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中国高铁,靠创新领跑时代
起飞吧!高铁——中国高铁的故事

起飞吧!高铁——中国高铁的故事中国高铁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成就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高铁技术的零起点,迅速崛起为全球高铁建设的领军者。
中国高铁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工程师的智慧和努力,以及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中国高铁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条铁路线——京广线的修建。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不便,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高铁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1997年,京沪线作为中国第一条专用于客运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高铁的诞生。
在中国高铁建设中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是动车组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动车组是指一种集机车和客车于一体的列车,能够以较高的速度进行长距离的旅行。
动车组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中国高铁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2007年,时速达到350公里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和谐号"在京津城际铁路上亮相,成为中国高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技术突破。
中国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核心技术,使中国高铁走出了国际技术垄断的阴影。
中国高铁创新了轨道、通信、信号、调度等方面的技术,使高铁运行更加安全、稳定、高效。
中国高铁的安全性、准点性和舒适性,赢得了国内外乘客的高度赞誉。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高铁网络的不断延伸和完善,大大缩短了中国各地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高铁成为中国各省市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为人们的工作、商务、旅游等活动提供了便利。
中国高铁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高铁设备制造、铁路建设等,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经验的积累,也使得中国高铁走向了世界。
中国高铁产品出口到了多个国家,为世界各地人们的出行带去便利。
2017国考人民日报时评2016年9月汇总

人民时评:新的起点新的长征当十月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我们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67岁华诞。
此时此刻,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诉说着新中国67年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见证着一个文明古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昂扬气概。
刚刚过去的激情九月,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举办G20峰会,天宫二号飞出地球打造“太空之家”,中国高铁等189项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为共和国生日献上一份份厚重的贺礼。
正在走来的金秋十月,我们又将召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新的起点,新的长征,宣示着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未来。
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
把视野拉开,更能感知共和国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回首过去,从“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开除球籍”之危,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67年来一代代人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放眼今朝,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动,“一带一路”奏出合作共赢新乐章,我们伟大的国家,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这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站在这个新起点,我们深深知道,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站在这个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党和人民选择的道路,我们正从现代化的跟跑者跨入并跑者领跑者行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这场迈向复兴的伟大长征并未结束,接下来的路途绝不是“愉快的郊游”.经济从大到强的结构性转型,发展由量向质的根本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决胜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无不要求我们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在不忘初心中激发信仰伟力。
起飞吧!高铁——中国高铁的故事

起飞吧!高铁——中国高铁的故事近年来,中国高铁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之快,技术水平之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赞叹。
中国高铁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成就,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高铁的故事,一起感受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和魅力。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交通运输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铁路交通,加快铁路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沈阳至丹东铁路正式通车,由此开启了中国高铁建设的序幕。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高铁出现了全面的突破和快速的发展。
2007年,中国首次自主研发的动车组列车——CRH380A成功进行试跑,以时速394.3公里刷新了当时世界铁路列车的速度记录。
这标志着中国高铁速度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速度、安全性能、舒适度和环保性能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铁成为了世界上最快、最安全、最舒适的铁路系统之一,成为了中国交通运输的骄傲。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高铁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管理支持等。
各级部门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高铁建设,确保高铁建设顺利进行。
高铁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和就业,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还离不开中国高铁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
中国高铁人是一群怀揣着报国情怀的科技人员,他们不畏艰辛,攻坚克难,为中国高铁的腾飞默默付出着。
他们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具备了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中国高铁才能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加强。
中国高铁积极参与国际铁路合作,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中国高铁案例发展

中国高铁案例发展中国高铁是指中国自主研发和建设的高速铁路系统。
自2007年开始运营以来,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
中国高铁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高铁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中国高铁的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
中国高铁采用了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如动车组技术、轨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等。
其中,中国高铁的动车组技术是国际领先的,实现了列车的高速、高效、安全和舒适。
此外,中国高铁还采用了轨道线路的技术创新,如复合轨道、新型轨枕等,提高了铁路线路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二、网络建设中国高铁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网络建设。
中国高铁建设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连接了国内的大中城市,并逐步延伸到国际上。
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为旅游和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效益中国高铁的发展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铁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
高铁的运营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铁路设备制造、旅游和酒店业等。
同时,高铁的运行速度和舒适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中国高铁的发展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比于汽车和飞机,高铁的能耗更低,减少了对能源的需求。
高铁运输的大规模使用也减少了道路和空中的交通拥堵,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中国高铁还采用了一系列的绿色建设技术,如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等,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五、国际合作中国高铁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
中国高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作,包括技术引进、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等。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高铁不仅成为技术输出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影响力。
六、安全保障中国高铁的发展注重安全保障。
中国高铁采用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措施,包括列车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维护等方面。
公考-9月9日范文:热点范文-高铁飞驰,奏响时代发展的铿锵铁韵(1)

高铁飞驰,奏响时代发展的铿锵铁韵人民时评【“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一百多年前,中国“地无寸铁”;今天,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已超过3.5万公里,全球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条铁路由外国人建设;今天,中国开启了“走出去”帮助他国建设铁路的新征程。
这,是铁路的巨变,亦是中国巨变。
这篇文章围绕中国高铁展开,是非常值得积累的热点话题。
】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扮演着重要的先行官角色,(交通)高铁更是为国民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铁)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较2015年末的1.98万公里增长近1倍,稳居世界第一,“八纵八横”主骨架已搭建七成以上。
(数字例证)(综上,以“交通”引出“高铁”,并且列举了一些数字,凸显我国高铁取得的成绩。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高铁发展突飞猛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引进到输出,从追赶到领跑,从引入技术到制定中国标准,完成了整体质的飞跃。
】★与我们申论大作文相比,后面几段论证缺少相应的分论点,每一段的开头进行了分论点示范,抛砖引玉,大家也可以自己试一下。
【分论点1:立梁搭柱,铺就高铁通途大道。
】立梁搭柱,织密国民出行网。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极大地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更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来自国铁集团最新统计,全国高铁网已覆盖94.7%的100万以上人口城市,通高铁、坐高铁从夙愿逐步变成现实。
(数据展示)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八纵八横”高铁网越织越密: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驰骋白山黑水,穿梭江南水乡……(场景描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高速列车运行数量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体系最全、运营场景和管理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典型的“最”)从京沪之间上演双城记,到从赣南老区到深圳之间的从“老区”到“特区”,中国高铁也让发展红利真正地转化成民生福祉。
中国高铁发展对青少年的启示

中国高铁发展对青少年的启示
中国高铁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启示有:
1.科技改变生活:中国高铁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交通效率,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这启示青少年要关注科技的发展,将其作为一种改变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国家实力与个人福祉:中国高铁的成功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这启示青少年要认识到国家实力的提升不仅对国家有利,也能为个人带来更好的福祉。
3.创新精神:中国高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体现了创新精神。
这启示青少年要培养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中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工种之间的紧密合作。
这启示青少年要重视团队合作,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5.追求卓越:中国高铁以其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性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这启示青少年要追求卓越,努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6.开放与包容:中国高铁的成功也源于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吸收了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和设计理念。
这启示青少年
要具备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不断学习和进步。
7.责任与担当: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启示青少年要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高铁的创新与发展方案

中国高铁的创新与发展方案中国高铁的发展可谓是飞速的。
从2008年京沪高铁全线开通,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累计运输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亿人次,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都在中国。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高铁一直以来的创新和发展。
一、技术创新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轨道技术创新,包括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创新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二是列车技术创新,包括动车组技术创新和磁悬浮技术创新。
在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高铁采用的是铺设混凝土底座的U形槽轨,这种轨道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耐久性好、运营成本低。
此外,中国高铁还采用了塑料复合材料护板、高强度防护装置、高温热处理等技术,提高了铁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高铁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最近,中国高铁研发成功了一种新型的地铁车辆——德胜号。
该车辆采用了超轻量化的车体、电动化的驱动系统、永磁同步电机、隐形门等技术,在减重、降噪、节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列车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高铁的动车组技术和磁悬浮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
动车组技术是在中国高铁运营初期,由原中国南车等企业研究开发出来,采用空气悬挂、轴箱电机技术等,具有运行速度快、行驶平稳、能耗低等优势。
磁悬浮技术则是中国高铁的另一项杰出成就,目前上海磁浮列车已经载客运营十多年,已经成为了中国高铁的一张名片。
二、设施先进除了技术创新外,中国高铁在设施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一方面,中国高铁的车站设施现代化、舒适化,配套服务完善、智能化,不仅提高了旅客的旅行体验,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高铁的车站设施建设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例如,合肥南站周围的商业地产项目──兴利广场,就在车站开通后迅速崛起,成为了合肥市的“新名片”。
此外,中国高铁的设施还体现在服务素质上。
高铁工作人员的礼貌、专业性和服务态度都值得称赞。
例如,高铁列车上的服务员会根据旅客的需求,来回接送餐食、提供防疫用品、解答旅途中遇到的问题等。
简述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

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一、背景介绍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国铁路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
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我国人民的出行条件,也让我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从我国高铁技术的起步发展,到系统成熟,再到国际领先地位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解析。
二、起步阶段:引进技术我国高铁技术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技术进行吸收和学习。
当时,我国政府决定引进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高铁技术,并逐步进行消化吸收和研发创新。
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引进了TGV、ICE等型号的高铁,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铁技术体系。
三、自主创新:技术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实力的不断积累,我国高铁技术逐渐向自主创新迈进。
在这一阶段,我国陆续推出了“复兴号”等一系列高铁产品,并在动车组、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我国高铁技术的自主创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高铁的性能,还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四、国际领先:技术输出如今,我国高铁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技术输出。
我国高铁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了我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我国高铁技术先后走向世界各国,包括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出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总结与展望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输出三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更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展望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将继续朝着更高、更快、更安全、更舒适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和世界的铁路交通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典范,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铁路交通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趟时代列车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时空观念的巨变、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有一笔隐形财富,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历经二十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1560公里;金秋9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历时14年。
高铁更长了,中国更小了。
从上世纪末的六次大提速,到本世纪初的“四纵四横”路网规划亮相,再到今年的版图再扩容……中国高铁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驰骋东北雪海,穿梭江南水乡,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和谐号”正让中国越变越小,让“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
高铁更成熟了,旅客更踏实了。
从2007年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动车组下线,到2010年京沪高铁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再到今夏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实现交会……高铁走出影视作品,走下教科书,从陌生概念变为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
中国已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
一座座新城因高铁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因高铁实现弯道超车,一条条旅游线路因高铁由冷转热……就连那些曾经怀疑、嘲讽中国高铁战略的海外媒体,如今也不得不承认,“高铁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最新象征。
”“当你坐上‘面向未来’的高铁,就感觉到中国完全有理由为它而骄傲。
”
中国人当然有理由自豪。
这趟时代列车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时空观念的巨变、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有一笔隐形财富,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
我们从高铁模式中汲取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
发展中国家如何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以更短时间后来居上?从零起步是一种选择,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抢抓战略机遇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有爬得更快的优势,也有摔得更狠的风险,高铁将何去何从?大国重器的创新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打破门第之争、放弃个体利益,作为唯一买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制造与研发团队握指成拳,开放互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后发优势,真正实现了市场资源、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当中国高铁屡屡填补世界空白、刷新世界纪录之时,曾借力巨人的我们,已成为新的时代巨人,这条符合中国国情、充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又何尝不是值得分享的宝贵财富?
我们从高铁品质中重拾“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号称世界工厂,可老百姓却跑到海外背马桶盖、电饭锅,这是“中国制造”以最短时间让大众告别短缺时代,却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尴尬与苦闷。
高铁的成功恰恰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寸到寸不过问”的“差不离”文化,到精确至0.01毫米的检验标准;从“能用就行”的随意,到为了最佳车型方案设计20个列车头型、进行上百次仿真计算、760个气动力学试验的倔强……中国高铁的诞生、完善,犹如一场老工业通往精益制造的涅槃之旅,拼的就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耐性和工程师们“掘地三尺”的韧性。
而这样的转型升级,何尝不是中国制造正在谋求的重大突围?
我们从高铁出海中展示国际合作的大国胸怀。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最好的中国高铁要与世界分享。
土耳其第一条高铁、印尼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强大的设计团队、过硬的技术标准、最有性价比的高铁产品……中国高铁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还记得38年前的秋天,邓小平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时曾发出感慨,“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这个秋天,中国高铁一路高歌,唱响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