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1、作为议论文语言特点:以概念和判断为主。

在词汇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用形容词或转喻性的词汇。

因为新闻评论主要靠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

冗余信息理论2、作为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讲求表达的效率。

字词不能生僻;句子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成,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伤口。

新闻评论采用的是逻辑方法,将概念、判断、推理,讲论点、论据‘论证。

杂文思维方式一般为联想,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语言风格情感化和理智化。

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

1、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

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 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费力程度”。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

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这主要是评论作者的写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

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思想作风是一致的,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就容易在文章中发号施令;如果把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2.要了解读者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

评论作者要时刻想着读者,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论述方式,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和他们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写出的评论才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新闻评论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它的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

初中生如何写新闻评论

初中生如何写新闻评论

初中生如何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是一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件思考的好方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写一篇新闻评论的指导:一、选择新闻事件首先,选择一个你感兴趣或有独特见解的新闻事件作为你的评论对象。

该事件可以是国内外大事,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等。

二、了解事件背景在撰写评论前,对该事件的背景信息进行调查和了解。

可以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深入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背后的故事。

三、评论角度确定你的评论角度。

可以选择支持或反对该事件,凸显其中的优点或批评其中的不足,或者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四、命题引言在写评论的开头,可以采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命题引言,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开门见山地表达你的观点,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五、客观陈述事实在论述观点时,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陈述事实。

你可以引用数据、事实和统计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通过举例来说明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六、发表个人意见在段落中,表达你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你可以表演你对事件的态度,或者列出事件的利弊,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和依据。

七、提供解决方案如果你对该事件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在评论中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你可以给出具体的建议,讨论可能的改进措施,或者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八、结尾总结在文章的结尾,对你的观点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

可以简要回顾你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观点和解决方案。

此外,你还可以对未来的发展和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思考。

九、审查和修改最后,在完成文章后,仔细审查和修改你的评论。

检查语言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你也可以考虑请别人读一读,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写一篇新闻评论不仅可以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你对事物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通过正面的批评和建议,新闻评论可以为社会进步和改善做出贡献。

新闻周报的语气风格

新闻周报的语气风格

新闻周报的语气风格通常应保持客观、中立和正式,不过不同媒体或个人的写作风格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新闻周报的语气风格特点:
1.客观性:新闻报道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在描述事件和人物时,
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直接、确凿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情感化或主观的词汇。

2.中立性:新闻报道应该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或话题时,应该
尽可能提供各方面的观点和信息,避免过度强调或忽略某一方的观点。

3.正式性:新闻报道的语言应该正式、规范,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或俚语。

措辞要严谨、
准确,符合语言规范和语法规则。

4.简洁明了:新闻报道应该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避免冗长和繁琐的句子结构。

在行
文中要注意避免过多的修饰词和冗余的语句,尽可能让语言精炼、准确。

5.生动形象:尽管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并不意味着语言要枯燥无味。

在保证
客观性和中立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报道更加吸引人。

总之,新闻周报的语气风格要保持客观、中立和正式的特点,同时要力求语言简练、准确、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并传递重要信息。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1.确定性。

新闻评论语语言的主要成分是以概念和判断为主的。

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论证与说服的效果。

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新闻评论应该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使用形容词或转喻性(借代、借喻)的词。

2.控制形容与转喻的语言量。

量的控制,即形容或转喻的词汇不要太多,不要成为全篇词汇的主体,否则虽然“好看”,却淹没了理性的表达;质的控制,即不要让形容和转喻来代替论证和判断。

太多的比喻可能有益于理解,却削弱了论证,削弱了人们通过理性把握本质的能力。

3.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新闻评论的句子,其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定的,而不应是含糊的、有歧义的。

这首先表现为,它应该有着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4.抽象程度要适当。

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的、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它的论证性相关,也与它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它追求表达的效率有关。

过于抽象的语言,会增大阅读的负担,不利于读者的信息接受。

但是,语言的抽象度是思考的必然代价。

新闻评论作为思考与论证的文体,其语言与新闻报道相比,整体上抽象程度肯定回事较高的。

但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文体,还是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抽象度较低,更为具体、可感的词汇,以提高评论的可读性。

(二)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语言特点1.讲求表达的效率。

这种表达效率表现为易读,迅速理解,并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传播和记忆效果。

使用的字、词不能生僻、拗口,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整,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上口。

从平面媒体的角度说,还应尽可能地划分段落,以便于读者掌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并节省目力。

2.讲求“直笔”。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以传播效率作为第一重要的价值。

因此应该平白易读、讲求“直笔”,多用概念和判断。

不应该曲折枝蔓。

任何影响效率的文采和韵致,包括比喻,都应该牺牲掉。

阐述新闻评论要素及关系

阐述新闻评论要素及关系

阐述新闻评论要素及关系
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时事热点或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和解读的文章。

在撰写新闻评论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新闻事实:新闻评论的基础是新闻事实,它是评述和解读的对象。

在选择新闻事实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热点事件或新闻,以便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2. 观点和立场:新闻评论的核心是观点和立场。

作者需要在评述和解读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对事件或新闻进行价值判断和态度表达。

3. 论证和论据:新闻评论需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和论据。

在论证时,需要采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论据时,需要引用真实、可信、有说服力的材料和数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4. 语言和文风: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需要简练、准确、流畅。

在表达时,需要采用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关注和理解。

5. 读者和受众:新闻评论的读者和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撰写新闻评论时,需要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心理,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关注和理解。

总之,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时事热点或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和解读的文章,需要关注新闻事实、观点和立场、论证和论据、语言和文风、读者和受众等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只有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撰写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

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并不拒绝活泼。

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内容应是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其形式也应是生动活泼的。

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应当产生绚烂夺目的文化。

事实上,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许多著作,文笔生动优美,既有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情文并茂,风格独具。

我国历代文章大家也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

为了传播真理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新闻评论也要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议论风生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点。

一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说“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

比如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话、具体事,并且要具体到形象化的程度。

”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具体方面和抽象方面,在评论写作中尽可能夹叙夹议,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增强评论说服力和生动性。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俗套,不搞空洞说教,而是从当年是鸡年入笔,由我国民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

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总之,大手大脚,把关不严的情况必须改变。

不少同志以为我们国家大,多花一点钱,好比在大公鸡身上拔一毛,算不得什么。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新闻评论的文风
文风作为文章的作风,指的是从文章的内容、
结构、语言、表现方式等要素中实际体现出 来的作风,事实上文风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 风气、时代风尚密切相关的。正是那个“世 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东汉末年建安时代, 才造成了被世人称道的“慷慨而多气”的 “建安风骨”。人们记忆犹新的十年“文革” 时期文章界流行的以“假大空”为主要特征 的文风,也正是那个时代悲剧所造成的。
《走好全国一盘棋》
当时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张研农同志阅读初稿,
手写的书面意见共有五页,给出详尽、具体的修改 方案。此后他和副总编辑米博华带领评论部主任、 副主任一行10人,对这篇评论打磨了整整两天,以 至对其中的一些段落如数家珍。 临近发表,当时担 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王晨同志再次审阅把关,并专 门征求国务院研究室的意见。 《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作、刊发的经过,并不是一 个特例。尽管选题不同、写作时间长短不一,但人 民日报对"任仲平"评论的处理过程,篇篇都是这样, 开题、学习、调研、起草、修改、发表、总结,七 个环节,一个不少。
如《危险的"黑心肉"》(2007.1.15) 河北省新乐市一
形象化的语言(二)
关注百姓人生大事。
如《揭密“住房公积金”的黑洞》
(2006.02.17)揭露住房公积金被套取现象的原 因。 《当孩子落水的时候》宁夏吴忠市副市长王 民忠:“没有直接责任” 。 如2006年4月2日,《焦点访谈》以《美容中心 的玄机》为题报道了河南省南阳市在光子嫩 肤领域存在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有感而发
新闻评论要有所为而作,还要有所感而
发。 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和感受,才能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 实感,并自然地流露在评论的论述中。 由深切感受而流露的真情实感——或爱 或憎,或褒或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 ㈡、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
形象化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评论文章 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吸引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求 说理形象化,或叫作“寓理于形”,努力把言论写得 绘声绘色,幽默犀利。
1、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 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如生。 案例分析:
这段反驳将排比与设问两种修辞手法融为 一体,显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
回环手法
回环手法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 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密切关系,形成一种 智趣。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有个公安干部胡干清,曾利用“农转 非”的审批权,索要财物,收受贿赂。1989年10月21日, 《宁波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胡干清何以能胡干?》, 开头运用群众顺口溜说:
案例分析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 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 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 俗套 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 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作者 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
可见,评论文章结构的波澜起伏、变化有致,首先 取决于作者有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如果 无病呻吟,或者拾人牙慧,强作文章,不仅内容上不去, 形式(包括结构)也搞不好。
四、言之有文 辞达理举
这里,主要是说新闻评论语言与修辞方面的问 题,都是增加文采的题中应有之义。
㈠、语言要准确、简明、 ㈠、语言要准确、简明、富有哲理 语言要准确
2、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 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 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 案例分析: 毛泽东在评论中用“开动机器”来形容多动 脑筋的必要;用“洗脸”、“扫地”来说明开展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用“下山摘桃子”比喻 蒋介石想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狂妄野心等等,既形 象生动,又鲜明深刻。
㈢、讲究修辞, ㈢、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 讲究修辞
中国古人写议论文很讲究修辞。孔子说“辞 达而已矣”。新闻评论也要讲究修辞,使之富有文 采。新闻评论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即喻证法。 此外,还可以运用设问、排比、回环等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显得理直气壮,气势磅礴。
1992年8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短评《没空打官司》是 批评某名人损害了小人物的名誉,接到法院传来的起诉书后,竟 然以“老子没空”为由拒绝出庭,并把起诉书丢进了废纸篓。评 论采用排比修辞手法予以反驳:
3、化平凡为神奇,运用通俗化的口语或成语民谚来 说理。 新闻评论要反映亿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必 须在语言上注意群众化,使深刻的思想在通俗化的 口语中表达出来,这就能深入浅出,亦庄亦谐,为读 者所喜闻乐见。
案例分析: 说开后门好办事是“十八颗图章抵不过一个 老乡”;说胸无大志、追求实惠是“理想理想,有 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等。
这种夹叙夹议,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事理的点睛之 笔,比起那些洋洋大篇的泛泛而论不知要强多少倍,值得学习。
案例分析(二)
2001年6月7日 《解放日报》在头版 发表的短论《索菲亚 的“厌烦”》,也是 一篇熔叙、议于一炉, 把抽象的概括同现实 中的人与事结合起来 的一篇美文。这篇短 论把所有议论的事物 加以描述和渲染,议论 风生,娓娓道来,使读 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教益。
本章结束
谢谢观看
三、起承转合 变化有致
评论文章不是文艺作品,主要以理服人,以新颖 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去感悟人。提倡什么、促进 什么,要有独到见解;反对什么、鞭挞什么,也要有 独到见解。如果只发议论,毫无独到见解,议论也发 不好,只会使人感到是官样文章,不痛不痒。
案例分析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二、通情达理 情理交融
增强评论感情色彩的途径很多,其中很重要 的一条,就是从“情”入“理”,自“理”感“情”, 也就是融情于理,将感情融化在说理的过程中。
案例分析
《河北日报》 评论《迎着老 百姓的方向走》 (刊于1998年 1998 11月1日), 更是一篇笔端 饱蘸激情、情 理相互交融的 一篇佳作,全 文:
1983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短评《“吃富”者,止 步!》,就有这样的特色。
点评
这篇短评一开始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打油诗,并以 简洁的笔墨叙述了三县三个专业户的遭遇,抽象概括 的“吃富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内容,这就不难引起 读者的联想与深思。 进而,短评对“吃富者”痛下针砭,同时对当地领 导猛敲警钟。“否则,专业户就有被‘吃’垮的危险, 冒尖的也不敢再冒尖了!”既指出了“吃富风”进一 步蔓延的恶果,提醒领导马上采取措施;又警告“吃 富者”止步,这种“揩油”、“敲竹杠”行为该停止 了。 结尾振聋发聩,收束有力。
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 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而准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又要借助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案例分析
1990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四项基 本原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其中论述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必然性是这样表述的:
这种评论语言没有诉诸具体生动的事实和事物的外在形象,而充满了 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性。 相比之下,新闻语言是带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信息传递的实用语言, 它“用事实说话”,即通过传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来表达传播 意图。
结论:
看完这篇评论,不能不被文中字里行间所渗透 的一片“情”所打动:无论是彭市长、刘县长在 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面前所表现的“情”,还是上 , 访群众和截车村民在彭市长、刘县长面前所表达 的“情”,都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真,完全发自内心, 完全出于真情。这是党群鱼水情的体现,这是党的 好作风的传承。 这一切,都是评论作者笔端饱蘸激情、如实反 映真情的结果。而且,这篇评论作者敢于触及热点, 又不炒作热点,可以说把握平衡,分寸适度。
㈣、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㈣、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是语言的海洋,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源泉 之一。许多精彩的群众口语,略加整理,就是有用的评论语言。 “秤陀虽小压千斤”阐述“人微未必言轻”的道理 “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不要官官相护” “护短护短,越护越短”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横挑鼻子竖挑眼” “打铁先要自身硬” “害怕得要死” “忙得不可开交” “不识抬举” “开小差逃跑” “挟起皮包走路”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 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 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 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 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 议论风生
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 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