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品性

合集下载

对于君子不器的理解

对于君子不器的理解

对于君子不器的理解
君子不器,是指人的品德高尚,而不是以物质作为评价标准。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具备着高尚的品格和正直的品性,而不是物质上的财富或力量。

君子不器的理解包含着很深的思想。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无法用物质来比较和衡量的。

因为物质是有限的,而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只考虑物质,就会失去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他永恒的财富,它们远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君子是用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和价值的。

他们注重道德和人格的修养,具备着高尚的情操和人文素养。

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的美而不是外在的虚荣。

他们不以物质的丰富和贫乏来评价一个人,而是看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君子不器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适用。

在当今社会中,物质分配不平等、道德缺失等问题愈发突出,人们对于“君子不器”的理念更加需要加以重视。

只有通过道德的提高,才能真正提升人类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从君子不器的理念中吸取启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美德,重视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高尚的人,也才能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 1 -。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君子应具备的品格是人们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要求,是对于一个人品行的综合评价。

君子在古代是指有高尚品德的人,而在现代,君子的概念已经超越了性别和社会地位的限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那么,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呢?君子应具备仁德之心。

仁德是君子品格的核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君子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乐于助人,宽容待人。

他们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以善意和宽容面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仁爱之心去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君子应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君子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君子品格的重要体现。

君子应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他们讲信用,不轻易食言,以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

君子注重信用的建立和维护,懂得诚信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个人形象。

第三,君子应具备谦逊谨慎的态度。

谦逊谨慎是君子应具备的必要品质。

君子谦逊,不自满,不炫耀,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他们具有自省的能力,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君子谨慎,慎重选择言行,不冲动,不轻易下结论,善于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四,君子应具备勇于担当的品格。

君子应具备勇气和责任感,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承担责任。

他们不逃避困难,勇往直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君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能够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五,君子应具备学习进取的品质。

君子应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他们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君子明白知识是无穷的,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君子应具备正直坦荡的品性。

君子具有正直的品性,他们坚守道义,不为私利所动,不做卑鄙小人。

君子正直,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他们坚守原则,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摇,保持良好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有仁德之心、诚实守信、谦逊谨慎、勇于担当、学习进取和正直坦荡。

资治通鉴用人五条标准

资治通鉴用人五条标准

资治通鉴用人五条标准
《资治通鉴》中提到的用人五条标准如下:
1. 圣人:才德兼备,但圣人可遇不可求。

2. 君子:德胜于才,一个人的品性最重要,品性好,虽然能力不足,但可以培养、可以提升。

3. 愚人:无才无德,虽然这类人不会做出太大的成绩,但也不会做太大的坏事,因为即使想干他也没这能力。

4. 小人:有才无德,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要用这类人。

因为“小人”做恶,做任何事情都只会想到自己,所有的能力都用在做坏事上。

如果“小人”有才,那这些才越多,能力越强,做的坏事会越多,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5.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因为君子挟才为善,小人挟才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

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

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众所周知,“君子”这一概念在儒家文化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儒家子弟修学的目标就是成为“君子”,即成就“君子”一样的品格。

因此,在儒家文化当中,“君子”二字不仅是修学的目标,而且也代表一个人的成就,无论是学识还是修养,都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度。

那么,何为“君子”呢?关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为政》讲道“君子不器”。

什么意思?什么是“君子不器”?其实“不器”讲的“君子”所处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君子”的特性。

我们先看这个“器”字。

所谓“器”,指的是有形的东西,即相,如《周易》中就曾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另外,“器”还指一个人的品性之意,如《道德经》中就有“大器晚成”这样的说法。

当然,这个“器”字,也有指容器之意,泛指其功能或功用,即有用之意,而“有用”也就意味着“有限”之用。

因此,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包含有以下三个内容,即:一、君子不应该光有其表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光只是外表像“君子”而已,即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徒有其表,而是应该从内至外,都有君子的品质。

甚至可以说,君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而一个人若是想成为君子,就必须从内至外地纠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使其达到“君子”的要求或者状态。

因此,君子绝不是徒有其表,而不讲究内在的修养。

二、君子不应该顽固不化在许多人的眼里,君子就应该行得端,站得正,有一股浩然正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君子就一定顽固不化或者因陈守旧,而是应该懂得变通,懂得取舍。

否则,一切都因循守旧,当然无法适应外在的变化,到处碰壁了。

所以,若是有人认为君子就是死板或者守旧,那一定是对于“君子”的误解,因为死板或守旧绝不是孔子所讲的“君子”。

三、君子不应该局限于“有用”这一层面我们知道,凡是有用的东西,都会有局限,如一个碗,最多只能装满,而不能装超过其体积的范围,又如一把椅子,只能用椅子的功能,而不能把椅子当桌子用。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

体悟“上善若水”传达出的君子的德性【概述】“上善若水”这个成语牵出了“水”这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体,在一些思想家眼里就成了有哲学内涵的关于君子德性的载体。

从“水代表最高的善”折射出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君子的话那就必须要具备的德性是:善性、以柔克刚、能屈能伸、宽容。

【关键词】上善若水、君子、德性“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一书中,这个成语被清华大学引用成为了学校的校训,这个成语也被一些人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他们的办公室或者他们的家里,成为这些人的至理名言,用这个成语来鞭策自己。

这四个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在我看来这是在规范人的“德性”的,告诫人要做一个谦谦君子必须要养成的德性品质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和空气、阳光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那么就是这个我们经常用的这一物质内容为什么有那么深奥的哲学内涵呢?为什么可以成为人们的“指路灯”呢?那么“水”的德性到底是什么呢?第一,君子的德性要像水一样是反映出“善”。

在老子认为水代表最高的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就说到了: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从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

我们举个“孔子观水”例子吧。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站在河边静静地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河水,沉思良久而不肯离去,学生子贡见了不解地问他:“我看先生您一见到大江大河就要前去观赏,这水有什么好看的呢?”孔子答到:“我之所以喜欢观赏大江大河的流水,是因为水川流不息地流遍它所能够经过的地方,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从来不以为自己对这些生命的成长有什么恩德,这就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蜿蜒曲折都一定能够按照自己已经选择的路径去走,这就像是义。

水势盛大好像永远没有穷竭之时,这又像是道啊。

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里也毫无惧色,这如同勇。

它能够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关于《论语》,其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出来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一).人格道德性人格与身份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

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

人格与财富一般认为儒家是不屑于谈论个人利益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也。

但是,儒者也是人,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生存。

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

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就是说人人都期望富贵,但是用不正义的方式得到富贵,不会长久;人人都厌恶贫贱,但是如果想用不正义的方式摆脱贫贱,贫贱不会离开。

贫富观: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穷和富贵是孪生兄弟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

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贫穷和富贵的人生阶段。

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两者的心态。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贫穷的时候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怨天尤人;富裕的时候要知礼,不要傲慢狂妄。

慈善:周急不继富。

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慈善成为了一种时尚。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一个叫“子华”的学生出使齐国。

子华的朋友"冉有"就请示孔子给子华的母亲大笔接济。

孔子同意接济,但是不同意给很多。

因为子华在齐国”乘肥马,衣轻裘”,何况“君子周急不继富。

"就是说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那些已经比较富裕的人。

儒家的君子之道

儒家的君子之道

儒家的君子之道儒家的君子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之道要求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并以谦逊、宽容、忍让、勇敢等品德为基础,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行。

本文将从君子之道的内涵和实践等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

一、君子之道的内涵儒家的君子之道包含了宽宏大量、仁爱礼义等多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以仁为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君子之道的核心。

君子要以仁为本,用仁心对待他人,包容一切,以仁爱之心待人。

其次是尊重礼仪。

在儒家看来,礼仪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的表达,君子要尊重礼仪,遵循礼仪规范,以礼待人。

再次是持之以恒的修德。

儒家认为,修养自身的品德和修为是君子之道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君子之道的实践1. 修身:君子之道的第一步是修身,儒家倡导内在修养,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方式来提升个人的修为。

君子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缺点,塑造良好的品性。

2. 齐家:君子还要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睦。

齐家是指要关心家庭的幸福和和谐,尊重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承担家庭责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3. 治国:君子之道还要求君子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治理。

要有担当和责任感,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4. 平天下:君子还要关心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要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社会各种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现实意义儒家的君子之道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行动准则。

在现实社会中,贯彻君子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君子之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每个人都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准则,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君子之道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当每个人都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四、君子之道与当下社会当前社会,崇尚个人利益,缺乏公共责任感;缺乏诚信,道德风气败坏;鲜有人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公共事务等。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张晓君(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52)摘要:《论语》中有诸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将它们概括总结阐述释义,有利于人们抑恶扬善,提高修养,启发心智,完善人格。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总有君子与小人。

君子光明磊落,正直无私,集中了才识渊博、胸怀宽广、不计得失等等优点,是完美人格的体现。

小人是心理上不成熟、人格上不健全的人,集中了患得患失、蝇营狗苟、拉帮结派的缺点,是人格不健全的典型代表。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分析君子与小人,能给人们很多启发,对塑造健康人格很有意义。

一、君子与小人在外表与行为上的区别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学识丰富,胸怀宽广,内心充满力量,既不会受外界名利的撩拨,又能够把控内在的欲望,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所以能够内心平静坦然,不会焦虑急躁,表现出稳重威严,气定神闲。

小人则不然。

小人心胸狭隘,气量短浅,表现出来就是时时处处察言观色、处心积虑。

对上阿谀奉承,极尽谄媚,对下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以求得心理平衡。

人前人后二副面孔,经常具有双重人格,内心总在盘算,患得患失,不能安宁,表现出一幅惶恐不安、愁眉苦脸的样子。

君子与小人就有这样的差距。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

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悦也。

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兴却很难。

讨好不当,他是不会高兴的;他用人时,总能量才而用,人尽其才。

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很容易。

讨好不当,他也高兴;他用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君子宽容大度,所以容易相处。

但是因为君子对人对己都是严格要求,所以得到他的欢心并不容易。

在君子面前谄媚、拍马屁,就搞错对象了,君子不吃这一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人格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以求学问道为上,学有所成,自然能获得禄食,衣食无忧。

但学习过程中应安于贫困。


论语之《君子之道》---君子的标准
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

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

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
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

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

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