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分析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精选4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精选4篇)《工业化的起步》篇1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投影)“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这说明我国的什么落后?师: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建国初期,大力整顿国民经济,工业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
投影:中国(1952产量)印度(1950 产量)美国(1950产量)钢产量(人均)2.37公斤4公斤538.3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问:怎么办?师: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讲授新课: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师:这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那么,这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如何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投影当时竣工的一些项目图片。
投影: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师: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投影出以上内容。
中考资源网以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
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的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披新的工业基地。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1 新人教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以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本单元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的起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阶段,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习后面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三.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
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
引导学生分析一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词作《水调歌头·游泳》学生:齐读。
教师:本词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吗,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仅武汉就有三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词,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什么是工业化?学生:各抒己见。
展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2新人教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大体任务。
明白1954年发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8——22,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通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取得全然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可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伍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伍于许多进展中国家,即便与印度相较,差距也不小。
为了有打算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一五”打算,起止时刻是1953年至1957年。
本课要紧讲述了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大体任务、第一个五年打算工业交通建设要紧成绩、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发布等问题,主题是工业化的起步,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伍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学生关于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不了解,经济问题学生也不易明白得,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探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育学生的探讨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提供大量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大体任务。
第一个五年打算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要紧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发布。
进程与方式: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打算工业交通建设要紧成绩散布示用意》,说明第一个五年打算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庞大成绩,培育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试探“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育学生归纳、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熟悉到:第一个五年打算的逾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伍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发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大体形成。
【教学重点】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大体任务是集中要紧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明白1954年发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工业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三、教学难点:1. 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工业化时期的典型案例,如英国的雾都伦敦。
(2)学生分析案例中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研究性学习:调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工业化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化的问题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化带来的具体问题。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工业化的看法和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工业企业,直观感受工业化的实际运作。
2. 邀请企业家或专家讲座,分享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挑战。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王志刚学习目标: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2)“一五”计划起止时间:(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4)“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和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6)《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二、合作探究:你怎么看第一个五个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三、当堂达标:1.五一节小红家要买一部汽车。
爸爸说:“就买‘奇瑞’,它可是咱们国产的第一部汽车!”小红笑着说:“错了!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于()”A.解放战争时期B.抗美援朝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2.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建什么?能造桌子,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A.一五计划期间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4.1954年,小明的爷爷去北京参加了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投票选举了毛泽东国家主席,还举手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他参加的这次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七千人大会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6、材料分析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案标题: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 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3.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
难点: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介绍、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教学素材:包括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二、讲解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和影响(15分钟)1. 介绍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会在18世纪的英国开始?2.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社会变革?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3. 探讨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工业化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哪些行业受益最大?4. 讨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三、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0分钟)1. 介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的爆发、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等;2. 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如何从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壮大的?各个行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四、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工业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并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2: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
(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新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和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导入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结合教材中《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图表,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由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分析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
“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唯物史观
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