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上《虎门销烟》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精选7篇)《虎门销烟》教案篇一课题名称《虎门销烟》科目语文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虎门销烟》题材距离学生生活遥远,鸦片危害、英国列强的险恶用心让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自读自悟让学生初步理解清朝政府走向衰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历史事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了解20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从鸦片对我国的巨大危害中初步认识到我国近代国力衰败的部分原因。

三、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鸦片的巨大危害及销烟的伟大意义。

2.如何拉近历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

3. 学生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激发。

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虎门销烟》多媒体课件。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激情对话导入1.开门见山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4篇)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4篇)

虎门销烟教案(通用4篇)虎门销烟篇1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爱祖国、拘外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吗?(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

同学们请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从最初的4千箱递增到4万多箱,在当时,我国吸毒人数达到200多万,使得大量白银外流。

这是多么令人气愤!)让我们永记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出示齐读)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样禁烟的。

二、赏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一)、品读“壮”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生:伟大壮举。

(板书)过渡:在“壮”下加“△”,“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壮”在这儿是雄壮、气势盛大的意思。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什么?2、生交流、汇报。

过渡:哪些句子体现了事件的“壮”,谁来说说。

生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生谈自己的理解)师:写出虎门寨景色的壮丽,暗示今天这里气氛特别。

指导朗读生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生谈自己的理解)师:说得真好!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人如潮涌)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此事十分关心,反映了销烟行动深得人心。

指导朗读生c: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K12学习】虎门销烟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8篇

【K12学习】虎门销烟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8篇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虎门销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好处,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由整理]5、模仿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练写一个场面。

教学重难点:1、理解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壮观场面。

2、仿写片断――场面描述。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

你觉得这些花长得怎样样你明白这是什么花吗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这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关鸦片的文章――《虎门销烟》。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

课题中的生字“销”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因为“销”的本意是溶化金属,所以是金字旁,必须要记住。

4、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相信你们透过预习已经明白了许多。

谁来介绍一下小结:自18世纪开始,英国就向中国超多走私鸦片赚取白银。

到1838年已增至400万斤一年,中国流失白银达1亿两,造成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百姓极度贫困。

士兵吸食鸦片后战斗力日渐减弱,做工种地的吸食鸦片后劳动潜力日益丧失,甚至失去生命。

英国政府深知鸦片的危害,他们禁止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别有用心地支持不法商人向中国超多倾销鸦片,无数的中国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本文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明确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学生就无法真正走进课文,无法真正领会虎门销烟的历史好处和林则徐的形象,所以这一环节比一般课文的处理要细些。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

)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华东师大版

1.1两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能力培养(1)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及关天培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3)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计】导入:设问: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28幅浮雕,第一幅就是“鸦片战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导入。

一、虎门销烟1、假设:没有发生虎门销烟事件,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4分钟。

启发学生从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英国)国内形势、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目的、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出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三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会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积极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扣开中国的大门。

《虎门销烟》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掌握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理解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介绍;2.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3.虎门销烟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的了解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详细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经过。

包括事件的起因、参与者的背景、事件的具体过程等。

步骤三: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虎门销烟事件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整合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整合各组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讨论和深入分析。

步骤四:扩展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并通过案例、文献等扩展材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

步骤五:综合评价•布置综合评价任务,包括写作、发言、小组合作等形式,对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资源•虎门销烟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文献。

五、教学评价•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汇报的活跃程度;•学生综合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六、教学延伸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堂讲解的基础,进一步深入了解此事件的相关内容,并展开写作或研究项目,以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虎门销烟》教案

《虎门销烟》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虎门销烟》。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民族尊严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自觉抵制的意识。

1. 课文《虎门销烟》文本。

2. 与虎门销烟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虎门销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分析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情感教育:(1)教师讲述林则徐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抵制,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6.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8. 布置作业:(1)课后背诵课文《虎门销烟》。

六、教学延伸:1. 课内外结合:(1)教师推荐与虎门销烟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

新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虎门销烟》课件(48张PPT)

新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虎门销烟》课件(48张PPT)
源自看了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
林则徐 鸦片战争 1840年 英国侵略者对华侵略 中华民族的耻辱。。。。。。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 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 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 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 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 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 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 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 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 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 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 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 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 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 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 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虎门销烟池旧址
虎门销烟池遗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1800年至 1839年间,英国鸦片的大量输入,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 身心健康,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1839年6月3日, 林则徐会督文武大员在虎门镇口海滩上举行了震惊中外的 虎门销烟,当众销毁鸦片2,376,254斤,在世界禁毒史 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林则徐指挥在海滩高处开挖的两个 销烟池,长、宽各46.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置桩栏板, 池前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把鸦片分批投入池内,采用 盐卤水加石灰浸化办法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引水入池冲走。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销烟池泥沙淤塞,现有销烟 池为1973年经考古发掘复原。销烟池旁这立有“鸦片战争 门人民抗英念碑”一座。博物馆运用了141件实物、130幅 历史照片、19个图表以及12幅大型油画和3个大型场景,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50多年前震惊中外的战争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培养学生拒绝毒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情景
四、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出示罂栗花图片(指出此花是制作鸦片的原料。

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掉,使人体力日衰,当兵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最后摧残人命,对中国危害极大。

二、精度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1)、一自然段交待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2)、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的销烟场面
(3)、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最后讲出了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

(4)、重点理解
“伟大的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壮”体现在场面的壮观:a、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
b、仪式隆重
c、销毁的鸦片数量多
朗读时的重点词语: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
要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5)、销烟顺序: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三、课外延伸
现在的毒品是经提纯的如冰毒、海洛因等,其危害性更大。

我们青少年儿童一定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虎门销烟》说课材料
说教材
我今天讲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虎门销烟》的二课时本课设计理念通过逐词逐句讲解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说教法
本课用启发诱导式进行教学,以提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课文后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意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说学生
对于本班学生较生疏,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授课时应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情绪,及时调整提问方式。

说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段落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
3、教师予以总结概括(由词句到段落最后到全文的理解概括)
4、通过提问,回答问题教师予以更正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