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屠宰体重对可乐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典型基因型猪胴体与肉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顾 肉质性状是今后养殖与育 种的方 向。本试验 旨在 研 究 以上 4 基 因型 猪 在 相 同营 养 水 平 及 环 境 条 件 种 下 的胴 体及 肉质性 状 差 异 , 同时 对 胴 体 与 肉质 性 状 的相关性进行 分析 , 为育种工作者及生产者 的育种 、 选 种及 饲 养 提 供 参 考 。
阶段每 千克饲料含铜 4m , 酸亚铁 6 mg锌 6 g硫 0 , 0mg锰 2 , , mg硒 01 g碘 01 mg维 生 素 A l 0 U, 生 素 IOI , 生素 E . 5m , . 4 , 0I 维 3 5 u维 l u, 生 素 o g尼 克 酸 l g泛 酸 8 g叶 酸 n3 g核 黄 1 I 维 5m , 6m , m, m , 素 2 mg硫 胺 素 lm , 生 素 B 1 , 生 素 B2 O g 生 物 素 _ , 5 g维 6 维 mg 11 , 00 .5mg 氯化 胆碱 0 ;0 8 g阶段 每 千 克饲 料 舍铜 3 mg硫 , . 5 ~Ok 6g . , 5 酸亚铁 5 Ig锌 5 g 锰 2m , O1 , 01 , 生素 A On , 0m , g 硒 . mg碘 . H 维 5 4 l 0 u, 生素 D 10I 维 生 素 E l U, 生 素 k O5m , oI 维 3 5 U, l I 维 . g 尼 克 酸 1 m , 酸 7m , 酸 03 , 黄 素 2m , 胺 素 1 , 1 g泛 g叶 -mg核 g硫 维 mg 生素 B 1 , 生 素 B2 g 生物 素 O0 6 mg维 l5 , .5mg氯 化 胆 碱 06g , . 。
不同屠宰体重对东安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效途径,如何有效开发地方品种资源,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
益,本文以东安猪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屠宰体重对胴体性状
及肉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确定东安猪最佳屠宰体重提供
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试验猪
选择日龄相近、健康无病体重15 kg左右的东安猪60头,
小公猪10日龄左右去势,小母猪在60日龄去势,按体重大小
19.12
29.1
34.2c
注:同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同列大写字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Grass roots experience promotion 基层经验推广
不同屠宰体重对东安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黄杰河1,覃开权1,欧阳英2,唐礼德3
(1.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宁远县畜牧水产局;3.湖南恒惠集团)
选择体重 15 kg左右东安猪 60头,在同一营养水平下进
行育肥试验,平均体重达110~120 kg时试验结束,按屠宰体
14.58 1.15 0.80 0.59
30~60kg 62 14 18 2 4 19.4
14.36 1.09 0.72 0.45
60kg以上 61 19 16 0 4 18.8
14.28 1.01 0.72 0.3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1142),湖南 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5C1386).
作者简介:黄杰河(1975-),男,湖南宁远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生猪生产与教学。
通讯作者:唐礼德(1967-),男,湖南道县人,高级兽医师, 硕士,研究方向生猪生产与育种。
(3)饲养管理 试验猪专人负责饲养管理,采用湿拌料饲喂3次/日,饲 喂量:60 kg体重以下平均2.0~2.2 kg给料,体重60 kg以后按 2.5~2.7 kg给料,自由饮水,观察记录猪的采食、排粪及精神 状况。试验猪平均体重达110~120 kg时结束试验,根据屠宰 体重80~90 kg(组1)、90~100 kg(组2)、100~110kg(组 3)、110~120 kg(组 4)设计4个阶段,每组挑选2头共8头 (公4、母4)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性状。测定 方法均按照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GB8467-1987执 行。 (4)测定指标屠宰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瘦 肉率、pH值、肉色、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失水率等常规胴 体性状和肉质指标。 (5)分析方法 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 SSR法进行多 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胴体性状 由表2可知,随屠宰体重的增大,屠宰率组1和组2之间、 组3和组4间差异不显著,组2、3间差异显著;80~90kg阶段屠 宰率测定值与覃开权等(2014年)相当。胴体直长组间差异 不显著。平均背膘厚组1与组2之间差异极显著、组2、组3、 组4之间差异显著,组3与组4之间差异不显著,背膘厚有明显 升高的趋势,特别是90kg体重后,背膘发生极显著增厚;背 膘厚测定值与黄亚林等(2016)测定值有提高。眼肌面积、 后腿比例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有相对稳 定趋势。瘦肉率随着屠宰体重增大而明显降低,组1与组2差 异极显著,组2、组3与组4间差异显著;瘦肉率测定比桑菊林 (1998)测定值略有提高。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大,东安猪胴 体性能的变化与其他品种猪有较为一致的生长发育规律。 2.2 肉质性状 由表 3可知,肉的 pH24值组间差异不明显、并随屠宰体 重的增大而升高。肉色、大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干物质 测定在组 1、组2和组3、组4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组1 与组2、组3与组4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肉色、大 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干物质四项指标在屠宰体重达100kg 以后明显升高,也可能在100kg后趋于稳定,这需要进一步进 行实验验证。失水率随屠宰体重增大趋于下降,组1、2之间 差异不显著,组3、4之间差异不显著,但组2与组3之间差异 变得明显,说明屠宰体重在100kg后,失水率明显下降。熟肉 率随屠宰体重的增大变化不明显,说明体重在80~90kg后趋于 稳定。蛋白质含量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但各组差异 不明显。
提高生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研究进展综述

提高生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研究进展综述近几十年来,人们通过遗传育种的选择,营养水平的改进,环境条件的控制,使瘦肉型的胴体瘦肉率和生长或使速度、饲料报酬提成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随着生猪胴体瘦肉率的提高和生长速度的加快,猪肉品质下降,尤其是“PSE”和“DFD”肉的出现,给养猪业、肉类食品加工业、批发和零售商造成了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业巨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使商品猪既保持较高的胴体瘦肉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同时又保持较好的极好猪肉品质,不出现“PSE”和“DFD”豆腐已经成为养猪科学、肉类科学、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基因工程等领域内科技工我共同关心和通力合作协力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研究发现,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如品种、性别、年龄、肉品的加工以及牛乳营养水平、饲喂方法以及环境因素(如应激等)等都会外界影响猪肉品质。
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通过改善中的营养物质以及饲喂方法来提高猪肉品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进行综述。
饲料中曾营养物质对猪肉品质的影响1镁饲料中添加镁对降低应激和“PSE”发生率的效果。
Schacffer等(1993)的研究表明,屠宰前5天,每天饲喂40克天冬氨酸镁(8%镁),能够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降低屠宰后5~40分钟肌肉中乳酸的浓度,不断提高屠宰后猪肉的pH,降低肉的水分损失和避免苍白肉。
Otten等(1992)给30~100Kg体重的猪饲喂10~20g/天的延胡索酸镁,也得到类似结果。
说明饲料中添加盐镁盐能够减缓屠宰时不良处理对猪的功能障碍,对改善肉的系则水力,避免PSE肉的发生具有一定效果。
镁离子是许多酶和代谢系统的辅助因子。
由于镁能够降低神经突触前末梢的钙离子浓度,防止囊泡的泡外分泌,而囊泡内含有乙酰胆碱,当乙酰胆碱的分泌降低时,神经突触的联接降低,骨骼肌的活动降低。
同时中所镁离子能够降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由于儿茶酚胺能够需要通过合成cAMP抑制肌肉中糖原的分解,降低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从而降低山羊的应激,有利于提高肉的品质。
不同屠宰体重商品猪胴体性能分析

影响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如品种、杂交程度、营养、饲养、屠宰技术以及在出售和使用前的冷冻、处理和贮存情况、环境等‘11,为此养猪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
但对不同屠宰体重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报道很少。
因此,本试验以山东省莱州市和肥城市出栏商品猪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屠宰体重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屠宰体重对试验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试验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随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试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与地点2009年6-7月在莱州市食品站屠宰测定莱州地区商品猪2批120头,同年10-12月在肥城八戒食品有限公司屠宰测定肥城地区商品猪2批100头。
1.2试验猪的来源莱州市食品站猪源来自莱州市及周边乡镇出栏的商品猪,肥城八戒食品有限公司猪源来自肥城市及周边乡镇出栏的商品猪。
1.3活体测定试验猪空腹12 h,屠宰前用电子磅秤称量体重、同时用软尺和体高尺测定体长、体高、胸围、腹围,利用瘦肉率测定仪PIGLOG105测定倒数3~4腰椎膘厚、倒数3-4胸椎膘厚、倒数3~4胸肋肌肉厚度、活体瘦肉率。
1.4屠宰测定试验猪宰前体重、体尺及活膘测定后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
屠宰、胴体组织分离和测定等方法均按照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GB8467-1987执行。
1.5测定指标1.5.1胴体性能屠前体重、平均背膘厚、后腿比例、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等常规指标,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2】。
1.5.2 肉质性状屠宰时取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测定肉色、L(亮度)、a(红度)、b(黄度)、大理石纹、pH,取第2、3腰椎处背最长肌测定肌肉失水率,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闺;L、a、b值利用色差仪CR-410测定。
1.6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中的One-Way-ANOVA程序、Bivariate Correlations程序和Linear Regression 程序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显着则进行Duncan法多重比较分析【3],结果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有关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测定方法简介

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测定方法简介1器材:猪场内用:皮尺、直尺、游标卡尺、pH计、电子天平、手术刀、剪刀、镊子、自封袋、小塑料管、定量滤纸、硫酸透明纸、记号笔、塑料系带、透明胶带实验室用:三角瓶、玻璃珠、混合振荡器、移液枪、离心机、冰箱烘箱、pH计、多功能离子测定仪2试剂:猪场内用: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pH标准液实验室用:25%的偏磷酸溶液、氨氮试剂、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柠檬酸缓冲液、DNS试剂一、胴体性状指标1、屠宰率:指胴(dong)体重(放血、脱毛后除去头、蹄、尾和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重量)占宰前空腹重的比率(空腹24小时),或占空体重(空体重=宰前体重—胃肠道和膀胱内容物重量)的比率(采用空体重无需停食)。
胴体重:肉猪经放血、退毛、开膛除去板油和肾脏以外的全部内脏,去头(沿耳根后缘及下颌第一条自然横褶切离寰、枕关节)。
去蹄(前肢断离腕掌关节,后肢在跗关节内侧断离第一间褶关节)和尾(紧贴肛门切断尾根)。
开片成左右对称的胴体(背线切面要整齐),左右两片胴体之和(包括板油和肾)即胴体重。
2、胴体直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长度3、胴体斜长:胴体在倒挂状态下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的长度4、膘厚:第6和第7胸椎接合处用游标卡尺测定皮下脂肪层厚度。
或采用三点膘厚平均即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三点膘厚平均。
(采用时须加说明) 5、皮厚:用游标卡尺测量6~7肋间的皮厚6、眼肌面积:指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面积。
先用硫酸纸描下横断面图形,用求积仪测量其面积,若无求积仪,可量出眼肌的高度和宽度,用下列公式估测:眼肌面积(cm2)=眼肌高度(cm)×眼肌宽度(cm)×0.77、瘦肉率:将去掉的板油和肾脏的新鲜左胴体剖分为瘦肉、脂肪、骨、皮等四部分,肌肉间的零星脂肪随瘦肉不剔除,皮肌随脂肪也不另剔除。
作业损耗控制在2%以下,并计算百分比,瘦肉占这四种成分之和的比例即为瘦肉率。
不同屠宰体重商品猪胴体性能分析

影响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如品种、杂交程度、营养、饲养、屠宰技术以及在出售和使用前的冷冻、处理和贮存情况、环境等‘,为此养猪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
但对不同屠宰体重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报道很少。
因此,本试验以山东省莱州市和肥城市出栏商品猪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屠宰体重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屠宰体重对试验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试验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随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试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时间与地点年月在莱州市食品站屠宰测定莱州地区商品猪批头,同年月在肥城八戒食品有限公司屠宰测定肥城地区商品猪批头。
试验猪的来源莱州市食品站猪源来自莱州市及周边乡镇出栏的商品猪,肥城八戒食品有限公司猪源来自肥城市及周边乡镇出栏的商品猪。
活体测定试验猪空腹 ,屠宰前用电子磅秤称量体重、同时用软尺和体高尺测定体长、体高、胸围、腹围,利用瘦肉率测定仪测定倒数腰椎膘厚、倒数胸椎膘厚、倒数胸肋肌肉厚度、活体瘦肉率。
屠宰测定试验猪宰前体重、体尺及活膘测定后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
屠宰、胴体组织分离和测定等方法均按照瘦肉型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执行。
测定指标胴体性能屠前体重、平均背膘厚、后腿比例、眼肌面积、胴体瘦肉率等常规指标,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
肉质性状屠宰时取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测定肉色、(亮度)、(红度)、(黄度)、大理石纹、,取第、腰椎处背最长肌测定肌肉失水率,测定方法参照参考文献闺;、、值利用色差仪测定。
统计分析采用软件中的程序、程序和程序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显着则进行法多重比较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结果与分析屠宰体重对商品猪胴体性能的影响由表可见,屠宰体重对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影响显着或极显着。
仔猪出生重对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

2005年Gondret等曾比较低、高出生重仔猪的 胴体品质。低出生重猪半腱肌和背最长肌的肌纤 维数量低19%,横截面积大14%,低出生猪的饲料 报酬更低,瘦肉率更低,皮下脂肪更厚。此外,低出 生重眼肌嫩度得分更低,该指标与肌纤维规格呈负 相关(产一0.34)。Bee等2004年发现屠宰低出生
已有许多试验研究过母体营养对胎儿肌肉发 育影响。从妊娠第25—50天饲喂母猪高于对照 组36%日粮可增加仔猪每平方毫米的纤维数量, 但不改变横截面积。而Gatford等2003年对妊娠 母猪同期饲喂高于需要量100%日粮,发现纤维总 量增加但密度没有变化,但次级纤维数量增加并且 同窝内发育极端纤维的仔猪数量下降。Nissen等 2003年饲喂妊娠25—50天或25~70天母猪高 于对照组150%日粮不影响仔猪100kg屠宰时平 均肌纤维数量、纤维面积和纤维类型分布。同样, Bee于2004年饲喂妊娠前50天母猪平均或高于 对照组40%日粮不影响后代肌肉重、肌肉横截面 积或纤维面积。他认为:仔猪肌纤维数量不受母体 营养影响。在上述试验中,增加母猪采食量不影响 仔猪出生重甚至有所下降。
有些试验表明妊娠早期(10一24或27天)母 体GH与胎儿肌生成变化相关,但胎儿、新生仔猪、 断奶猪和屠宰猪的肌肉重和横截面积不受影响。 总结两个试验46头母猪数据,母体pGH处理不会 显著影响平均总肌纤维数量,但会增加半腱肌初级 纤维数量。与出生重一致,在低出生组发现总纤维 数量的增加。当低出生组的总纤维数量增加时,初 级纤维和次级纤维的数量都相应增加(p<0.05和 p<0.10)。次级纤维大约在最后三个月增加并伴随 肌生成调节因子MyoD和Myf-5的高度表达,表 明肌肉包含了更高比例的增殖成肌细胞。目前还 不清楚次级纤维形成是否由有效的胎盘IGF活动 和更多的胎盘供应引起或是由更多数量的初级纤 维的未知机理引起。
不同饲养方式对可乐猪生长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不同饲养方式对可乐猪生长及胴体品质的影响作者:张玉龙向程举王邦荣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摘要:选择60头可乐猪为试验对象,分成全舍饲组和半放牧半舍饲组进行育肥性能测定。
体重达到100 kg左右后,每组选择3头屠宰,进行胴体品质测定。
结果表明,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下可乐猪的日增重少157.9 g,100 kg出栏日期延迟20 d,料肉比低12.24%;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并且使可乐猪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可乐猪;放牧饲养;胴体品质;生长性能中图分类号:S82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460-03可乐猪是贵州省已列入国家级保护的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喀斯特高寒山区,其有被毛全黑和被毛黄色或有“六白”特征[1]。
产区农民传统的放牧饲养使可乐猪已具有体格结实、后腿发达,肉质优良等特点[2],但同时也存在着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低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可乐猪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保种场的相继建立,打破了可乐猪传统饲养模式,逐渐由舍饲取代放牧。
本研究从可乐猪生物学特性出发,以本课题已建立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为试验对象,对全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可乐猪生产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饲养模式下可乐猪产肉性能,特别是胴体品质指标,为今后继续扩群繁殖、科学饲养管理、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与试验猪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可乐猪保种场被毛全黑的群体中选取日龄和体重相同或相近已去势的生长育成猪60头,随机平均分成2组,每组30头,试验Ⅰ组采用全舍饲方式饲养,试验Ⅱ组采用半舍饲半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日期为2011年6~9月。
1.2 试验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采用阶段性饲养模式,采用玉米-豆粕型全价饲料,按体重划分为前期(25~60 kg)和后期(60~100 kg)两阶段营养水平和饲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