为:显效17例、7例,有效12例、10例,无效1例、13例,总有效率91.7%、56.7%,中药组明显优于纯西药组对照组[27]。
牛氏自拟“心衰汤”治疗使用洋地黄,利尿剂治疗效果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结果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
心衰汤由红参、麦冬、五味子、桂枝、茯苓、白术、车前子、葶苈子、丹参、益母草、黄芪等组成[28]。
宋氏自拟活血纠衰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方中药物有丹参、黄芪、郁金、川芎、赤芍、当归、三七粉、葶苈子、党参等。
治疗总有效率93.3%。
并认为心衰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是心气不足,瘀血阻络,水饮内停,应以活血祛瘀为主,益气利水为辅[29]。
2.2.3 古方新用近年来选用经典方治疗心衰的有真武汤、大柴胡汤、木防己汤、加味生脉散、补阳还五汤加减。
朱氏用大柴胡汤加芒硝,葶苈,人参治疗本病30例,结果痊愈2例,显效18例,好转10例,认为本方能抗感染,合人参、葶苈又能强心硝、黄等又能使腹气得通,瘀血得化,故用之效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