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
[精编]201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 导学案.doc
![[精编]201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 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97a6321ed9ad51f01df2f3.png)
6《动荡的春秋时期》一、预习导学1.春秋后期出现了农具和,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拚地创造了条件。
2. 、晋文公、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二、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三、重难点:重点:春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四、精讲释疑:(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1.农业: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了农具和,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拚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棋扩一大,青铜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话跃,很多城市出现了,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1.分封解的瓦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士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逐步瓦解。
2周王室衰徽: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请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再定期,致使周王室财政困难。
3.诸侯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
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状况:(1)当时,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 、晋文公、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维果:(1)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七上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
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学习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分封制的瓦解。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农具和,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的规模不断扩大,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逐步瓦解。
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一带。
3.周王室下降,大的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6.春秋时期由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当时,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7.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和也先后北上争霸。
8.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不断扩展,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含反思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标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上诸侯争霸⽃争及其影响。
2.使学⽣认识春秋时期是⽣产⼒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变⾰、政治局⾯⼤动荡的时代,培养学⽣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展⽰:图⽚《烽⽕戏诸侯》学⽣:讲述烽⽕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
后来,⽝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点燃烽⽕,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逐渐衰微。
教师: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这节课我们就⼀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学习,梳理知识:要求:结合以下⼏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络。
1.春秋时期农业、⼿⼯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诸侯争霸的⽬的是什么?齐桓公⾸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4.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教师: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得名。
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组讨论(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器相⽐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教师:与青铜器、⽯器相⽐较,铁农具更加锋利,⽽且⽐较便宜、可⽤,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耕的使⽤是春秋时期⽣产⼒⽔平提⾼的重要标志。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认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征。
2.春秋时期的政治,伯服之乱、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变革及其作用。
3.春秋时期的经济,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1.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2.阐述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来接受课程内容。
2.通过教学PPT,进行知识讲解。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分钟)1.盘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线下作业呈现与解析。
(二)新课讲解1. 背景和特征(10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前后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标志着中国从建立封建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2. 政治(25分钟)A. 伯服之乱B. 齐桓公的政治变革C. 晋文公的政治变革3. 经济(25分钟)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内容、商鞅变法与中国古代经济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1.伯服之乱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是什么?2.齐桓公的政治变革主要有哪些?3.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四)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要点突出、内容全面,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背景、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强实际案例的应用,让学生在跟随文本阅读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對於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特点可能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认识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诸侯争霸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特点,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问: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荡,掌握春秋时期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小组合作、历史情景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社会动荡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领悟历史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安置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室上进行交流。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地图、重要事件和人物图片等。
3. 准备历史情景剧所需的道具和服装,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表演。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和小组合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春秋战国》影视片段,提问学生所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政治情况,并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2. 春秋时期的战争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战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当时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理解能力。
3.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认识。
(三)教室讨论让学生讨论春秋时期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对当今社会的启迪,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室小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作业安置1. 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材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了解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对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等概念可能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影响,春秋五霸的概念。
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思考。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相关内容。
2.多媒体设备: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对春秋时期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春秋时期吗?你们对春秋时期有什么了解?”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以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春秋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途径,自主探索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3.学生对于春秋时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3.视频播放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5.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和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时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秋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讲述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重点介绍春秋五霸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重点】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
【学习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1. 和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也先后北上称霸。
3.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霸主。
4.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变化。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注:《山海经》为先秦古籍)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根据《山海经》和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探究二
1.分析材料,你知道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吗?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
——《史记•周本纪》2.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你如何看待?
探究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论语》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孔子认为“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提出的什么策略?
【强化训练】
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西周春秋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 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经有人拍卖商朝时的铁犁铧,该铁犁铧已经锈迹斑斑,部分地方甚至剥落,最后竟以20万英镑高价成交。
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真品且价值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C.真品但价值不高
D.后人伪造无价值
4.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
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D.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5.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书名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6.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A.贵族特权的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被打破了
7.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了十几个。
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C. 历史向统一的趋势发展
D.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8.成语故事往往由历史事件演变而来,下列成语与相关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尊王攘夷——齐桓公
B. 退避三舍——晋文公
C. 问鼎中原——楚庄王
D. 卧薪尝胆——夫差
9.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0.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的劳动工具是()
A.木器B.石器C.青铜器D.铁器
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包括()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②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科举制兴起,分封制瓦解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1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卧薪尝胆”
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铁农具牛耕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国
3.齐桓公第一个
4.步兵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一
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冶铁,铁农具出现。
探究二
1.原因一: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原因二: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2.第一,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第二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探究三
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
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强化训练】
1.B 2.B 3. D 4.A 5.D 6.D 7.C 8.D 9.B 10.D
11.D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