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越者汈钟铭新论

合集下载

逨鼎铭文历法解疑

逨鼎铭文历法解疑

逨鼎铭文历法解疑
叶正渤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2)006
【摘要】四十二年速鼎铭文五月既生霸乙卯是乙丑的误记,到四十三年六月既生霸,历先天一日.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铭文所记的历日完全符合厉王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也即共和五年、共和六年(公元前837年和公元前836年)的历日,与宣王相应年份的历日完全不合,述鼎诸器属于厉王时期器物.厉王在位37年,厉王纪年包括共和行政14年在内.共和行政既没有改元,也没有单独纪年.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叶正渤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
【相关文献】
1.师兑簋二器铭文历法解疑 [J], 叶正渤
2.四十三年逨鼎铭文所见西周廉政监察思想 [J], 翟慧萍
3.从历法的角度看逨鼎诸器及晋侯稣钟的时代 [J], 叶正渤
4.从逨鼎铭文谈起 [J], 屠凯
5.从逨鼎铭文谈起 [J], 屠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张亚初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84()4
【摘要】楚公钟和楚公逆镈,是楚文化中年代最早的西周时期的美国铜器.楚公作的铜器传有四钟一戈.楚公逆镈是宋代政和年间?州嘉鱼县出土的,为王室?藏,后不知去向。

楚公逆镈之逆,孙诒让释为逆字.认为逆就是文献上?说的熊??。

后来王国维和郭沫若都采用其说.王氏云:”按楚?家言,熊绎居丹阳,至文王熊赀始都郢,中间无迁都事,惟言周夷王时,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所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毋康句?王,中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立后六?.至熊咢,今熊咢之磊出于武昌者,武昌即鄂……【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武昌;王国维;楚文化;郭沫若;西周时期;孙诒让;古代青铜器;文王;年代;宋代
【作者】张亚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楚公逆钟铭文补说 [J], 黄锦前
2.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 [J], 董珊
3.谈楚公逆钟中的“锡”字 [J], 李晓峰;
4.楚公逆镈 [J], 李零
5.楚“公逆”镈铭的复原与新释 [J], 曹锦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选一)》原文及鉴赏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选一)》原文及鉴赏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选一)》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选一)》原文及鉴赏【导语】:光绪元年元月初五日,晴,上午有风,严寒。

从蕺山诸弟子的分歧看蕺山学派的分裂

从蕺山诸弟子的分歧看蕺山学派的分裂

从蕺山诸弟子的分歧看蕺山学派的分裂尹晓宁刘宗周创建的蕺山学派曾是晚明思想界中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派。

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总结式人物,刘宗周力图创造一种能够包容心学和理学的学说。

这种学说从体系上看属于心学,但从刘宗周本人的气象和行为方式看,又呈现出明显的理学风格。

刘宗周心性哲学的宗旨是慎独和诚意,似乎是以《大学》为依据,但正如其弟子陈确发现的那样,他的宗旨其实与《大学》断断不合。

这种不合是心学“自诚明”和理学“自明诚”路数上的不合,这等于宣告了刘宗周统一心学和理学努力的失败。

刘宗周本人并没有认识到,他对心学和理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以理入心,反客为主”1。

这种“统一”毋宁说是理对心的“取代”。

因此,在刘宗周的心性哲学中,心学的体系实际上是理所批的一件外衣。

这种内部矛盾必然导致学派日后的分裂。

王汎森认为,刘宗周死后蕺山学派一分为三:第一派以张履祥、刘汋、吴蕃昌为代表,倾向程、朱;第二派以陈确为代表,独树一帜;第三派是以黄宗羲为代表,倾向陆、王。

2其实,这正是刘宗周思想内部两种倾向及这两种倾向产生的矛盾各自独立发展的结果:倾向于朱子学的一派坚持刘宗周整齐严肃的理学作风,但对师说中和心学有关的倾向采取回避甚至反对的态度。

而黄宗羲则倾向于心学,因此格外看重师学的心学体系。

陈确看到了师说和《大学》的冲突,便站在心学的立场上否定《大学》。

他的《大学辨》可以说是刘宗周本人晚年对《大学》版本怀疑的继续。

蕺山学派的分裂首先在思想上,并由此引发各派主要人物之间的不和,同时对学派主导权的争夺也隐约可见。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这三派的代表人物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三人对刘宗周主要学术思想的态度。

一、蕺山学派三大弟子对师学的态度1、张履祥张履祥三十四岁时谒见刘宗周,并北面称弟子。

在此之前及师事刘宗周的最初阶段,张履祥基本倾向于心学一路3,但此后的几年他的学术路线却发生了转变。

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他对自己曾经尊奉的阳明心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姚江以异端害正道,正有朱紫、苗莠之别。

斋醮科仪与越南陈朝皇家的困境应对——基于《白鹤通圣观钟记》的考察

斋醮科仪与越南陈朝皇家的困境应对——基于《白鹤通圣观钟记》的考察
由此可见,“在唐时道士的心目中,‘醮’已包含
着 ‘斋’ 的 内 容, 即 ‘以 涓 洁 为 先, 精 神 为 本,
丹心苦志, 以 希 感 通’ 等。 也 就 是 说, ‘斋’ 包
含着 ‘醮祭’,而 ‘醮’也包含了 ‘斋戒’。……
宋代起,斋醮连称指代道教仪式一项,在道教经



书中就十分流行了”
“科”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道法品类等级、
御外侮后, 说: “自 后 数 载, 开 国 王 屡 修 黄 箓,
许宗道主行,数投简于伞圆山顶,进龙璧于白鹤


灵渊,启白道前,经 由 祠 下。”
开国王即陈太宗

第六 子 昭 文 王 陈 日 燏, 钟 记》 曾 称 其 职 衔 为:
“今入 内 检 校 太 尉、 平 章 事、 清 化 府 路 都 元 帅、

10 世纪中后期,越南结束北属中国的郡县时
代,进入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时期。南传越南的
道教 亦 随 之 迈 入 越 南 道 教 的 历 史 进 程。 历 经 丁
(
968—980)、黎 (
980—1009)、李 (
1009—1225)

)
三朝的 发 展,至 陈 朝 (
1225 1400 时,越 南 道
宅、谢土、报恩、还愿、生日、本命、修造、修
堰、星斗甲子、川主、后土等科仪法会,几乎可
以应 对 所 有 的 困 境 需 求。 《灵 宝 玉 鉴 · 设 醮
辩》曰:
下元黄箓,星宿错度,日月失昏,雨旸
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疠盛行,饥
馑荐臻,死亡 无 告, 孤 魂 流 落, 新 鬼 烦 冤,
若能依式 修 崇, 即 可 消 弭 灾 变, 生 灵 蒙 福,

管锥编简介

管锥编简介

《管锥编》简介《管锥编》是钱锺书(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

同他的《谈艺录》、《七缀集》、《槐聚诗存》、《写在人生边上》等不一样,《管锥编》不能被归入任何的学术体例当中。

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体现了先生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代表了目前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管锥‛二字,源出《韩诗外传》(‚三家诗‛之一,即《诗经》):‚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管锥编》书评《管锥编》论题四则一、遮蔽与澄明人的认识增长途径之一是阅读。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人是逐渐由被遮蔽而走向澄明的。

从这方面来说,钱锺书先生后期的主要著作《管锥编》,是一种澄明的思想呈递。

《管锥编》说:有所见必有所蔽;天下之道各分,而原可以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独特的生存体验,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形成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但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也可能是它的局限所在。

能将各家之道综合的,《管锥编》当无愧是集大成的主要代表。

而其它的书,很可能有蔽见。

在这方面,管锥是值得推荐的书之一。

二、文化胚胎与根本现代发展源自近代,近代源自古代,虽然科技突飞猛进,但在人文领域变化不大。

《钱钟书散文》中提到这一点。

正如成熟的人是由胚胎到婴儿、少年、成年发展过来的一样,社会文化也是如此。

相对来说,越是早期的,古代的,也越是根本的。

注释古代的典籍,正是探寻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源性存在。

《管锥编》说:察古可以知今,见今可以知古。

因此在阐述人类古代各种现象的同时,这种做法的当代文化意义就凸现出来。

所谓胚胎,即含有各种发展生长的始基。

因此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原,并挑出其中的糟粕,也是《管锥编》对中国的贡献之一。

因为现代现象的各种因果追溯,都可以追寻到历史的深处。

朕匜铭文原文释文

朕匜铭文原文释文

朕匜铭文
器铭:唯三月既死霸甲申,王在旁上宫,伯扬//父乃成劾曰:“牧牛!(虘又)乃苛勘。

汝敢以乃//师讼。

汝上代先誓。

今汝亦既又御誓,尃//格啬睦联,复亦兹五夫,亦既御乃誓,汝亦既从辞从誓。

式苛,我宜鞭汝千,幭剭//汝。

今我赦汝,宜鞭汝千,黜剭汝。

今大赦。

盖铭:汝,鞭汝五百,罚汝三百锊。

伯扬//父乃或使牧牛暂曰:“自今//余敢扰乃小大事。

”“乃师或以//汝告,则致,乃鞭千,幭剭。

”牧//牛则誓。

乃以告吏祝、吏名//于会。

牧牛辞督成。

罚金。

联//用作旅盉。

译文:
此器铭文记载了牧牛状告上司一事的过程及其判词,内容翔实,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当时的法律诉讼程序。

尤其特殊的是,铭文不仅记录了对于牧牛的判罚结果,还公布了针对此事的几种不同判罚尺度和惩处方式。

判词中写道:“按严格规定,本应鞭打你一千下,给你用重刑;即使宽赦你,还是应该鞭打一千下,给你用轻刑;现在大赦你,鞭打你五百下,罚你交纳三百锊铜作为罚金,免于用刑……如若再犯,定当从严处置。

”。

《钟伯敬批点诗经》版本考辨

《钟伯敬批点诗经》版本考辨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8,2023图书馆学刊2023年第8期《钟伯敬批点诗经》版本考辨孙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署名为钟惺的《钟伯敬批点诗经》对明清之际《诗经》评点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此书是否为钟惺所作众说纷纭。

此书主要版本朱墨本及三色套印本二者间红评部分亦有差异,为版本探讨提供空间。

张洪海先生整理的《诗经汇评》为今人了解明清之际《诗经》评点开辟了窗口,但误判三色套印本中红评部分与朱墨本相同,实际上遮蔽了朱墨本的内容。

[关键词]钟伯敬诗经批点《诗经汇评》[分类号]G256.2随着晚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影响扩大,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其中,《钟伯敬批点诗经》阐释自身的诗学思想及文学宗尚,不仅体现了“读者”层面对《诗经》的理解及对《诗经》文本带有审慎意识的接受,还启发了“作者”层面对《诗经》的再创造。

明代人对《诗经》的文学性评点是诗经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钟评《诗经》的影响下,明末清初涌现了一批以此为参考的评《诗》作品,《四库全书》将他们收入“经部”,认为这些《诗经》批评文本“入竟陵评《诗》之门径”。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文献角度厘清《钟伯敬批点诗经》作者及版本诸问题,分析该书三色套印本及朱墨本之异同,结合不同版本内容细致比勘其差异。

1《钟伯敬批点诗经》作者论说明清之际及近现代学者大多认同《钟伯敬批点诗经》为钟惺所作。

明清《诗经》评点之风盛行与《钟伯敬批点诗经》有相当大的关联,不少《诗经》评点本借鉴、引用钟评《诗经》。

这些作者认同《钟伯敬批点诗经》为钟惺评点,主要体现在不少文本在引用时特意指出其评点内容为“钟云”,如《诗经删补》中《无衣》“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句,眉批曰:“钟云:‘末世天子反为乱人之资。

’‘燠’字妙甚,不惟久假不归,且居之不疑矣[1]。

”不仅如此,钱谦益、朱彝尊、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文人皆认同钟惺评点的《诗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者汈鐘銘新論(首發)董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越器者編鐘(或稱“者編鐘”,本文為了指稱方便,把“”字記作“汈”)傳世有一鎛、十二鐘共十三件,分別藏於蘇州市博物館(1鎛)、北京故宮博物院(1鐘)、上海博物館(1鐘)、日本神戶東畑謙三氏(8鐘)、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2鐘)。

日本梅原末治編《日本蓃儲支那古銅精華》(1959-1962年出版)第五冊四三〇號下謂東畑謙三所藏8鐘是1930年代初出自洛陽金村古墓。

但今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的一件小鐘,原為陳介祺十鐘山房的收藏,早在光緒二十一年吳式芬家刻本的《攈古錄金文》中就已經著錄。

以常理度之,這套編鐘應該是同時出土,後來四散。

因此梅原末治此說似不可信。

蘇州藏鎛有顧首相背的兩個大龍所組成的鏤空狀鈕,鉦間、篆區、枚區之間有突出的繩索狀界格,乳釘狀短枚,每組三排9枚,篆部、鼓部皆為素面。

十二鐘是形制相同的鈕鐘,鐘鈕呈直角“n”形,扁鈕的兩面各飾6個雙首龍紋;以突出的繩索狀界格區分鉦閒、枚區與篆區。

鉦閒素面,兩側各有三個枚區與兩個篆區相間。

每個枚區飾三個甚短的乳釘狀枚,枚端飾圓渦紋,渦綫呈逗點狀,渦紋空處及枚基皆填飾以小連珠紋。

篆部每區飾三組龍紋,龍體呈三角形,作顧首狀兩兩相背。

鼓閒飾一組對稱的大龍紋,每組8龍,身體呈“S”形,兩兩首尾相對。

根據銘文排列的情況來看,今存一鎛、十二鐘不是全套。

自晚清以來,許多著名學者致力於該編鐘銘文的研究。

中國方面的著錄和研究的情況,在董楚平先生的《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以下簡稱《集釋》)和施謝捷先生編著《吳越文字彙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以下簡稱《彙編》)中,有比較全面的介紹。

在日本方面,1987年(昭和 63 年)泉屋博古飯館的《泉屋博古紀要》第五卷刊登了有關者汈鐘的專題,包括淺原達郎的綜合研究論文《者汈鐘》、高橋准二的《者汈鐘音高測定》以及岡村秀典《者汈鐘的構造》(包含實測數據),這幾種日本學者的研究都是《集釋》、《彙編》所沒提到的。

蘇州市博物館所藏之鎛似有全銘,然而該鎛銹蝕嚴重,僅見兩鉦銘文。

其餘十二鐘的銘文都是片斷,雖都有殘泐,但可互補連綴成篇。

該鐘銘文摹本曾有數個。

1952年,饒宗頤曾為東畑謙三氏所藏8鐘做過銘文摹本。

《日精華》第五冊著錄東畑謙三所藏8鐘,把銘文相同的歸為一個號,在四三〇(2件)、四三一(1件)、四三二(2件)、四三三(3件)四個號下附有4個片段銘文的摹本,按原行款排列,可以組成全銘。

1958年,郭沫若“集十三鐘之殘文”而成全銘,集中摹得全文共93字(重文2),很方便觀覽。

1971年,李棪齋又對郭氏摹本做了些修訂,但仍與郭氏摹本互有優劣。

後兩個摹本曾先後對該鐘銘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1998年,施謝捷先生在其著《吳越文字彙編》中,按照原行款為十三鐘分別做銘文摹本。

這個摹本比過去的摹本都要嚴格和完善。

為便於參考,本文再附我所做的一個摹本。

此摹本多數字是選集自施謝捷先生摹本,在某些筆劃上小有修訂,有幾個字是重摹。

本文凡引舊說,可以由《集釋》、《彙編》查到的,都不重複出注,請讀者自行參看。

先根據我的意見,錄者編鐘全銘如下:隹(唯)戉(越)十有(又)九年,王曰:者汈,女(汝)亦虔秉不(汭—墜)惪(德),以克續光朕卲(昭)丂(考)之愻(訓)學(教),桓=(桓桓)(輔)弼王(宅、侘),(往)攼(捍)庶(盟),以祗光朕位。

今余其念讏乃有齊(齋)休(告)成,用爯(稱)剌(烈)壯,光之于(肆)。

女(汝)其用茲妟(晏)安乃壽,囟(思)逸康樂,勿有不義。

(誥)之于不啻(嫡),隹(唯)王命元(蠠)(沒)乃惪(德)。

子=(子子)孫=(孫孫)永保。

銘文在“王曰”之下以盡全銘,都是越王訓誥的話語。

該訓誥可以從“今余”處分爲前後兩部分。

下面分兩節來談。

一1、“者汈,女(汝)亦虔秉不惪(德)。

”“亦”字是句中語氣助詞,上無所承。

1《書·盤庚》:“予亦拙謀作乃逸”,“亦”字用法相同。

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11·3“汭”字頭下收者汈鐘“”字,其按語云:按即古汭字。

《說文》:“汭,水相入貌(引者按:《說文》本作:水相入也),從水、內,內亦聲。

”又按《說文》:“涇,水,出安定涇陽幵頭山,東南入渭。

”《禹貢》涇屬渭汭,《周禮·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

凡二水相入處皆曰“汭”,涇濁渭清,其相入處尤顯易見,此篆從涇、從內會意,蓋即“汭”之古文。

《左傳》閔二年:“虢公敗犬戎於渭隊”,服虔曰:“隊即汭也”,杜預本作“渭汭”,汭、隊同音,古相通假,是不即不隊也。

“虔秉不”者,謂恭敬秉持不敢失墜也。

這些意見基本正確。

但可從文字構形上略作補充。

分析字形,“水”旁若視作“內”與“巠”所共用,該字可離析為“汭”、“涇”兩個偏旁。

從文義理解來看,“”在者汈鐘銘應讀“汭”音,則“涇”是“”字的表意偏旁。

所以“”字結構可分析為從“涇”、“汭”聲的形聲字,而非強運開所說“從涇、從內會意”。

“涇”是依靠本身的字義來表意的,這類表意偏旁,裘錫圭先生稱為“義符”。

2“”字既如上分析,也可以視作“汭”字增加義符的繁體,或為“涇水之汭”所造的專字。

“汭”通假為“隊(墜)”的例證,除強運開舉出《左傳》的一例之外,近出上海簡(二)《容成氏》第44號簡:“(紂)作爲九成之臺,寘盂炭其下,加圜木于其上,思(使)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內(墜)而死。

”3簡文“內”讀為“墜”,也可爲證。

上述意見,與何琳儀先生所持的看法不同。

何琳儀先生也從上述強運開之舊說出發,但改釋“”為“汭”、“涇”二字的合文,將“不德”讀為“不汭(墜)坙(經)德”四字,並引《書·酒誥》“經德秉哲”偽孔《傳》“常德持智”,謂“經德”即“常德”,做“虔秉”和“不墜”的共同賓語。

此說看似可通,因而《集釋》、《彙編》都相信,例如董楚平先生引述何先生之說,又謂:“經德,猶常德,指社會公德。

”但是考察此說,有兩個疑點:1、“”沒有合文符號,不好解釋成合文;2、照何、董二位先生理解,“經”訓為“常”,“經德”是個偏正結構的名詞作賓語。

但是文獻所見之“經德”都是動賓結構,其“經”字皆訓為“行”。

例如《孟子·盡心下》“經德不回”,趙岐注“經,行也”;《左傳》哀公二年“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詬恥”,杜預注:“經,行也”。

而《書·酒誥》“經德秉哲”以“經”、“秉”對文,因此“經”亦當理解為動詞“行”,偽孔《傳》誤。

由此可見,文獻中的“經德”,沒有一例可解釋為活用作名詞“常德”的。

4據上述,“不墜常德”之說恐怕是靠不住的。

“虔秉”跟“不”的賓語都是“德”,“秉”跟“汭(墜)”對文。

“虔秉”謂恭持,“不墜”謂不失。

此句是越王讚揚者汈能夠恭持而不失德。

2、“以克續光朕卲(昭)丂(考)之愻學(教),桓桓弼王宅,(往)攼(捍)庶(盟),以祗光朕位。

”“續”字右旁為“犢”,原篆右下從“牛”。

5以往對這段話的斷句,或在“克續光朕”下,或在“考之愻學”上。

其中的分歧混亂,緣於“克續光朕”下面兩個字的字形或釋讀不明。

這兩個字的釋讀,是理解鐘銘的一個關鍵。

“朕”下一字於諸鐘銘凡三見,字形均有所殘泐,無一顯豁。

然而郭沫若摹本已大約摹出此字左半“召”旁;李棪齋摹本晚出,卻僅摹寫右半,並且誤摹作“邑”形。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冊373頁據上海博物館所藏者汈鐘,已經正確地釋出此字為“卲”字。

“卲”下一字前人多誤釋為“于”,至何琳儀先生始正確地釋為“丂(考)”,但何先生以“考之愻學”為句,則又誤。

在施謝捷先生的摹本和釋文中,此二字摹釋並連讀作“卲(昭)丂(考)”。

施先生的摹釋是准確的。

但是施先生的斷句仍有問題。

他將鐘銘重新句讀為:“女(汝)亦虔秉,不(汭涇)惪(德),以克續光。

朕卲(昭)丂(考)之愻學桓桓,哉弼王宅,(廣)捍庶盟,以祗光朕位”。

照這種讀法,“朕卲(昭)丂(考)之愻學(教)”就成了下面三個短句的主語,這不合文法,也難以講通銘文。

我認為,“以克續光朕卲考之愻學”跟“以祗光朕位”基本結構相同,謂語動詞“光”下面都應該接賓語,其賓語即“朕卲丂之愻學”。

“愻學”當讀為“訓教”,即“教訓”的倒文。

《呂氏春秋·審分覽·執一》“吳起曰:‘治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

’”“愻學”的定語是“卲(昭)丂(考)”。

昭,古書常訓為“明”,是越王對其父考的美稱。

戰國中山王大鼎銘文也說:“卲(昭)考成王”。

“桓桓弼王(宅),(往)攼庶盟”。

“”舊釋“哉”,但此字不從“才”,而應是一個從“戈”、“古”聲的字。

“古”、“甫”聲系相通,例如郭店竹簡《窮達以時》第2、3簡:“舜耕于歷山,陶拍于河(浦)”,“河(浦)”即河濱。

“”在銘文中當讀為“輔”,“輔弼”是古代常語。

“桓桓”是修飾“輔弼”和“往捍”這兩個謂語動詞的狀語,《詩·魯頌·泮水》“桓桓于征”毛傳:“桓桓,威武貌。

”“往攼”之“往”與“桓桓于征”之“于”同義,所以“桓桓”也是“往”的狀語。

“攼”通“扞”或“捍”,西周大鼎銘:“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在辰宮,大以厥友守,王饗醴,王呼善夫馭召大以厥友入攼。

”(《集成》02807、02808)“攼(捍)”義為“衛”,即“捍衛”。

“入攼”與“往攼”動作方向不同。

“王(宅)”跟“庶”對文。

“宅”字原篆“宀”内左為“乇”、右為“人”,而“宀”左上尚有“爪”旁,饒、郭摹本以及最晚出的施謝捷摹本均漏摹此“爪”。

該偏旁的存在,可以參看《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附冊第78號所著錄拓本,其釋文中摹為“”;《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二冊第五五二號拓本,第四冊373頁隸定為“”。

《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第五冊四三一號所附摹本、以及1971年李棪齋摹本也都摹出了“爪”。

整體來看,該字可視為聲符、義符都有繁化的“宅”字。

“宅”從“爪”旁,其構形跟楚系文字的“家”作“”、“室”作“”,其上亦從“爪”旁類同,而“家”、“室”、“宅”詞義相近,這可能是“類化”的結果6。

“王宅”是王家、王室的同義詞。

“庶”之“”,李平心認爲即“盟”字,張亞初先生釋“庶盟”為“諸盟國”,董楚平先生繼而認爲這兩句意為“內輔王室,外捍盟國”,此説是。

7“祗”字寫法见魏三体石经,此處假为“底”,训“定”。

“祗(底)光”,鞏固和光大。

根據上述的理解,訓誥的第一部分是說:者能恭持而不失德,因此能夠繼續發揚光大越王之昭考的訓教,威武地輔弼王室,捍衛諸同盟國,因而鞏固和光大了越王的王位。

這段銘文為越王陳述者汈的德行功績,轉入下段越王對者汈的勉勵、褒獎和訓誡。

二3、“今余其念讏乃有齊(齋)休(告)成。

”“念”,訓為“思”。

其下一字,從字形看,左“言”、右“衛”,應從何琳儀先生引述的陳世輝、張亞初說,釋為“讏”字。

“讏”似當讀為“勱”或“勵”。

8《說文》:“噧,高氣多言也,《春秋傳》曰‘噧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