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资料来源:中艺网作者:胡晓明时间:2012-09-25汉语中这个叫“成全”的词语,正如其它活的语言化石一样,其中含有中国文化至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特点。
这个词语,来自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成人之美”这句儒家经典。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君子”是有很高德性的人。
这样的人,总想着别人的好,尽可能去开发、诱导、鼓励、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
这句经典,深切地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传统。
几个故事我们先来讲中国文学中几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体现了“成人之美”的深层含义,已经成了文学宝库中代代相传的成语:先秦哲学家庄子的书里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郢人,长于挥舞斧头,他可以把斧头舞成一阵风。
郢人表演的时候,有一个搭档,名字叫质。
质的鼻子上涂上薄薄的一层石膏粉,郢人一斧头舞下去,可以将石膏粉削去,而不伤到质的鼻子。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寓言。
庄子说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表彰郢人的高妙技艺,另一方面也是赞美质精妙的配合与一心一意的成全精神。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郢人的高妙技艺,是质开发诱导培育出来的。
后来质死了,郢人就再也不能舞斧头了。
后人将质作为最好的朋友的代名。
宋诗人王安石诗:“便恐世间无妙质,笔端从此罢挥斤”,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美妙的“质”来成全,再美好精彩的创造也会绝迹于世间的。
这就是“郢人运斤”的成语故事。
讲到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朋友,是管仲与鲍叔牙,在汉语中,称最好的朋友为“管鲍之交”。
管仲是政治奇才,但是如果没有鲍叔牙的推荐,他很可能早就被无情地埋没了。
因为他的才能与智能,一直是潜藏的,不仅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且还显得很无能的样子。
只有鲍叔牙知道他欣赏他。
如果不是鲍叔牙的成人之美,一心想着朋友的好,管仲早就被世人抛弃。
鲍叔牙之所以能够不抛弃管仲,他知道他的朋友是一块真正的玉,一心努力要帮他完成这块美玉。
所以,鲍叔牙不仅帮助了管仲,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道义:朋友之道的美好与高贵。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孔子着力推崇的人格典型。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告诫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这虽是对子夏一人的叮嘱,却体现了孔子创教立派的宗旨和人格期许。
作为有才德的人格概念,孔子给君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另见《荀子•哀公》)这一定义虽内涵丰富,但略嫌抽象。
因此,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通常采取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方式,来说明其具体认知,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等等。
通过这些对举,在学识境界、品质操守、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等方面,具体地描绘出君子的人格气象。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解读,也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从而为我们克服这些弱点,以及有效地予以识别和防范,提供了指导。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是义行和善举,可归入“仁”的范畴。
比孔子小500多岁的耶稣亦曾说过:我来,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成全。
两相比较,可谓圣人所见略同。
孔子的洞见,更在于后面的一句“小人反是”。
他提示我们:成仁向善之心不仅并非人人具有,还有人抱定相反的方向。
这一判断虽读之令人悚然,却能够使我们多一份警惕和戒惧。
不成人之美,倘无破坏的手段,叫冷漠。
冷漠虽缺乏美感,但与破坏相比,还算不上恶。
人有满足个人利益的欲望,也有争胜求荣的追求,故在别人有好事时冷眼旁观,生出几分妒意,也是一种常态。
但倘若使用了破坏的手段,哪怕是暗中的小动作,就走上了堕落。
堕落的极致,便是“成人之恶”。
促成别人的坏事,就是在别人有恶行或错误选择时,以曲意逢迎的手段助其达成,如将挥霍说成大方,将吝啬说成节俭,将懦弱说成谦和,将鲁莽说成勇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例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例子
在古代中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一种道德观念,强调个人应该展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而不陷入低俗、邪恶的世界。
以下是一个例子,展示了君子成人之美和避免成人之恶的行为。
在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并非一位国君,而是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被称为典范的君子。
孔子是一位非常有教养和有道德操守的人。
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各种美酒佳肴摆满了桌子。
然而,孔子却拒绝了酒肉的邀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当时,喝酒被视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而拒绝喝酒被视为不礼貌和鄙视他人。
然而,孔子坚信,过度饮酒和沉迷于享乐世界是低贱和恶劣的表现。
他相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并遵守道德准则。
通过拒绝参与这种低俗的活动,孔子向人们展示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对道德的执着。
他的行为鼓励了其他人也追随他的榜样,成为有品德的人。
孔子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在后来的几百年里,他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这个例子展示了君子成人之美的精髓,即代表高尚品质并且对低俗和恶劣行为保持远离。
这种态度通过成为伟大的榜样和教育他人来推动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例子中获得启示。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展示君子成人之美。
尽管社会价值观在不断变化,但坚守高尚行为和远离恶劣行为的原则永远不会过时。
【观史明智】苏秦玉成张仪 君子成人之美

【观史明智】苏秦玉成张仪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篇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对大家不会陌生吧。
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愿望,在精神日益发展的今天。
成人之美的事,到处都有,比如,主动为同事顶班,使其安心会新的女友,想法说法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早日榜上有名,主动解囊相助经济拮据的朋友,使面朝后顾之忧等等,给以大力帮主,使之成功事就。
比如,对别人的违法行为,你明明知道却不去干涉,甚至还给予隐瞒,他们当然会高兴,这是纵容犯罪,是成人之恶,完善发展,也是一种成人之美。
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学问都不错。
苏秦首先功名成就,当上了赵国宰相,实际上还左右着六个盟国,而张仪依然落魄。
当他来投靠苏秦时,苏秦让他做在堂下,赐给他仆人吃的食物,而且数次责备他说,以你的才能,让自己困窘受辱到这部田地,真是出乎我意外,我难道不能在赵王面前说话让你富贵吗,可你不堪造就,赵王不能收留你。
张仪大失所望,愤然而去。
苏秦暗中派人加以照料,补给张仪所需,直到张仪发愤自立,当上秦国宰相,照料人离开他回赵国,张仪才明白苏秦用意,从而感激不尽,可见苏秦不让张仪依赖自己,是为了不埋没他的才能,是一种用心良苦成全能这方法。
正如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所说,要看人施法,才能普渡众生,超脱成佛。
比如说,依赖性太强的人,不利于自己成才,沉默寡言的人,就引导他交往,多提供发言机会,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供了典型的先例。
有一次,仲由和冉求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他分别问一件果断的行动,孔子对两人作出不同答复。
孔子解释说,因为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要雷厉风行,说了就干,仲由好胜,胆大有余,细心不足。
所以我劝阻他三思而行,不能一听风就是雨。
孔子采取灵活的对策,使人走向完善和成熟。
是对他提出的成人之美补充说明或具体实行。
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即将开班承办单位: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自本句的成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自本句的成语
首先,一个君子必须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
该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在人们心目
中获得尊重和赞誉。
一个君子必须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使自己
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其次,一个君子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心怀恶意的人。
他应该以
公益为己任,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一个君子应该懂得感恩之道,知道感恩众人的帮助和
关爱。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和善,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再次,一个君子必须保持谦虚、宽容和正直的品质。
他应该不骄不躁,不欺诈不虚伪,待
人和善,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一个君子不应该心存恶念,利己主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而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最后,一个君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
他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争做一个
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充满
正能量的人,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誉。
总而言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保持谦虚、宽容和正直的品质,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牢记这句话,
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翻译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翻译
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出处:《论
语·颜渊》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
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这是君子之所为。
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
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论语》牵涉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就是儒学
最主要的经典。
在抒发上,《论语》语言提炼而形象生动,就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选
曲上,《论语》没严苛的编撰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并无紧密
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存有重复章节发生。
君子成人之美的意思

君子成人之美的意思一、面向儿童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叫“君子成人之美”。
你们知道吗?这就好像咱们在幼儿园里,小明很想要那个红色的小皮球,可是小红也想要。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红,把小皮球让给小明,让他开开心心地玩,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比如说,小花画了一幅很漂亮的画,但是她不敢拿给老师看。
这时候,你鼓励她,陪着她一起去交给老师,这也是“君子成人之美”哟。
再比如,小伟不会跳绳,很着急。
你耐心地教他,等他学会了,跳得特别好,你是不是也会很开心?这就是在帮助别人实现美好,是很棒的行为呢!小朋友们,咱们都要做能“成人之美”的小君子哟!二、面向青少年同学们,咱们常常听到“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那它到底是啥意思呢?其实啊,这就好比你有个好朋友,特别想去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可他特别紧张,怕唱不好。
这时候,你给他加油打气,陪他一起练习,让他有勇气站在舞台上,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或者说,你的同桌一直梦想能在数学考试中拿高分,但是有些难题不会做。
你主动给他讲解,帮他理清思路,他真的考得很棒,你是不是也会为他高兴?这就是在成就别人的美好呀!就像咱们班组织活动,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准备道具,大家齐心协力,让活动顺利又精彩,这也是“君子成人之美”。
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多去“成人之美”,这样咱们的校园生活会更加温暖和美好!三、面向成年人朋友们,咱们都听过“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它。
比如说,你在公司里,同事为了一个项目忙得焦头烂额,你主动帮他分担一些工作,让他能按时完成任务,这就是“成人之美”。
再比如,你的朋友一直想创业,但是资金不够。
你借给他一部分钱,支持他去实现梦想,这也是一种“成人之美”。
还有啊,邻居家的孩子想学钢琴,但是家里条件不允许。
你把自己闲置的钢琴借给他们用,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音乐,这同样是在“成人之美”。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我们能够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美好愿望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满足。
君子成人之美例子(一)

君子成人之美例子(一)君子成人之美以德为本•君子不求名利,追求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们以德为本,以德立身,更重视自己的内在品质。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和美德,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忠诚正直•君子具备忠诚正直的品质,对于朋友、家人和国家都是真诚承诺和奉献。
他们坚守原则,不容忍欺骗和背叛的行为。
•君子的正直行为和高尚品质也是他们吸引他人信任并影响他人的重要特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成人之美还体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责任上。
他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体思想,力求成为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君子为人父子之义和夫妻之道,以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基础,努力传承优秀的家族价值观念。
•君子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尽职尽责。
他们关注民生,支持公益事业,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问修养•君子重视学问修养,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们认为人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以增长见识、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君子阅读经典著作,吸取智慧的养分。
他们热衷于自我提升,不断追求学术、艺术和文化的进步。
和谐待人•君子懂得与人为善,待人谦和。
他们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尊严。
•君子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并且乐于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君子成人之美的体现。
君子不仅追求自身的修养和完善,还将其应用于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正面的影响。
他们以德为本,注重忠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问修养和和谐待人等方面的品质。
君子成人之美的重要性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尊重他人•君子成人之美还表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礼仪。
他们不仅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君子懂得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不轻易嘲笑或歧视他人。
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始终保持礼貌和谦虚,不妄自尊大或傲慢自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资料来源:中艺网作者:胡晓明时间:2012-09-25
汉语中这个叫“成全”的词语,正如其它活的语言化石一样,其中含有中国文化至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特点。
这个词语,来自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成人之美”这句儒家经典。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君子”是有很高德性的人。
这样的人,总想着别人的好,尽可能去开发、诱导、鼓励、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
这句经典,深切地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传统。
几个故事
我们先来讲中国文学中几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体现了“成人之美”的深层含义,已经成了文学宝库中代代相传的成语:先秦哲学家庄子的书里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郢人,长于挥舞斧头,他可以把斧头舞成一阵风。
郢人表演的时候,有一个搭档,名字叫质。
质的鼻子上涂上薄薄的一层石膏粉,郢人一斧头舞下去,可以将石膏粉削去,而不伤到质的鼻子。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寓言。
庄子说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表彰郢人的高妙技艺,另一方面也是赞美质精妙的配合与一心一意的成全精神。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郢人的高妙技艺,是质开发诱导培育出来的。
后来质死了,郢人就再也不能舞斧头了。
后人将质作为最好的朋友的代名。
宋诗人王安石诗:“便恐世间无妙质,笔端从此罢挥斤”,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美妙的“质”来成全,再美好精彩的创造也会绝迹于世间的。
这就是“郢人运斤”的成语故事。
讲到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朋友,是管仲与鲍叔牙,在汉语中,称最好的朋友为“管鲍之交”。
管仲是政治奇才,但是如果没有鲍叔牙的推荐,他很可能早就被无情地埋没了。
因为他的才能与智能,一直是潜藏的,不仅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且还显得很无能的样子。
只有鲍叔牙知道他欣赏他。
如果不是鲍叔牙的成人之美,一心想着朋友的好,管仲早就被世人抛弃。
鲍叔牙之所以能够不抛弃管仲,他知道他的朋友是一块真正的玉,一心努力要帮他完成这块美玉。
所以,鲍叔牙不仅帮助了管仲,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道义:朋友之道的美好与高贵。
中国古代的戏曲,极富于中国文化的人伦精神。
其中重要的戏剧人物,都能懂得“成人之美”的古训。
《霸王别姬》是一出有名的京剧。
四面楚歌的时候,虞姬为什么还有心思为霸王舞剑呢?这是一个谜。
虞姬舞剑,非常含蓄,非常美,有一种中国式的悲剧精神,她最后的拔剑自刎身亡,不仅是免得自己成为霸王的累赘,而且也是完成一种生命非常之美,因为楚霸王的生命是一种非常之美,她爱其所爱,拼将自己的生命,化而为最后的流星闪过夜空,这里有一种中国人蕴涵深情厚意的极致的表现,是一种高调的成人之美。
嫦娥为什么要奔月?这也是中国文学与戏曲的一个美妙的谜。
她哪里是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厌倦了人间的生活,想飞到月球上去?中国的神话,是非常人间性的。
在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的演出本里,嫦娥之所以要奔月,乃是为了成全她的英雄夫君后羿,是为了代替后羿接受玉皇大帝的惩罚。
所以她代替夫君饮下了飞往月宫的毒药,甘愿忍受旷古的寂寞与无边的寒冷,以成全夫君为造福于人间的美好生命。
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牺牲,这是高调的成人之美。
但是嫦娥与虞姬,又有一点平常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她们只是妇道人家,只晓得对她们身边的人好,但是她们的成全,不期然地,也成了一种烈士与宗教家之外的神圣与美。
千年流传的神话故事背后,是中国文化中从圣哲到普通人都可能具有的“成人之美”的平常心。
“成人之美”的思想含义
简单说说这个词语的思想含义。
首先,“成人之美”虽然具有神圣性,但不是强烈的牺牲、激烈的殉难,而更多具有日常性。
即日常人生的处世哲学与伦常德性。
《大戴礼记》说:“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
”文艺作品中所渲染的牺牲精神,只是为了达到感染力所需要的一种强调的表达而已,不必做刻舟求剑的理解。
尤其可注意的是,在儒家论人与人关系中,有三种正面表达。
一是底线的、消极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高调的、积极的,即“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前者是向内克制自己的,后者则是向外拯救世界的,但是还有第三种,即内在(修身)又外在(达人),即人即己,既积极向上,又并不夸张自我、强调牺牲。
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如果没有第三种关系,儒家就缺少了比较自然平实的一环,可能变得比较忽冷忽热,一会儿过于浪漫主义,一会儿过于拘谨被动。
第二,从上述文学故事中可见,人与人之间,有深刻的相知。
“成人之美”的一大前提,是生命情调的认同、理解与知赏。
生命情调的认知,造成了心灵相通的欢契与灵魂的相互成全。
中国文化创造,不贵相异,而贵相通。
如何求得相通?文化即在其中产生极大的作用。
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灵相通,进而求得生命相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所以,中国的文学,通于中国的心灵哲学。
第三,进而言之,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灵相通,与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即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嵇康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天性”是中国文化一个极美的词语,是天地宇宙赋
予人的美好的个性。
通往人的存在的神圣性。
曾国藩也在他的日记里说过:“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
”这是来自一种有关人性的古老信仰的实践德性。
顺此美好的天性,成全之、造就之,不是埋没、忽视,更不是妨害、扼杀之。
第四,再进而言之,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灵相通,与儒家对社会的看法有关。
因而,“成人之美”
是基于一种“报”与“保”的儒家社会哲学。
它与儒家的另一基本信条“与人为善”相联系,是一种正面、肯定的、阳光的看社会的方式。
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正面肯定人与人之间相处,需具有发自内心的好意。
第五,成人之美,也是君子自己完成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君子完成自己有两种方式,一是修身治心,即“成己”;一是推己及人,即“成物”。
君子所“成”的别人之美好,其实也是他自己的美好。
不仅是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灵相通,而且是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灵相融。
“充其忠爱之心于人之美,其乐之如在己也。
”质的配合,实现了唯一的心灵默契。
鲍叔牙之成全,也补偿了自己想成为伟大政治家的夙愿。
虞姬的舞剑自刎而死,增色了她与楚王共同生命之壮美;嫦娥的奔月,也完成了她关爱人间的崇高品质。
在这里,生命的美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在现代社会,“成人之美”作为一种古代的处世哲学,有其理论的混沌,不可缺少分析的态度。
譬如,如果进入社会政治实践的领域,也会产生一种所谓“错置性谬误”。
有两个通常的谬误。
第一,在经典的古代解释传统中,“成”也被解释成“称”(评论、宣扬)。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是。
”如果理解成,君子只称别人的好处,小人只称别人的不好。
那就可以变成讳疾忌医,只听好的一面之辞。
如果这番话用来批评现代社会的媒体工作者,那就可能成为了“错置性谬误”——把用于私德领域的原则,放在了公德的领域。
现代社会里,凡是公共的事情,当然要有人出头来分黑白、多臧否,遇事激扬一番的。
第二,不同价值冲突的人群间,可不可以也“成人之美”呢?其实,成人之美是有点自私的。
自私是说,所成之美,也是我的好,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如果没有我的好在其中得到印证、认同,就不一定能成全。
因而在价值冲突的人群间相处,儒家一个更重要的主张是“和而不同”。
我们不必无限夸大“成人之美”的优越性。
成人之美更多的主要是小社群相处之道,但是,依儒家之道,小社群处好的,大社群也是可以处好的。
大社群相处的原则,也蕴涵在小社群之中。
“成人之美”强调的是这个“美”,即“生命的相通”。
最后再讲一个古代故事来结束这篇讲演:一天夜里,嵇康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弹琴。
琴音雅逸,有个声音在空中叫好。
嵇康抚琴而问:“请问你是何人?为什么不出来呀?”那个声音回答:“我听见你弹琴,音曲和美。
可惜我的形体残毁,不宜与先生相见。
”嵇康又抚琴击节,问:“夜色已深,为何不快点出来见面?区区形骸之间,又何必计较呢?”那个声音于是出来,只见一个人,自己提着自己的头说:“听你弹琴,开心得很,好像又活转来了。
”他与嵇康一起讨论音乐的美妙,最终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教给了嵇康。
天有点蒙蒙亮时,嵇康与无头人,一路谈论着音乐,消失于晨光熹微的旷野之中。
那个听音乐的人,是个野鬼。
嵇康与他,隔着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是他们却相会、相知,灵
魂相遇于超越的生命境地。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一个伟大的寓言:虽然是异类,然而都有平等、美好的心。
嵇康成全了无头人的心,无头人也成全了嵇康的心。
在心的相通上,完全不同的人,可以相遇于遥远的天边。
编辑: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