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的生平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前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看强烈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从中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①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黑格尔、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优点: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合理内核”)缺点:唯心主义,不彻底费尔巴哈观点优点: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自然界是客观的缺点: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优点: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XX年考点汇总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人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体现:(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等。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强调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剥削和阶级分化。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管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推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看待问题,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四、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主义文化学等。

2.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创立的,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P2)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P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P3)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7)6、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7)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是什么?(P10)答: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什么?(P10-16)答: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实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4、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答: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9、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即感性认识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即理性认识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认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认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注:8和9和起来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11、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1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a.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4、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5、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于新的条件的因素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②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16、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8、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特殊性(了解)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1、质量互变规律a,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