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对后期慢性病的影响

合集下载

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营养不良症状,尤其是小儿营养不良的早期症状,小儿营养不良有什么表现?得了小儿营养不良会怎样?以及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并发病症,小儿营养不良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营养不良常见症状: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儿童偏食、皮肤干燥*一、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逐渐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燥不安,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

按轻重可分三度:Ⅰ度为轻型,Ⅱ,Ⅲ度为重型。

Ⅰ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

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驰,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较正常减低。

Ⅲ度营养不良:精神萎糜,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

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婴幼儿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程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与肌肉全身情况Ⅰ度 15-25Ⅱ度 26-40Ⅲ>40腹部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0.4cm肌肉松驰腹部皮下脂肪近消失厚度0.4cm皮肤弹性差肌肉明显松弛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肌消瘦或萎缩面色正常或稍发白一般情况好面色苍白抑郁不安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反应低下烦躁不安晚期高度抑制,拒食*以上是对于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小儿营养不良并发症,小儿营养不良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小儿营养不良常见并发症:鹅口疮、肠炎*一、并发病症1、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2、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疳证

疳证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药物保健服 务 的利用 无显 著性 ( P>0o ) .5。在性 别样本 中, 男性肿瘤 或癌症 、 心脏病 、 眠障碍 、 睡 慢性 支气管炎 、 背痛 或椎间盘问题和 女性肿瘤 或癌症 、 心脏病 , 药物保健 服务 对 的利用较男 女各 组 的其他 疾 病有 显著 性意 义 ( P<00 ) .1 。 可见 . ^唇的青 年人 、 成 中年人 和老 年人 , 以及男 性和 女性 ,
①广东 省广 州市芳 村区 人民 医院 507 13 0
I 3 李庭 环境 因素 . Nhomakorabea家 庭的 经济水 平 、 活方式 、 生 父母 受教
育 的程度 、 居住 环境 、 饮食 习惯、 家庭 成员 问的关系 对儿童 的 生长与发展 有直 接的影响。例如家庭 中存 在着性别 的差异会
对女童健康状况 的忽视 ; 庭 中卫 生条件 差或有不 良卫生 习 家 惯 .会增加儿童 感染疾病的机会 ;母 亲受 教育程度低 、生育
由于受其 所处环境和 杜会生 恬、 生理与 心理变 化特点 、 自 对
[] 履培 德 . 『 下茜 晓茼荆工 作曲 方向扣 面临 时迫切 任务 【] 3 . 形势 J
对 营养最为敏感 的人 群是儿童 。营养不 良的儿童对疾病 的抵抗 力降低 , 不但影响体格 发育 , 同时也影 响儿 童的脑部发 育 和智 力发育。儿童 时期 的营养不 良还可导致成 年后某些慢 性病 ( 心血管疾病、 血压等 ) 高 的潜在危 险。本 文就有 关儿童 营 养不 良的主要 问题提 出对策。
维普资讯
中 国初圾卫 生保 健 2O 年 4 O2 月第 1卷 第 4 ( 第 1 期 ) 6 期 总 9 3
蕾 摹 与 食 品 卫 生 I
儿 童 营 养 不 良 的主 要 问题 及 对 策

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介绍

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介绍

一、前言0到3岁婴幼儿时期是对人的一生健康影响最大的一段时期,此时期儿童患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其当前的体魄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增加成年时期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险,影响成年后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此时期内婴幼儿易患的营养缺乏病及其预防方式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婴幼儿营养不良疾病主要原因婴幼儿营养不良疾病主要的原因营养物质摄入不够,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和对营养物质需求量之间具有彼此矛盾。

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食物的供给不足,疾病引发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婴幼儿抚育行为不合理,婴幼儿自身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体魄发育方面不完善。

三、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常见的婴幼儿营养缺乏病主要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病,维生素D缺乏病、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病、碘缺乏病。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指由于长期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或能量不足,身体逐渐消瘦,皮下脂肪减少乃至消失,婴幼儿体重和或身高增加缓慢或不增加,乃至下降,主要有三个表现。

轻度蛋白质缺乏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高及体重低于正常儿童,若是蛋白质缺乏能量尚可为夸希奥克病,若是蛋白质与能量同时缺乏则为营养不良性消瘦病。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见的原因,第一长期食物摄入量不足,例如战乱、灾荒、贫困等原因造成儿童长期饮食量不足与质量的低下,或婴幼儿在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营养丰硕的辅食,致使能量与蛋白质摄入都不足。

第二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拒食肉、蛋、奶豆类等,使能量与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长期供给不足。

第三,疾病及其他的原因,如消化道先天畸形各类慢性胃肠道疾患,结核病、肝硬化严重心肾疾病等使婴幼儿的食欲下降,且消耗增多,影响营养素的摄入。

从而致使营养不良,其他的原因胎儿先天储蓄不足者,诞生后需要知足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各类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若是所需的营养素不能及时补充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包括消瘦、皮下脂肪减少乃至消失,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体重下降,皮肤弹性降低,正在成长中的婴幼儿开始时体重停止增加,随后体重下降。

营养不良有什么症状

营养不良有什么症状

营养不良有什么症状营养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病看起来不严重,除了偶尔会头晕之外,几乎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但如果重度营养不良的话,就会引起其他方面的疾病,身体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人们一定要及早治疗。

营养不良有什么症状呢?该怎么治疗?营养不良有什么症状1、消瘦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之后,体重逐渐下降,患儿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面部皮肤皱缩松弛、头发干枯,四肢可有挛缩。

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营养不良初期,身高不受影响,但随着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低于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时精神状态正常,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

2、水肿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蛋白质严重缺乏所致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Kwashiorkor),可见于1~3岁幼儿。

由于水肿,不能以体重来评估其营养状况。

水肿可由足背的轻微凹陷到全身性,常伴肝大,毛发稀疏,易脱落。

怎么治疗营养不良1、营养不良西医治疗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2、并发症的处理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常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泻时的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肾功能衰竭、自发性低血糖、继发感染等。

3、祛除病因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改进喂养方法等。

营养不良是因为摄入到的营养物质不够引起的,一般来说,有营养不良症状的人,他的胃口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影响,所以才会摄入不到足够的营养。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患者可以去医院让医生开一些开胃健脾的药,效果会好很多。

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顾婴幼儿的责任越来越重要。

然而,尽管我国在婴幼儿喂养和营养方面已经付出了大量努力,但营养不良仍然是大量婴幼儿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障碍,影响到孩子成长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的产生原因、控制策略和效果评价等问题。

一、婴幼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婴幼儿营养不良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生理、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等方面。

以下是婴幼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1.母乳喂养不足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对婴幼儿的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如妈妈身体状况不好、工作压力大等,母乳喂养不足的情况往往会发生。

2.营养不良的家庭环境许多家庭无法负担高成本的营养餐,也无法因其工作而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时间和关注。

部分家庭内部矛盾严重,孩子的生活照顾和饮食均受到影响。

3.地区性因素由于自然灾害、地形和地理环境等原因,某些地区的婴幼儿们可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

4.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在某些地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无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保障,以响应当地孩子的需求。

二、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控制策略为了控制婴幼儿的营养不良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策略。

以下是一些有效控制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策略:1.教育与宣传提高大众对婴幼儿喂养和营养的认识和意识,推广正确的喂养和营养理念。

通过增加学校与培训机构等关键部门的专业化培训,帮助教育者和医务人员提高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的认知。

2.支持母乳喂养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地支持母乳喂养,提供适合母乳喂养的环境,如更衣室、安静的地方等。

同时,社会应该通过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母乳喂养的意识和了解。

3.提高生活水平和保障措施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解决贫困家庭婴幼儿的饮食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如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减少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营养不良的表现都有哪些?

营养不良的表现都有哪些?

营养不良的表现都有哪些?关于《营养不良的表现都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社会生活条件逐步提高,营养不良的人相对旧社会有所减少。

但是并不是所有物质条件优越的人都不会营养不良,相反有些人会因为能够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而减少对其它食物营养的摄取而导致营养不良。

尤其是那些挑食厌食不好好吃饭的儿童,更容易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而在那些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则更多,一旦发生营养不良,有可能造成身体脏器的损害,如脏器功能受损,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则更少,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的表现有:消瘦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之后,体重逐渐下降,患儿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面部皮肤皱缩松弛、头发干枯,四肢可有挛缩。

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营养不良初期,身高不受影响,但随着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低于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时精神状态正常,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

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水肿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蛋白质严重缺乏所致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可见于1~3岁幼儿。

由于水肿,不能以体重来评估其营养状况。

水肿可由足背的轻微凹陷到全身性,常伴肝大,毛发稀疏,易脱落。

消瘦-水肿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二型之间。

一旦有了营养不良的表现,还容易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并发症的出现,比如贫血、免疫力低下等,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后,很容易遭受病菌感染。

有的儿童会因营养不良而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血糖过低轻则表现为精神萎靡,重则会引起休克。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宣教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宣教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营养不良? 2. 谁会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3. 何时应该关注小儿营养? 4. 如何预防和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5. 总结与呼吁
什么是小儿营养不良?
什么是小儿营养不良?
定义
小儿营养不良是指儿童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由 于摄入的营养不足或不均衡,导致体重、身高等 生长指标低于正常范围。
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他 们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
谁会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谁会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高风险群体
经济困难家庭、孤儿、单亲家庭以及慢性病 儿童更易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这些儿童可能缺乏获得均衡饮食的机会。
谁会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
年龄阶段
营养不良在婴幼儿阶段最为常见,因为这个 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大。
如何预防和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
如何预防和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均衡饮食
确保儿童的饮食中包含五大类食物:谷物、 蔬菜、水果、蛋白质和乳制品。
多样化的饮食能够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
如何预防和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营养教育
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 如何为孩子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
可以通过社区讲座、学校活动等形式进行宣 传。
如何预防和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定期体检
鼓励家长带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 处理营养不良问题。
通过体检,医生可以提供专业的营养指导。
总结与呼吁
总结与呼吁
重视儿童营养
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良好的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总结与呼吁
营养不良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通常表现为体 重不足,慢性则表现为身高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对后期慢性病的影响摘要:0~6周岁是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

因为早期营养影响后期慢性病发生的机制,所以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将对其成年后的慢性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文中,笔者尽己所能分析以上内容,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营养不良慢性病机制防治措施1.主要概念分析1.1婴幼儿及其营养不良的定义一般来说,0~6周岁为婴幼儿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器官结构尚未发育成熟、功能不完善,而同时,他们又具有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特点。

由于这一时段孩子普遍还不具备成人相对完善的能力和知识,他们的成长往往需要依靠成人的养育,一般是父母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这一时期的孩子又具有依赖性、被动性、接受性等特征。

广义的营养不良应包括营养不足或缺乏以及营养过剩两方面。

婴幼儿营养不良主要是指摄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能量缺乏,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的病症,又称蛋白能量不足性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的幼儿。

属中医“疳症”范畴。

婴幼儿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一度营养不良:体重减少15~25%脂肪层变薄,肌肉不坚实;二度营养不良:体重减少25~40%,身长低于正常。

脂肪层消失,肋骨、脊柱突出,皮肤苍白失去弹性,肌张力低下,不能站立,哭声无力,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安,食欲低下。

三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40%以上,身长低于正常,发育迟缓,骨龄低,脂肪层消失,颌颧骨突出,老人貌,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生命体征低弱,情绪不稳定,食欲低下,或消失。

易腹泻,呕吐合并感染。

引发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先天不足。

如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双胎等均可引起营养不良;喂养因素。

如母乳不足、人工喂养时调配不当(牛奶或奶粉浓度过低)、没有及时添加辅食、以谷物(米粉、麦乳精)为主要食物而长期缺乏蛋白质和热量,奶粉质量差或不合格,小儿长期偏食或挑食等;疾病因素。

如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婴幼儿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结核病、寄生虫病、长期发热或恶性肿瘤等。

1.2慢性病的含义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正在发生改变,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2.早期营养影响后期慢性病发生的机制1早期营养影响后期慢性病的发生,一半是通过一定的机制的发生的。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试图从组织器官发育、物质代谢改变、内分泌系统、基因适应等多种途径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2.1组织器官的“适应性调节”2婴幼儿时期正是各种器官发生和发育的阶段。

幼小机体对营养不良的反应使得其自身代谢和器官的组织结构发生“适应性调节”。

如果营养不良得到及时纠正,这种“适应性调节”将调节包括血管、胰腺、肝脏和肺脏等组织和器官在代谢结构上发生永久性的改变。

其机制是,由于早期营养环境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克隆选择或者分化母细胞增殖,从而使组织细胞数量或比例永久性地得到改变。

这些改变发展到成人期则出现相应的慢性疾病。

就糖代谢而言,胰腺β-细胞以及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也在这个阶段进行细胞增生和发育,包括胰岛组织形成、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形成等。

如果此时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留下了对组织结构和代谢功能的永久性不良效应,将成为其生命后期发生代谢综合症和慢性病的基础。

2.2 营养程序化和代谢编程3机体在生命早期对营养不良所产生的适应可被永久性编程,这些基因可能就是糖尿病或其他一些代谢障碍的易感基因,从而导致在成年期患病的危险性增高。

鉴于早期营养对生长的重要作用,1988年Lucas提出了营养程序化概念,即在发育的关键或敏感时期的营养状1齐可民《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生命后期状况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23)1867~18692同上况将对机体功能产生长期以至终生的影响。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的科学家们对“成人疾病的胎儿起因”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代谢编程”的新概念。

按照这个概念,机体在生命早期遭遇的营养不良,影响了胰腺、内分泌、肾脏等器官的正常发育,导致生命后期出现程序性的代谢异常,引起代谢综合症以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率的增加。

代谢编程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营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以及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使人们可以对慢性病发生的早期原因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

但是,不同营养素如何发挥对代谢编程的调节作用,如何解释早期代谢编程与后期代谢综合症的联系机制,在不同慢性疾病发生中代谢编程的诱发机制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中止代谢编程与慢性病之间的联系等问题的解决需要营养学研究人员长期的深入研究。

2.3 节俭基因表型4英国剑桥大学的Hales5等学者认为机体存在一组节俭基因型,使人在食物供应紧张、营养缺乏的环境下节约能量和营养素以适应恶劣环境,保证机体得以存活。

然而当食物充足时,这些基因就转而对人体有害,诱发肥胖,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这个假设解释了生命早期营养不良时,机体所产生的维持物质代谢的机制是生命后期食物供应充足时的隐患。

发展中国家的多数居民在一生中经历过由食物供应匮乏到供应充足的转变过程,这种假说对于解释社会转型阶段慢性病增加的现象具有特定的意义。

2.4 内分泌异常6生命早期建立的激素轴可通过控制生长代谢而对机体造成永久的影响。

母体的许多激素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多肽激素和生长因子,所以胎儿和胎盘形成了一个临时的自主内分泌系统。

为了适应营养不良,胎儿可能减少胰岛素分泌,而增加另一些激素的水平来调节胎儿和胎盘的代谢,使胎儿的生长模式发生改变。

这些异常的激素分泌状况有许多被特殊编程,对以后的发育阶段甚至一生都可能发挥作用。

2.5 代谢酶功能损害74齐可民《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生命后期状况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23)1867~18695Eriksson JG, Forsén T, Tuomilehto J,et al. Early growth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later life: Longitudinal study [ J].BMJ, 2001, 322 (7292): 949-953.66齐可民《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生命后期状况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23)1867~1869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详细阐明出生时瘦小的人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已有的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碳水化物代谢的改变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

肝脏、骨骼肌等各种组织的代谢酶对胰岛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胎儿期发生的营养不良可直接通过影响代谢的敏感性而引起胰岛素抵抗。

虽然目前还不能肯定胎儿或婴儿生长迟缓使成年期Ⅱ型糖尿病高发是胰岛细胞发育不良的结果,还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但是这些早期变化已经决定了易感性的改变。

成人后的外部因素,如肥胖、年龄增大和不运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危险。

3.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影响后期慢性病的具体分析在诸多慢性病中,代谢综合症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诸多学科专家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人们所熟知的大多数慢性疾病,例如心脏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其发生和发展都与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婴幼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对人体功能具有长期的影响,对成年后发生的某些慢性病也有重要意义,它与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有关。

而近年来,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很多研究集中在胰岛素抵抗在发生机制方面,因为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等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征象。

美国学者对墨西哥裔人和非西班牙白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胎儿生长迟缓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联系,提示胰岛素抵抗可能始于胎儿发育障碍。

Barker等人8的研究提示,低出生体重与代谢综合症发病率增高有关。

他们观察的407名对象中有56人患代谢综合征,根据餐后2h血糖浓度、收缩压和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结果判定代谢综合症;出生体重≤5.5磅者患病率为31%,而出生体重≥9.5磅者仅为6%。

校正体质指数后,出生体重最低组的危险性是最高组的18倍。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低出生体重婴儿成年后发生肥胖、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加拿大Delisle教授的研究证明,出生体重及婴儿期体重较小的儿童,如果在生命后期受到不良饮食或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发生慢性疾病的危险性比体重正常者明显增加。

出生后最初的二年可能是他们恢复正常身高和体重的最佳机会,此后的体重加速增长则常常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相联系。

不仅低出生体重是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过高的出生体重也是这种疾病的重要诱因。

对某些糖尿病发病率极高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证明,出生体重和糖尿病发生率的关系呈U8GodfreyKM, BarkerDJ. Fetalnutrition and adultdisease [J].Am Jclin Nutr, 2000,71(suppl5): 1344-1352.型趋势,即出生体重最高和最低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

Muntonit等人9对40个国家的少年儿童进行了Ⅰ型糖尿病发生率与膳食营养关系的调查。

世界各地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无论地区、遗传背景和易感性如何,都与孕期和婴儿早期的饮食营养有关。

美国对20世纪20~40年代出生的121701名婴儿进行资料调查,并随访了这些人的糖尿病发生率。

经过对年龄、体质指数和母体糖尿病史的校正,发现婴儿出生体重与其生命后期糖尿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学研究领域,Barker教授等同样最早发现了早期营养这个重要的概念。

他们的研究资料证实,英格兰和威尔士1968~1978年冠心病死亡率的地区分布与1921~1925年新生儿死亡率的地区分布非常一致;而新生儿死亡率与人群中高发的低出生体重率密切相关,二者都是孕期母期营养不良和胎儿发育不良的结果。

综合考虑这些资料,他们认为冠心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可能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形成,提出了冠心病等成人疾病的“Barker胎源假说”10。

后来国内外的几十项研究表明,在排除吸烟、饮酒、职业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后,宫内营养不良婴儿成年后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病率高于出生体重正常的婴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