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合集下载

《艾青诗选》精彩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选》精彩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选》精彩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赏析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的形象转入写诗人自身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这是因为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接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借鸟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

1937年至1940年,艾青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几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

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诗人艾青,不仅“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且对土地挚爱直露地坦言:“我爱的”就是“这悲哀的国土”。

这种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在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同时,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逐渐转化为诗人内心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他“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他要用“如炬”的诗笔“把弥漫在广大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起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苦难比幸福更美”。

这种对苦难美的追求,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深情、民族忧患意识的自觉体现,也是诗人自我面对苦难时代的自觉选择。

我爱这土地(艾青)

我爱这土地(艾青)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整体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深情告白祖国的一篇佳作。

一读之下,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那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沉而又炽烈,让人动容。

开篇,艾青就直抒胸臆,“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话说得亲切又自然,就像咱们平时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张口就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鸟,这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啥嘶哑呢?想象一下,那鸟儿唱得太过投入,太过用力,嗓子都唱哑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拼尽全力”嘛!它唱的是啥?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爱重得让鸟儿承受不住,以至于它的眼里常含泪水。

读到这儿,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那只鸟儿,站在风雨中,不顾一切地唱着,那份执着,那份深情,让人忍不住泪目。

艾青对土地的爱,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实在。

他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不就是咱们祖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嘛!战争的硝烟,自然的灾害,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但艾青没有逃避,没有怨恨,他选择用诗来记录,来抒发。

就像咱们遇到挫折,心里难受,但总得找个方式发泄出来,艾青就是用诗,把那份痛苦,那份无奈,都化作了深情的文字。

接着,他又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风,这些自然现象,在艾青笔下,都变成了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力量,更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悲愤和激昂。

读到这儿,我仿佛能听到那河流的咆哮,那风的呼啸,它们和艾青的诗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艾青对土地的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骨髓。

他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真是让人震撼!死了也要埋在土地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得是多大的爱啊!就像咱们常说的,“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是这片土地的鬼”,艾青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份深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最后,艾青再次强调了他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一首著名的诗歌,它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热潮,使人们感受到爱国之情。

此曲以艾青清晰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情感,表达了他对中国祖国的热爱。

诗歌一开头就用“啊,祖国大地”来形象地表达艾青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更突出了“祖国”的重要性。

他以深情入骨的诗句“啊,祖国大地,一片热血涌动”,明确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诉说着充满激情的爱国之情。

他将其诗句“万水千山,大江南北”结合,比喻中国的地理环境,赋予它神圣的气息,形成一个宏大的画面,从而让人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他的热爱之情。

此外,艾青在诗歌中还结合了历史,表达了关于爱国的思想。

他写道:“祖国古朴,一片绿茵茵,历来千秋一紫禁城,无数英雄奋进去”,表达了他对祖国历史的眷恋和尊重,赞美了古往今来为祖国而奉献的英雄们,称赞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艰难坎坷,仍然勇敢坚强的精神。

艾青用朴素的文字为爱国情怀注入温暖,在轻松的语言中表达了热烈的情感。

他的诗歌打动了无数的爱国者,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把爱国之情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别人,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让自己成为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我爱这土地”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全国人民,它动人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思,挥洒着热血的爱国之情,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让祖国更加崇高、美丽与神圣。

艾青的诗歌,
让我们能够更清晰的感受到,在我们的心中,爱国之情永远不会消失。

我爱这土地 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充满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深入分析、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名家点评以及个人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擅长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诗歌创作相结合,以深沉、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对祖国、人民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二、深入分析这首诗以“假如”开头,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的美好愿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炽热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三、主题思想《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

诗人通过自己与鸟儿的比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比作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即使死后也要将自己的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祖国的深沉之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忧郁基调,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四、写作手法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反问等。

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例如,“嘶哑的喉咙”和“泪水”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五、名家点评《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首诗:“一首描述爱国主义情操的诗,语言质朴而感情浓烈,是艾青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赞扬这首诗:“艾青的诗,永远是清新的、感人的,他的人永远是那样朴素、诚挚,他的风格永远是那样地沉着而鲜明。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朴实真挚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表达了诗人在那个动荡年代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一只即使声音嘶哑也要歌唱的鸟。

这种独特的开篇方式,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嘶哑”一词,不仅描绘了鸟儿的歌喉状态,更暗示了诗人为祖国歌唱时的竭尽全力和义无反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内心的悲愤。

土地被暴风雨打击,象征着祖国遭受的侵略和蹂躏;河流汹涌着悲愤,风是激怒的,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愤怒与抗争。

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代表着希望,即使身处黑暗,诗人依然坚信光明终会到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以决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即使死去,也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片土地。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问自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深情的表白,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内心那份炽热而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

简洁而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比如“嘶哑”“悲愤”“激怒”等词汇,简单直白,却充满力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怒。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整首诗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开头以鸟的歌唱引出主题,中间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祖国的苦难与希望,结尾则以深情的表白升华情感。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极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

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没有疑问,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