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 常考点一 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人口与城市专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面是对该专题的复内容的总结:
1. 人口与人口问题
- 人口数量与分布:介绍全球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
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 人口增长与控制:探讨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人口控制的方法和策略。

- 人口流动与迁徙: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特点,讨论人口迁
徙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城市与城市化
-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特点,探讨城市化进
程中出现的问题。

- 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如环状城市、放射状城市等,以及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结构。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介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 城市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的复内容总结。

希望对你的复有所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人口与城市基础知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人口与城市基础知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人口与城市基础知识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3、人口发展模式: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 常考点一 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练习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 常考点一 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练习

常考点一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下图示意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

据此完成1~3题。

注:图中2010、2015、2020、2025、2030分别表示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

1.下列关于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北省比河北省晚B.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晚C.季风区比非季风区早D.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2.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大D.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3.到203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由此可以推断出( )A.2030年社会养老负担最轻B.省际人口迁移对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没有影响C.我国总人口“零增长”将出现在2030年D.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答案 1.D 2.C 3.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湖北省2025年前实现人口“零增长”,河北省2025年后实现人口“零增长”,河北出现的晚;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无法比较;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D正确。

第2题,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小,选C。

第3题,老年人口比例越低,社会养老负担越轻,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社会养老负担较重;省际人口迁移使得迁入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推迟;我国总人口“零增长”从图中读不出来;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D正确。

关键原理1.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①劳动力短缺;②国防兵源不足;③医疗、保险等社会支出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④青壮年负担过重;⑤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⑥老年人生活孤单寂寞。

4.人口老龄化的对策①鼓励生育(我国放宽生育政策);②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④发展养老产业;⑤提高社会养老爱老的意识。

2020版高考地理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讲义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讲义新人教版

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多以世界及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环境人口容量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及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1. 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因素:人口的□1________和□2________直接影响人口,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特点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①10万年来,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3________。

判断依据是图1中人口增长曲线起点与终点的连线向上倾斜。

提示:(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发展与人口增长是不同的。

人口增长主要指数量的增长,而人口发展不仅包括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有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②时间差异A .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11不平衡的。

B .表现(1)构成指标:□19出生率、死亡率和□20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使死亡率下降。

(3)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生育率的下降属于自发实现的。

而中国是通过政府强大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属于由政府措施强制实现的。

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命题角度人口数量变化分析[经典例题](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图名为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

2. 图像信息获取图中人口数量纵坐标起点为3 500万人。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人口数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2021·厦门三检)常住人口是指在某设区市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户
籍地不在本设区市的称为流动人口。我国某省流动人口规模大,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
2000年,该省流动人口已达2 105.41万;2010年增至3 139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0%,且
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比值)较2000年均匀。下图示意该省2000年和
【考题·精细剖析】
(2021·山东等级考)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

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
质建筑, 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
2021年北京卷 2021年湖南卷 2021年天津卷
18题(2) 区域图+文字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分布特点
1-2
统计图+文字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8
统计图+文字 以民工流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专题1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热点情境·地理思考】
安徽省作为外出人口大省,2012年以前净流出人口持续增加,2013年首次出现外出人口 回流现象,至2018年已连续六年持续回流。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 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人口迁移出现新特点。如下图。 (1)(区域认知)2019年安徽人口流动呈现哪些新特点? 提示:区域间人口流动双向加速,省际间流动更加频繁;流向外 省人口远多于流入人口。 (2)(综合思维)安徽人口大多流向江苏和上海,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城市与交通高频考点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城市与交通高频考点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共2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城市 与交通高频考点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与城市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人口与城市课件

(2020·泰安三模)人口过疏是相对人口过密而言,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密 度远远低于合理人口密度的现象。日本人口过疏化现象明显,人口过疏地区主 要集中在北海道和九州等乡村地区。下图示意1960—2015年日本人口过疏地 区人口比例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 北海道人口的过疏化可能使当地 ( ) A.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均农业产值降低 C.基础设施利用率降低 D.医疗设施不断完善
【考题研磨】速破题 准答题 【考查角度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 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
影 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利 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 利 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思维模型※
3.城市化的三种类型: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3)再城市化。
4.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
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图所示:
※思维模型 ※ (1)分析图中某事物布局是否合理。 本题型主要以区域示意图为背景,图中标明城市功能区、工业部门等的分布, 让学生分析其是否合理,其答题思路为:

复习高中地理复习之人口与城市

复习高中地理复习之人口与城市

复习高中地理复习之人口与城市在高中地理复习中,人口与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是指处于某一地区的居民总数,而城市是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区域。

二、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统计人口数量是了解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基础,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统计人口数量时,一般采用人口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统计得到准确的人口数据。

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从自然增长和社会增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导致的增长,而社会增长则是指人口数量由于迁移导致的增长。

人口数量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间迁移和农村-城市迁移两类。

城市间迁移主要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的流动,而农村-城市迁移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于人口数量和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结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社会矛盾等,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也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结果。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规划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与城市是高中地理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一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下图示意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

据此完成1~3题。

注:图中2010、2015、2020、2025、2030分别表示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

1.下列关于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北省比河北省晚B.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晚C.季风区比非季风区早D.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2.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大D.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3.到203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实现人口“零增长”,由此可以推断出( )A.2030年社会养老负担最轻B.省际人口迁移对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没有影响C.我国总人口“零增长”将出现在2030年D.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答案 1.D 2.C 3.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湖北省2025年前实现人口“零增长”,河北省2025年后实现人口“零增长”,河北出现的晚;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无法比较;东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早,D正确。

第2题,上海最先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户籍政策限制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小,选C。

第3题,老年人口比例越低,社会养老负担越轻,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社会养老负担较重;省际人口迁移使得迁入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推迟;我国总人口“零增长”从图中读不出来;2030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减少,D正确。

关键原理1.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①劳动力短缺;②国防兵源不足;③医疗、保险等社会支出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④青壮年负担过重;⑤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⑥老年人生活孤单寂寞。

4.人口老龄化的对策①鼓励生育(我国放宽生育政策);②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④发展养老产业;⑤提高社会养老爱老的意识。

(2018·天津联考)据人口统计,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

下图为“1984~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时段出生婴幼儿数量下降最快的是( )A.1966年~1973年B.1973年~1980年C.1980年~1990年D.1990年~2020年2.由图文材料推断,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A.1998年B.2008年C.2018年D.2028年答案 1.B 2.C(2018·北京朝阳区模拟)我国自 1980 年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的政策。

2016 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下表为 2013~2017 年出生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3~4题。

年份出生人口(万)一孩数(万) 二孩数(万) 人口出生率(‰)2013 1 640 1 056 511 12.08 2014 1 687 972 606 12.37 2015 1 655 886 652 12.07 2016 1 786 973 721 12.952017 1 723 724 883 12.433.由上表可以看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导致( )A.出生人口持续增加B.出生率显著提高C.一孩数明显减少D.二孩数显著增加4.影响近五年一孩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医疗设施状况B.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C.居民收入水平D.人口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答案 3.D 4.B(2018·河南商丘模拟)中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下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预测图”。

据此完成5~7题。

5.2010~2025年间,老龄化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A.2010~2011年B.2011~2012年C.2012~2015年D.2015~2025年6.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③行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7.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 )A.生活水平的提高B.偏低的生育率C.医疗条件的改善D.退休年龄的推迟答案 5.A 6.D 7.D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5月17日发布的《2017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基于全球平均数据,2016年出生的儿童预期寿命为71.4岁,比2000年提高了5岁。

其中,在29个高收入国家出生的新生儿,其平均预期寿命达80岁或以上,而在非洲撒哈拉以南,有22个国家出生的新生儿预期寿命不到60岁。

据此完成8~9题。

8.2016年全球新生儿平均预期寿命较2000年有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医疗条件改善,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B.医疗条件改善,发达国家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C.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D.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9.对2000~2016年全球新生儿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A.美国和日本B.中国和印度C.墨西哥和巴西D.德国和法国答案8.A 9.B(2018·广州模拟)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 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图是“1970年和2000年美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统计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引起“婴儿潮一代”人口高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B.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C.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D.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11.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特点转变为( )A.快速增长B.负增长C.稳定增长D.零增长答案10.A 11.C我国当前生育率水平明显偏低,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化发展。

自2016年起,我国实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近30年来我国出生人口不断下降B.出生人口数量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小C.60年代的生育高峰促进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D.出生人口中农村地区所占的比重会明显低于城市13.若我国的人口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则会( )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解决中国人口问题B.对减轻家庭育儿负担起到决定性作用,显著提高生活质量C.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D.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答案12.C 13.D下图示意某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2006~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状况。

据此回答14~15题。

14.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人口总量一直在下降B.年净增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C.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D.2009~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效15.该国最有可能是( )A.俄罗斯B.德国C.美国D.日本答案14.C 15.A16.(2018·福建福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 年,江苏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下图示意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4)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 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苏北老龄化以向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以向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4)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