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控制)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7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毕业生可胜任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科技开发与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生产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电机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等;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4.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5.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
三、学制与学位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至8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表1 / 141五、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主要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及应用、过程参数检测与变换、集散控制系统、控制仪表及系统。
七、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要求1.军训、入学教育:2周。
学生进校后进行的军事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余进行、不安排停课):2周。
学生修完电路、模拟电子技术课2 / 142程后,在教师指导下拟定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的电路及电子技术知识,设计(仿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报告。
初步掌握电子设计方法。
3.金工实习:2周。
到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机床电器,机械加工等实践活动。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目标1.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自动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
2.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化系统中的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建模、控制和优化等。
3.培养学生具备设计自动化系统的能力,包括硬件组成、软件编程和系统集成等。
4.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发挥领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二、培养课程1.基础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物理基础:大学物理、电磁学等。
-工程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等。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等。
2.专业核心课程-控制理论:控制系统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
-自动化仪表: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等。
-自动控制技术: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自动化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建模、仿真与设计等。
-电气与电子技术:电机与变频技术、PLC控制等。
-工业通信与网络: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等。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控制、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等。
3.专业选修课程-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过程控制与优化-自动化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三、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自动化实验:进行控制系统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践: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实习:学生在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习,了解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求。
2.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实验室实践: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实际工程实践:参与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和测试。
-学生团队项目: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四、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是自动化系统设计、控制系统优化或者相关领域的研究。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相关调研和实践,并最终完成一份设计报告。
五、实习与就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了解行业需求,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需要参加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习。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引言: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人才市场的热门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专业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系统化的培养方案。
本文将提出一套1200字以上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自动化领域中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
2.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自动化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自动化领域中的跨学科、跨行业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1.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的需求,制定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电气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如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项目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课程主要以授课方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课程主要以实验、实习和项目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实验、工程实践和实习,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提供跨学科培养机会:自动化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了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提供跨学科培养机会。
例如,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专业进行交叉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机会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与代码:自动化专业080602 (08080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类人才,使之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管理、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能力;2. 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 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仿真、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主要专业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运动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自动检测与仪表实验、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网络及多媒体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工艺实习、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教学实习、自动控制系统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Automation)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具备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公司企业、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决策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生产及管理综合自动化、控制理论及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的设计应用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综合能力;2.掌握自动化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5.获得良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6.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等。
四、修业年限3年。
五、学分要求50学分(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习规定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若修读学分达到50学分,可主动申请自动化辅修专业学士学位。
经学校审核,可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辅修学位证书。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
七、教学计划。
自控工程师培养方案

自控工程师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自控工程师是指具有自动化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自控系统设计、开发、建设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因此,自控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自控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计划1. 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知识自控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以及力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等物理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自控工程师需要熟悉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包括控制系统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传感器与执行器、自动化仪表等专业知识。
(3)工程应用自控工程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自控系统设计、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
2. 培养模式(1)理论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传授自控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实践教育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自控工程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协作能力。
3. 培养环境(1)实验室条件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实验室条件,配备先进的自控工程设备和软件,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
(2)实习实训机会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学科交叉鼓励自控工程专业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自控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自控工程师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支持。
四、评价与考核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自控工程师培养方案评价与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考试、论文、实习、项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2011级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电气信息类,080602)一、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自动化代码:080602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或实际岗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毕业生能够在面向各种条件下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自动化与控制系统中设备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1. 政治思想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具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
知识要求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了解现代物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邻学科的一般知识。
3. 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有应用计算机、常规测试仪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设计、设备维护和管理;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能力。
4。
身体素质(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可追溯到同济大学建校之初的1912年,当时同济大学成立了电工机械科,并于1930年成立电工机械系。
在此基础上,于1939年成立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陈星弼分别于1949年、1952年毕业于该系)。
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后,强化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建筑类学科。
为此,成立了建筑机电与设备系,对应的本科专业更名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本科专业。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适应国家“四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于1979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本科专业更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
1992年,根据国家教委统一专业目录,本科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1997年“工业自动化”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8年更名为现在的自动化专业。
二、学制四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卓越人才。
所培养的学生工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信号处理与自动控制、控制系统与工程技术、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供配电与照明节能、计算机网络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自动化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工程实践技能,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国际交流、教学及管理工作。
四、专业培养标准五、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专业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控制系统与工程技术、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建筑电气与照明节能、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以及相应的设计课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专业(控制)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智能系统、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机器人、信息化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集成与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念,具备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造就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实践能力,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控制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集成与运行、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工业控制、系统工程、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等方面受到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发展动态;2.树立全面的系统观念,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3.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自动化工程设计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与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在本学科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综合实力。
专业核心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过程检测系统过程控制工程过程工程原理自动化综合实验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工程、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原版外文教材课程: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型实验课程:测控系统设计与实践、自动化综合实验自学讨论型课程:现代传感技术和过程检测系统、DSP系统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研究型课程: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型课程:过程控制课程设计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电气信息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说明辅修专业:28学分,修读标“*”号的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选修9学分。
双专业:47学分,修读标“*”号和标“**”号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以及在专业课程中选修17学分。
双学位:59学分,修读双专业要求的47学分,以及毕业设计12学分。
1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 通识课程 47.5+5学分⑴思政类11.5+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一秋冬Thought the Marals Accomplishment and Law Foundation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一春夏The History of Morden China02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三秋冬、春夏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tion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二秋冬、春夏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m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0每学期Situation and Policy⑵军体类 5.5+3学分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
学生每年的体育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二秋冬、春夏Military Theory03110021 军训+2.0 短学期Military Training031E0020 体育Ⅰ 1.0 一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1031E0030 体育Ⅱ 1.0 一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2031E0040 体育Ⅲ 1.0 二秋冬Physical Education 3031E0050 体育Ⅳ 1.0 二春夏Physical Education 403110080 体质测试I +0.5 三Physical-fitness Test 103110090 体质测试II +0.5 四Physical-fitness Test 2⑶外语类9学分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
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可以以考代修。
新生入学须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以确定“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级别,建议按由低到高顺序修读“大学英语”各级别,但允许优秀学生跳级修读。
学生应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建议学生通过“大学英语Ⅳ”考试后,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0 一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Ⅱ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0 一春夏College English Band Ⅲ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0 二秋冬College English Band Ⅳ⑷计算机类5学分在以下两组课程中选择一组课程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组建议修读B组课程。
1)A组5学分A.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秋冬Fundamental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秋冬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 C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一春夏、秋冬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 Java and ExperimentationB.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0 一秋冬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0 一秋冬Creation of Computer and Civilization of Society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2)B组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21186020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4 .0 一秋冬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21120420 程序设计综合实验 1.0 一春夏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Course of Programming⑸通识选修课程16.5学分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以及通识核心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和学科导论。
工学类(信息)学生的通识选修要求:1)在“通识核心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2)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修读6学分。
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3)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2. 大类课程 44学分⑴大类必修课程25学分下述二选一课程组中,高学分等级课程可以覆盖底学分登记课程,高学分等级课程多修的学分可以和大类课程的专业选修部分和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学分实行互换。
1)以下“微积分”与“数学分析”课程组二选一 8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61B0170 微积分I 4.5 一秋冬CalculusⅠ061B0180 微积分II 2.0 一春Calculus II061B0190 微积分III 1.5 一夏CalculusIII061Z0010 数学分析Ⅰ 4.5 一秋冬Mathematical Analysis I061Z0020 数学分析Ⅱ 4.5 一春夏Mathematical Analysis II2)以下“线性代数”与“线性代数I”课程组二选一 2.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一秋冬Linear Algebra061Z0040 线性代数I 3.5 一秋冬Linear Algebra I3)必修课程14.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一春、夏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061B0211 大学物理(甲)I 4.0 一春夏Physics(A)I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二秋冬Physics(A)Ⅱ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二秋冬University Physics lab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一秋冬Engineering Drafting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一春夏、短学期Engineering Training⑵大类基础课程模块19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二秋冬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101C0080电路原理(乙)** 3.0二秋冬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 (B)101C0090电路原理实验(乙) 1.0二秋冬Lab Work for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 (B)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0 二秋冬Basic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061B0020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二春Complex Variables Function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0 二春Lab Work for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0 二春夏Basic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111C0062 信号与系统(乙) 3.0 二春夏Signals & Systems (B)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0 二夏Lab Work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3. 专业课程 65.5学分⑴专业必修课程28.0 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11120310 自动控制理论Ⅰ* 4.0 二春夏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 (I)11120320 自动控制理论Ⅱ* 2.5 三秋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 (II)11121430 现代传感技术和过程检测系统* 3.0 三秋冬Modern Sensing Technology & Process Measurement System 091C0050 过程工程原理(乙) 4.0 三秋冬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B)091C0060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1.0 三秋冬Lab Work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B)1112020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5 三秋冬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ique of Micro-computer11121440 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综合实验* 1.0 三冬Lab Work for Process Measurement System & Sensing Technology 11120510 过程控制工程 * 3.0 三春夏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11121450 控制仪表与计算机控制装置 3.0 三春夏Control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 Control Equipments11121460 控制仪表与装置实验 1.0 三夏Lab Work for Control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 Control Equipments 11121470 控制工程综合实验* 1.0 四秋Experiment of Process Control Engineering11188150 自动化综合实验* 1.0 四冬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⑵专业选修课程19.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11121480 数学建模与仿真 2.5 二秋冬Mathematic Modeling and System11120152 软件技术基础 2.0 二春Basics of Software Technique111C0070 信号与系统实验0.5 二春夏Lab Work for Signals and Systems11121490 工业通信网络 3.0 三秋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11120182 通信原理(乙) 3.0 三秋冬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B)11120980 数值计算方法 1.5 三冬Method of Numerical Computation11191150 人工智能概论 2.0 三冬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0187031 电气控制技术 2.5 三春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11120920 机器人技术 2.0 三春Robot Techniques11191111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2.0 三春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Technology11191240 数字信号处理 2.0 三春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11121500 DSP系统设计 2.0 三春DSP System Design11121510 自动化专业英语和科技文献阅读 2.0 三夏Specialized English of Automatic Control and Scientific Literature Reading 11191180 系统工程导论 2.0 三夏Introduction to Systems Engineering11191141 控制系统仿真 2.0 三夏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11121050 无线传感器网络 2.0 四秋Wireless Sensor Networks11590011 嵌入式系统设计 2.0 四秋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mbedded Processor11121520 自动化技术专题讲座 2.0 四秋Lectures on Automatic Techniques11121530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2.5 四秋冬Computer Control System Design11121540 运筹学 2.0 四秋冬Operation Research11590021 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 1.5 四冬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and its Applications68120010 控制科学工程前沿 1.5 三秋Control Engineering Science Frontiers68120020 物流自动化概论 2.0 三冬ntroduction to Logistics AutomationI68120040 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2.0 三夏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68120100 生物信息学算法导论 2.0 三夏An Introduction to Bioinformatics Algorithms68120110 随机控制与信息导论 1.5 四秋Introduction to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in Stochastic Systems68120030 生物传感器技术 2.0 四冬Biosensors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68120050 机器人设计 1.5 四冬robot design68120070 自动控制基础(外教班) 2.0 四冬68120080 公共安全检测技术 2.0 二春(该课程自2010级培养方案开始实施)68120090 物联网技术导论 2.0 四冬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68120060 机器人制作 1.5 四春robot implementation⑶短学期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1)必修课程4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11188091 教学实习Ⅰ 1.0 二短学期Teaching Practice I11188240 实验技能训练 1.5 二短学期Training of Experimental Skills11188080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1.5 三短学期Course Project for Process Control2)选修课程2学分11188290 科研训练 2.0 三短学期Research Training11188220 测控系统设计与实践 2.0 三短学期Design and Practic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⑷毕业论文(设计)环节1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建议修读年级、学期11189080 毕业论文(设计)12.0 四春夏Dissertation Project4.个性课程3学分建议修读本专业推荐的专业选修课程,或跨专业自主修读全校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或其他专业推荐的个性课程,例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信息工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