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提早优化,导入情景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唐朝闻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等。

《小石潭记》是《》之一。

二.认定目标推动任务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学习依照必然的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式3.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

4、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域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解惑质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回答)1、作者是如何发觉小石潭的?二、小石潭的全貌是如何的?3、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中的鱼儿的?4、作者是如何描述小石潭的的?五、纵观全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上的景物的?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无转变呢?那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四、合作研讨点拨升华1.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如何来写的?2、明白得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些漂亮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伙儿说说吗(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若是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体会人物的“忧”(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咱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期背景试着分析一下五.展现点评拓展延伸1.主题的明白得: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明白得?2.咱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六.诊断纠正纳入系统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看的对象或同一对象观看的角度、距离也不断转变。

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结:《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七.评判鼓励布置作业1.说明划线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6)为屿2.古今异议一、乃记之而去二、佁然不动: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3.一词多义(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

《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

《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构造,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将小石潭风光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huáng()竹佩环()清冽()参差()()披拂()寂liáo()佁然()翕忽()翠蔓()犬牙差互()日光下澈()俶尔()坻屿嵁岩()()()蒙络摇缀()()悄()怆()幽suì()2.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日光下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往来翕忽()凄神寒骨()()影布石上()犬牙差互()潭西南而望()()悄怆幽邃()心乐之()斗折蛇行()()乃记之而去()()()3.根据本文有关内容及相关文学知识填空。

(5分)《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是(“ ”)之一的(),字( ) ,( )朝()。

“记”是古代一种()。

以()、()(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文。

知识稳固*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

④和“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一句是。

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动态句,。

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

⑦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

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

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

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

*关于课文内容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

”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5.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6.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背诵向导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假设-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哈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小石潭记》(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小石潭记》(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四、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古汉语知识整理:
1、通假字:日光下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2、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表示估计数目,大约;今义:可以,表肯定)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X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课题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师பைடு நூலகம்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生字:
篁竹( ) 清liè( ) 为坻( )翕忽( )
佁然( ) 下chè( )俶尔( )幽suì(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石潭记》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温故互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俶.尔()翕.忽()参差..()幽邃.()寂寥.()..()悄怆2.查找资料,填补下面空白。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往往通过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柳宗元,字,河东人,世称,曾任柳州刺史,又被称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家,我们曾在七年级学过他的散文《》。

【设问导读】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下列字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依: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5)隶.而从者隶:3.大组讨论,正确流畅翻译以下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细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的小石潭景物,思考小石潭有何特点,试用一个字或词语概括。

【当堂检测】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 映)【巩固练习】1.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也久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D.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拓展延伸】搜集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相关经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并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坻”“嵁”“佁然”等。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感受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复杂情感,体会其贬谪后的孤寂、凄凉。

(2)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想象法:结合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小石潭的画面,增强对景色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在永州,柳宗元生活艰苦,心情抑郁。

但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犬牙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 冽: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许:_____(3)日光下澈澈:_____(4)佁然不动佁然:_____(5)俶尔远逝俶尔:_____(6)往来翕忽翕忽:_____(7)斗折蛇行斗:_____ 蛇:_____(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差互:_____(9)凄神寒骨凄:_____ 寒:_____(10)悄怆幽邃悄怆:_____ 邃: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精选导学案内容预览:21、小石潭记导学案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诗《》。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篁()竹清冽()为坻()俶()尔翕()忽参差()()悄怆()幽邃()寂寥()3、填空①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往往通过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家家,之一。

字,河东解人,世称。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2、精读思考①文中,初见小潭时,便,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见潭鱼,,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作者贬居中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独立解决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5、师生共同解疑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词语①百二十②如③尤④卷⑤摇缀⑥披拂⑦佁然⑧俶尔2、理解下列句子①近岸,卷石底以出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③近岸,卷石底以出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力量。

(重点)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重点)3.品尝作品写景的妙处,特殊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重点)4.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理解凄苦孤寂的心境。

(难点)5.激发同学喜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引导同学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觉美,从而陶冶情操,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二走近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闻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三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详细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悲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巡游山水自娱,处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觉的胜景许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谈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谈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比译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①佩环①,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①清①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①,为屿①,为嵁①,为岩。

青树翠蔓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①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中。

充分讨论后多媒体示出:(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三、新授屏幕展示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风貌,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一)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且互相交流读法、悟情: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课题《小石潭记》课型新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笔记过程与方法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预见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知识链接一.资料链接1.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

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

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2.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寓情于景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预见性学习二、读课文自主预习。

1、请为下列加框的字注音摇缀()隶()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不动寂寥()无人俶()尔远逝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犬牙差()互2.读课文至少三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这些画线的字意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 )之( )。

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 )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 ),参差( )披拂( )。

潭中鱼可( )百许( )头,皆( )若(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 ),影( )布( )石上。

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 )而( )望,斗折( )蛇行( ),明灭可见( )。

其( )岸势犬牙( )差互( ),不可知其( )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 )幽( )邃( )。

以( )其( )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 )记之( )而( )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 )从( )者( ),崔氏二小生( ):曰( )恕己,曰奉壹。

三.检查预习一词多义:①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②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④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以()其境过清;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⑦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古今异义:①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词语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心乐()之;b.,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日光下()澈;b.下()见小潭。

④斗:斗()折蛇行。

⑤蛇::斗折蛇()行。

⑥犬牙: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凄()神寒骨。

⑧寒:凄神寒()骨。

⑨空: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全石以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

()日光下澈(潭水)。

()(溪泉)斗折蛇行。

()坐(于)潭上。

()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3、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9、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五.默写填空:(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2)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3)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⑵鱼动态的句子:⑶鱼情态的句子:合作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埋下探究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击中考[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二、小石潭记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达标测评)(三)阅读小石潭记,完成第9—11题(8分)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自主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感悟1、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1.诵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看读等途径,能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2.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