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选择的手术体会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处理体会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处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处理。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8例产妇中有10例产妇进行阴道试产,有2例产妇阴道分娩成功;阴道分娩的产妇出血量小于再次剖宫产分娩的产妇;阴道分娩的产妇血性恶露赤血时间短于再次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均未出现异味;阴道分娩组宫缩好于剖宫产的产妇;阴道分娩组子宫下降的程度好于剖宫产的产妇。
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不是非要进行剖宫产,对于符合试产条件的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观察阴道试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阴道试产必须遵循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原则。
【关键词】瘢痕子宫;妊娠;临床处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年龄范围23~45岁,平均年龄为(31.4±2.4)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39.2±0.3)周,上一次剖宫产距离此次妊娠时间间隔11个月至10年,平均时间为(4.1±1.5)年,98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上次手术术式为子宫下端横切口,有3例为纵向切口,4例为子宫肌瘤剔除后。
1.2方法阴道分娩前提是孕妇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在2年以上,胎先露入盆,盆骨测量没有异常,试产中产程的进展较为顺利,上一次剖宫指征不存在,且没有子宫破裂的先兆和象征,没有阴道分娩禁忌证,可以进行较好的监护,密切注意产程的进行,具有可以随时终止妊娠的条件[2]。
剖宫产指征:有2次剖宫产病史,且内外科合并症等;双胎或者多胎妊娠;社会因素等。
2结果98例产妇中有10例产妇阴道试产,试产率为10.2%,但只有2例患者而阴道分娩成功,其余8例阴道试产失败改为剖宫产,成功的此名产妇在9年前有剖宫产史,在8年前顺产一名男婴,此次分娩为第三胎,阴道分娩出一名5000 g的男婴,另外一名阴道分娩的孕妇在4年前剖宫产1名男婴;98例患者中其余88例均选择剖宫产,剖宫产指征分别为社会因素40例,双胎2例,产程延长为4例,先兆子宫破裂2例,胎儿窘迫8例,巨大儿4例,臀位7例,羊水过少14例,先兆子痫6例,头盆不对称1例。
对二次剖宫产术产妇子宫下段横切口位置的处理探讨

12 方 法 两组常规 术前 准备 , . 采用 连续硬 膜外 麻醉 或腰
硬 联 合 麻 醉 。两 组 均 按 原 皮 肤 瘢 痕 横 切 口逐 层 切 开 进 入 腹 腔 , 有 粘 连 , 离 粘 连 , 照 组 采 用 传 统 手 术 方 法 : 先 分 如 分 对 首 离膀胱子宫腹膜反摺并下推膀胱 , 自子 宫 下 段 横 切 口原 瘢 痕
宁璇 宁歌 王丽 丽
将7 2例有剖
【 摘要 】 目的 探讨再次行子宫下段横切 V剖宫产 时子 宫切 口位 置的处理 。方法 I
宫产 手术 史 的 足月 妊 娠 孕 妇 随机 分 为 两 组 : 究 组 3 研 7例 , 照 组 3 对 5例 。对 照 组 采 用 传 统 手 术 方 法 于 原 手术 瘢 痕 切 口或上 1c m剪 开 膀 胱 子 宫腹 膜 反 摺并 下 推 膀 胱 再 切 开 子 宫 肌 层 ; 究 组 采 用 改 良手 术 方 法 研 自子 宫下 段 横 切 口原 瘢 痕 2 5c . m上 处 切 开 , 接 切 开 子 宫 全 层 。 结 果 直 瘢 痕 子 宫 再 次 剖 宫 产 术 子 宫 切
1 3 观察指标 手术 时 间 、 中出血 量 、 宫 切 口撕 裂 情 . 术 子
口采取改 良切 口的病例与采取传统切 口的病 例相 比较 , 有没有 发生子宫 切 口撕裂 及邻近器 官损伤 情 具 况, 手术 中出血量较少 , 手术 时间短 , 娩出胎儿较快 , 新生 儿窒息率低 等优点 。结论 【 关键词】 再剖宫产术 ; 瘢痕 ; 口 切
随剖 宫产 率 上 升 , 痕 子 宫 逐 年 增 多 , 痕 子 宫 再 孕 分 瘢 瘢 14 统 计 学 方 法 . 著性 。
中 国现 代 药 物 应 用 2 1 0 0年 3月第 4卷 第 5期
再次剖宫产切口选择的临床探讨

a ueie s: a o e f m J n 2 0 e 0 7 i o rh s i 1 T e p t nsw r iie t ru sa c r ig t o ea i a s t n ( rw sd n r a 0 2 t D e2 0 u o pt . h ai t ee dvd d i o2 go p c o dn o p rt n w y : r a o o n a e n o
p e o b e i n yeo g 。 eP ol’ o i l fMi y n , a y n S h a 2 0 0 C i n m fO s t s dG ncl y e e H s m tr a c o p p o a a g Mi ag。 i un 6 10 。 h a n n c n
用 高 于瘢 痕 处 进 入 官 腔 为 B组 。 对 术 中切 口裂伤 、 后 出血 以及 晚期 产 后 出血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结 果 A 组 和 B组 术 中 产
切 口裂 伤 、 后 出血 、 产 以及 晚 期 产 后 出血 三 方 面进 行 比 较 ( 0 0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结 论 再 次 剖 宫 产 子 宫切 口 的 P( . , 5 选择 一 般 应 选 择 高 于 原切 口瘢痕 处进 入 宫 腔 。
【 btat Obet e T neta h c i e co nt eodcea a etn Me os T be g c i A s c】 r jci oi sgt t i io sl t ni h scn as ensco . t d o osr ei io v v i e e n sn e i e r i h v n sn
3 a e p r t n wa sfo fr rsa sgo p A n 9 ae p rt n wa so e o me c rwa rupB . s t Th r 。 98c sso o e ai y rm o me c rwa r u a d 3 3 c sso o eai y v rfr rs a sgo Reul f o f o s ee
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妇女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新生儿结局

0 引言剖宫产是常见的一种临床分娩方式,产妇痛苦小,但剖宫产后手术损伤形成的瘢痕子宫难以避免,且瘢痕区域薄弱,二次妊娠分娩时还易出现子宫破裂、大出血等棘手问题,部分孕妇不得不提前终止妊娠[1]。
现将我院瘢痕子宫二次妊娠者的分娩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8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在我院产科二次妊娠分娩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性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年龄23-37岁,平均(29.8±2.2)岁;孕周35-41周,平均(38.5±1.2)周;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1-3年,平均(16.5±1.8)个月;其中68例有1次剖宫产史,12例有2次剖宫产史;上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56例、纵切口24例;上次剖宫产主要指征包括胎位异常、头盆不称、妊高症、胎儿窘迫、巨大儿、胎盘早剥以及前置胎盘等。
本组80例二次妊娠分娩中29例成功经阴道分娩,51例实施剖宫产手术。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阴道试产指征包括:产妇自身愿意试产;间隔上次剖宫产2年时间以上;不存在上次剖宫产手术指征,且无新的手术指征出现;子宫无损伤;无头盆不称、妊娠合并症等;超声显示子宫瘢痕厚度>35 mm。
阴道试产禁忌征:上次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切口T形延长、产后出血、切口感染等;此次妊娠中仍存在上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2次以上者;合并内科或产科并发症、多胎妊娠、胎位不正者。
试产要求:在产妇临产后,以一对一陪伴全程分娩。
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合理应用缩宫素,随时做好中转剖宫产手术的准备。
分娩过程中严密观察宫缩强度及胎心变化、产程进展情况,一旦出现先兆子宫破裂、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情况立即转剖宫产。
在产程监护中不可增加腹压,产后探查子宫下段瘢痕是否完整。
1.3 观察指标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再出血率、住院时间、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结局等。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临床观察分析

医疗监 护条件 ,具备 随时手 术 . 输 血 和抢救 的条件 ; ( 6 ) 患者 愿
意 接受试产 并 了解 阴道分娩 和再次剖 宫产 的利 弊 ,获得产 妇及 成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显高 出许多 ;并且 有剖宫 产历史 的产妇并 发症 的发 生 家属 的同意 。 率也 明显高于 无剖宫产 历史 的产妇 ,瘢痕子 宫妊娠分 娩则需 在
为阴道分娩再次妊娠又经 阴道分娩 。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高 于治疗组 ,并 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组 ,新 生儿 无差别。结论 :瘢痕子宫产妇若再 次妊娠
经阴道 分娩 , 需在 产前 对其进行详 细检 查 , 若 能够准确掌握各项信 息 ,则能够确保阴道分娩的安全。
【 关键词 】 瘢痕子宫 ; 阴道分娩 ; 再次妊娠
行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表1 治 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的对 比
1 . 1 一般资料 笔 者所 在 医院 2 0 1 0年 1 月一 2 0 1 2 年 1 月共 收治 再 次妊 娠 产妇 2 8 2例 ,分 为对 照组和 治疗组 ,治疗组 1 3 2例 为剖 宫产后 妊娠经阴道分娩 的产妇 ,对 照组 1 5 0 例 为阴道分娩妊娠 的产妇 , 年龄为 2 5 ~ 3 7岁 ,平均 为 3 2 _ 2岁 ,孕周 为 3 6 — 4 1 周 ,平 均孕周
经验体会 J i n g y a n t i h u i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第1 1 卷第1 4  ̄ H l f ( 总 第2 0 2  ̄ f ] ) 2 0 1 3 年5 月
瘢痕 子 宫再次妊娠经 阴道分娩 的临床 观察分析
张 绍 鲜①
I 摘 要 】 目的 :对瘢痕子宫再 次妊 娠经阴道分娩 的可行性及 安全性进行探讨 。方 法:治疗 组 1 3 2 例为剖宫产后妊娠经 阴道 分娩 ,对照组 1 5 0 例
再次剖宫产两种切口比较分析

再次剖宫产两种切口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术的术后腹壁切口愈合情况及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
方法:以104例前次剖宫产史,按传统术式下腹纵切口及新式剖宫产下腹横切口分两组,并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
结果:新式剖宫产术的再次手术后切口瘢痕纤维美观,切口渗液及感染少,缩短住院时间。
结论:再次剖宫产行横切口剖宫产术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66-02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为提高。
加上社会对分娩“完美结局”的期望值过高,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产妇或(和)家属受非专业媒体片面信息的影响,不愿接受阴道试产,医务人员为避免风险,不愿多做解释宣传,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剖宫产率迅速上升,随着剖宫产率增高,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人数增加,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无疑增加了难度及风险,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
为寻找剖宫产危害较小的术式,本文通过我院再次剖宫产术中所见,对原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及腹壁、盆腹腔粘连等情况做临床分析探讨,对剖宫产纵、横两种切口进行比较,旨在选择更佳的剖宫产方式,以期改良手术方式,减轻或者减少手术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患者共104例,52例前次行横切口,52例前次行纵切口。
横切口组年龄21~37岁,平均(28.49±3.72)岁;纵切口组年龄20~39岁,平均(29.91±3.93)岁。
两组患者在孕周、剖宫产间隔时间、再次手术无严重妊娠合并症,手术指征上均相近。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采用沿原手术瘢痕开腹,修剪皮肤层瘢痕(如切口瘢痕纤细不再修剪),逐层切开腹壁各层,打开腹腔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或加绝育术,并按解剖常规关腹。
二次剖宫产切口选择的临床分析

二次剖宫产切口选择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6-26T11:12:29.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7期供稿作者:张薇朱月华朱丽娜[导读] 切口裂伤愈合不良,易形成血肿,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形成局部组织感染坏死,继发出血,败血症等,可危及产妇生命。
张薇朱月华朱丽娜 (徐州市解放军九七医院妇产科江苏徐州 221004)【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392-02【摘要】目的探讨对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时切口选择的利弊。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再次剖宫产的4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剖宫产切口的不同分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采用高于瘢痕处进入官腔的23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原瘢痕处进入宫腔的230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术中切口裂伤、产后出血以及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术中切口裂伤、产后出血以及晚期产后出血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再次剖宫产切口应选择高于原切口瘢痕处进入宫腔。
【关键词】瘢痕子宫切口选择临床效果剖宫产是妇产科解决难产的一种常用手术,此方式适用于产妇产程速度缓慢、宫内胎儿窘迫、子宫瘢痕和前置胎盘等。
手术时,从母婴的安全出发,恰当地选择切口部位手术。
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瘢痕子宫二次妊娠日益增多,再次剖宫产也随之升高。
提高剖宫产技术,减少术后并发症已成为我们产科医生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妇产科实施剖宫产的4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剖宫产选择不同剖宫产腹部切口的利弊。
现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再次剖宫产的46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30例)采用高于瘢痕处部位切口进入官腔,孕妇年龄29~45岁,平均34.5岁,孕周36~41周;对照组(230例)采取原切口疤痕部位切口手术,孕妇年龄27~44岁,平均33.6岁,孕周36~40周。
再次剖宫产采用两种剖宫产术式的效果对比

再次剖宫产采用两种剖宫产术式的效果对比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术已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分娩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再次剖宫产的产妇来说,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对于母婴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剖宫产手术方式包括经疤痕下剖宫产和低横切剖宫产。
本文将对这两种剖宫产术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经疤痕下剖宫产经疤痕下剖宫产(Classical Cesarean Section,CS)是指在子宫上段疤痕处作切口,其优点是操作技术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适用于急诊剖宫产。
经疤痕下剖宫产术式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易发生术后子宫破裂,术后瘢痕子宫破裂的发生率远高于低横切剖宫产。
低横切剖宫产低横切剖宫产(Lower Segment Cesarean Section,LSCS)是指在子宫下段作切口,相对于经疤痕下剖宫产,低横切剖宫产具有明显的优势。
低横切切口位于子宫下段,术后子宫破裂的风险较小;由于子宫下段的柔软组织较多,术后伤口愈合速度较快,恢复也相对较快;LSCS术式适用范围广泛,适合于一般的常规剖宫产。
效果对比在再次剖宫产的选择过程中,经疤痕下剖宫产和低横切剖宫产的选择成为了产妇和医生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就手术效果而言,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经疤痕下剖宫产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适用于急诊剖宫产,但易发生术后子宫破裂的缺点是不可忽视的。
而低横切剖宫产术式的术后疼痛轻、术后伤口愈合速度快、术后子宫破裂的风险低等优点,使得它成为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综合评价通过对经疤痕下剖宫产和低横切剖宫产的效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选择再次剖宫产手术方式时,由于经疤痕下剖宫产易发生术后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因此更多地应该考虑低横切剖宫产这一手术方式。
具体手术方案还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医生的经验以及医院条件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结语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方式对于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选择的手术体会
作者:苟明丽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的影响及术中出血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产妇,回顾性分析120例再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切口,对照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产妇,且术后出血情况也小于对照组。
结论经过充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在各方面比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位置情况表现良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关键词】再产妇;瘢痕;切口位置选择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观念的改变,剖宫产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处理高危妊娠主要的手段之-,随之剖宫产率也明显增加,其增高会使再次妊娠的女性人数也有明显的升高,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位置合适,则会减少相关器官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产后出血情况等。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经产妇,所有产妇均未出现器官损伤及切口延长撕裂,现将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产妇,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切口,对照组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观察组产妇年龄范围在25岁-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岁,孕龄为36周-41周,对照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3岁-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
2.1岁,孕龄为37周-41周。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产妇选用新式剖宫产手术进入患者腹腔,在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处,横弧形切开子宫下段长约3厘米,然后两手的手指向两侧斜上方钝性撕开,切口长度约为l0厘米-12厘米,将胎膜刺破后,先后分娩出胎儿、胎盘。
缝合第-层切口时,连续全层缝合,缝合第二层是,选用横褥式缝合浆肌层包埋子宫切口,将腹腔内的羊水和血液清理干净,纱布、器械清点无误后,进行常规关腹。
1.2.2 对照组产妇选用新式剖宫产手术进入患者腹腔,在瘢痕组织处剪开腹膜,于反折下2厘米横弧形切开子宫下段长约3厘米,然后两手手指向两侧斜上方钝性撕开,切口长度约为l0厘米-12厘米,将胎膜刺破后,先后分娩出胎儿、胎盘。
缝合第-层切口时,连续全层缝合,缝合第二层是,选用横褥式缝合浆肌层包埋子宫切口,将腹腔内的羊水和血液清理干净,纱布、器械清点无误后,进行常规关腹。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分贝为(40.19±10.92)min和(4
3.48±12.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为(249.92±101.23)ml,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为(363.25±149.43)ml,两组患者在出血量上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
2.2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出现出血情况的有4例,占总人数的6.67%,对照组患者有12例出现术后出血情况,占总人数的20%,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产后出血在分娩后是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剖宫产手术的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率,特别是通过对再产妇充分的试产后,第二产程或者活跃晚期,由于头位难产进行剖宫产的产妇,由于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及子宫下段水肿的状况明显,且膀胱等组织变得极为脆弱,容易发生切口延裂,引起大出血症状,此类孕妇的子宫下段经常会被拉长,下端的整体位置相对向上升,如果选取常规的剖宫产切口位置,会使位置相对来说较低,容易造成产妇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发生产后大出血,所以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的位置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120例经产妇经过充分的试产后。
将在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处和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处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高于瘢痕组织处上方2厘米切口的患者。
经产妇胎头的位置通常较低,所以在瘢痕组织上方的2厘米处切口,将胎头取出有-定的困难,发生切口延裂的可能性也增高,根据医师以往经验,经常是将切口的弧度尽量最大限度的打开,让其呈现“U”字形,就算出现切口延裂的现象,也不容易裂至子宫动脉分支导致大出血。
若手术的位置选择过低,不但血供能力差,且还会引起组织愈合能力降低,且手术的切口距离阴道较近,大大的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子宫瘢痕下方肌层更显菲薄,甚至有的还缺损,此处易发生裂伤,且直接影响患者子宫收缩,造成子宫下段收缩差,引起出血增加,切口位置越低越易伤及血管,发生大出血。
选择原子宫瘢痕切口则可能因为原瘢痕组织增生,质脆硬,易向两侧撕裂切口,不易愈合。
若是子宫切口选择位置选择偏高,特别是切口位置高于原来的切口瘢痕处,就可避开粘连,避免粘连带来的损伤出血,还可以避免膀胱下推,减少手术切口对
膀胱的刺激。
所以,大部分医师认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选择瘢痕组织上方做横切口向两端剪肌层,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大出血及避免脏器损伤,降低剖宫产术后及术中的出血率,有效减少患者产后的出血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再产妇充分的试产后,第二产程或者活跃晚期,由于头位难产进行剖宫产,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具有大量的研究得到证明,经过充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妇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上2厘米的位置在各方面比手术位置选择瘢痕组织下2厘米切口位置情况表现良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本次试验所选的研究方法安全易行,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或者特殊的手术技巧,在基层医院值得在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蓉蓉.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1):86.
[2] 尚彩虹.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处理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67-69.
[3] 单菲,肖凤华,槐中美,等.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8):125.
[4] 佟建军.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15.
[5] 杨娟.剖宫产术对子宫切口瘢痕处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3):51-52.
[6] 郭丽萍.剖宫产术中大出血43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l(7):1194-1195.
[7] 张李珍,赵慧,张彦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54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