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整体性能控制总论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4)

内在因素。
这一概念源于赫尔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提出。
与有机体的生理状态如饥、渴、性等有关。
由个体遗传决定。
获得性驱力(learned drive):亦称“习得性驱力”。
与“原始驱力”相对。
能激发行为的习得性内在刺激。
这一概念源于赫尔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提出。
通过与原始驱力的满足相结合而获得。
即原来的中性刺激因能引起类似由原始驱力引起的反应而具有驱力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习得驱力取决于不同的学习性质。
如焦虑或恐惧的习得。
行为线索((behavior cue):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人格理论用语。
引导行为方向的刺激。
与内驱力相比没有达到足以使活动发生、发展的强度。
内驱力和行为线索决定何时、何地作出何种反应。
某一刺激区别于其他刺激的特殊性,决定该刺激是否具有某种行为线索的性能。
行为线索在种类和程度上均有区别,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亦可以是内部刺激;可以是一个刺激,也可以是几个刺激组合而成。
其作用大小依赖刺激的组织方式。
自我核心(self-centeredness):亦译“自我中心性”。
美国心理学家梅提出的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特点之一。
指个体不同于他人的个别存在的基础,即人的独一无二的特性。
自我核心的整体性和同一性与其他存在完全分离。
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赖于其接受自己的独特性。
梅认为神经症并非由人的适应活动失败所致,因其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方式,是保护自己的核心免受外部威胁的一种尝试。
心理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患者认识并形成真正的自我。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美国心理学家梅人格理论术语。
为保持自我核心,个体不断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使自我中心和独立感趋于成熟。
人有勇气肯定自我,代表个体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和勇气。
它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梅认为患者若能在心理治疗中获得肯定自我的勇气,即意味着建立了自我核心。
自我核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肯定。
浅析市政隧道主体结构防水控制

郭 明瑞 《 民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开国 《 中国 民法学》 法律出版 社。 彭万林主编 《 民法学》 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 董安生 《 民事法律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江平主 《 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梁慧星 《 民法总论》 法律 出版社 。 张俊浩 《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一
科 学论坛
浅析市政隧道主体结构防水控制
戴 刚 蹇 敬
(. 1 中铁 隧道股份 公司 ( ;. 曾) 2 中国水利水 电第九工程局)
【 要】 主体结构防水设计遵循“ 摘 以防为主, 刚柔并济,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的原则。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 自防水体系, 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 采
取措施控制结构混凝土裂缝 的开展 , 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以伸缩缝 、 施工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 , 以外包防水层加强防水。 辅 本论文重点讲述 了隧道混凝 土 自 防水的混凝土材料及施工工艺 , 身 变形缝、 垂直施工缝 、 纵向水平施工缝 的处理 , 防水卷材 的选用、 安装, 水泥基结晶性防水涂料臻完善 的今天 , 理在 日常 生活 中也是越发平 常, 代 代理 权作为代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 代理制度势必要解 决好经 济发展所带来 的种
种代理 问题 。 规范和 明确代理权, 解决好一些 不必要 的争端 , 才能使之对经
济社会 的发展发挥更大更好 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量 ≤0 0 % 浇筑 耐久性高 的结构 自防水混凝土。 .2, 3 控制混凝 土拌合物 的入模温度 (3 ℃) 防止混凝 土初 始温度过 高 ) <0 , 产生的温度裂缝 。 但遇低温 时, 砼搅拌前对原材料的加热加温应 合理控 制。 既满足冬季施工搅拌砼时的技术要求, 又满足降低入模温度 的大体积 混凝
路基路面工程习题参看答案

路基路面工程习题参看答案路基路面工程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结合要点阐述)(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1、对于综述题-需要结合要点阐述2、不完整的参见教案与课本第一章总论1、对路基路面的要求对路基基本要求:A 结构尺寸的要求,B 对整体结构(包括周围地层)的要求C 足够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D 足够的整体水温稳定性对路面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2)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平整度(4)具有足够的抗滑性(5)具有尽可能低的扬尘性(6)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几何形状和尺寸2、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此章节内容需要学后再看水文水文地质气候地理地质土的类别3、公路自然区划原则3个4、路基湿度来源5、路基干湿类型的分类?一般路基要求工作在何状态?6、路基平均稠度和临界高度7、路面结构层位与层位功能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车轮作用及自然因素底作用,并将所受之力传递给下层,要求路面材料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并要求表面平整、抗滑、防渗性能好。
基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由面层传下来的应力扩散到垫层和土基,故必须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及平整度和良好的扩散应力性能。
垫层:起排水隔水、防冻和防污等多方面作用,而主要作用是调节和改善土基的水温状态,扩散由基层传递下来的荷载应力的作用。
8、各类路面的特点参见教案9、路面横断面由什么组成?高速公路、一般公路第二章行车荷载、环境因素、材料的力学性质1、什么叫标准轴载?什么叫当量圆?路面设计中将轴载谱作用进行等效换算为当量轴载作用的轴载。
(我国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重100KN的车辆,以BZZ-100表示)当量圆:椭圆形车辆轮胎面积等效换算为圆2、什么叫动载特性水平力振动力瞬时性3、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温度及其温度变化水4、路基工作区?路基工作区-路基某一深处,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与路基土自重应力引起的垂直应力相比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10~1/5时,该深度范围内的路基5、回弹模量?K? CBR?回弹模量:土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应力与与其相应的(可恢复)回弹变形比值;K:土基顶面的垂直压力与该压力下弯沉的比值。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向。因销座处金属量多而膨胀量大,以及侧压力作用的结果。
41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结构措施 (1)活塞纵断面制成上小下大的截锥形。 (2)活塞横断面制成椭圆形,长轴垂直于销座孔轴线方向,
即侧压力方向。 (3)销座处凹陷0.5~1.0 mm。 (4)裙部开绝热—膨胀槽(“T”形或“∏”形槽),其中横
燃烧室
楔形燃烧室 1)气门斜置,气流导流较好,充气效率高; 2)有挤气—冷激面,可形成挤气涡流; 3)燃烧速度较快,CO和HC排放较低而NO排放稍高。
26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盆形燃烧室 1)气门平行于气缸轴线; 2)有挤气—冷激面,可形成挤气涡流; 3)盆的形状狭窄,气门尺寸受限,换气质量较差,燃烧速度较低,CO和 HC排放较高而NO排放较低。
气缸垫
作用:保证气缸体与气缸盖间的密封,防止漏水、漏气。 构造: (1)金属—石棉垫 (2)金属骨架—石棉垫 (3)纯金属垫 安装注意:金属皮的金属—石棉垫,缸口金属卷边一面应 朝向易修整接触面或硬平面。因卷边一面会对与其接触的平面 造成压痕变形。
29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汽缸垫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气环的断面形状
(1)矩形环 结构简单,与缸壁接触面积大,散热好,但易泵油。
(2)锥形环 1)特点 与缸壁线接触,有利于密封和磨合。下行有刮油
作用,上行有布油作用,并可形成楔形油膜。 2)安装注意:锥角朝下(在环端有向上或TOP等标记);
(3)扭曲环
将矩形环内圆上方或外圆下方切成台阶或倒角而成。
(3) 背隙Δ3:是活塞环装入气缸后,活塞环背
面与环槽底部的间隙。一般为0.5~1mm。
中图法分类号

本刊提供部分中国图书馆分类号,供您选用!(一)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二)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三)O数学(一)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目简表1自动化基础理论2自动化技术及设备3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1 自动化系统理论TP11 自动化系统理论人机系统、联机系统入此。
人工智能入TP18; 系统理论入N94。
TP13 自动控制理论控制论在自动化中的应用入此,控制论的数学理论入O231;工程控制论入TB114.2TP14 自动信息理论信息理论在自动化中应用入此。
总论信息论的著作入G201; 信息论的数学理论入O236; 数字信号处理入TN911.72 。
TP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模拟理论在自动化中应用入此。
模拟理论入N023; 数学模拟入O242.1; 系统仿真入TP391.9 。
TP17 开关电路理论自动继电线路原理入此。
TP18 人工智能理论智能模拟理论、智能控制理论入此。
智能语言、智能程序设计入TP31有关各类;智能机器人入TP242.6 。
TP181 自动推理、机器学习TP182 专家系统、知识工程TP183 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入TP398.1 。
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0 一般性问题TP202 设计、性能分析与综合TP202+.1 可靠性、稳定性、寿命TP202+.2 精确性、误差TP202+.3 灵敏度TP202+.4 随机过程、随机信号TP202+.5 过渡过程TP202+.7 最佳化、自适应性最佳化控制系统入TP273+.1 , 最优化数学理论入O224 。
TP203 结构、构造TP204 材料TP205 制造、装配、改装TP206 调整、测试TP206+.1 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TP206+.3 故障预测、诊断与排除TP207 检修、维护TP21 自动化元、部件TP211 一般自动化元、部件TP212 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TP213 分配器、配电器TP214 调节器、调节阀TP215 传动装置(执行机构)TP216 自动检测仪器、仪表TP217 校正元件、装置TP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总论入此; 自动机入此。
长安大学结构设计原理总复习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参考总论《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讨论土木基础工程施工中各种工程结构的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原理,它是学习和掌握桥梁工程和其他道路人工构造物设计的基础。
构件的4种基本受力:受弯构件(梁和板),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和受扭构件。
根据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种类,常用的构件一般可分为:1)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的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钢结构以钢材为主制作的结构3)圬工结构以圬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是砖结构,石结构和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总称。
4)木结构以木材为主制作的结构0.1各种工程结构的特点:1)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
钢筋是一种抗拉性能很好的材料;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强度很低。
根据构件受力的情况,合理的配置钢筋可形成承载能力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容易开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结构。
它采用的是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材料,并采用相应钢筋张拉施工工艺在结构构件中建立预加应力的结构。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了高强度材料和预应力工艺,节省了材料,减少了构件截面尺寸,减轻了构件自重,因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比钢筋混凝土构件轻巧,特别适用于建造由恒载控制设计的大跨径桥梁。
3)圬工结构圬工结构是人类社会使用最早的结构。
它是用胶结材料将砖,天然石料等块材按一定规则砌筑而成整体的结构,其特点是材料易于取材。
当块材使用天然石料时,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但是,圬工结构的自重一般较大,施工中机械化程度较低。
5)钢结构钢结构一般是由钢厂轧制的型钢或钢板通过焊接或螺栓等连接组成的结构。
钢结构由于钢材的强度很高,构件所需的截面积很少,故钢结构和其他结构相比,尽管其容重很大,却是自重很轻的结构。
钢材的组织均匀,最接近于各向同性体,弹性模量很高,是理想的弹塑性材料,故钢结构工作性很高。
2024年软考系统分析师重要考点笔记

考点:数据流图,UML图(用例图,状态图,类图,活动图,时序图),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需求规格说明书SRS),需求验证,需求管理和跟踪,需求变更(流程),逆向工程,软件重构。
解题技巧:先看问题,再看题目描述。
快速浏览所有题目的问题。
总论:1需求开发—主线,目标1.1需求获取(6种方法)1.2需求分析(7个任务、3个方法)1.3需求定义(需求规格说明书)1.4需求验证2需求管理—支持,保障2.1变更控制2.2版本控制2.3需求跟踪(正向、反向)2.4需求状态跟踪需求的层次:业务需求(抽象层次高,跟企业战略目标相关)用户需求系统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性能][质量属性]、设计约束)质量功能部署QFD:常规需求期望需求意外需求一、需求获取的方法1、用户访谈:1对1-3,有代表性的用户。
形式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2种。
结构化是指事先准备好一系列问题,有针对的进行;非结构化只是列出一个粗略的想法,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发挥。
最有效的访谈是结合这2种方法进行。
优点:良好的灵活性、应用范围广。
缺点:信息量大记录困难,时间有限,对系统分析师要求高(具有足够的领域知识,丰富的经验,较强的沟通能力)。
2、问卷调查:用户多,无法一一访谈。
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制作好的调查表。
优点:广撒网,代价小,信息真实,好统计缺点:缺乏灵活性,无法了解细节3、采样:从种群中系统的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集的过程,通过认真研究所选出的样本集,可以从整体上揭示种群的有用信息。
样本数量=0.25x(可信度系数/可接受的错误)^2优点: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使用数理统计原理,减少数据收集的偏差缺点:依赖系统分析师主观因素,要求高4、情节串联板: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来讲故事。
优点:给用户直观的演示,交互性强,最生动缺点:花费时间多,效率低。
5、联合需求计划JRP:通过联合各个关键用户代表,系统分析师,开发团队代表一起,通过高度组织的群体会议来讨论需求。
《汽车构造》教学大纲

一、基本说明课程代码: A2102课程名称:汽车构造课程译名: Automobile conformation总学时数: 96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开课院系:汽车数控系先修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等选用教材:关文达主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会 1999 主要参考书:陈家瑞 . 汽车构造(上册) .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6 ;王世震 . 汽车构造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8 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汽车构造》是汽车数控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汽车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各系统、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过程,能够在现场熟练认识汽车主要总成及其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培养和锻炼汽车主要总称的拆装职业技能,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在就业岗位上规范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部分、对汽车底盘构造部分的学习,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燃油系统、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进排气系统、增压系统、排放控制装置、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和电源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汽车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
了解车身结构及车身附属装置的功用及工作过程。
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汽车总论⑴汽车类型⑵汽车总体构造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总体构造⑴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和分类⑵发动机的简单工作原理⑶常见型式发动机的总体构造⑷发动机的工作特性与性能指标⑸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定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⑴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功用⑵机体组的结构、特点和作用⑶活塞连杆组的组成、构造特点⑷曲轴飞轮组的零部件结构特点和作用第三章配气机构⑴气门式配气机构的布置及传动⑵配气相位⑶配气机构的零件和组件的结构和特点⑷汽缸数自动变化机构第四章汽油机燃料供给系⑴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功用⑵汽油供给装置⑶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简单化油器⑷进排气系统和排放控制装置第五章电控汽油喷射系统⑴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概述与类型⑵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⑶电子控制汽油机喷射系统的主要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⑷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控制⑸几种车型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第六章柴油机燃料供给系⑴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功用⑵喷油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⑶喷油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⑷调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⑸柴油机供给系的辅助装置⑹电控柴油喷射系统⑺机械增压、气波增压⑻涡轮增压第七章发动机冷却系⑴冷却系功用及冷却过程⑵水冷系主要机件的构造第九章发动机润滑系⑴润滑系功用及组成⑵润滑系主要机件的构造第八章汽油发动机点火系⑴点火系的功用和类型⑵电控点火系工作过程第九章发动机起动系⑴起动系组成和工作过程⑵起动机第十章新型汽车发动机简介⑴三角活塞旋转式发动机⑵燃气涡轮发动机⑶斯特灵发动机⑷电动发动机及电动汽车⑸太阳能汽车第十一章汽车传动系⑴传动系的功用、组成及布置形式⑵离合器的功用、工作原理及构造⑶变速器与分动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①变速器的变速传动机构②同步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③变速器的操纵机构④分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⑷自动变速器①液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②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原理③液力机械变速器的组成和工作过程④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⑤无级变速器⑸万向传动装置的构造与工作原理⑹驱动桥的结构与工作原理①主减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②差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半轴与桥壳的结构第十二章汽车行驶系⑴汽车行驶系概述⑵车架的结构与组成⑶车桥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⑷车轮与轮胎种类与结构⑸悬架结构与组成①弹性元件、减震器结构与工作原理②典型悬架的结构组成第十三章汽车转向系⑴机械转向系①转向系概述②转向器的类型、构造和工作原理③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和各部件结构⑵动力转向系①动力转向装置的功用、组成及类型②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的工作原理③动力转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十四章汽车制动系⑴汽车制动系概述⑵制动器的类型与构造①车轮制动器的类型、构造和工作原理②驻车制动器、液压制动器、气压制动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⑶制动力调节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⑷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与电控防滑驱动系统和车身稳定系统第十五章汽车车身及附属装置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汽车总论:汽车类型和汽车总体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结构整体性能控制总论 该总论共有六部分,每一项都有关乎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作为结构人应能理解之、掌握之、应用之。对每一部分都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 A 控制意义; B 规范条文; C 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 D 注意事项。 一、刚度比的控制:表征结构整体上下匀称度的指标。 A 控制意义: 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 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 B 规范条文: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加-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C 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 >>楼层剪切刚度 >>单层加单位力的楼层剪弯刚度 >>楼层平均剪力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的层刚度 只要计算地震作用,一般应选择第 3 种层刚度算法 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切层刚度算法,高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 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算法 D 注意事项: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1.15,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 当采用第3种层刚度的计算方式时,如果结构平面中的洞口较多,这样会造成楼层平均位移的计算误差增加,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层刚度。选择剪切、剪弯层刚度时,程序默认楼层为刚性楼板 %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 2
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__________楼主,你说的这条应为新高规的4.4.2条. %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以上一条:新高规10.2.6条应为10.2.3条,附录D应为附录E.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1.15,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 请问,楼层屈服强度是否可以作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 再问,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怎么判读该层为薄弱层的? 再再问,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1.15,这里程序是怎么由用户控制的? %非抗震区的设计,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也要加强一些构造措施,尤其是抗震的概念设计 %我也谈谈看法: 剪切刚度:本人认为是一种很无聊的算法,完全是一种适合手算的方法,你看他仅仅考虑了竖向构件的贡献,没有考虑梁、斜杆的贡献及质量的影响,这能说明什么呢?也就适合于手算,我不知道规范为什么要推荐这种算法。 剪弯刚度:是一种纯粹的力学概念的刚度,概念清楚也比较好理解。但没有考虑质量的影响。 地震位移地震力比法:本人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算法,虽然概念不那么直观。但它直接反映的是地震力的影响,反映了竖向构件、水平构件及斜杆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楼层质量的影响。比如物理刚度大但质量也大的转换层就不能说它的楼层刚度也大,因为它的质量也大,地震反映可能就不小。 另外,法1和法2仅适应于有转换层的结构,而法3适应于转换层以外的其他楼层,那么有转换层的结构就要算两次。我的问题是为什么“SATWE”软件不把楼层刚度计算作为复选而要作单选。如果作为复选那我们计算一次就能解决问题。是不是很爽。 二、周期比的控制:表征抗扭刚度的大小,不至结构地震时轻易产生扭转破坏。 A 控制意义: 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侧振周期的比值 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3
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为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 B 规范条文 高层规程第4.3.5条,要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抗归中没有明确提出该概念,所以多层时该控制指标可以适当放松,但一般不大于1.0。 C 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 程序计算出每个振型的侧振成份和扭振成份,通过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可以明确地区分振型的特征。 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还要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知道了Tt和T1,即可验证其比值是否满足规范 D 注意事项 >>复杂结构的周期比控制 多塔结构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如果上部没有连接,应该各个塔楼分别计算并分别验算,如果上部有连接,验算方法尚不清楚。 体育场馆、空旷结构和特殊的工业建筑,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需要控制周期比。 当高层建筑楼层开洞口较复杂,或为错层结构时,结构往往会产生局部振动,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以过滤局部振动产生的周期 %7楼:我实在不明白可以人为的使结构的平动周期比扭转周期要早。我想周期这个东西应该与振型相关吧。振型又跟结构质量分布和刚度相关吧。与地震波有关系么? 请帮我澄清一下这个概念。 %地震这个东东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地震波也只是人工来模拟的,不可能准确的输入,至于人为的使结构的平动周期比扭转周期要早,我认为主要是在人们的预想的地震来临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措施而已。 %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结构的周期比,在符合条件后,还要按照原来的假定进行计算配筋.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扭转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其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队列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依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 4
以第一平动局期值即可。 我要补充几点,在计算时一定用的上。 1。必须满足平动周期出现的比扭转周期早 2。扭转周期出现的越晚越好,不一定非得出现在第二周期 % 周期是结构自身属性。体系有多少个自由度就有多少个频率,相应的就有多少个振型,也就有多少个周期(周期是频率的倒数)。“1。必须满足平动周期出现的比扭转周期早 ”表达不妥当。要考虑的是周期比。不是说什么早晚!那么周期比是什么呢?最容易使结构出现扭转破坏时的周期(一般是哪个周期大,说明在那种振型下结构抗扭刚度最弱,也最容易破坏)与使结构最容易发生平动破坏时的周期的比~~~~,保证他们的比值小于某个数,也就是要是扭转周期要往小了走,保证抗扭刚度(某振型下周期小,则对应说明该振型下刚度大),尽量使结构不作扭转,使结构作为平动,而发挥整个结构各个构件的性能。为什么要平动,在平动状态下,结构各构件位移趋于一直,更好的发挥所有构件性能。 一点拙见,请大家指正 % to 7楼:若扭转为第一周期,说明结构的质心和刚心偏差都很大,这种结构形式在地震到来时最容易破坏,所以进行调整使刚心和质心尽量重合,避免扭转周期为第一周期。“我实在不明白可以人为的使结构的平动周期比扭转周期要早”没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完全可以人为的增加建筑的抗扭刚度,以保证平动周期为第一周期。 为什么平动比扭转要好,就是因为平动时竖向构件的位移是相同的,各竖向构件的受力大志均匀。但扭转就不同了,扭转时周边构件位移要比中心构建位移大得多,很显然受力大的构件在其他构建还没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就先破坏了。 % 对于一个建筑物它所受到的地震力是我们现在可以假设的,所以在规范所规定的地震力作用下,结构自震第一周期控制为平动是可以人为的调整的,另外我有一点跟三楼的不同意见,扭转周期必须出现在第三周期以后,这个看SATWE的说明书就可以明白。 % 地震作用对结构的损害与扭转反应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扭转反应的大小又与地震的的频率、地震扭转震动分量以及结构自身性能等有关。结构自震周期表示结构自身的性能,其中扭转周期的相对大小反映了结构抗扭刚度的大小。抗扭刚度较小的结构,其扭转周期必然较长,甚至长于结构平移周期。因此高规要求将结构扭转周期与平移周期的比值进行限制,即周期比要求。 %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 《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注意:a、这条要求主要是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b、提醒大家解决扭转,要注意做好加减法 三、位移比的控制:扭转不规则时的一控制参数,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 A 控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