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药的日常应用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预防保健:中药常被用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调节身体功能。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体力疲劳、提高抵抗力和增强健康。
2.疾病治疗:中药在某些疾病治疗中被用作辅助疗法。
例如,黄连、连翘等中药被用于治疗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黄连含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
3.慢性病管理:中药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中也发挥作用。
例如,中药可以用于改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4.外用治疗:许多中药制剂可以外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如湿疹、疮疖等。
例如,板蓝根、蒲公英等中药可以制成药膏或药水用于局部患处。
5.中药饮品:中药还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饮品的制作中,如绿豆汤、菊花茶等。
这些中药饮品常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消肿等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药有广泛的应用,但对于某些严重疾病和急性疾病,还是应该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此外,购买和使用中药时,应选用合法渠道的正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使用。
中医在生活中的例子

中医在生活中的例子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
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中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中医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子一: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它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长期面对高压工作带来的焦虑和睡眠问题,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镇静安神的穴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缓解焦虑情绪。
例子二:中草药治疗中草药作为中医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中。
以感冒为例,中草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情和季节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配。
例如,在冬季感冒流行时,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体寒的症状,选择温阳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正气的恢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例子三: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举个例子,对于容易腹泻的人来说,中医会建议他们多吃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米粥、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腹泻症状。
例子四: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通过良好的心态来增强体质。
同时,中医还强调合理的运动,适当的按摩和精神调养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结:以上只是几个关于中医在生活中的例子,展示了中医的广泛应用。
中医旨在以整体观念来维护人体健康,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它的疗效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的了解和研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药养生在生活中很实用

中药养生在生活中很实用中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人们不断的尝试以及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中药在食用、药用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十分广泛。
如我国的端午节,长期以来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节日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
而菖蒲、艾草等都具有驱蚊草的作用,而雄黄酒具有杀虫、解毒以及治疗蛇虫咬伤的作用,这样的习俗到现在依然被广泛沿用,端午节便蕴含了我国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经验,也能够充分反映出古代中药养生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秋冬进补,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冬虫夏草、人参和鹿茸等珍贵的补品,中药养生在生活中是很实用的,药茶、食疗等也经常会用到百合、枸杞、陈皮、大枣等比较常见的中药,只要使用得当,便能够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1.百合百合也被称之为百合蒜,其具有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也是比较常用的中医药材,中医方面认为,百合味甘微寒,可起到止咳化痰、润肺补虚的作用,也是治疗肺痨咯血的主要药材,但是风寒咳嗽患者应当禁服,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配制成为药膳,效果显著。
1.酸枣仁酸枣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酸枣核,其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之功效,特别适用于心肝血虚的人群,但是如果有邪郁火以及滑泻症的人群应当谨慎服用。
因生酸枣仁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需要将酸枣仁清炒后使用,但应注意在炒制过程中,要控制火候,不能炒焦,避免其失去安神之功效。
现代研究充分表明,该药物当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对人体也有着一定的好处,长期坚持服用,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的功效,可将其煮汤或者煮粥食用。
1.麦冬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该品甘寒质润,中医方面认为,麦冬具备一定的滋养作用,可治疗燥热咳嗽、肺阴不足、口渴舌干、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并且还可治疗小儿夏季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的人群均应忌服。
1.枸杞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养生意识不断提高,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越来越注重养生,保温杯泡枸杞也成为了一种现象。
中医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医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产生很多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1. 健康保健:中医药注重维护人体的平衡和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按摩、穴位按压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
2. 草药食疗: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症状来推荐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如枸杞、黄芪、生姜等,可以搭配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
3. 保健理疗:中医药的某些理疗方法,如针灸、拔罐、艾灸等,在舒缓身体不适、疼痛或疲劳时有一定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身体不适和促进血液循环。
4. 心理健康:中医药注重身心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保持适度的休息等方式来达到调整情绪、缓解压力的效果。
中医药强调身心的和谐,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心理健康。
总体而言,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和保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促进健康、调理身心、预防疾病的作用。
然而,对于严重疾病还是需要寻求现代医学的专业帮助。
药食同源中药材应用指南

药食同源中药材应用指南药食同源中药材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不仅因为其药用价值,更因为其具有的食用特性。
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南。
1. 枸杞枸杞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抗衰老等功效。
枸杞可以用来泡茶、熬粥、炖汤等,能够有效调节身体的气血平衡,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在炖猪肉或鸡汤时,加入适量的枸杞,不仅增加了食材的营养,还能提升整个菜品的口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2. 蜂蜜蜂蜜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也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材料。
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养颜美容等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蜂蜜可以用来代替糖,制作各种甜点、饮料,也可以用来泡蜂蜜水、蜂蜜茶等。
此外,蜂蜜还可以用来外敷,具有祛痘、去疤、美白等效果,深受女性朋友的青睐。
3. 枸橼枸橼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健胃消食、理气化痰、开胃增食等功效。
枸橼可以用来制作果酱、果汁、果醋等,不仅味道酸甜可口,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高温天气时,喝一杯枸橼饮料能够有效缓解口干舌燥、疲劳无力的症状,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4. 黑枸杞黑枸杞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抗衰老、明目等功效。
黑枸杞在炖鸡汤、红烧肉、煲汤等菜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黑枸杞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口感Q弹,营养丰富,是一种理想的滋补食材。
在秋冬季节,适量食用黑枸杞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对预防感冒、老年眼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5. 枸苓枸苓具有利尿、清热解毒、健脾胃等功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枸苓可以用来制作清热利尿汤、蘑菇炖鸡汤等菜品,味道清爽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枸苓还可以用来泡茶、煲汤,能够有效排除体内湿气,预防水肿、便秘等症状。
在夏季高温潮湿的天气里,适量食用枸苓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湿气,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总结:药食同源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中,中药在药用、食用、保健中的应用就很广泛,只是现在人们不够注意到而已;例如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中的中草药菖蒲、蒿草、有驱蚊草的作用,雄黄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传说可防蛇虫蚁咬伤;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沿用;或以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这是古代的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典例之一;其实上述的许多中药仍然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艾草;现在人们用得大多是艾条;有关节四肢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等症状的,可对相关部位进行熏灸,这被称为艾灸;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例如在热播的裸婚时代里面的男主角刘易阳的父亲刘明有腰腿酸疼,刘明经常拿艾条熏烤腿部;艾灸能使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14仍记得小时候每过端午节,家里的长辈都用艾草沾上雄黄酒涂抹我们的手脚,家里的长辈说能避邪;其实从科学上说,雄黄是剧毒,极少用于内服,倒是用来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现在还沿用;还有一年一度的腊八,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传说腊八粥来自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节传入后,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金庸所着侠客行里,就出现了侠客岛每十年邀请天下侠客喝腊八粥的场景;最早的腊八粥是由红小豆煮的,后来演变得逐渐丰富起来;据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国人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腊八粥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的描述: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其实不止有腊八粥,所有的粥都有所裨益;对于不同的人,煮成不同种类的腊八粥更是有不同的养生调理功效;其中的中药成分:例如白萝卜、芹菜对高血压的人裨益;桂圆,酸枣仁补气血,对失眠体虚者裨益;大枣益气、补血、养胃,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的作用;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有良效;诸如此类,因征下不同分量的料,养生效果很好;中成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家里也经常会预备有一些;例如很多人都准备有得维C银翘片,轻度的咳嗽发热,喉咙疼痛的时候自己服用几次基本就好了;还有健胃消食片,消化不好厌食的时候服用几次通常效果都很好;这是很常见的中成药;但是很多中药都不能乱用滥用的,像健胃消食片不能跟生冷辛辣食物一起食用;特别是很多药品对老年人、孕妇、儿童都有限制的,所以食用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说明书;六味地黄丸就是很好的例子;六味地黄丸说明书上如此描述:注意事项1. 忌不易消化食物;2. 病人不宜服用;3. 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指导下服用;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 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慎用;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摘自:六味地黄丸使用说明书说明书中写得很清楚,什么人群不能使用,要是违例使用可能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还有,六味地黄丸主要用来治疗肾阴虚而阳盛的人,对肾阳虚的人并不适用;肾阳虚临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凉,食欲不振,汗冷或房事不力、阳痿不育,宫寒不孕,病人感觉腰膝酸冷、怕凉;如果不对症用药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使病情加重;很多人对中药有这样的误解:中药是纯天然的,没任何的毒副作用;基于这种思想,很多想养生的人盲目地进补各种“补药”;但是事实上,很多中药的副作用并不比西药的少;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使是补药,使用的话也会适得其反;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中医讲究身体的机能平衡,而吃药治病便是用药物来把原本不平衡的地方调至正常;不足的地方要补,亢盛的地方却要抑制;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对于中药进补,要注意一下几点:1、要注意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忌过于油腻;2、药补不如食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自己的饮食调理好;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用食疗进补;3、要注意药补、食补、动补三结合,忌单纯进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4、补品并非越贵越好,关键在于对症进补;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冬季进补切忌一味偏补,而应注意兼顾气血阴阳,防止过偏而引发其他疾病;5、冬季流感咳嗽时不益进补,否则后患无穷;一般来说,在进补过程中,如患感冒发热、急性肠炎等症,须暂停服,待痊愈后再服用;摘自百度“养生吧”记得现在湖南卫视有一个关于养生的节目,好像是“百科全说”,节目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觉得上面说的很有道理的;上周四晚上我稍微看到了一下,节目里的老中医说,养生的运动比药物要好得多;就是说,药物不是万能,终究比不上最天然的“运动”;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诸如“肤阴洁,百草油,万金油”等外用的中成药;肤阴洁看外观像是化学品,其实它确实是纯中药制剂;也许你会认为外用的中药会不会就是完全安全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呢其实像这类的中药副作用确实非常小,小到有时候你都没注意到;但是副作用小不等于没有;这类药物大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皮肤太过于稚嫩的,譬如婴儿,使用的时候要慎重,不能过分使用;像肤阴洁最好也不要太多使用,特别是女性;总而观之,日常生活中,人们与中药联系的很密切;中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用于药用之外,还广泛应用于使用和保健中;中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民俗风气等;其中科学之处,提倡发扬;不合理之处,提倡摒弃;最后,养生最好还是提倡最健康绿色的运动,而不是等到身体出毛病了才用药物调理;。
生活中常见中草药-图文介绍

生活中常见中草药-图文介绍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药效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以图文形式展示其特点、用途和食用方法。
1. 当归(Dang Gui)[图片]<图片描述: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誉为“女人的血液”。
它具有调节月经、补血养颜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女性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
同时,当归还可以美容补血,改善面色暗淡、气血不足导致的肌肤问题。
食用方式:1)将当归切成片,与鸡肉炖汤,口感独特,具有滋补功效。
2)煮当归水,可以作为补血饮品,适宜于月经过多和面色苍白等问题。
2. 黄芪(Huang Qi)[图片]<图片描述: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补气活血的功能。
它被广泛用于保健养生和治疗疲劳、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食用方式:1)将黄芪与红枣、枸杞一起煮汤,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
2)制作黄芪糖水,具有补气养血、益阳固表的作用。
3. 红枣(Hong Zao)[图片]<图片描述:红枣>红枣是一种常见的食疗药物,被广泛用于调理气血和养生保健。
它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
食用方式:1)将红枣泡水,可以作为日常饮品,有助于提高气血水平。
2)将红枣与米一起煲粥,适宜于养心安神、调理脾胃。
4. 当地人参(Dang Di Ren Shen)[图片]<图片描述:当地人参>当地人参是一种生长在山区的中草药,被誉为“滋补圣品”。
它具有补益元气、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常用于调理虚寒体质、疲劳乏力等问题。
食用方式:1)将当地人参炖鸡汤,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
2)泡制当地人参茶,可以作为日常饮品,提高免疫力。
5. 菊花(Ju Hua)[图片]<图片描述: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目赤等问题。
食用方式:1)将菊花泡水,可以作为解暑饮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如何用中医方法应对日常压力

如何用中医方法应对日常压力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压力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常态。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减轻和缓解这些压力,我们可以借助中医的方法,从身心两方面加以应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方法来应对日常压力,帮助读者恢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一、调理身体,保持充足的精力中医讲究“精、气、神”的平衡,因此调理身体是应对压力的基础。
首先,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压力至关重要。
每晚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使人更加精神饱满。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是调理身体的有效方法。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使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放松。
二、合理饮食,营养平衡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缓解压力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饮食的规律性,不暴饮暴食,不过度依赖咖啡因和糖分。
这样可以避免身体的能量起伏过大,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其次,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舒缓神经的食物,如香蕉、燕麦、坚果等。
最后,还可以通过中医的餐饮调理方法来改善身体的虚寒或者湿热等问题,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中医按摩,放松身心中医按摩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可以舒缓身体的紧张和疲劳,促进气血的流通。
常见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足底按摩、穴位按摩等。
在生活中,可以自己或请专业按摩师进行按摩,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此外,还可以结合适量的中药浴来放松身心,使身体恢复活力。
四、中药调理,增强抵抗力中草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在应对日常压力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如果身体存在气虚的问题,可以选择补气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果出现了失眠、焦虑等问题,可以选择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中药来缓解。
当然,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引发其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号:20090948 姓名:甘锐利
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中,中药在药用、食用、保健中的应用就很广泛,只是现在人们不够注意到而已。
例如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其中的中草药菖蒲、蒿草、艾叶有驱蚊草的作用,雄黄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传说可防蛇虫蚁咬伤。
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沿用。
或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这是古代的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典例之一。
其实上述的许多中药仍然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艾草。
现在人们用得大多是艾条。
有关节四肢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等症状的,可对相关部位进行熏灸,这被称为艾灸。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
例如在热播的《裸婚时代》里面的男主角刘易阳的父亲刘明有腰腿酸疼,刘明经常拿艾条熏烤腿部。
艾灸能使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14 仍记得小时候每过端午节,家里的长辈都用艾草沾上雄黄酒涂抹我们的手脚,家里的长辈说能避邪。
其实从科学上说,雄黄是剧毒,极少用于内服,倒是用来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现在还沿用。
还有一年一度的腊八,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传说腊八粥来自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
腊八节传入后,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金庸所著《侠客行》里,就出现了侠客岛每十年邀请天下侠客喝腊八粥的场景。
最早的腊八粥是由红小豆煮的,后来演变得逐渐丰富起来。
据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
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
国人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
腊八粥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的描述: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
其实不止有腊八粥,所有的粥都有所裨益。
对于不同的人,煮成不同种类的腊八粥更是有不同的养生调理功效。
其中的中药成分:例如白萝卜、芹菜对高血压的人裨益;桂圆,酸枣仁补气血,对失眠体虚者裨益;大枣益气、补血、养胃,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的作用;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有良效。
诸如此类,因征下不同分量的料,养生效果很好。
中成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家里也经常会预备有一些。
例如很多人都准备有得维C银翘片,轻度的咳嗽发热,喉咙疼痛的时候自己服用几次基本就好了。
还有健胃消食片,消化不好厌食的时候服用几次通常效果都很好。
这是很常见的中成药。
但是很多中药都不能乱用滥用的,像健胃消食片不能跟生冷辛辣食物一起食用。
特别是很多药品对老年人、孕妇、儿童都有限制的,所以食用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说明书。
六味地黄丸就是很好的例子。
六味地黄丸说明书上如此描述:
注意事项
1. 忌不易消化食物。
2.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 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摘自:六味地黄丸使用说明书)
说明书中写得很清楚,什么人群不能使用,要是违例使用可能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还有,六味地黄丸主要用来治疗肾阴虚而阳盛的人,对肾阳虚的人并不适用。
肾阳虚临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凉,食欲不振,汗冷或房事不力、阳痿不育,宫寒不孕,病人感觉腰膝酸冷、怕凉。
如果不对症用药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使病情加重。
很多人对中药有这样的误解:中药是纯天然的,没任何的毒副作用。
基于这种思想,很多想养生的人盲目地进补各种“补药”。
但是事实上,很多中药的副作用并不比西药的少。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即使是补药,使用的话也会适得其反。
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往往流鼻血。
中医讲究身体的机能平衡,而吃药治病便是用药物来把原本不平衡的地方调至正常。
不足的地方要补,亢盛的地方却要抑制。
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
对于中药进补,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注意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忌过于油腻。
2、药补不如食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自己的饮食调理好。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用食疗进补。
3、要注意药补、食补、动补三结合,忌单纯进补。
俗话说:“药
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4、补品并非越贵越好,关键在于对症进补。
中医认为“气为血
之帅,血为气之母”。
冬季进补切忌一味偏补,而应注意兼顾气血阴阳,
防止过偏而引发其他疾病。
5、冬季流感咳嗽时不益进补,否则后患无穷。
一般来说,在进
补过程中,如患感冒发热、急性肠炎等症,须暂停服,待痊愈后再服用。
(摘自百度“养生吧”)
记得现在湖南卫视有一个关于养生的节目,好像是“百科全说”,节目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我觉得上面说的很有道理的。
上周四晚上我稍微看到了一下,节目里的老中医说,养生的运动比药物要好得多。
就是说,药物不是万能,终究比
不上最天然的“运动”。
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诸如“肤阴洁,百草油,万金油”等外用的中成药。
肤阴洁看外观像是化学品,其实它确实是纯中药制剂。
也许你会认为外用的中药会不会就是完全安全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呢?其实像这类的中药副作用确实非常小,小到有时候你都没注意到。
但是副作用小不等于没有。
这类药物大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皮肤太过于稚嫩的,譬如婴儿,使用的时候要慎重,不能过分使用。
像肤阴洁最好也不要太多使用,特别是女性。
总而观之,日常生活中,人们与中药联系的很密切。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用于药用之外,还广泛应用于使用和保健中。
中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民俗风气等。
其中科学之处,提倡发扬;不合理之处,提倡摒弃。
最后,养生最好还是提倡最健康绿色的运动,而不是等到身体出毛病了才用药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