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

远古时期:

1.粮食特点:南蹈北粟

2.大禹治水成功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4.我国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5.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1. “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2. “春秋五霸”: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

3. 秦国的“商鞅变法”

4. 春秋时期形成众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5. 战国时期,人们制作“司南”用于指示方向

秦至南北朝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2.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秦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4.陈胜,吴广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历史书记载的二起农民起义之一)

5.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6.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通“丝绸之路”

颁布“推恩令”,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

7.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

8.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9.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10.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11.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

1. 581年隋朝建立,重新确立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2.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此制度在唐朝广泛使用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4. 618年,唐朝建立

5. 文臣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6. 日本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佛教

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科学制度

7. 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

8.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宋元时期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

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国号为辽

4.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5.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

6.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7.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8.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9.元朝的行省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极深

明清时期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2.1644年,清朝建立

3.郑和七下西洋(显示明朝国力的强大)

4.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

5.明清的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

6.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7.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8.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

9.明朝创立了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独裁制度)

列强侵略

1.1839年,林则徐(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

3.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4.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军起义(历史书记载的二起农民起义之二)

5.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这是最大规模的洋务运功

6.1888年,远东最大海军:北洋海军练成

7.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岛

8.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洋务派官僚

清末+共和革命

1.1898年,光绪帝“百日维新”

2.义和团运动,为了镇压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最

多且外国军队入驻北京)此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189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纲领为民族,民权,民生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政体

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民国到中国建立(考纲中国历史中的第九和十单元)

1.1915年,陈独秀等人展开新文化运动(唯一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旗帜:民主和科学

2.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3.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共产党成立

4.1926年发动了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

5.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国共合作破裂)

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发动南昌起义

7.1934年到1936年,长征

8.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毛泽东从此获得领导权

9.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

1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

传播

11.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1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13.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

14.淞沪会战,鼓舞了抗日斗志

15.1937年12月,日军进行了南京大屠杀

16.百团大战(八路军发动)

17.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18.194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了内战

1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

算)

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1.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

2.1950年,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在停战书上签字

3.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4.毛泽东解放后的错误:“大跃进运动”(经济错误)

文化大革命(政治错误)

5.1954年,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并且成为常任理事国

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确定一个中国。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

1.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3.190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4.2000年,西部大开发

5.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 远古时期: 1.粮食特点:南蹈北粟 2.大禹治水成功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4.我国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5.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1. “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2. “春秋五霸”: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 3. 秦国的“商鞅变法” 4. 春秋时期形成众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5. 战国时期,人们制作“司南”用于指示方向 秦至南北朝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2.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秦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4.陈胜,吴广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历史书记载的二起农民起义之一) 5.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6.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通“丝绸之路” 颁布“推恩令”,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 7.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 8.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9.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10.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11.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 1. 581年隋朝建立,重新确立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2.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此制度在唐朝广泛使用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4. 618年,唐朝建立 5. 文臣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6. 日本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佛教 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科学制度 7. 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 8.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宋元时期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 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国号为辽 4.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5.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 6.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7.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8.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9.元朝的行省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极深 明清时期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2.1644年,清朝建立 3.郑和七下西洋(显示明朝国力的强大) 4.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 5.明清的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 6.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7.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8.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 9.明朝创立了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独裁制度) 列强侵略 1.1839年,林则徐(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 3.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4.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军起义(历史书记载的二起农民起义之二) 5.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这是最大规模的洋务运功 6.1888年,远东最大海军:北洋海军练成 7.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岛 8.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洋务派官僚 清末+共和革命 1.1898年,光绪帝“百日维新” 2.义和团运动,为了镇压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最 多且外国军队入驻北京)此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189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纲领为民族,民权,民生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政体 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020年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初一语文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2016.6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6分) 一、默写(10分) 1.胜败兵家事不期,。(《题乌江亭》) 2.,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衣带渐宽终不悔,。(《蝶恋花》) 4.,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5.《曹刿论战》中表现齐师士气由强转弱的句子是:, ,。 二、基础知识(2分) 6.下列作品中有“桑丘”这个人物的一项是。(1分) A.《鲁滨孙漂流记》 B.《格列佛游记》 C.《汤姆·索亚历险记》 D.《堂吉诃德》 7. 下列对“语言”的词义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1分)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A. 说话 B.符号 C.信息 D.判断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8--9题.(4分) 浣溪沙[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苏词表达了之情,而晏词表达的是之情。(2分) 9.下面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以“浣溪沙”为词牌名。 B.都描摹了夏天的景象。

C. 都写到了“酒”后的感概。 D.都是被贬谪失意之作。 第二部分阅读(44分) 一、文言文(1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6分)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0.选文出自墨家经典著作《》,“公输盘”传说是(人名)。(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子何命焉为? 12.墨子先诱导公输盘说出“”,再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来论述的观点。(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6分) 为者常成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注释】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大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及练习题(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 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资源) 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影响:水旱灾害。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 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中国历史复习提纲整理

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 一、基本学习要求 (一)基础知识要求 1.知道:(1)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2)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3)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4)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5)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7)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 文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中国自商朝起,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b5E2RGbCAP 2.了解:(1)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2)传说保留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3)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种植粟、黍,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4)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民安全,有利于农业发展。(5)盘庚迁都殷后,商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6)宗法制是西周维护全国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西周为了有效统治广阔领土,实行分封制。(7)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8)卜辞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9)商周时期,我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p1EanqFDPw 3.理解:(1)北京人体质进化上的特征印证了劳动在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南稻北粟”。(3)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DXDiTa9E3d 三、学习训练示例 1.小王同学购买了一些历史书籍,他决定按书籍所记载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将下列书籍放在不同的 书格里,请你帮他选择。RTCrpUDGiT ①《炎黄的故事》②《“北京人”之谜》③《青铜器图鉴》④《大禹治水》⑤《河姆渡》 书格A (旧石器时代) 书格B (新石器时代) 书格C (传说时代) 书格D (商周时期) 2.小张、小李和小王三位同学就“半坡人是否掌握了制陶技术”展开了讨论。老师问他们的观点和依 据分别是什么?5PCzVD7HxA 小张说:“我听研究历史的爷爷说‘半坡人没有掌握制陶技术’。” 小李说:“我看课本上这么写着‘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 小王说:“我参观过半坡出土文物展览,看到了半坡考古发掘出的陶器。” 请你说说他们分别通过什么材料得到了历史信息? 3.《吕氏春秋》等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黄帝发明创造的传说:有的说黄帝发明了车,有的说黄帝发 明了煮饭的锅,有的说黄帝教百姓盖了房子来居住。黄帝几乎成了古代发明创造的“万能博士”。jLBHrnAILg ①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差异? ②如果需要探究关于黄帝的历史,这些传说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沪教版七年级(下)古诗词

七年级(下): (一)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二)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偶题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四)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五)春晚二首 北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六)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七)至节即事 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十)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二)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十三)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四)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初一网免费发布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更多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一年级网。 【导语】下面是大范文网为您整理的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以下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下表中。) 1.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陕西省B.北京市C.云南省D.浙江省 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 ①稻②麦③黍④粟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3.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舜C.大禹D.后羿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的?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6.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行书 7.小明感冒了,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先看了小明的脸色,又听了他的胸部,然后问了一下他的感觉。请问,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最早是谁总结出来的?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佗 D.扁鹊

8.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C.称皇帝,实行郡县制 D.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10.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 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王昭君 B.张骞 C.马可.波罗 D.鉴真 11.x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疆隶属于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西域都护的设立D.秦统一六国 12、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长安和印度 B、洛阳和欧洲 C、长安和欧洲 D、咸阳和西亚 13.“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误的是 A.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革命首创精神 14、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不属于东汉时期取得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出现

上海市黄浦区-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沪教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 . . .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学科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文言文(25 分) (一)默写(10 分) 1. 枕中云气千峰近, 。 (《宿甘露寺僧舍》) 2. ,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3. ,莫言迁客似沙沉。 (《浪淘沙(其八)》) 4.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二)阅读下文,完成 6—8 题(7 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本篇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人名),“子云亭”中“子云”指的是西汉 文学家 (人名)。(2 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2 分) . . 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三)阅读下文,完成 9—11 题(8 分) 田子为相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 于馆④。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 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 使子贤也。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 y 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 两。④馆:房舍,这里指"家"。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 分) ⑴ 田子愧惭,走出( ) ⑵ 说其义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2 分) 为相三年,不食乎? 11.阅读全文,你认为田母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2 分)

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沪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沪教版 11.《邓稼先》 任人宰割zaǐ: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lù:才干完全显露。 妇孺皆知rú: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把人的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鲜为人知xiǎn: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jū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能够惭愧的地方。 奠基diàn: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然不同jié: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差别很大。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别kuò: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铤tǐng:快走的样子。 挚友zhì:亲密的朋友。 筹划chóu:想办法;定计划;筹措,设法弄到。 仰慕:敬仰思慕。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望得更高。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炯jiǒng:形容明亮。 兀兀穷年wù: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尽lì: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的排列着。 校补jiào:校正补充。 迥乎不同jiǒng:很不一样。 独裁cái:独自裁新。多指独揽政权,实行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形容非常危险。 迭起dié: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来.出现。 昂首挺胸áng: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慷慨激昂kāngkǎi: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也说激昂慷慨。 气冲斗牛dǒu: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也说气冲牛斗。斗牛,二十八星宿的斗宿和牛宿,泛指天空。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门槛kǎn: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也有用石头的)。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初中历史]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并且学会了在山洞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抵御野兽的侵袭,推进了人类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化。 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黄帝和炎帝。黄帝:姬姓部落;炎帝:姜姓部落。 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他们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他们能用苎麻织成布做衣服,会挖掘水井,还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 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他们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粟、黍等谷物。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格局。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是指:黄河。抗洪排涝、兴修水利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的是开挖沟渠、疏通河道的治理方法。大禹治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化的进步。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教案

《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学会一些基本的乘火车常识。 2.能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客货运的不同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3.在辨析两种运输方式不同点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学会一些基本的乘火车常识。 教学难点 能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客货运的不同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对交通工具的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选简要介绍一下如今常见的交通工具及其利弊?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讲解 1.尝试给铁路线命名 播放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 教师提问:这种声音大家熟悉吗? 教师提问:你乘火车去过哪些地方?你能说出当时火车所经过的铁路线的名字吗?你知道这条铁路线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其实铁路线的命名是有规则的,一部分铁路线的名字是以起讫点两个城市名称中的一个字(或简称)加以连接而成的,比如京沪线,就取的是北京

的“京”字和上海的简称“沪”;京广线取的则是北京的“京”和广州的“广”字;哈大线取的是哈尔滨的“哈”和大连的“大”字;而还有一些铁路线则是以起讫点两个省的简称加以连接而成的,如川黔线,取的是四川省的简称“川”和贵州省的简称“黔”;黔桂线取的是贵州省的简称“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桂”。 过渡:知道了铁路线的命名方法,下面你们能尝试给以下这些铁路线命名吗?教师点击“中国主要铁路”图上的京九线、焦柳线和宝成-成昆线注记,电脑自动慢慢画出三条纵向的红粗线并相应地标上①、②、③记号。学生不仅要给它们命名,而且要根据学过的命名原则说出命名的理由。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更正。 教师总结、提问: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下面这几条铁路线又如何命名呢?教师点击“中国主要铁路”图上的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和浙赣-湘黔-贵昆线注记,电脑慢慢画出三条横向的蓝粗线并相应地标上a、b、c记号。 在前面尝试命名的基础上,设计该问题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巩固的机会。 但对陇海线的命名,学生会存在问题,这时,教师可出示“第二亚欧大陆桥”图片总结:这段铁路线叫做陇海线,“陇”我们知道是甘肃省的简称,“海”指的是连云港市的海州区,因为该站的站址位于连云港市的海州区,因此得名“陇海线”。 其实陇海---兰新线的东段在建国以前就有,建国后经过改建和新建,该线不断向西延伸,于新疆的阿拉山口与国际铁路接轨,经中亚直至欧洲西岸的鹿特丹。这条铁路线被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规律”: 我国的铁路线密如蛛网,不好记忆,但其中几条重要的铁路干线构成了整个铁路网的骨架,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五纵三横网”。“五纵”指的是我国南北走向的这五条主要铁路干线,自西向东分别是:宝成-成昆线、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和京沪线;“三横”指的是我国东西走向的三条铁路干线,自北向南分别是: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和浙赣-湘黔-贵昆线。 接着,教师提问:从图上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些铁路线是互相交会的,这些交会的地方即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你们能从图中读出来吗? 由于已经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学生对照地图即可说出一些大型的铁路枢纽城市,如京包线和京九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城市—北京;包兰线和兰新线交会的铁路枢纽是城市—兰州;京广线和浙赣---湘黔---贵昆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城市-株洲和贵阳;京广线和陇海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城市—郑州等。 教师讲解:直达特快列车(首字母Z读"直")、特快旅客列车(首字母T读"特")、快速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2019沪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2019沪教版 开元盛世 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 原因(措施):⑴唐玄宗即位时,唐朝政局稳定;⑵任用贤相,励精为治⑶整顿吏治,亲自考核地方官员;⑷崇尚节俭,戒奢从简。 经济繁荣表现: ⑴农业:①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蔬菜有很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⑤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构成曲辕犁;⑥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⑦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水平增强了。 ⑵手工业:①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折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③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秒为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 1、背景: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2、诞生(隋朝): ⑴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完善(唐朝):在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 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 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时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5、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政府任职。 ⑵科举制促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⑶科举制也促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 1、南方生产发展的原因: ⑴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很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⑵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3、宋代南方生产发展的表现: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 粮食首位。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2020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2020第三单元 11邓稼先 1.泣鲜愧裹瘁而 2.(1)D(2)C 3..,.,——. 4.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5.(1)妇孺皆知(2)不能.因为"竟"有 出乎意料的意思,突出了邓稼先创造了"真正的奇迹".6.说明了只有中 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 先这样的人才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7.提示:抓住两个人物的性格和为人的不同来分析.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 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 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8.提示:学会享受 过程就能获得快乐.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锲沥衙凝窥暇 2.(1)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废寝忘食 3.示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多行不义必自毙等. 4.参加*;起草传单;大会演说. 5.(1)对革命的宣 传和动员,对*的揭露和斥责.(2)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 干了什么.6.不好.加点的词语抓住外貌特征实行描写,形象生动地突出 了闻一多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的颂扬与景仰之情.7.含义: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作用:总结全文.8.提示:"吾 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甘愿作 一枚螺丝钉"的雷锋,乃至时刻都呵护着我们成长的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等等.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1.邃躇槛捏晰荷 2.惹章堪默翼翼徒 3.愁苦蓬勃深邃逼视 4.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

上海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超全)

鸦片战争:1840 英国 《南京条约》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英法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五次战役 中法战争:1883年 法国 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 日本 《马关条约》(内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英法等八国 《辛丑条约》(内容) 虎门销烟: 林则徐 广东 1839 反侵略 义和团: 山东 “扶清灭洋” 洪仁玕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 学习西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军、电报总局、唐 胥铁路) 运动 总理衙门:1861 处理一切外洋事务 改革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 光绪 慈禧杀害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 革命 同盟会:第一个革命政党 1905年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辛亥革命: 1911.10.10 武昌起义 推翻统治封建专制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孙中山 清帝退位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接受“二十一 条”、洪宪帝制(1916) 民国 护国运动:蔡锷 迫使袁取消帝制 北洋军阀:皖、直、奉 府院之争:段祺瑞、黎元洪 丁巳复辟:张勋 溥仪 风俗 男子剪辫 女子不再缠足 废跪拜礼,行鞠躬礼 经济 民族经济黄金时代: 一战后 张謇大生集团、荣家企业集团、先施公司、永安公司 京剧:清代 谭鑫培 话剧:新剧、文明戏 李叔同 春柳社 文化 《申报》、商务印书馆 上海 学制:1904 创于隋朝:进士科 科举 清末1905年废除 第一单元 : 民族危机 第二单元 :民族觉醒

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阶段测试卷D卷

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阶段测试卷D卷 一、字词书写 (共2题;共10分) 1. (6分)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或许会觉得吃野菜是希罕的甚至是郎漫的事。 ②由于养母在最困难时期的奋力拼挣,最终她竟然支撑了她的家,并且无亏无损地养育了我这个“矫贵”的孩子。 错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改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4分) (2019九上·嵊州月考)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唐宗宋祖,稍xùn________风骚。 ②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pīng________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③这永远汹涌________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④一连半个月的阴雨天终于过去,明媚鲜妍________的春光再次回到了我们身边。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3. (5分)诗文默写填空。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鱼我所欲也》)(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5)《满江红》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蔑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我是中国人

第六单元我是中国人 知识网络 辽阔的疆土 壮美的河山我国的山川河流:长江、黄河 中国的地形:三级阶梯 我的祖国行政区划:省、县、乡我各地居民 是文化与风俗八方美食 中乡土乡音 国内涵与表现 人竭诚奉献 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救国兴邦 我的民族魂其它形式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个选项) 1、我国的饮食特色是() A、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B、东辣西酸,南咸北酸 C、东酸西辣,南咸北甜 D、东酸西辣,南甜北咸 2、竹筒饭是哪一地区的习俗() A、青藏高原 B、云南傣族 C、西北牧区 D、蒙古族 3、我国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高原 B、高原、盆地 C、平原、丘陵 D、平原、盆地 4、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往,逐步形成的各个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A、“小杂居,大聚居” B、“小杂居,小聚居” C、“大杂居,小聚居” D、“大杂居,大聚居” 5、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绵延不绝,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语言 B、汉字 C、科学家 D、史学家 6、我国行政区最基本的三级管理网是指() A、省级一市级一乡级 B、市级一县级一镇级

C、省级一市级一区级 D、省级一县级一乡级 7、中国的山川形式是由中国的什么决定的() A、社会环境 B、地形 C、自然环境 D、气候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主义精神() A、热爱家乡的情感 B、为祖国竭诚奉献的精神 C、救国兴邦的宏伟抱负 D、以上均不对 9、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7月1 日 B、1949年7月1 日 C、1999年12月20 日 D、19 99年7月1 日 二、思考与探究 1、我国很多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1)、请写出有“河”、“山”的省级行政区全称及简称 (2)、“河”和“山”分别指哪条河,哪座山? (3)、你还能例举类似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及位置吗? 2、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孕育着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民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 请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1)、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除了柱子以外,梁、桁条、楼梯、楼板甚至墙壁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傣家人为什么不造瓦房而建竹楼?传说有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西双版纳产竹子,就地取材比较容易;二是封建统治时代,贵族人家才能盖瓦房,一般百姓不准建,否则将被没收和罚款。但是,西双版纳遍地都是茅草,加上茅草轻便耐用,适合竹楼结构,也许这才是以草代木瓦的真正原因。 (2)、土楼是福建省境内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其形式有如城堡一般。出现这种建筑形式据说是为防匪。据传说,福建客家人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从黄河南迁,一直走到福建一带才定居下来。福建多山区,盗匪很多,为了避免遭到盗匪袭击,他们便兴建了这些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如遇不测,大门一关,盗匪很难攻入,尽可高枕无忧。 请回答: (1)、傣家竹楼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19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沪教版)

2019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沪教版) 繁盛一时的隋朝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杨坚 589 制度吏治统一安定 人口南北交通隋炀帝 605 洛阳 涿郡余杭最长南北经济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C6D 2B7C 3B8A 4A9A 5B10A 11、(1)① 洛阳 ② 涿郡 ③ 余杭 (2)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增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大促动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条件: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 且当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意义: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体现的不但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水平, 更是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全民素质、执政水平的体现。 12、(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 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 ①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 ② 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 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是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闪耀着 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它更多的是造福 于当时的人民,甚至在今天,仍在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 ③ 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仅仅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沪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沪教版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沪教版初一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doc

沪教版初一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P45 简单生活 11、线索是:椅子 12、(1)D (2)1.2.3是实指没有多余的椅子,4是虚指,对物质金钱的需求 13.复杂是生活的一种忙碌,复杂是生命的一种痛苦。简单是生活的一种省心,简单是生活的一种美好。 14.表面上是说生活俭朴,深层含义是较少追求物质的享受,保持心情轻松、宁静和快乐 P49 邂逅霍金 12①取得非凡杰出的科学成就;②直接挑战传统理论;③以坚强毅力战胜罕见疾病;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任选三点) 13.①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这样一位的超常的人,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②周围的感染了我,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14.①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②霍金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③霍金生活在剑桥大学,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 15.希望人们能够让霍金远离各种干扰,像常人一样平静地生 P53 贝多芬 13、贝多芬所拥有的不只是不朽的音乐成就,在他的身上,更是凝聚了人性精神的光华。

14、音乐是贝多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他陶醉于音乐,享受音乐,用音乐来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15、尊重音乐、崇敬音乐 16、贝多芬在知识的熏陶下,和卢梭拥有着相同的世界观贝多芬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甘愿付出,不懈奋斗的人 17、反对专制,渴望民主⑺ 侧面民众对他音乐的理解和推崇 18、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 19、本文通过传记的形式来赞美贝多芬的 而《音乐巨人贝多芬》是通过贝多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法来表现贝多芬的 P56 我的父亲爱迪生 12、①划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说明了人物的主要经历。 ②勾勤出人物的总体形象,暗示了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 13、“脱俗”只能说明人物不庸俗、与众不同,但不能说明人物的伟大。 “入圣”既能说明人物与众不同,又能说明其伟大与杰出。 14、①突出人物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②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人们往往只看到伟人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奋斗挫折的一面,而正是奋斗挫折才更能体现人物超人的勇气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更能激励启发他人。) 15、“从没退休”强调的是爱迪生一直“坚持工作”,这是原因、是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