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上诸多方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辛亥革命参战部队:革命党人、清军战争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时间: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地点:中国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详情保路运动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

被居正阻止。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首义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

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成立政府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新政”的实质: “新政”的实质:封建统治阶级为挽回统治而进 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一)阶级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政府调整了政策,允许和奖励民间建厂, 政府调整了政策,允许和奖励民间建厂,有利 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二)骨干力量 通过兴办学堂,奖励留学等途径, 通过兴办学堂,奖励留学等途径,中国出现了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青年知 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经济: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未能改变中国 两半社会的性质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币 周年纪念币 辛亥革命
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四、革命准备工作
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 年 月 日 赵声、 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 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 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 具烈士 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墓。 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 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 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 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辛亥革命介绍

辛亥革命介绍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2019年至192019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2019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2019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19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准备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

192019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

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

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92019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

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2019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

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

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

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05年,东京,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4、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孙中山说:“自今日(指 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 非清朝人亦!” 为什么?
5 、各地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
6、有利时机
四川的保路运动使 武汉守备力量空虚
7、组织领导:
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 了,但扩大了影响,振奋了人心,推动了 革命高潮的到来。湖北的新军中有革命的 基础,并且做了充分准备。
经过:1911年10月10晚,武昌新军工
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首先率军起义,新 军兵营纷纷响应 ,随后占领了楚望台军 械库;经过一夜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 城,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 1)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内容:
三权分立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2)性质: 性质宪法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在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 (4)意义: 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 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辛亥革命功绩篇)源自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成立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2 内外措施
2 内外措施
• (1)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以革命派为主体 的政府) • (2)颁布了一些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辫子剪了,小脚放了”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法令。如:通令剪辫子;禁止 缠足。留在男子脑后长达三百余年的发辫及妇女缠 足陋习终被革除。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 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
背景革命党ຫໍສະໝຸດ 清运动清朝衰落立宪运动
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主词条: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最早的英文版《伦敦蒙难记》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 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 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 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清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贺维太 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 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 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 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 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英国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中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 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才放 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

辛亥革命介绍

辛亥革命介绍
• 1、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 3、改革官制,编练新军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东京成立大会 (1905.8.20)
1. 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民报》发刊词(1905.11) 2.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民族主义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Leabharlann 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 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 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 大兴奋。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 寿。”
武昌起义 文学社
领导人蒋翊武
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孙武
伍廷芳(1842~1922)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 派
唐绍仪(1862-1939)
英、美、德、俄、日、法等帝国 主义施加压力
清帝逊位 民国建立
末代皇帝溥仪
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出诏书 宣 26布清帝接受优待条例退位,这标志着 清王 朝的垮台和封建帝制的终结。图为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 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咨 文。图为《临时政府公报》第 17号刊出的孙中山辞职咨文。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
黎元洪
黄兴
1911年12月29日南京临时大总统选举
在典礼上,孙中山宣 读了誓词,定国号为 “中华民国”,改用 阳历,以1912年为中 华民国元年,中华民 国宣告正式成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 中华大地上诞生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任典礼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资料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和辛亥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期间,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清朝转向了现代化的共和制度。

这次革命以推翻满清政权为目标,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革命过程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满清政权已经衰落垂危。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同时,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加大,造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辛亥革命爆发当年的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反清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

起义军得到了卢永祥、黄锦江等军阀的支持,逐渐发展壮大。

起义军的武装力量在国内扩展,占领了一些主要城市,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态势。

辛亥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各省各界纷纷响应起义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发表了让步宣言,宣布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此后,孙中山积极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

毛泽东、陈独秀等一些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

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胜利来自于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

革命军的不断扩大壮大,对清政府的进攻日益增强。

而清廷内部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一部分官员积极参与变法,试图挽救满清政权的命运。

1912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了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革命的意义与影响开创现代化的道路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大门。

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政权,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革命后的新中国时期,中国仍然经历了内战和动荡的岁月,但辛亥革命启发了一整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主与富强的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打倒了一个封建皇帝,更在于它结束了中国一个旧的时代。

而辛亥革命与上海的互动影响,同样深刻而长远,如孙中山所言:“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但也许不少上海人并不清楚,1911年的上海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革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且听学者言。

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

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辛亥革命前,上海已是革命党在国内最大的舆论宣传基地,并与海外的日本东京、南洋三足鼎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顷刻间成为中外传递有关辛亥革命消息的中心,3天后,几乎所有的上海报纸都以显著的标题登载武昌起义的消息。

稍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上海民情振奋,革命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共创刊了30多种小型报纸,大多以宣传革命、报道各地起义和转载各地消息为主。

如《民立报》因报道革命消息真实,人们争相抢购,每份竟卖到银币1元。

柳亚子创办的《警报》,也因为印刷精美、内容充实而声誉极佳。

在当时的上海新闻界,凡支持革命的报纸都极受欢迎,报纸上只要刊登革命新闻“则销路大增,售至绝市”,而“倘有诋毁革命言论,即无人购阅”。

那一年的上海,报馆林立,主要集中在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一带,这里也成为人们争相获取辛亥革命信息的重要地点,从晨至夕,“攒首万人,皆于报馆伫望消息。

”各报馆一有新闻,即印传单或号外,乃至一日要印五六次之多。

“或书之牌上,悬挂门外,以供留心国事者快睹。

”《申报》在报道中提及:“近日官兵与革命军在北方开战以来,党军屡胜,人民闻此消息,竟至眉飞色舞;迨闻官兵稍胜,便作垂头丧气”。

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消息,通过电讯、报刊,迅速向全国各地发散传播,有力地助推了全国革命形势。

早在上海光复之前,上海的地方精英就开始纷纷谋划中国之前途。

辛亥革命前,上海南阳路(今蓬莱路)上的惜阴堂成了立宪党人密谋活动的中心,幕后牵线摇扇的幕僚则是惜阴堂主人赵凤昌。

赵凤昌何许人也?据时人回忆:“当时,时报馆楼上有一个‘息楼’,对外称‘俱乐部’,吃吃喝喝的地方,其实,里面都在搞政治活动。

赵凤昌、沈恩孚、李平书、狄平子、袁希涛、陈冷、雷奋、史良才(即史量才)、龚子英等,都是息楼里面的人物。


据学者考证,孙中山在上任大总统的关键时刻,正是上海工商界资助其700万两白银“巨款”,从而在经济上支持了这位革命领袖开展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维系了这个新生的政府,让其度过了最初的生存危机。

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后,发展至清末民初,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成熟的城市,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云集了一批在工商、金融、贸易、航运乃至建筑、娱乐、餐饮方面的实业精英,他们不仅是实业家,也有相当的社会声望。

特别是其中的绅商阶层,不仅早就投身于辛亥革命,出枪出人参加上海光复的战斗,并给予新政府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上海起义胜利后,上海商务总会的沈鳗云、王一亭与李平书商量筹集军饷,解决军政府财政的办法,上海商务总会还曾以集体名义为军政府垫款180万两,其中120万两系充宁、沪、杭及扬州军饷。

另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上海广肇公所两天内支借了82万两或83万两。

临时政府驻沪通商交涉使温宗尧当时也是广肇公所董事,这笔钱是温宗尧向广肇公所说项,由旅沪广帮商家借给南京的。

据1913年的统计,此类由上海商务总会出面替革命党向商家筹借的款项,约有300万元之巨。

上海的地方绅商在辛亥革命前后,不遗余力地在经济上支持革命党,不仅支持了上海以及南方其他独立省份的革命事业,更帮助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度过了生存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