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问题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0-19 5

引言( 引言(5/5)
研究内容浅析: 研究内容浅析 (续) 求解方法问题:在这方面,许多科学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求解方法问题:在这方面,许多科学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经典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通过迭代进行求解。 经典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通过迭代进行求解。 数学规划方法: 数学规划方法:利用基于有限元离散的数学规划方法直接求系统 总势能极值(或驻值)问题,其涉及的命题可表述为: 总势能极值(或驻值)问题,其涉及的命题可表述为: 寻求一组位移矢量 {q} ; 二次 引入单边约束条件 使系统总势能 Π 取驻值; 取驻值; 规划 线性互补问题 问题 并满足条件 h ( q ) = 0 。

(l = x, y , z )

4)混合(假定 方向滑动) ) 假定x 方向滑动)
∆Fal = −∆Fbl ( l = x, y, z )   Fax + ∆Fax = ± µ ( Faz + ∆Faz )  −∆qay + ∆qby = 0 −∆q + ∆q = r az bz z 

3)滑移 )
目前,接触问题分析的方法主要还是经典方法,即从各种变 目前,接触问题分析的方法主要还是经典方法, 分原理出发,将几何约束和摩擦定律引入泛函, 分原理出发,将几何约束和摩擦定律引入泛函,最终获得接触问 题的控制方程。这是由于大型工程结构分析, 题的控制方程。这是由于大型工程结构分析,大多都采用有限元 方法,而经典方法仍然在此框架之内。本章则侧重介绍接触问题 方法,而经典方法仍然在此框架之内。本章则侧重介绍接触问题 的数学规划解法,主要从可研究的角度考虑。 的数学规划解法,主要从可研究的角度考虑。
2011-10-19 2

引言( 引言(2/5)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接触模式问题:描述两接触体间的力的传递、 接触模式问题:描述两接触体间的力的传递、描述不同载荷 下接触状态的变化; 解决如何描述的问题) 下接触状态的变化;(解决如何描述的问题) 几何约束问题:表示接触面上两物体位移所要满足的条件; 几何约束问题:表示接触面上两物体位移所要满足的条件; 解决到底以什么具体形式来描述、即怎样描述?) (解决到底以什么具体形式来描述、即怎样描述?) 摩擦定律问题: 摩擦定律问题:反映接触面上力与位移或压力与切向力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 求解方法问题:建立数学方程并加以求解。 求解方法问题:建立数学方程并加以求解。 对以上四方面内容,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 对以上四方面内容,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 方法,对同一问题,各种理论各有优缺点,尚未达到共识。基于接触 方法,对同一问题,各种理论各有优缺点,尚未达到共识。 问题的难度、研究的不成熟、加之其实用性, 问题的难度、研究的不成熟、加之其实用性,它一直是固体力学研究 的热点。 的热点。
2011-10-19 4

引言( 引言(4/5)
研究内容浅析: 研究内容浅析 (续) 几何约束问题:与接触模式密切相关。实际上, 几何约束问题:与接触模式密切相关。实际上,在接触模式确定的 同时,接触体边界的约束性也随之确定, 同时,接触体边界的约束性也随之确定,即相应地以点对点形 式或点对面形式可对接触面间的几何约束予以描述。 式或点对面形式可对接触面间的几何约束予以描述。 摩擦定律问题:我们都知道已被广泛采用的库仑(Coulomb)摩擦 摩擦定律问题:我们都知道已被广泛采用的库仑( ) 定律,其中的摩擦系数为常数。实际上, 定律,其中的摩擦系数为常数。实际上,摩擦系数不仅取决于 接触体的材料,而且与接触面光滑度、材料的加工过程、 接触体的材料,而且与接触面光滑度、材料的加工过程、接触 面润滑条件、表面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面润滑条件、表面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即使是同样的接触物 摩擦系数随载荷大小、滑动情况也会变化。 体,摩擦系数随载荷大小、滑动情况也会变化。由于摩擦机理 非常复杂,因此,目前仍然多采用库仑摩擦定律,只是将静、 非常复杂,因此,目前仍然多采用库仑摩擦定律,只是将静、 动摩擦系数分开处理。本章介绍接触问题的经典解法 经典解法时 动摩擦系数分开处理。本章介绍接触问题的经典解法时,也采 库仑摩擦定律;介绍接触问题的数学规划解法 数学规划解法时 用库仑摩擦定律;介绍接触问题的数学规划解法时,将采用数 学上表述更严谨的Klarbring广义摩擦定律。 广义摩擦定律。 学上表述更严谨的 广义摩擦定律
2011-10-19 6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1/3)
一般采用三个假设: 一般采用三个假设: 接触表面是凸的、连续的; 接触表面是凸的、连续的; 接触表面服从库仑摩擦定律; 接触表面服从库仑摩擦定律; 接触模式是点-点接触模式。 接触模式是点-点接触模式。
z(法向) 法向)
r =0

y
B

x

(切平面) 切平面)

(a) 可能接触区

(b)

接触的A、 两物体 接触的 、B两物体 (a) 可能接触区;(b) 接触区局部坐标系 可能接触区;

r表示接触点对间的间隙 表示接触点对间的间隙
2011-10-19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2/3)
定解条件: 定解条件: 四类接触状态,对应的定解条件为 四类接触状态,对应的定解条件为: 定解条件 1)开式 ) 2)粘式 )
接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实际的工程结构系统往往分成几个非永久性 接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实际的工程结构系统往往分成几个非永久性 是普遍存在的 的部分, 连在一起的部分 这些部分之间的力靠它们之间的挤压、 连在一起的部分,这些部分之间的力靠它们之间的挤压、甚至冲 击来传递。 击来传递。 接触实例:齿轮的齿间啮合; 接触实例:齿轮的齿间啮合;汽(气)轮机及发动机中叶片 与轮盘的榫接;两物体的撞击(动态接触)。 与轮盘的榫接;两物体的撞击(动态接触)。 研究现状:简单的弹性接触问题在 世纪末 世纪末Hertz就已经开始研究, 就已经开始研究, 研究现状:简单的弹性接触问题在19世纪末 就已经开始研究 但只有在有限元方法及计算机出现以后, 有限元方法及计算机出现以后 但只有在有限元方法及计算机出现以后,接触问题的研究才有 实用化程度。 了长足发展,并达到实用化程度 了长足发展,并达到实用化程度。 接触问题的特点: 边界非线性问题,边界条件不再是定解条件, 接触问题的特点:属边界非线性问题,边界条件不再是定解条件,而 不再是定解条件 是待求结果;两接触体间接触面积与压力随外载的变化而变 接触面积与压力随外载的变化而变, 是待求结果;两接触体间接触面积与压力随外载的变化而变,并 与接触体的刚性有关。这是该问题的特点,也是困难所在。 与接触体的刚性有关。这是该问题的特点,也是困难所在。
第四章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触问题分析
目的:以接触问题为例,介绍边界非线性问题。 目的:以接触问题为例,介绍边界非线性问题。 特点:与线性有限元方法比较,边界条件是待求的。 特点:与线性有限元方法比较,边界条件是待求的。 内容: 内容: 引言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数学规划方法求解接触问题

2011-10-19

1

引言( 引言(1/5)

2011-10-19

8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经典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3/3)
接触区有限元方程: 接触区有限元方程:
K ∆q = ∆F
静力凝聚 非接触区 凝聚载荷

 K *  {∆qC } = {∆FL* } + {∆FC }  
等效刚度 接触区位移

接触方程! 接触方程!

将定解条件代入, 将定解条件代入,接触方程 就成为定解问题。 就成为定解问题。代入时可 使用间接的接触单元法 接触单元法, 使用间接的接触单元法,也 直接代入。 可直接代入。直接带入时的 计算步骤

Trial-Error-Iteration过程: 过程: 过程 Step 1,试求解(trial):假定初始的接触状态,然后 ):假定初始的接触状态 ,试求解( ):假定初始的接触状态, 依此获得相应的定解条件, 依此获得相应的定解条件,以得到新的边界条件并求 同时得到接触力; 解,同时得到接触力; Step 2,计算误差(error):若新得到的接触力与接 ):若新得到的接触力与接 ,计算误差( ): 触位移满足初始假定的接触状态,则为真解。 触位移满足初始假定的接触状态,则为真解。否则转 入Step 3; ; Step 3,迭代(iteration):更新接触状态及相应的定 ):更新接触状态及相应的定 ,迭代( ): 解条件,转入Step 1进行迭代。 进行迭代。 解条件,转入 进行迭代
A

边界的接触状态(判定性条件) 边界的接触状态(判定性条件) 分别为: 分别为:
1)开式(opening)接触:此时 rz ≥ 0 , ) 开式( ) 接触: 即法向间隙大于等于0; 即法向间隙大于等于 ; 2)粘式(cohesive)接触:此时 rz = 0 ) 粘式( ) 接触: 即法向无间隙, ( ∆rx = 0 ,∆ry = 0 ) ;即法向无间隙, 且在一个载荷增量步始末, 且在一个载荷增量步始末,整个切平 面无相对滑动; 面无相对滑动; 3)滑移(sliding)接触:此时 rz = 0 , )滑移( )接触: ∆rx ≠ 0 且 ∆ry ≠ 0 ,即法向无间隙,且 即法向无间隙, 切平面的两个方向均有相对滑动; 切平面的两个方向均有相对滑动; 4)混合(mixed)接触:此时 z )混合( )接触: , ∆ry ∆rx 中一个为0、一个不为0, 与 中一个为 、一个不为 , 即法向无间隙, 即法向无间隙,切平面的一个方向无 相对滑动、而另一个方向有相对滑动。 相对滑动、而另一个方向有相对滑动。 7
2011-10-19 3

引言( 引言(3/5)
研究内容浅析: 研究内容浅析: 接触模式问题:解决接触面上接触力的传递问题。 接触模式问题:解决接触面上接触力的传递问题。 点-点(node-to-node)接触模式:将两接触体的接触面分成同样 )接触模式: 的网格, 结点组成一一对应的结点对, 的网格,使结点组成一一对应的结点对,假定接触力的传递 通过结点对实现, 通过结点对实现,接触面上各局部区域的接触状态也相应地 按结点对来判断。优点-直观、简单、易于编程。缺点- 按结点对来判断。优点-直观、简单、易于编程。缺点-对 于复杂接触面情形,网格结点一一对应不易做到。 于复杂接触面情形,网格结点一一对应不易做到。 点-面(node-to-surface)接触模式:先将两接触体人为地分为 )接触模式: 主动体( ),并假定主 主动体(master body)与被动体(slave body),并假定主 )与被动体( ), 动体网格中的一个结点可与被动体表面上的任意一点 个结点可与被动体表面上的任意一点( 动体网格中的一个结点可与被动体表面上的任意一点(不一 定是网格结点)相接触。优点- 定是网格结点)相接触。优点-两接触体可根据自身情况剖 分网格。缺点-方法较复杂、编程难度大。 分网格。缺点-方法较复杂、编程难度大。
Fal + ∆Fl = Fbl + ∆Fbl = 0
∆Fal = −∆Fbl ( l = x, y , z )  −∆qal + ∆qbl = 0 ( l = x, y ) −∆q + ∆q = r az bz z 
 ∆F = −∆F ( l = x, y, z ) bl  al  Fax + ∆Fax = ± µ ( Faz + ∆Faz ) cos θ    Fay + ∆Fay = ± µ ( Faz + ∆Faz ) sin θ  θ = tan −1 ∆qby − ∆qay  ∆qbx − ∆qax  −∆qaz + ∆qbz = rz 
经验表明, 经验表明,接触迭代往往只有几步就 可很快收敛,这种试验( )-误 可很快收敛,这种试验(trial)-误 )- )-迭代 差(error)-迭代(iteration)的方 )-迭代( ) 又称为经典方法, 法,又称为经典方法,由于归根到底 求解的仍然是 KU = F 型方程。 型方程。

接触区载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