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_王树芝_岳洪彬_岳占伟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王树芝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活动空间和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有两种决然不同的观点。
罗振玉依据考古出土的象牙、镂刻象牙礼器、卜辞①,王国维依据典籍《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记载②,徐中舒依据甲骨文有关象字的出现和古史中的传说③,胡厚宣依据卜辞中所载降雨、降雪、获象、捕兕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占伟三代文明摘要: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 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
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 )为7.4℃~15.9℃,年降水量(AP )为620~1200毫米,湿润指数(IM )为-14.2~52.6。
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今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
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
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关键词:刘家庄北地殷墟木炭分析树轮分析生态环境Abstract:Bo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ess of culture are affected by ecological environment.Shang dynasty is the second important dynasties in China histo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role o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12979charcoal fragments,more than 4mm,excavated from Liujiazhuangbeidi site in Yinxu,Anyang province,were identified and belonged to 18species,in which the oak took account of the highest probability.The deciduous Quercus was the local dominant species and played main role on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By the aid of Coexistence Approach,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AT)was 7.4~15.9℃,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P)620~1200mm,and moisture index (IM)-14.2~52.6in late Shang dynasty.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and results of Coexistence Approach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oth in late Shang Dynasty and in modern time.By means of dendrochronology of a lot of big lump charcoals,the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ed in late Shang Dynasty,showed that it was bigger in the late segment of one and indicated that It is flood during late Shang period tha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the site being abandoned.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hang period provided high 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that the late Shang city did not change during 273years from Pangeng settling in Yin to being abandoned at Zhou period.Key words: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Yinxu charcoal analysis dendrochronology ecological enviroment148--的刻辞和殷墟发掘出土的动物标本④,丁骕依据对黄河冲积量和黄土被蚀去容积的估算⑤,杨钟健、刘东生依据殷墟出土之哺乳动物⑥,竺可桢依据植物物候期等⑦,施雅风依据孢粉与古植物、野生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古冰川以及与冰芯、海侵与考古等资料⑧,都认为殷商时期气候温暖湿润。
古代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古代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对待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态度上与现代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
古代社会的人们往往把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认为它掌管着万物,人类应该谦虚的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同时,由于人们对于资源的开发水平有限,古代社会对于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建立了一些与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相似的措施。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在殷商、周、秦汉、唐宋等时期,透过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措施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揭示出古代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以王朝衰败、周朝兴起为标志的社会转型期,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形成。
创立商朝的商汤、太丁等人,在政治、农业、商业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措施。
例如商汤修建了大堤防洪蓄水,避免因暴雨引发的洪水祸患。
同时也为了整治河道,防止河床淤积、堤坝倒塌,以及大面积渔民毁林捕鱼,商汤实行限制砍伐、制止乱砍乱伐行为。
与商汤并肩作战的太丁,也非常看重环保,曾出台法令禁止雕刻天威,限制车辙,禁止给屋里焚烧香炉点火,防止烧毁大片森林等行为。
在经济上,商商人担任渠道中间商,从而防止采伐激烈。
总体来看,商朝实行了政治和商业等方面的环保措施,为后来的环保思潮奠定了基础。
周朝是中国较长、较为负盛名的王朝之一,周文王、周武王在平定周朝后继续探索环保之策。
周朝长期重视农业生产,农田完全受到政府控制,每年都要按照生产计划进行播种、施肥、收割等工作,以保证农作物的收成。
除了对农业环境进行管理和保护,周朝还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开挖了灌溉渠道以利于农业生产。
周武王也出台一系列污水治理、全面保护森林和水源方面的政策措施,如限制游猎、大兴土木、禁止砍伐和制作效果不好的炭。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集权、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时期,对于生态环境的益处和保护意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做法。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发动的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转型,而这股改革红利也反哺了环保意识方面。
秦朝时期,秦始皇大力发展建筑物工程,建筑数量增多,但又大力禁砍各种柴草,特别是白蜡,以防止大量的森林消失。
浅析殷商都城中轴线古地理环境

古称 “ 北蒙 ” , 甲骨 卜辞 中又 称 为 “ 商 邑” 、 “ 大 邑 商” , 是 中 国历 史 上第 一 个 文 献 可考 、 并 为考 古 学 和 甲骨 文所 证 实 的 最 早 的 古 代 都 城 遗 址 … 。 自
部分人有条件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 , 如交易 、 宗
教祭 祀 、 行政 管理 等等 , 城 市聚 落在此 背景 下 开始 形成 并 不断 扩大 。 国家 的 出现促 使 统治 阶级 在依
的发掘 , 这座 晚商 时期 的都 城才得 以重 见天 日。
殷 墟 的发现 和发 掘 被 评 为 2 0世纪 中 国“ 1 0 0
关键词 : 古地理环境 ; 都城 ; 中轴 线; 殷墟
中图 分 类 号 : K 9 2 8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0 2 3 8 ( 2 0 1 3 ) 0 2— 0 l 1 5一 O 7
古代 聚 落 的 形 成 与 自然 环 境 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在 土壤肥 沃 、 水源充 足 的河岸 营 建聚落 是人 类
亡 国, 经 历 了 8代 1 2王 2 7 3年 的统 治 , 距 今 已有
3 3 0 0年 的 历史 , 盘 庚 迁 殷后 , 这 里 一 直是 中 国商
代后 期 的政治 、 经 济、 文化 、 军 事 中 心 。公 元 前
附于 自然环境 的条件下有意识地修建都城用来 防
御、 统治 等等 。历 代都 城 的演化 过程 中 , 具 有不 同 的规 模 , 也有 相似 的建设 理 念和 布局 特点 , 例 如都 具有 控制 性 意义 的 中轴 线 。都城 的 中轴线 思想 其
商朝的灾害与自然环境问题

商朝的灾害与自然环境问题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其长达五百多年的统治期间,商朝面临了许多来自自然环境的灾害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商朝时期所遭遇的主要灾害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
一、洪水灾害在商朝时期,洪水是当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泛滥不仅给商朝的治理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也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洪水的频繁发生与黄河的河道改道及冬春季节的冰坝堵塞有关。
商朝统治者为了应对洪水灾害,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修筑大坝、掘沟引水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解决洪水问题,仍然无法抵挡大规模洪水对商朝社会带来的破坏。
二、地震灾害商朝的领土范围横跨华北地区,地震是该地区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山体滑坡以及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商朝人民对地震的出现感到恐惧与不安,对于地震灾害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方法。
三、旱灾与干旱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旱灾和干旱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旱灾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饥荒,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商朝时期,面对干旱问题,统治者积极探索灌溉技术,如修建水利工程、开凿水渠等,以期减缓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努力的效果有限。
四、沙漠化与土地退化商朝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和土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商朝的统治者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试图阻止沙漠扩张,但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环境的不可逆转破坏,这些措施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沙漠化和土地退化对商朝社会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商朝时期面临着洪水、地震、旱灾和沙漠化等多种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尽管统治者们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认识的不足,这些措施效果有限。
商朝的灾害与自然环境问题提醒我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来应对。
殷墟保护区绿地养护管理实践与思考

殷墟保护区绿地养护管理实践与思考在中国,殷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殷墟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未来的责任。
在保护区内,绿地养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保护区的绿地养护管理实践与思考。
绿地养护的必要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占地约24.6平方公里。
整个保护区内种有大量的树木和灌木,形成了庞大的绿化系统。
这些绿化植被为保护区提供了许多好处,例如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并且减少气温,清洁空气等。
此外,绿地还可以防止土地侵蚀,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保护区内的绿地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因此,保护区内的绿地养护非常重要。
保护区的绿地养护需要时刻关注建设和管理。
在施工中,涉及到苗木选择、饲养、病虫害控制等方面。
在保护区绿地的管理工作中,除了正常的绿化养护工作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管理。
1. 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区内保护和保存了许多罕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因此,保护区内的绿化养护的工作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环境,还要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止对其造成伤害。
比如,在管理工作中,要尽量使用绿色的杀虫剂,避免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伤害。
2. 保持原生态为了保护区内动植物的原生态,保护区内绿化养护的工作要保持原景,避免损坏野生植被和动物的栖息环境。
因此,在绿地的精细管理中需要考虑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态问题,切勿盲目推进造景和美化等工作。
3. 环境保护为了保护殷墟环境,保护区内的绿化养护要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有毒地、壤。
此外,保护区内的垃圾也需要尽力减少,外来物种也要避免进入保护区内。
如何保护好殷墟,重建原生态,保持环境的和谐及可持续性?这是保护区内绿化养护的思考。
首先,合理规划保护区内的绿化系统,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不仅要美化环境还要保持环境的稳定。
其次,加强管理与监督,针对植物枯萎、虫害等问题,应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环保 古代

以诏令形式出现的保护规定,历朝多有,如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夏六月下诏说:“令三辅毋得以春 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这可以算作一道专门保护鸟类的诏令。
宋朝的某些皇帝比较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下诏颇多。据《宋大诏令集》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二月下禁采捕诏,规定春天二月,一切捕鸟兽鱼虫的工具皆不得携出城外,不得伤害兽胎鸟卵,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以此永为定式。当赵匡胤下这道保护命令时,正是宋朝准备统一中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注意到生物资源的保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唐代和宋代对环境管理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仍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例如上古时代,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把。《诗经》中就有“怀柔百川,及河乔岳”的说法。《国语·论语》中对此作了解释:九洲名山川泽,是出产物质资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之所以尊崇山川,已不完全是迷信。而主要是因为山川乃资源的产处。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商代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限于商代晚期的自然环境诸如气候、降雨量、土壤土质、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生态环境的变化原因多重,但那时人们对于环境的利用还很有限,主要是自然本身变化的原因。
不过其中一些人为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乱砍乱伐、狂捕滥杀,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般说来,西北季风等自然因素影响了气候、降雨和土壤等总的环境基础,而人为破坏则对植被、生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当然,竭泽而渔、焚林以猎不可能使动植物完全灭绝,只能使其数量减少。
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一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气候环境、生态系统,才是它们灭绝种类、迁徙他处的真正原因。
一、商代晚期中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据研究,商代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如同今天长江流域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5.6℃—16.6℃,1月份平均气温为1.2℃—3.2℃。
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区有一个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良好气候条件。
这是殷商时代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的总概括。
但是正如所有的事物都会发生发展变化一样,中国古代的气候尤其多变。
在一个大的气候条件下,局部地区和某个时间段中气候出现反常都是经常发生的事。
研究表明,商代晚期中原地区气候经历了最温暖和最宜人的时期之后,也开始出现了某些恶化的倾向。
20世纪的90年代,学者们在赞同殷商时代气候温暖潮湿的说法-之同时,也根据考古学、地质学新材料,明确提出殷商时期气候干旱化的问题。
陈昌远先生通过考察稻在北方的种植变迁后,认为黄河流域在殷墟时代的气候与今天没有多大差别,古今气温大体一致,只是湿润度发生差异,呈由湿润到干燥的缓慢变化趋势而已[1](PP.79~87)。
周伟先生根据殷墟考古发掘中地下水位的变化资料,也提出了殷商时期气候存在由潮湿向干旱发展的趋势,总体呈现出干旱化的面貌[2]。
王晖、黄春长先生则依据古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以距今3100年为界,此前的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约距今8500年至3100年)黄河流域的气候为温暖湿润期。
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

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最早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王朝。
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对于商朝的兴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朝的地理变迁、环境演变以及对商朝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商朝的地理变迁商代的起源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商代早期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南阳市一带的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中心区域。
商朝的地理变迁可以总结为由南向北的过程。
商朝向北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农业的发展。
黄河流域北方有着更加广阔的平原,利于农田的开垦和灌溉。
其次,北方地区的交通便利,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商人可以通过黄河进行水上交通,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朝的环境演变商朝的繁荣与河流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其泛滥和变迁对于商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朝晚期,黄河开始频繁泛滥,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由于水患不断,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农田被浸泡,庄稼被毁,城市也受到严重破坏。
这些自然灾害对商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最终也导致了商朝的衰落。
环境的严重恶化促使商朝统治者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商朝的统治者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修筑黄河两岸的大型水利工程,以防止水患的发生。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有助于缓解水患带来的影响,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商朝的影响商朝的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变对于商代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的北迁为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和交通条件。
北方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使商朝得以稳定发展。
然而,环境恶化又逐渐成为商朝的软肋。
黄河泛滥频繁,给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水患的影响减少了农田的产量,致使社会稳定受到动摇。
同时,水患还导致城市的破坏和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进一步抑制了商朝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应对环境恶化的问题,积极修筑水利工程,这种工程的建设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发掘和 甲骨文表 明, 商时期人们对 自然环境 和 殷 自身生存环境 的保护 曾进行 了有 意的探索 , 体现 出殷商 先
民朴 素 的环 保 意 识 。
1殷墟都城 建设 中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 .
几 十 年 殷 墟 考 古 发 掘 证 明 , 墟 面 积 广 大 , 大 时 达 殷 最
由以 上 卜辞 记 载 可 知 , 当 时 , 河 水 的 水 量 也 比 现 在 洹
和掩埋垃圾 用的灰坑 , 多利用 自然或建筑取 土后形成 的土 坑, 深浅不一 , 有些是定期 清理 , 重复使 用的。考古 工作者
或 被 迁 出 , 这 一 居 住 区 消 失 了 , 一 点 正 表 明 了 殷 人 对 从 这 环境保护意识 的逐步增强。
2殷 墟 的 垃 圾 和 污 水 处 理 .
外, 甲骨文中还有大量 有关 捕猎动 物如 鹿、 、 豕 、 、 麇 虎、 象
猴 、 等 的记 载 。 雉 此 外 , 殷 墟 甲骨 卜 中有 关 当时 下 雨 及 洹 河 水 患 的 在 辞
记载很多 , : 如
在商代 的宫殿宗庙 区、 民区及手工业作坊 附近都 发 居
洹弗其作兹邑祸 。( 42 .) 续 .84
洹 弘 弗 敦 邑 。( 33 珠 9)
现 有大量 的灰坑 , 这些 灰坑有些 是贮存 物 品用 的, 而相 当
一
部分是 用于集 中倾倒 和掩埋垃 圾用 的。这些 用 于倾 倒
会 遗 留大 量 的炼 渣 和使 用 后 的 残 陶 范 , 些 都 会 对 环 境 产 这 生 一 定 的影 响 。特 别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2 纪 3 代 小 在 o世 O年
屯东北地宫殿宗庙 区内曾发现 一处铸铜遗址 ]该遗址 出 , 土 了部分铸铜用 的坩 锅及 陶范 、 陶器等 遗 物 , 属于殷墟 文 化第一期 。但随着殷墟宫 殿区的建 立 , 该铸铜作坊 被废 弃
二 、 人 的环 境 保 护 殷
考古发掘证 明的中国古代最早 的一个都 城。在商代 晚期 , 以殷墟为都 城 的殷 商 王 国疆域 广 大 , 国力 强盛 , 政治 、 经 济、 文化空前 繁荣 , 造 了灿 烂辉煌 的殷商 文 明。尤其是 创 殷商先 民 , 在环境保护 方面 的一 些发 明创造 , 开创 了 中国 古代环境保 护的先河。本文依 据考古 发掘 及 甲骨 文等方 面的资料 , 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
的朴 素 的环 保 意 识 。
关 键 词 : 商 ; 境 ; 境 保 护 ; 保 意识 殷 环 环 环 中 图分 类 号 :2 3 K 2 。 献 标 识 码 : 文 A 文章 编 号 : 0.2 820 )302,2 1 1 3 【06 0.020 0 0
殷墟 是我 国商 代 晚期 ( 公 元 前 10 约 30年一公 元 前
维普资讯
2 2
殷 都 学 刊
20 06焦
殷商时期的 阳市文物管理局 , 1安 河南 安 阳 450 ; . 500 2 河南省博物 院 , 河南 郑 州 405 ) 502 摘 要 : 文论 述 了殷 商时期 气候 状况及 当时 的生 态环 境 , 本 并通过 殷墟 都城规 划 建设 中体现 的环境 保护 意 识、 殷墟 宫殿 宗庙 区和族 邑居址的垃圾和 污水处理 、 立 专属 田猎 区保护 殷墟及 周 边的 生 态环 境等 三部 分 内 设 容 , 出殷 商时期人们对 自然环境和 自身生存环境等方 面的保 护曾进行 了有意的探 索, 指 体现 了殷商先 民所拥有
14 ) 06年 的都 城 遗 址 , 是 我 国 由 古 籍 记 载 、 也 甲骨 文 研 究 和
这些都说明殷商时期安 阳的气候温 暖湿润 , 雨量较今 天充沛 , 河流纵横密布 , 态植被原始 丰富 , 生 野生动物种 类 繁多 , 生态环境 良好 , 适宜 人类生存 、 繁衍 和发展 。
眼鳟 、 鱼 )龟 ( 阳 田龟 )3 也 在 今 天 的安 阳绝 迹 。 此 鲟 、 安 l等
3 平方公里 , o 前后营建 25年 。在殷都 营建 过程 中, 商 5 殷
先 民在城市布局 、 规划 及建设等过程 中体现 了一定 的环境 保护意识 。殷墟 以宫殿宗庙 区为中心 , 沿洹河两岸为居 民 区、 洹北的武 官村北地则是王陵区 。而手工业作坊则 主要 分布在宫殿宗庙 区以外 的地区, 特别是规模较大而 又相 对 容易产生较大污染和废物 的铸铜作坊 , 更是建在远离宫 殿 区 的苗 圃北地 、 民屯 、 家庄 等地【 。因为商 代铸铜 是 孝 薛 4 】 使用木材烧火 , 铜时会 产生大 量 的烟 尘 , 铸 且铸造 器物后
、
殷 商 时期 殷 墟 及 周 围的 环 境 状 况
科学研究表 明 , 阳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 的年平均 气 安 温 比现在 高 2 —3度 , 月份平均气温 比现在高 3 1 —5度 , 年 降雨量约比现 在多 20毫米… 。当时安 阳一 带气候 与今 0 天长江中下游差不多 , 属于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考 古 发现与研究也证 明 了这 一点 。殷墟 卜辞 中频繁 出现 的动 植 物 以 及 发 掘 出 土 的 大 量 的野 生 动 物 骨骼 , 些 是 今 天 在 有 中原灭绝而亚热带尚生存 的生命 物种。在殷墟 12 98年 一 13 9 7年的发掘 中, 曾收集 到大量 的动 物骨骼 , 单是 哺乳 动 物 即达 2 之多 , 9种 这其 中有 大量 的竹 鼠、 犀牛 、 、 貘 大象 、 圣 水 牛 、 等 , 是 今 天 我 国 南 方 才 有 的 动 物 种 类 _ 。 而 獐 都 2 J 其它 当时安阳大虽生存的野生动物如鹿( 赤鹿 、 麋鹿 )猴 、 、 鸟类( 、 、 鹰 雕 丹顶鹤 、 鸟、 翠 褐马鸡 ) 鱼 ( 、 鲻鱼 、 黄颡 鱼 、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