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心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罗陆一:中医治疗扩心病

罗陆一:中医治疗扩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右心室、全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和猝死,是心肌疾病的最常见类型。
本病是心力衰竭的第3位原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西医治疗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
急性期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多数是有效和必要的。
但对于的长期康复治疗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中医治疗具备一定的优势。
1.病机与治法罗师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多为各种原因导致元气亏虚,元阳不足,邪毒乘虚而入,传入于脉,内舍于心,日久心气耗散,心体胀大。
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
肺气不足,治节失司,心血运行不畅,血行瘀滞;脾气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足,心脉失养;肾阳虚衰,不能治水,水饮上凌心肺,发为本病。
扩张型心肌病存在肺虚、脾虚、肾虚、痰瘀阻滞的病机,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治疗当补气固元、益肺、健脾、益肾活血,分辨脏腑的阴阳偏盛偏衰、兼痰兼瘀,予以加减化裁,基本方为黄芪50g,红参15g(另炖),白术15g,炙甘草6g,当归15g,茯苓15g,仙茅15g,淫羊藿10g,丹参15g,三七10g,法半夏10g,远志9g,酸枣仁30g。
临证化裁:元气亏虚需大补元气、培元固本,宜选用紫河车、蛤蚧、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偏阴虚者去红参、仙茅,加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
偏阳虚者加附子10~15g,麻黄15g,干姜10g,细辛10g。
水肿较盛者加泽泻15g,猪苓20g;心悸者加酸枣仁30g,柏子仁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味甘微温,补益中气;配用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为臣药,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力;当归和营养血,协参芪补气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引药入心经;茯苓健脾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仙茅、淫羊藿温补肾阳,丹参、田七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益气、固元、健脾、补肾、化痰、行瘀之效。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标签:扩张型心肌病;中医疗法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伴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疾病过程中常伴发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1]。
DCM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多种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及猝死。
本病预后较差,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出现心力衰竭DCM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50%[2]。
中医药采取个体化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笔者从DCM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入手,结合现代研究以及笔者的临床经验,浅谈对本病的辨治体会。
1 病因病机根据疾病临床表现,DCM可归入中医“胸痹”“心胀”“心水”范畴。
《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阐述了DCM血脉瘀滞的病机特点及憋喘气促的临床表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其表现身重而少气、喘不得卧、下肢肿等症,与DCM心力衰竭后期的症状特点相吻合,并论述了心水以“虚”为本的病机特点。
《灵枢·胀论》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脉经》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医述》云:“心主血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
”概括出DCM往往有气短、乏力、喘息等症状表现,并有“虚”“瘀”“水”等病邪表现。
根据中医古文献记载及临床实践,笔者认为DCM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痰、水、瘀等病理因素为标。
依据其临床表现和疾病所处阶段,以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可以将疾病进行分型分期:早期以心肺气虚为主,痰浊瘀阻相对较轻,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等气虚证候;中期可发展为心肾阳虚、瘀痰亦重,患者可有心悸心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并出现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等舌脉征象;晚期则以心肝血瘀、阴阳俱虚为主要病机关键,患者可出现精神困倦、动则气促、心痛心悸、胁肋疼痛、舌黯淡、脉沉弱等表现。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进展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为多见的疾病。
其病因未明,预后不良,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学者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收到较为满意疗效,笔者从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治疗(单方验方、自拟方、中成药),综述了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治疗进展,说明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显现出一定的特色及优势。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治疗;综述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虚为气虚、阳虚,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血虚和阴虚,甚至阴阳两虚;明代医家刘纯在《伤寒治例》中云:“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
阐述了阳气虚是本病病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标实指外感六淫,血瘀,痰阻,气滞。
王仁平[1]认为其心气不足,外邪侵袭致使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结闭塞心络为其病机;郭维琴[2]认为本病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五脏同病。
严世芸[3]认为气虚血瘀、心肾阳虚是其主要病机。
王振涛认为初为心气亏虚,日久及阳,心阳不振,外邪侵袭致使气虚血瘀、水湿停滞。
综上所述,本病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脾肾阳气,为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寒凝、气滞、痰阻为标。
2 辨证分型由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复杂,临床医家根据各自的经验分型论治,效果显著。
曾垂义等[5]将该病分为: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气虚血瘀水停型,阳虚血瘀水停型;王朝宏[6]治疗心气阴虚证用生脉散加减,分为阳虚水泛证,气虚血瘀证,心阳虚衰证。
廖蔚茜[7]等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
3 治疗进展3.1 单、验方治疗冯辉[8]用苓桂术甘五味汤:黄芪30g,人参、麦冬、桂枝、泽兰、丹参、淫羊藿各12g,五味子、白术、玉竹各10g、茯苓15g、五加皮、炙甘草各6g、葛根18g。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对DCM患者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介绍了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
病例:患者男,65岁,患DCM 4年,主诉气短、心悸、胸闷,休息后能缓解。
查体发现患者心音低钝、TCD1.1s、S3 +、T4海面吹风音强、心尖搏动正常、下肢轻度水肿。
患者通过常规治疗(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帮助。
中医认为,DCM是因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气血不足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也会导致下肢周围血管收缩功能减退,造成下肢水肿。
因此,中医治疗走运脉和任脉,通过温阳化气、益气固表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功能,同时调节免疫和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身修复能力。
具体中医方剂为人参甘草汤、栀子茯苓丸。
同时,西医治疗中增加了补钾、叶酸等药物,对于患者心电图中的QRS波宽度和肌钙蛋白T(cTnT)进行监测。
6个月后的随访,患者气短、心悸、胸闷症状明显改善,TCD1.1s 和S3-,T4海面吹风音轻、下肢水肿消退。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结合症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和缓解患者痛苦。
但同时需注意解释治疗原理、药理学和剂量用法,清晰了解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西医和中医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当引起的副作用。
在患者症状较重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1. Qiu J, Wang Y, Zhou S, Huang M. A Modified Treatment by Integrating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ntegr Med Int. 2018; 5(1): 14-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心衰、心律失常、栓塞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1例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
一、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男,60岁,农民,主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2年余,加重3月,入院治疗。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无近期感冒、药物过敏史,不吸烟、不喝酒。
体格检查:面色苍白,全身水肿,呼吸频繁,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80次/分,心尖搏动力加强,心音呈哑音,无心包摩擦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浮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段呈下移,T波倒置,心室肥厚性改变。
B超示心脏扩大、心脏流出道增宽,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2×10^9/L,红细胞计数4.36×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5g/L,血小板计数210×10^9/L。
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正常。
抗心肌抗体阳性。
心内膜肽NT-proBNP水平高达1200pg/ml。
诊断:扩张型心肌病(DCM)。
二、治疗过程1.西医治疗:口服利尿醛固酮拮抗剂,阿米洛利、地塞米松、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等药物。
考虑到患者有抗心肌抗体阳性,予以环孢素治疗。
2.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扩张型心肌病是心脾肾三脏气血阴阳不和所致,因此选取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
采用养心益气、祛瘀通络的方剂,包括参苓白术散加减,桃红叶、夜交藤、丹参、茯苓、丁香、延胡索等中药。
3.综合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积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三、效果观察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减轻,腹水明显减少,肝脾未及,双下肢浮肿消失。
心电图示ST段、T波明显改善,心脏B超示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至正常范围。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心室、右心室或双侧心室腔扩大和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
DCM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行性心衰、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1]我国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9/10万,可见于各年龄段,20~50岁高发,男性多于女性(2.5:1),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该研究总结了近五年现代医家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西医和中医方面的基本认识,重点讨论目前中医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新进展,旨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辨证思路和用药参考。
1西医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IS⁃FC)将心肌病定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2]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了心肌病的病理基础与心脏分子遗传学和离子通道蛋白的突变有密切关系的观点[3],从而更新了心肌病的分类方案,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两大类,原发性包括遗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三类。
遗传性包括肥厚性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左心室肌致密化不全(LVNC)、糖原累积病、传导障碍、线粒体心肌病、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混合性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CM)、限制性心肌病;获得性包括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母亲的婴儿。
扩张型心肌病属于混合性原发性心肌病,其主要病因可为特发性、家族遗传性、感染/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性等。
病理基础主要为心室腔的扩大,心室壁可不同程度增厚,心内膜纤维化,附壁血栓形成,心肌细胞肥大、变性,临床上主要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来评估心脏功能,近年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也被广泛应用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曲畅1唐靖一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上海200030[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复合型心肌病,近年发病率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常并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西医治疗手段局限,患者死亡率高,是目前临床公认的难治性心肌病。
王朝亮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10]郭龙恩,祝远瑞,祝桂庭.祝桂庭从肝治疗失眠症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2017,36(7):588-590.[11]达婷,刘智美,邴雅珺.刘国安主任医师从肝论治失眠验案举隅[J ].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84-85.[12]任雪梅,范凌云.范新发化裁龙胆泻肝汤临证验案举隅[J ].环球中医药,2019,12(6):919-920.[13]张华,郝华,刘谦,等.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劳拉西泮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P S Q I 各因子评分㊁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血清T N F -α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5):101-104.[14]李学岐.观察中药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5):157-159.[15]庄耿辉,方文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揿针对肝郁化火型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4):25-31,34.[16]温丽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郁型失眠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6):185-187.(收稿日期:2022-12-06)[编辑:周荣荣]:王朝亮,E -m a i l :137********@163.c o m第一作者:张浩,E -m a i l :605417484@q q .c o m 王朝亮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张浩1王朝亮2(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安徽阜阳236600)ʌ摘要ɔ 扩张性心肌病是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疾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并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㊂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措施,以纠正心力衰竭㊁抗心律失常㊁预防血栓形成等为主,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预后较差㊂王朝亮教授认为,扩张性心肌病病因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温阳益气㊁活血利水为原则,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芪苈扶正强心汤,临床运用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㊂该文介绍王朝亮教授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㊂ʌ关键词ɔ 扩张性心肌病;心胀病;胸痹;心水;心悸;葶苈大枣泻肺汤;芪苈扶正强心汤;王朝亮中图分类号:R 256.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12 扩张性心肌病(d i l a t e dc a r d i o m y o p a t h y ,D C M )是一种表现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有明显扩张性收缩功能障碍的难治性心肌病,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㊁活动耐量降低为主,常引起心力衰竭(简称 心衰 )㊁心律失常或猝死[1]㊂2002年1项对9个不同市(区)8080名正常人进行的分层整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D C M 发病率约为19/10万人[2]㊂现代医学对D C M 的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缺少特异性措施,D C M 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治疗效果不佳,5年后病死率约为50%[3]㊂中医药能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对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㊂王朝亮教授为安徽省名中医㊁江淮名医㊁第2批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对D C M 的治疗尤为擅长㊂王朝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基础上,自拟芪苈扶正强心汤(黄芪㊁葶苈子㊁当归㊁红参㊁丹参㊁麦冬㊁制附片㊁大枣等)治疗D C M ,临床效果显著㊂现将王朝亮教授治疗D C M 的经验总结如下㊂1 历代医家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认识1.1 中医病名 中医学中没有 扩张性心肌病 的病名,根据心慌㊁气喘㊁胸闷㊁乏力㊁肢体水肿等症状将其归于 胸痹 心衰 水肿 喘证 心悸 心胀 等范畴㊂中医古籍中对 心胀 的描述较为形象,如‘灵枢㊃胀论“曰: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㊂ 现代医家依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主张将扩张性心肌病命名为 心胀病[4]㊂1.2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的差异进行辨证论治,并阐明各自的观点㊂‘素问㊃痹论“5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云: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㊂ 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心脉瘀滞不通有较大关系㊂‘金匮要略“言: 心下坚,大如磐,边如旋杯,水饮所作㊂ 指明本病发作的主要因素是水湿痰饮㊂‘伤寒治例“指出: 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㊂ 认为阳气亏虚㊁失于温煦可致喘满心悸,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㊂‘医门法律“曰: 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㊂ 认为本病乃患者素体阳虚而复感六淫,两虚相乘而发作[5]㊂‘血证论“指出: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㊂ 认为心悸与痰饮内停关系密切㊂郭维琴教授认为本病是先天性缺陷,又复感外邪或久病体虚累及心,以致心气㊁心阳受损,影响肺㊁脾㊁肾,三焦气化不利,气㊁血㊁水失调,水饮㊁瘀血壅滞于三焦而成[6]㊂翁维良教授认为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气不足,以致血脉瘀阻[7]㊂杨传华教授治疗本病以化湿邪㊁利小便为原则,临证化裁,标本兼顾,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8]㊂邓铁涛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指出心肌病心衰的病机与五脏均有关联,其他四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均会导致心功能失常,从而发生心衰[9]㊂1.3治疗原则王振涛教授以升阳举陷㊁益气活血为治疗D C M的原则,在张锡纯升陷汤的基础上加益气活血㊁化瘀利水之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0]㊂肖长江教授以益气温阳㊁安神利水为原则治疗气阴两虚型D C M,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11]㊂林慧娟教授以益气养阴㊁活血通脉㊁温阳补肾为基本原则治疗D C M,临床疗效显著[12]㊂2王朝亮教授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认识2.1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王朝亮教授认为,D C M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因气喘㊁心悸㊁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前来就诊,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归于 心水 心悸 水肿 等范畴,本病病位在心,涉及肾㊁肝㊁肺㊁脾[13-14]㊂心气根于肾气,故心肾阳气亏虚是本病病机关键,并与痰㊁瘀㊁水㊁湿等病理因素关系密切[13,15]㊂D C M起病多为久病或劳欲过度,从而导致肾阳衰微,肾主水,肾虚则气化无力,水湿泛溢,上行凌心犯肺而致肺失宣降,出现喘满气逆㊁胸闷心慌㊁端坐仰息不能平卧㊁咳稀白痰等症状,下行则聚湿,出现下肢水肿㊁尿量减少等症状㊂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可致脉络瘀阻,严重者出现中风偏瘫等症状[16]㊂本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在心肾亏虚的基础上,瘀血痰湿也是导致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㊂D C M虽然与心㊁肾关系密切,但病久会累及其他脏腑,以致缠绵难愈,因此本病应长期治疗,方药一经有效,就该固守原方,并随症加减,以期获得更佳的疗效㊂2.2治则治法王朝亮教授认为,D C M患者多为久病,且易反复出现心衰症状,以心悸㊁气喘㊁下肢水肿㊁面色发绀和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治疗应药证对应[13-16]㊂心悸气喘轻者胸闷㊁心慌㊁气短,重者心中悸动难平㊁喘息不能平卧,夜间尤甚,此为心之气血阴液受损,以致心神失养,进而痰湿停滞,导致脉络瘀阻,治疗应补心养血与祛邪安神并用,一般以黄芪㊁党参补心气,当归养心血,沙参㊁生地黄滋阴,祛邪应根据病邪的不同选用药物,如半夏祛痰湿,丹参化瘀血㊂下肢水肿多出现于脚踝部,此为心肾阳气久耗㊁血运不畅㊁水湿下行所致,治宜活血利水,可选用当归㊁丹参㊁桃仁㊁红花㊁川芎㊁葶苈子等㊂面色发绀轻者仅见于口唇,重者亦可见于两颧及耳周,此为心之阳气大伤㊁无力运血以致脉络瘀阻,治宜益气活血,可用黄芪㊁党参㊁当归㊁川芎㊁丹参等㊂咳嗽咳痰多为肾阳衰微㊁水湿泛溢所致,上则凌心射肺以致肺失宣降㊁酿生痰湿,治宜益气除湿化痰,可选用黄芪㊁白术㊁茯苓㊁浙贝母等㊂此外,应抓住病久则虚的本质,着力扶助正气,正气存内而诸症自解㊂王朝亮教授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发现,本病病因病机以阳气虚羸为本,以脉络瘀滞㊁水湿停滞为标,治疗时当以温阳益气㊁活血利水为原则,而以往用平和之剂治疗本病效微力薄,难求其功,当用猛药起沉疴㊁直达病所,故以‘金匮要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基础,自拟芪苈扶正强心汤㊂该方由红参㊁黄芪㊁制附片㊁麦冬㊁丹参㊁当归㊁葶苈子㊁大枣等配伍而成,重在补虚,诸药合用以达扶正固心㊁通络利水之效㊂方中制附片大辛大热,归心㊁脾㊁肾经,可温通心㊁脾㊁肾三脏阳气,具有回阳救逆㊁补火助阳㊁散寒止痛之效,为君药㊂黄芪㊁红参大补元气㊁补脾益肺,丹参㊁当归补血活血㊁祛瘀止痛,共为臣药㊂葶苈子泻肺平喘㊁利水消肿,为佐药㊂麦冬养阴生津,还可防诸药辛温燥烈太过,大枣养血益气护胃,为使药㊂全方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标本兼顾,补中寓散,通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瘀,达邪祛正安之功㊂6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3 医案举隅患者,男,55岁,2020年8月22日初诊㊂主诉:活动后胸闷气喘伴下肢水肿2年余㊂现病史:患者2年前每于活动或劳累后出现胸闷气喘,伴汗出㊁下肢轻度水肿,无咳嗽咳痰,曾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 扩张性心肌病 ,经西药治疗效果不甚显著,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门诊㊂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㊁肺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㊂刻下症:患者心前区闷痛不舒,活动后心慌㊁乏力,纳食一般,夜眠一般,二便调,舌暗淡,苔白腻,脉细涩㊂查体:神清,血压120/75m m H g (1m m H g ʈ0.133k P a ),心率75次/分,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㊂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增大,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1m m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0mm ,射血分数37%,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少量反流㊂西医诊断:扩张性心肌病㊂中医诊断:心胀病,气虚痰瘀证㊂治以温阳益气㊁活血利水㊂开具处方如下:黄芪15g ,当归12g ,红参片30g ,制附片12g (先煎),葶苈子9g (包煎),丹参10g,麦冬18g ,大枣10g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0年8月30日二诊:患者胸闷减轻,下肢水肿略减,仍有活动后心慌㊁气喘,无汗出咳嗽,舌暗淡,苔白腻,脉细涩㊂在原方基础上加白术12g ,茯苓12g ,续服20剂,煎服法同前㊂2020年9月25日三诊:患者胸闷明显减轻,下肢不肿,但夜间入睡困难,醒后难眠,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涩㊂原方去葶苈子,加远志12g,炒酸枣仁9g ,续服20剂,煎服法同前㊂患者服药后各种症状均明显减轻,为巩固治疗继服中药6个月㊂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主动脉瓣㊁二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7mm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3mm ,射血分数55%,心室结构及心功能较前好转㊂按语:多数D C M 患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㊁非感染的炎症及中毒㊁内分泌和代谢紊乱㊁遗传㊁精神创伤等因素有关㊂该案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长期劳累,以致心肾阳气亏虚,阳虚则气化不畅,易生水饮,水饮泛溢,上犯于肺而致喘满,下聚则发生水肿㊂气为血之帅,阳气亏虚则血液运行无力,导致瘀血阻滞脉络,出现胸闷痛㊁下肢水肿㊁舌质暗淡㊁苔白腻㊁脉细涩等症状㊂芪苈扶正强心汤以补虚损为主,采用较大剂量红参以补心气,加黄芪增强益气升阳功效,以制附片温心肾阳气,三药合用,温补阳气以治本㊂当归㊁丹参活血调气,葶苈子泻肺利水,三药同用治标,以求活血利水之效㊂配麦冬滋阴养肝,又防红参㊁制附片太过温热而损伤机体㊂大枣益气固本,调和诸药㊂诸药合用,以达扶正固心㊁通络利水之功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参提取物可抗心肌缺血[17];黄芪中多种成分具有保护心肌细胞㊁改善心衰的作用[18];制附片具有独特的强心作用,对心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治疗心衰[19];党参提取物可增强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心衰[20]㊂上药合用,能保护心肌细胞,逆转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初诊治疗后效显,故二诊继续以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并酌加白术㊁茯苓加强利水之功,以健脾养心㊂三诊时患者症状改善,去葶苈子以防伤正,继续加强温补之力,并用远志㊁酸枣仁养心安神,佐助药力㊂后续服数月,以增强正气,取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之意,而使病痊㊂4 小结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㊂王朝亮教授认为应不断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主张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中医,治疗D C M 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差异及同一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选用不同的药物㊂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纠正心衰㊁抗心律失常㊁预防血栓形成为目标,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㊂王朝亮教授认为应用中医药治疗D C M ,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随症加减,提高其生活质量,应用前景较广㊂王朝亮教授治疗D C M 遵循 治病必求于本 的理念,以温阳益气㊁活血利水为治则,将温补心肾阳气贯穿治疗始终,注重维护人体正气,同时兼顾活血利水,选用活血益气之品使血行而不伤及正气,并加滋阴之品防止温补太过而碍正气,诸药合用,临床效果明显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炎心肌病协作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5):421-434.[2]王志民,邹玉宝,宋雷,等.超声心动图检查调查8080例成人肥7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厚型心肌病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 39-43.[3]张健.扩张型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7): 484-487.[4]李靖,李荣.扩张型心肌病与中医 心胀 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3010-3011. [5]冯莉,陈波.浅析中医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1):119-121.[6]李倩倩,梁晋普,王文杰,等.郭维琴教授从三焦论治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浅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6): 1066-1068.[7]刘燊仡,于大君.翁维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8,13(2):400-402,406.[8]冷肖慧,程艳,杨传华.杨传华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0): 1651-1652.[9]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10]邱月清,王振涛.王振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3):82-84.[11]周梦,肖长江.肖长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3):18-19.[12]张晓,苏文革,林慧娟.林慧娟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49-250.[13]王朝亮,陈光瑞,史丽.扶正强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0):877-878.[14]姚建斌,王朝亮,陈光瑞.心衰1号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室收缩功能㊁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㊁6m i n步行距离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21,43(2):228-232.[15]付小奎,倪代梅,王朝亮.自拟芪苈扶正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㊁心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4):64-66.[16]王朝亮,倪代梅,史丽.扶正强心汤辅助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4):16-17.[17]吴煜秋,高秀丽,张荣平.中药小红参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44-47.[18]王单单,郭丽娜,田会东,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1):19-24.[19]杨洋,朱婧,张书亚,等.附子强心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6):1-5.[20]谢琦,程雪梅,胡芳弟,等.党参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8):94-104.(收稿日期:2022-12-23)[编辑:郝利珍](上接第24页)[10]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0.[11]旷徐,范文娟,陈晓伟,等.‘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㊁配穴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9):147-150.[12]秦小红,袁仕国.针刺阳谷㊁合谷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挛缩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3):86-89.[13]汪瑛,汪节,江六顺.合谷透后溪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80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39-41.[14]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 26(6):30-32.[15]李杰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7):1260-1263.[16]李红波.十宣刺血对脑卒中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7-798. [17]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8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65,162,229-233.[18]唐国华,王恩龙.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3): 164-166.[19]要威,刘明.针刺合谷透后溪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颈内动脉㊁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127-129.[20]P F U R T S C H E L L E RG,L O P E SD AS I L V AFH.E v e n t-r e-l a t e d E E G/M E G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a n d d e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J].C l i n N e u r o p h y s i o l,1999,110(11): 1842-1857.[21]杨远滨,王芗斌.中医意念与康复的运动想象疗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43-44. [22]王媛媛,王海生,闵友江,等.穴位立体构筑理论与数字虚拟人相结合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 53-54.[23]曹越,章薇.背部经穴透刺对背肌筋膜炎近期及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8):42-44.(收稿日期:2022-11-23)[编辑:郝利珍]8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心肌疾病,其特征是左、右心室扩大,心肌肥厚,收缩功
能下降。
由于疾病的进展非常缓慢,很多患者会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以及心脏移植等手术治疗。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存在许
多副作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扩
张型心肌病的发生与情志失治、饮食误区、运动不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中医
辩证施治,可以达到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一名男性患者的治疗经历,医患对话如下:
患者,男,36岁,既往健康,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查体发现心动过速,心率为110次/分,心音弱,心脏杂音,心尖搏动明显,下肢水肿。
心电图示心律不齐,左心室扩大,肺动脉收缩期压力增高。
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左、右心室腔扩大,心室肌壁变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背部拔罐、艾灸祛瘀调气之法,口服中药等。
治疗3个月后,患者某天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心率在95次/分左右,乏力感半年来未
再出现。
复查MRI示左室容积指数(LVEDVI)指标略微下降,LVEF指标有所改善,从35%升
至40%。
治疗6个月后, MRI示LVEDVI更低,LVEF进一步改善至45%,患者体力恢复极佳,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不再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疾病分期为中期阶段、心功能II-III级的住院患者。 一、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胀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编码:14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沈绍功、王承德、刘希军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1月第35卷第一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2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 2.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腹部B超;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BNP(或NT-ProBNP)、肌钙蛋白或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理气通脉。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通脉宁心。 (3)心肾阳虚证:温阳益气,利水平喘。 2.针灸治疗 3.穴位贴敷 4.中药熏洗治疗 5.内科基础治疗 3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胸闷、气喘、心慌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心功能I级以上。 3.心电图、或胸片、或6分钟步行试验、或超声心电图(EF值等)、或BNP(或NT-ProBNP)等检查指标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住院期间,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栓塞或其他血管栓塞、肾功能衰竭、严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
二、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ICD-10编码:142.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入院第1天) 目标 初步诊断,评估详情,选择治疗方案。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西医诊断(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等) 中医诊断(病名和证型) 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 辅助检查项目 中医治疗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心胀病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间断吸氧 低盐饮食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记24小时出入量 心电监护 测血压、体重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中药静脉注射剂( 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 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临时医嘱 必须检查医嘱 全血细胞分析 尿常规 大便常规 电解质 肝肾功能 血糖 血脂 凝血功能 心电图 胸片 心脏彩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腹部B超 选择检查项目 6分钟步行试验 BNP或NT-ProBNP 肌钙蛋白或心肌酶学 甲状腺功能 地戈辛血药浓度 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 抗肌球蛋白抗体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5
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时间
医师签名 时间 6 时间 年 月 日 (第2~3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4~7天)
目标 完善检查,明确诱因并予纠正 初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 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 明确诱因,予以纠正 □ 中医治疗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 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 中医治疗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心胀病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 □ 间断吸氧 □ 低盐饮食 □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 记24小时出入量 □ 测血压、体重 □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 中药静脉注射剂( 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 口口服中成药 □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 心电监护 □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 心胀病护理常规 □ 一级或二级护理护理 □ 间断吸氧 □ 低盐饮食 □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 记24小时出入量 □ 测血压、体重 □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 中药静脉注射剂( 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 口 口服中成药 □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临时医嘱 □ 心电监护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电解质等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口 非药物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 根据医生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 避免诱因 □ 饮食指导 □ 运动指导 □ 生命体征检测、出入量记录 □ 疾病进展教育 □ 治疗教育 □ 指导运动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时间 时间
医师 签名
时间 时间 7
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第7-14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14-16天)
目标 巩固治疗效果 安排出院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定期查房 □ 书写病程记录 □ 根据病情调整诊疗方案 □ 中医治疗 □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 □ 完成查房、出院记录及出院诊断书 □ 评估疗效 □ 出院后门诊复诊及药物指导 □ 主观意识拟定随访计划 □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心胀病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 □ 间断吸氧 □ 低盐饮食 □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 记24小时出入量 □ 测血压、体重 □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 中药静脉注射剂( 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 温阳类 活血类) 口 口服中成药 □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
长期医嘱 □ 停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出院带药
非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 疾病进展教育 □ 治疗教育 □ 指导运动 □ 出院宣教 □ 发放出院健康教育手册 □ 药物指导 □ 指导患者门诊复诊 □ 帮助患者或家属办理离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时间 时间
医师 签名 时间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