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汉方医学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一)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一)二十世纪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一)(一)引言中国医学有悠久的传统,而且为人类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及于朝鲜、日本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更逐渐形成西方医学系统以外另一个独立的、现代的医学体系。
今后相信东西方的医学会朝着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和互相促进的方向发展,为人类谋求更大的褔祉。
以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在1930年代已见成绩;而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则是最近二、三十年间的事。
笔者曾撰写〈中国医学史研究述评〉,载《历史与文化》第1期(1998年);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再作补充,务求更全面地介绍二十世纪出版的中医史研究及相关书籍,作为研究入门的阶梯,除中文著作外,酌量兼及英文、日文论着,不过基本上限于通论性撰述,专科专题的中医史著作为数甚多,相信遗漏在所不免,这是要请专家学者见谅的。
(二)二十世纪前期的研究概况中国学界对医学史的注意,始自二十世纪初年,不过早期出版的著作均属西方医学史范畴,并且都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
1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先驱,首推陈邦贤(字冶愚,1889-1976)。
他所著的《中国医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医历史的著作。
此书初由上海医学书局于1920年发行,依次叙述太古、周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的医学,详于今而略于古,清代和民国时期占较大篇幅。
著者对历代医政、名医、名著及所形成的新学说、新成就作了系统的介绍,在疾病史的论述上亦多创见。
2台北远东图书公司于1956年重印此书,但署中国医学研究会主编。
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其后作了较大的修订补充,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收入王云五、傅纬平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自此更为学界所推重。
修订本内容分为上古医学、中古医学、近世医学、现代医学、疾病史五篇,叙述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演变、医术的发展、外国医学的传入等。
论者指出,此书“改文言为白话,特别是近现代医学的论述,其引录多注出处,且对史料堆集之弊有了较明显的改变。
《千金方》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千金方》对日本医学的影响早在公元七世纪,孙思邈的著作即传至日本。
701年,日本仿效唐制,制定大宝律令、疾医令等医药职令,规定医生必修的医籍中,《千金方》便是其中的一种,后被作为培养和考试的教材,不能不产生影响!;加之史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先后六次跨海东渡,终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到达日本,将中国的文化,包括医籍等介绍给了日本,其中就有孙思邈的《千金方》。
公元984年,日本汉裔丹波康赖编成的日本汉医奠基著作《医心方》三十卷,其中直接、间接引用《千金方》条文达1273条,共480处。
正如日本根本幸夫所说:“《医心方》的序文,则以《千金方》第一卷的‘大医习业’作为中心内容,使立志行医者把医德放在首位。
而在《医心方》的各个篇章里引用《千金方》的原文的非常之多。
”宋代版本《备急千金要方》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
现藏于日本米泽的上杉文库中,它一直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曾刊印多次,其中有日本嘉永二年(公元1849年)江户医学馆影摹校刊本。
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通行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是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台北中国医药研究所据嘉永本影印的版本,而且通行世界各国。
日本《每日新闻》开发公司1974年根据嘉永版原大本精工复制,使用土佑制造的宣纸,共计530套,每套售价一千二百美元,很快预售一空。
国际科学史学院委员,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宫下三郎说:“关于《千金方》最早记载,在目前可信的记录中,只有897年早已逝世的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了。
他在医方第166部书中载有:‘《千金方》三十一,孙思邈撰。
《千金方》抄一’。
可见当时已经有抄本《千金方》了。
又据幸岛宗意《倭版书籍考》(1702年)卷五“医书之间”的《千金方》中载有:“据说,医书之泊来于日本,以《千金方》最早。
卷首为医学者论,是后世医门的规范等……”。
同时在日本流传的很多医药著作,差不多都离不开孙思邈的《千金方》等有关著作,甚至没有《千金方》就读不到日本的《医心方》等著作了。
世界传统医学简述

世界传统医学简述一、总述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为——中医学、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其它成规模的传统医学都是在这三大传统医学体系的分支和外乡化开展。
1、印度医学历史源流印度医学又称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 Medi-cine),形成于公元初期的古代印度,以被称为“古印度医学百科全书〞的?啫罗迦本集?的问世为标志。
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600年),主宰印度的雅利安人开创了以婆罗门教为核心的吠陀文化,也开启了印度古代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源头。
作为四种副吠陀(对吠陀的补充和演绎)之一的阿育吠陀是关于植物和医药的知识。
在梵文中“阿育〞意为生命,“吠陀〞意为知识、学问。
阿育吠陀意指生命之学,是印度医学理论的源头。
阿育吠陀涉及人体的四个局部,即肉体、思想、智慧和灵魂,它主张人通过饮食、医疗和养生手段来祛病、健身和延寿,强调整体思想及天人相应的理念。
理论根底印度医学的根本理论是五元素学说和三体液学说。
五元素学说是吠陀文化中的一种自然哲学学说,用于医学中以阐释人的生理。
五元素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和空五种根本元素组成,人的组织器官也是由这五种根本元素组成的,它们在被摄入人体后可补充人体中的相应元素。
三体液学说认为,人有三种体液———气、胆汁、粘液,三体液是否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安康和疾病情况,疾病是因为内外因素导致三体液失衡所致,而治疗那么是通过药物、食疗等手段恢复三体液的平衡。
特色诊疗优势印度医药学体系涵盖了生理(含解剖)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床各科和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内容完备而丰富。
印度药物学中涉及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达2000多种,药物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油剂等多种形式。
值得强调的是,古代印度医学的眼科和外科很兴旺,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医学体系。
瑜伽使其重要名片。
辐射和影响古代印度文化有很强的放射力,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
印度医学不仅盛行于整个南亚次大陆,也传播到中国、斯里兰卡、东南亚、蒙古、中亚和西亚。
单位代码:84502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邮政编码

06 针灸原理与经络研究 张 栋 研究员 1
07 痹证的基础研究
鞠大宏研究员
1
08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诊 徐世杰研究员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疗基础研究
09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梁日欣 研究员 1 朱晓新 研究员
10 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张瑞贤 研究员 1 梁爱华 研究员
11 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理 崔晓兰研究员
1
研究
姜廷良研究员
1、英语 2、《伤寒论》 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 英语 2、 《伤寒论》 3、 中医内科学
1、 英语 2、中医基础理论 3、中西医皮肤病学
1、 英语 2、 人体解剖学 3、 中医骨伤科学 4、 英语 5、 人体解剖学 6、 中医骨伤科学
1、 英语 2、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医眼科学
1、 英语 2、 《内经》 3、 针灸学 1、 英语 2、 生理学 3、 医学心理学(含中医心理
2、中药化学或药用植物学
3、中药学
1
1、 英语
2、 中药化学
3、 中药学
备注:
* 1 参考书:《信息管理基础》 岳剑波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 2 4 位导师 3 个招生名额
专业课: 史大卓 研究员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
麻柔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
黄尧洲 主任医师 中医外科及西医皮科学
1、英语或日语 2、医古文 3、中国医学史 1、英语或日语 2、 医古文 3、中国医学史 1、英语或日语 2、医古文 3、中医文献学
1、英语 2、《内经》 3、中医内科学 1、英语 2、《内经》 3、中医内科学 1、 英语 2、 《伤寒论》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学
从日本针灸操作特点浅析经穴效应特异性_庄艺_王宁

本文摘自中外医疗
: / D . t c t O I 1 0. 1 1 9 5 4 2 0 1 6 0 8 0 0 1 y y y
T o n t h e a c u o i n t s e c i f i c e f f e c t r e s e a r c h f r o m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h i n k i n p p g J a a n e s e a c u u n c t u r e a n d m o x i b u s t i o n p p
— 1 —
中外医疗杂志投稿邮箱 zw对照研究对针灸的特定 部 位 “ ] 5 3 - 。 疑, 认为穴位与非穴 位 、 针 刺 与 假 针 刺 之 间 无 较 大 差 异[ 这将针灸疗法赖以生存的中医经络 腧 穴 理 论 推 上 了 舆 论 漩 涡 。 针灸疗法一度被认为是 一 种 安 慰 剂 效 应 。 基 于 该 研 究 背景 , 近年来我国 学 者 也 围 绕 经 穴 效 应 特 异 性 理 论 展 开 了 6] 、 多项研究 , 从 文 献 数 据 挖 掘[ 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
1 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发展
在针灸走向世 界 的 过 程 中 , 疗效一直是其传播推广的 基石 , 其精髓在于选择特定部 位 、 施以特定手法刺激从而产 生相对特异的 治 疗 效 果 。 其 中 , 针灸特定部位的判断与选 国外一系列高质 择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 但 自 2 0 0 5 年 来,
中医史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中国医学史博物馆有感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挚友陈慎吾先生的业师——河南名医朱壶山先生的影响:据恩师陈大启教授(陈慎吾 先生的哲嗣)讲,朱先生是中两汇通学派唐容川的高足,唐又对清代伤寒学家陈修园推崇备 至,著有《伤寒论浅注笺正》, 《金匮要略浅注笺正》,使胡老医术更加精迸。 受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影响:据恩师张长恩先生所述,胡老的早期著作《伤寒金 匮论言录》.就是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摘出,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胡老抓出了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古代医生的称谓

古代医生的称谓疾医《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
疾医相当於现在的内科医生。
疡医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
参见「疾医」条。
食医相当於现在的营养医生。
参见「疾医」条。
带下医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
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
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十三科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
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
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
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唐代四科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
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宋九科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清代九科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
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大方脉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於现在的内科。
小方脉(少小)「幼科」的别称。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於现在的小儿科。
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风科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於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
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金镞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妇人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
相当於现在的妇产科。
东医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
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西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3。一{1 f
:炙方 孳 日奉 f Med Hist.July 1998,Vd 28,H
日本的汉方医学史研究
粱永宣
有机会到fl本著名的汉方医研究机构——
北里东洋医学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以及东京
理工大学药学部汉方研究室研修学习,并认识
了一些从事中医学习或研究的人们,亲身体会
了fl本的医学史研究状况。
医学史研究,包括医学文献和医学思想两
方面。医学文献的研究,以东京北里东洋医学
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的小曾户洋、真柳诚先生
(现已调往茨城大学人文学部任教授)为最著
名,他们为广大从事汉方、中医研究的人们所熟
知,因为他们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一期汉方研
究的杂志中。小曾户洋先生研究了中国古代大
量的重要医学文献,对其版本沿革、书志及在fl
本的流传状况详加审定,以“汉方古典文献概
说”为题,自1982年起连载于fl本《现代东洋医
学杂志》;并将唐代之前的研究成果集一身,于
1996年2月出版了《中国古典医学与fl本》,洋
洋达50万字。真柳诚先生除了与小曾户先生
合作,整理刊行了《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和刻
汉籍医书集成》之外,更是以年均撰写30多篇
论文的成果活跃于日本医学文献研究界。上述
所介绍的内容,只不过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部
分。
关于中国医学思想的研究,以出版的书籍
为例,比较著名的有九州国际大学经济学部教
授石田秀实的《中国医学思想史》(东京大学出
版会,1992年7月25 fl初版),及原京都大学人
文科学研究所山田庆儿教授的《中国医学 思
想的风土》(潮出版社,1995年3月5日发行)。
他们的研究,不仅在日本享有盛誉,而且对世界
的中医学、医学史研究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除了上述专业研究之外,医学史知识还被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太学
R—o
选编成漫画丛书,或者汇编为文库本之中的小
手册.对医学史知识在读者中的普及,起到了良
好的作用。另外,在日本从事汉方治疗的队伍
中,还拥有许多民间医学史研究爱好者。
在日本,活跃在中医或汉方治疗界中的大
多数人,是已取得针灸师或药剂师资格的人们。
他们平时诊疗工作繁忙,甚至周末、周fl也不能
休息,往往利用这些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
习活动。针灸师、药剂师们一般均毕业于医学
专科学校,对他们来说,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远不
能满足临床诊病的需要;同时,出于对自己所从
事专业的热爱。他们特别渴望了解中医这门学
科历史渊源。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不
懂中医或汉方医学的历史,就不可能进一步提
高自身修养,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受
到他人的尊重。
我遇到的一些针灸师或药剂师,其学习精
神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他们按照不同区域和兴
趣爱好,组成了许多民间学习研究会,并给自己
的研究会冠以富有中医特色的名称,如东京中
医学研究会、东洋医药学古典研究会、命门会、
内经学术研究会等等。这种民间组织没有任何
经济来源,他们每次参加学习都要交纳一定的
资金,这些资金用于租借学习场所、支付老师的
讲课费、购置少量食品等等。对于刚开业的针
灸师或药剂师而言,在病人来源不稳定,又需交
纳大量房租水电费的情况下,为了学习别人的
知识,一些人不得不白天在自己的诊所工作,晚
上挤出时间到别的地方打工,但他们绝不会因
为各种原因而耽误学习。各种研究会尽可能聘
请在日或短期赴日的中国中医学人士举办讲
座,研究中医发展史上的著名学术流派或学术
著作;此外,还事先安排好学习计划,邀请日本
研究中医学有成就的人士进行交流;或者以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98
学术课题为中心,组织大家利用出外旅游的 时问互相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因此,所有从 事汉方医药的人们,一年到头总是处在忙碌之 中。 日本人细致、琢磨的工作精神闻名世界,这 也充分体现在他们对中医基础知识的钻研之 中。倒如,经常有人这样向从中国来的学习发 问,“辩证论治”这一名词最早出于何处?关于 “药物归经”的问题,是张元素首先提出的码? 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国内的大部分研究者,往往 停留于书籍或教材中所载内容的基础上,很少 有人发生疑问。我的指导老师——东京理科大 学的远藤先生与中村先生,他们并不是专门从 事医学史研究工作的,但却极其认真地钻研医 史文献资料,曾针对中医基础中的许多问题,撰 写出《“痰”的来源》、《“饮”的历史》等关于医史 方面的论文。 医学史的研究离不开文献的利用。日本丰 富的藏书及便利的图书利用条件,为广大的医 学史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日本,作为 医学史研究的著名机构,北里东洋医学研究所 医史学研究部,专门设有研究东洋医学的书库, 除日本本身研究中医学的各种文献之外,还收 藏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平装及线装书籍,按照基 础、临床各科进行统一分类。除了图书之外,书 库还保存有几百套著名文献、普本书的缩微胶 卷.包括日本著名的宫内廷、内阁文库、静嘉堂 等地的藏书,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所藏的 各种珍贵文献。集体机构的藏书如此,而个人 或小型研究会的藏书量之多,更达到了令人吃 惊的地步。我所认识的一个民间针灸会,虽然 人数很少,但他们藏书近千册,其中价值为l(JO
多万日元的《近世汉方医书集成》就是由大家集
体凑钱来购买的。在汉方医学的研究者中间,
据说有这样的习惯,当提起某个名人的名字时,
他的藏书量便是其研究成果的象征。如汉方大
家矢数道明先生,备有个人书库,并曾请专人进
行整理,可见其藏书丰富。我还去过一位开有
药局的药剂师家,二层楼房中,一层前半部为诊
疗所,后半部严然如同进入了中国书店的线装
书库一般,排列整齐,分类清晰,所需书物,拈手
可得。
日本的书库不仅仅藏书丰富,而且其图书
的利用也十分便利。如上述的北里图书室不设
专职管理人员,一律开架借阅,所有研究人员只
需将自己所借阅的图书登记在册,不限借书数
量,也没有时间限制,给所有的研究人员以极大
的自主权,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所藏图书的作用。
如果你想阅读缩微胶卷时,只要一打开书库内
设置的缩微胶卷阅读机,马上就能查找所需书
籍,若有需要的音 分,阅读机还设有选择印刷功
能,根据版面大小,立刻印制出清晰的文稿。如
此方便的书库,为学者们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研
究条件。如果来到面向社会自由开放的国家图
书馆,如位于市中心、交通非常便利的国会图书
馆及内阁文库,你不需要为阅读善本书花费~
分钱,只要有身份证明,填写好所需的书目外,
稍等片刻,就可以阅读到许多珍贵的中国及日
本、西文原版图书,而且根据读者的需要,设立
有各种服务设施,如拍照、彩色复印等等。
陕西省医史学会换届选举
(收稿:1997.11一l口)
陕西省医学会第四居医史学会抉届选举会议1998年2月17日在西安举行。在省医学会的直
接领导下,与会代表通过民主协商和酝酿讨论,选举产生了第四届陕西省医史学会,辛智科任主任
委员,王三虎、王明旭、郑怀林、康兴军任副主任委员,孙忠年等六位同志任常务委员。会议一致决
定聘请赵石麟研究员为顾问,张文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郭教礼、王宇颖任秘书。
(郭教礼王宇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