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二)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教学理念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学法指导,包括: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和矫正式指导法。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了一种良好解决问题的习惯,体会、顿悟出鉴赏这种文体的科学方法。
如果是下午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太高,在理清文章脉络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和竞赛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兴致,并为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情境调动情绪,但是此处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
(四)研读品味,赏析文本(15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本环节,文本的赏析和研读必然是每一堂语文新授课的重中之重。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接下来,请学生浏览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主旨性问题,用PPT软件播出。
2、理清文章脉络,生成主板书。(板书)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篇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说教材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三、说教学过程
• (四)内容探究 • (内容探究部分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设计了 四个问题) • 1、题目中的“航程”既指“神5 ” 的发射过程, 也指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你知道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有那些重要的历程吗? •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载人航天 事业艰辛而伟大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过程
• (七)举一反三 • 你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 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感想。 • 1、学生谈感想。 学生谈感想。 • 2、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 (此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的延伸到情 感的拓展, 感的拓展,让学生从中国载人航天传奇中学到自 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信、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三、说教学过程
• (六)延伸拓展 • 1、先让学生说说自“神舟5号”发射之后中国载 人航天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 2、图片展示“神六”、“神七”、“神八”、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天宫一号”图 片,播放“神八” 与“天宫一号”对接视频。 •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 拓展知识面,做到“ 情,拓展知识面,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说教法
•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本文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以及思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科技名词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等关键事件。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背后的艰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
2. 课文中的科技名词和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科技原理和背后的科学精神。
2. 学生对航天事业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讨论交流:10分钟4. 写作练习:15分钟5. 总结拓展: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环节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六章:课文分析六、课文分析1. 课文主题:本文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展现了航天事业背后的艰辛与辉煌。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联系)《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这一单元中《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新闻特写,《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选取了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次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神州”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闻类作品阅读的表述目标: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把握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阅读新闻通迅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确立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②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①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②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②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点:提取主要信息,掌握课文整体结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这是根据新课标的“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等内容确立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新闻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的结构。
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中间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结尾部分,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触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虽然很简单,但作为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1、掌握新闻结构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课前布置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布置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掌握新闻结构的特点3、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检查学案(落实基础)三、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文本,根据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二)、信息筛选从新闻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入手,对文本进行信息筛选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1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二、实力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溢了这种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造就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构造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构造特征,以之为范本,进展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三、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飞向太空
的航程》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