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里的蚂蚁》阅读推荐课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书里的蚂蚁》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书里的蚂蚁》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书里的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学会观察蚂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1.3观察蚂蚁的特点。

2.教学难点:2.1对蚂蚁生活习性的理解。

2.2对课文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一只蚂蚁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1.3教师简要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2.1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2.2蚂蚁在书里做了什么?2.2.3你觉得蚂蚁的书怎么样?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3.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在句子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

4.观察蚂蚁的特点4.1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只蚂蚁,记录蚂蚁的特点。

5.课堂实践5.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

5.2各组分享自己的故事,教师点评。

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

6.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蚂蚁。

四、课后作业1.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造句。

2.观察家里的蚂蚁,记录蚂蚁的生活习性。

3.家长协助孩子了解蚂蚁的趣事,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2.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3.课后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难点补充1.对蚂蚁生活习性的理解教师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蚂蚁在做什么?它们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2.对课文情感的表达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蚂蚁在书里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蚂蚁的喜悦和自由,它们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绘本故事书本里蚂蚁教案中班

绘本故事书本里蚂蚁教案中班

绘本故事书本里蚂蚁教案中班教案标题: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中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引发学生对蚂蚁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的阅读和讨论。

2. 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介绍。

3. 制作蚂蚁模型和观察蚂蚁行为。

教学准备:1. 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

2. 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和行为。

3. 纸板、剪刀、彩色纸、颜料等制作蚂蚁模型的材料。

4. 一些蚂蚁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的封面,引导学生讨论关于蚂蚁的问题,如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特点?等等。

阅读与讨论:2. 教师朗读绘本故事《书本里的蚂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和听故事内容。

3.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蚂蚁为什么要去书本里?它们在书本里做了什么?介绍蚂蚁的生活和特点:4. 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和行为,如蚂蚁的巢穴、蚁群的组织等。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蚂蚁的特点,如蚂蚁的体形、颜色、感觉器官等。

制作蚂蚁模型:6. 教师带领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彩色纸、颜料等材料制作蚂蚁模型。

7.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观察,设计自己喜欢的蚂蚁模型。

观察蚂蚁行为:8. 教师提供一些蚂蚁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行为。

9. 学生可以观察蚂蚁的移动、搬运食物等行为,并记录下来。

结束活动: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蚂蚁行为和制作的蚂蚁模型。

1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蚂蚁的生活和特点,并鼓励学生保持对自然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2. 继续阅读其他关于昆虫或动物的绘本故事,扩展学生的知识和兴趣。

书本里的蚂蚁大班教案

书本里的蚂蚁大班教案

书本里的蚂蚁大班教案教案标题:书本里的蚂蚁大班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故事书《书本里的蚂蚁大班》为幼儿园大班(4-5岁)设计一堂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综合活动课。

通过阅读故事,幼儿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通过绘本、游戏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事,让幼儿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促进幼儿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1. 《书本里的蚂蚁大班》绘本2. 幼儿园教室或活动室3. 蚂蚁模型或图片4.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5. 游戏道具(如小球、障碍物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0分钟):1. 准备一些蚂蚁的图片或模型,展示给幼儿,引发他们对蚂蚁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蚂蚁是怎么生活的吗?他们有什么特点?阅读故事(15分钟):1. 以适合幼儿理解的方式朗读《书本里的蚂蚁大班》。

2.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细节,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互动。

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故事中的情节和蚂蚁的行为。

2. 提问:你们觉得蚂蚁是怎么团队合作的?为什么他们要互相帮助?游戏活动(15分钟):1. 设计一个“蚂蚁快跑”游戏,让幼儿模仿蚂蚁的行动,通过跑步、爬行等方式完成任务。

2. 划定起点和终点,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

手工制作(15分钟):1. 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蚂蚁的手工模型。

2. 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象,用纸张剪裁和粘贴出蚂蚁的形状和特征。

总结与展示(5分钟):1. 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蚂蚁模型,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

2. 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观察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继续阅读其他关于昆虫或动物的绘本,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2. 安排观察昆虫的实地活动,带领幼儿近距离观察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书本里的蚂蚁》推荐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书本里的蚂蚁》推荐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书本里的蚂蚁备课人:寿光凤华小学管男男【课型】整本书阅读课【教学目标】1.利用题目、图片、文字、话题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让学生养成关注题目、图片、文字的习惯,试着去猜测故事。

【教学重点】利用题目、图片、文字、话题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教学难点】让学生养成关注题目、图片、文字的习惯,试着去猜测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质疑题目1.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有这样一个习惯,看文章的时候最先关注哪里?生:题目是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的信息。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趣的题目,看看,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或者有什么问题?出示:屎壳郎喜欢圆形;书本里的蚂蚁引导:质疑题目:为什么屎壳郎会喜欢圆形?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呢?屎壳郎会喜欢吗?蚂蚁是怎么去到书本里的?它在书本里做什么呢?它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注意: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大胆想象。

)二、关注图片,画中有话1.出示图片一引导: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猜猜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关注大家都在做什么,关注鲸鱼身体底下的圆木)2.出示图片二引导:报纸后面会是谁?鳄鱼为什么会拍这张张片?它会怎么想?会为照片配上怎样的文字呢?(引导学生猜测报纸后面是青蛙,从环境、手的形状等来猜测。

让同学们远看这张图片,看起来像是报纸长出了手。

)3.出示图片三引导: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短耳朵小兔会想些什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只小兔的耳朵短。

三、关注文字,话中有料1.出示《给乌鸦的罚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大声朗读。

2.给出问题:乌鸦会交完罚单吗?它会想什么样的办法?结果又会如何呢?阿龙是否能成为英雄呢?(注意:该项任务小组合作,最后小组汇报)四、关注话题,头脑风暴1.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斑马线”是怎么来的?2.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想到斑马上,再去联想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五、总结方法,推荐好书1.推荐好书: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内容,都来自于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集,《书本里的蚂蚁》,作者是王一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书本里的蚂蚁》最新课堂说课稿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书本里的蚂蚁》最新课堂说课稿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书本里的蚂蚁》最新课堂说课稿3篇《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

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书本里的蚂蚁》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字。

理解“孤零零”“随手”“乐意”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复述。

3、学习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初步了解汉语语序在表达语义时的作用,做简单的语序变化练习。

学习重点:知道宵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

学习难点:复述课文,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学法指导,知识链接一、质疑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完这个课题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阅读第三课。

二、初读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1、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2、学习第1、2自然段3、指名读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4、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这只小蚂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扁扁的了,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四、独立学习1、学习“墙、零”等9个字。

2、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随手:顺手。

在文中说明小蚂蚁来到书本是偶然的,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乐意:心甘情愿。

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小蚂蚁,被小女孩无意间夹到了旧书里面,那么随后又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书本里的蚂蚁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书本里的蚂蚁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这篇文章,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工作职责,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工作职责;2.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难点:理解蚂蚁的本能行为和群体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与预告(10分钟)•讲师出示一些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蚂蚁,逐步引导出蚂蚁的样貌、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上述引导,讲师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书本里的蚂蚁》。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讲师向学生朗读《书本里的蚂蚁》。

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看书跟读。

•讲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阅读中想了解的问题。

•讲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扫描与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细节。

3.讨论与互动(30分钟)•讲师发起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追问蚂蚁群体行为的本质、蚂蚁“疯狂行为”等课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鼓励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在讨论中,讲师注意对学生思考方法的引导。

4.创作与分享(30分钟)•每组学生选取一只昆虫(不限种类),运用所学知识编辑一篇有关其生活习性、食性、生命历程等的小报或影视资料,突显生命的可贵。

•学生向全班汇报成果,分享自己的所学所思。

5.小结与反思(20分钟)•讲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总结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以及文章结构等内容。

•讲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与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在课堂上,讲师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情况,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学生完成的小报或影视资料进行评价和点评。

•向学生和家长收集反馈意见。

大班书本里的蚂蚁教案

大班书本里的蚂蚁教案

大班书本里的蚂蚁教案教案标题:大班书本里的蚂蚁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教学资源:1. 《蚂蚁的生活》绘本或其他相关蚂蚁故事书籍。

2. 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和行为。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放大镜、显微镜、放大镜、图纸和彩色铅笔。

2. 准备一些蚂蚁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蚂蚁的不同部位。

3. 准备一些蚂蚁的食物,如糖水、碎面包屑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或学校附近的蚂蚁活动。

2. 提问:你们看到过蚂蚁吗?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住在哪里?它们都在做什么?探究活动:1. 阅读绘本《蚂蚁的生活》或其他相关蚂蚁故事书籍,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展示蚂蚁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蚂蚁的不同部位,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 分发放大镜和显微镜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蚂蚁的身体特征和行为。

4.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活动路径,让他们发现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和回到巢穴的。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些蚂蚁的食物。

2.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绘制在图纸上,并用彩色铅笔进行标注。

总结活动:1.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绘制的图纸。

2. 引导学生总结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3. 提问: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的?它们为什么要回到巢穴?蚂蚁是如何合作的?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蚂蚁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 学生可以制作蚂蚁观察盒子,将蚂蚁带回家中进行观察。

3. 学生可以用泥土和纸板制作一个小蚂蚁巢穴模型,观察蚂蚁在模型中的活动。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分享的观察结果和绘制的图纸是否准确反映了蚂蚁的生活习性。

教学延伸: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小学语文《书本里的蚂蚁》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小学语文《书本里的蚂蚁》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小学语文《书本里的蚂蚁》教案设计(精选11篇)这是一篇内容简单浅显但情节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感,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书本里的蚂蚁》教案设计篇1活动目标:1.学习计划捉蚂蚁的行动,明确活动的观察任务。

2.对捉到的蚂蚁能够仔细观察,并能将蚂蚁的身体构造与功能进行表述和描绘。

3.在捉蚂蚁的活动中萌生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昆虫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块纱布和皮筋、小铲子。

2.雪糕棒、放大镜、笔和画板画纸、背面贴有双面胶的白纸。

3.选择一处有蚂蚁出没的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

4.幼儿用书:《蚂蚁》。

活动过程:1.引起兴趣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今天我要去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谁愿意和我一起去?2.师幼一起策划捉蚂蚁的计划(1)师:蚂蚁平时喜欢在哪里?我们到什么地方有可能捉到它们?(2)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在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上分别画出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

(3)根据幼儿猜测的几个地点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将所猜蚂蚁出没地点的图标贴在组长的衣服上。

(4)师:去捉蚂蚁有许多工作要做,先要当好“侦察员”,即能找到蚂蚁活动的地方;然后要做“观察员”,即能仔细观察蚂蚁是什么样子的;最后还要当好“记录员”,即把你在哪里发现了蚂蚁,和你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5)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器材“去捉蚂蚁,你觉得我们需要哪些东西的帮助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出示相应的材料:看看这里的哪些东西在捉蚂蚁的时候会用得着?昆虫盒用来做什么?放大镜可以用来做什么?纸和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去捉蚂蚁时还要注意什么?3.师幼一起去寻找、观察蚂蚁(1)教师带幼儿外出寻找蚂蚁,并请发现蚂蚁的小组及时向大家通报,请捉到蚂蚁的小组就地观察蚂蚁。

(2)用放大镜仔细看看小蚂蚁有几只脚?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它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会动?学一学它是怎么动的?4.组织幼儿交流捉蚂蚁的经历并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1)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蚂蚁?你是在哪里捉到的?(2)你对蚂蚁有哪些新发现?还希望知道小蚂蚁的哪些问题?(3)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蚂蚁,三个小朋友扮演一只蚂蚁,商量一下谁做头、谁做胸、谁做腹,然后尝试走一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类别】整本书阅读
【课型】读书汇报课
【学段及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设计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书籍(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也就近在咫尺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在黑板上画出蚂蚁的简笔画)简笔画这一环节,既能拉近孩子们与小蚂蚁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小礼物。

接下来我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出书籍:如果一只小蚂蚁跑到了书本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投影出示书的封面,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让学生认识书籍,初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书籍,初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书籍激发兴趣(30分钟)
激发学生读《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运用直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设计多张图文并茂的课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书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它们是《书本里的蚂蚁》、《糊涂先生作曲》和《乌鸦的罚单》。

通过《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引出其它两个故事。

每一个故事我选择其中精彩部分图文对照引导
学生读故事、猜故事,例如:《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中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让学生猜故事的情节,
书本里传来了很整齐的细碎的声音,是谁在说话呢?
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有一天,小姑娘想起了那朵美丽的花,就打开了书看。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为了激起学生读《糊涂先生作曲》这个故事,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出故事:孩子们,小姑娘每天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引出故事《糊涂先生作曲》。

在讲《糊涂先生作曲》这个故事时,设置这样的悬念:曲子写好了,糊涂先生也饿了,等他从面包店里吃饱了出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你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样的提问一波三折,学生胃口被吊得很高,每个悬念都激起学生读这本书的愿望。

此时,及时出示《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封面。

让他们自己去读这本书找答案,激起阅读兴趣。

本环节设计意图: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出示目录走近作者(5分钟)
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次激起学生读这本书的兴趣。

投影出示书的目录,根据故事的名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接下来出示封底作者的话,配上优美的钢琴曲,在优美的乐曲中师深情朗诵,学生感受作者美好的心灵和写作意图,期待精彩的故事。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是谁写的吗?过渡语进入到简介作者的环节。

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简介和她的其他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其它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其它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2分钟)
此时的学生已经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为了让孩子们认真读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本课内容,还对孩子们提出了读书要求:
小朋友们,让我们和《书本里的蚂蚁》交上朋友吧!下节课我们开个读书交流会,好吗?小朋友们,让我们以书为友,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书本里的蚂蚁》阅读教学案例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本注音版的,由多个独立的童话故事编辑而成的故事书。

书中的故事语言优美,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文字有淡淡的抒情、有趣的哲理。

对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根据《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内容特点,结合低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兴趣。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准备了教学课件。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征与规律,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采取了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为了能实现教学目标,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共分为四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书籍
二、走进书籍激发兴趣
三、出示目录走近作者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引出书籍(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也就近在咫尺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在黑板上画出蚂蚁的简笔画)简笔画这一环节,既能拉近孩子们与小蚂蚁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小礼物。

接下来我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出书籍:如果一只小蚂蚁跑到了书本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投影出示书的封面,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让学生认识书籍,初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书籍激发兴趣(30分钟)
激发学生读《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运用直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设计多张图文并茂的课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书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它们是《书本里的蚂蚁》、《糊涂先生作曲》和《乌鸦的罚单》。

通过《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引出其它两个故事。

每一个故事我选择其中精彩部分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读故事、猜故事,例如:《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中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让学生猜故事的情节,
书本里传来了很整齐的细碎的声音,是谁在说话呢?
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有一天,小姑娘想起了那朵美丽的花,就打开了书看。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为了激起学生读《糊涂先生作曲》这个故事,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出故事:孩子们,小姑娘每天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引出故事《糊涂先生作曲》。

在讲《糊涂先生作曲》这个故事时,设置这样的悬念:曲子写好了,糊涂先生也饿了,等他从面包店里吃饱了出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你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样的提问一波三折,学生胃口被吊得很高,每个悬念都激起学生读这本书的愿望。

此时,及时出示《书本里的蚂蚁》这本书的封面。

让他们自己去读这本书找答案,激起阅读兴趣。

三、出示目录走近作者(5分钟)
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次激起学生读这本书的兴趣。

投影出示书的目录,根据故事的名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接下来出示封底作者的话,配上优美的钢琴曲,在优美的乐曲中师深情朗诵,学生感受作者美好的心灵和写作意图,期待精彩的故事。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是谁写的吗?过渡语进入到简介作者的环节。

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简介和她的其他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其它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2分钟)
此时的学生已经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为了让孩子们认真读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本课内容,还对孩子们提出了读书要求:小朋友们,让我们和《书本里的蚂蚁》交上朋友吧!下节课我们开个读书交流会,好吗?小朋友们,让我们以书为友,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