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2
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1.1《窦娥冤》【2】(人教新课标必修4)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1.1《窦娥冤》【2】(人教新课标必修4)【自主学习】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三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是 [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读第一层的唱词思考。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4、细读《滚绣球》思考:• 1.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2.《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合作探究】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目标检测】1、《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
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粗词,选出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精析本题考查思辨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能力,同时,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全解一、《窦娥冤》重点字词 (1)二、《窦娥冤》重点理解 (2)三、《窦娥冤》人物形象 (2)四、《窦娥冤》主题 (3)五、《窦娥冤》写作特色 (3)六、《窦娥冤》写作特点 (4)七、作者简介 (5)八、元杂剧的知识 (6)九、《窦娥冤》解析 (8)十、窦娥“三桩誓愿” (11)十一、窦娥艺术形象再分析 (12)十二、《窦娥冤》的悲剧体现 (17)十三、《窦娥冤》的结局分析 (18)十四、《窦娥冤》课后测试 (21)十五、《窦娥冤》强化训练题解析 (27)十六、散文欣赏—窦娥冤魂该散了 (33)一、《窦娥冤》重点字词楔子(xiē)嫡亲(dí)看觑(qù)缥缃(piǎo xiāng)蓦然(mò)孛老(bó)绣闼(tà)刬的(chàn)捱(ái)鞍鞴(bèi)祗(zhī)桃杌(wù)亲眷(juàn)嗟叹(jiē)杳无音信(yǎo)嘱咐(zhǔ fǔ)尸骸(hái)负屈衔冤(xián)应验(yìng)古陌荒阡(mò)(piān)端的有个谁问、有谁偢:究竟。
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指多次审讯。
推,推求;问,审问。
只合把清浊分辨:应该。
罪愆:罪过。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你道是暑气暄:暖。
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
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着做公的:叫,吩咐。
刽子磨旗:摇旗。
二、《窦娥冤》重点理解《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高中语文《窦娥冤》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4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 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 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 事的结局。
本文选的是前三折,其中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 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
此誓言?
第十三页,共17页。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妇冤
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
能够惩治邪恶。
第十二页,共17页。
3、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 “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 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
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 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 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 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 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 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文言文】窦娥冤原文简介及翻译

【文言文】窦娥冤原文简介及翻译《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窦娥冤(陈)

元代人评价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 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 亭》《单刀会》等。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列为世界 文化名人。
【宫调 】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 (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 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 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 成一套曲子。
【曲牌】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 仄等。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
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 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 主题有什么作用?
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 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 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 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善良的窦娥
6、阅读第3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 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反抗的窦娥
• 4、《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 借代。
效果: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
之情,强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 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 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 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 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 宫】【端正好】,什么意思? • 表示这一折自曲牌【端正好】以下各曲均 属【正宫】宫调。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专题01 窦娥冤(第2课时)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
2.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指出原因。
(1)史某明知自己无驾驶证,但碍于老板的要求,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开车上了路,没想到被交警逮了个正着。
(2)陈某入睡前将手抓包随手放在靠阳台的窗户边,因天热未关窗户,仅将纱窗拉上。
不想被经过的犯罪嫌疑人顺水推船,将手抓包盗走。
(3)记者在“四黑三乱”现象比较集中的地铁站出口发现,以往拿着相机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的黑摄影已杳无音信,沿街兜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也不见了。
(4)他们兄弟二人举案齐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乐观的生活态度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走过艰难岁月。
2.(1)√“推辞”多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与语境协调一致。
(2)ד顺水推船”不能表示顺手将东西盗走。
(3)×句意是说原来聚集在地铁站出口的黑摄影近日不知去向,没有了踪迹。
而“杳无音信”意思是一点消息也得不到。
故用“杳无音信”不合语境,可改为“杳无踪迹”。
(4)ד举案齐眉”的适用对象是夫妻,很显然句中用错了对象。
1.哪些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死?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方面。
直接原因是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了他父亲,楚州太守桃杌只认钱不认理,滥施刑罚导致窦娥屈打成招被杀。
《窦娥冤》 (2)

——戏曲的四种艺术手段
唱
念
做
打
元代杂剧· 角色
末、旦、净、杂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 角。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 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 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 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 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 女)、孛老(老年男子)等。
感 天 动 地 窦 娥 冤
关 汉 卿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 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方便; 说好则好,说歹则歹,好歹只演三天.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里,牡丹亭中,琵琶弦下;
三百付金樽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府,西厢院里,燕子灯前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到此打个哈欠看个戏;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就地伸个懒腰听段曲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园子弟;
【速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 三折情节。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剧情简介
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蔡婆子的高利 贷,被迫将7岁的女儿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 17岁成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 这一天蔡婆出城索债,债户赛卢医为了赖债要害 死蔡婆子,被流氓张驴儿父子解救。张驴儿借机 赖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 决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以胁迫窦娥就范, 不料反毒死他自己的父亲,于是他便嫁祸于窦娥, 告到官府。贪官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问成死罪。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一一应验。 后来窦天章做了高官,复审此案,替女儿报了冤 仇。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1课 窦娥冤 2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运用自如。
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士子地位下降、科举废止,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
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展现了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
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
(),他耳闻目睹了大量的野蛮事件,并常常对此义愤填膺,于是,他便将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信手拈来生生不息左右逢源粉墨登场B.信手拈来生机盎然挥洒自如油头粉面C.旁征博引生生不息挥洒自如油头粉面D.旁征博引生机盎然左右逢源粉墨登场答案 A解析①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作画时,能熟练运用各种丰富材料。
旁征博引:为了证明论点正确可靠而大量地引用材料。
前一个符合语段对象。
②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
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这里根据“民间文学”这一对象应当选择“生生不息”。
③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也用以比喻为人圆滑,两头讨好。
这里用的“左右逢源”前一个意思。
④粉墨登场:今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极少数时可表中性)但也可以指单纯的登台表演(中性)。
这里使用后者之意。
油头粉面:形容女人打扮得妖艳俏丽,或形容男子打扮得花哨而轻浮;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被堵塞的元代,士子地位下降、科举废止,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教学反思
对这样一篇篇幅长,教学点比较多的文章,我总觉得不怎么好把握,我
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
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
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
(当然在抛出问题前,我引导学生了解了“悲剧”的内涵。
)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
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
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
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
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
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
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
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
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
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
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
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
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
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