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汇率变化 实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

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摘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较大的偏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二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即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
当前的措施是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关键字:相对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汇率人民币汇率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
它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如果用i 和i* 表示本国和外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St-1、St 分别代表基期和t期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直接标价法的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St /St-1=(1+i )/(1+i* )根据上式,我们得到一个直观的检验标准,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现实表现分析作为正处于经济改革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几乎一直在和通货膨胀作斗争。
虽然终于在2002年下半年摆脱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通货紧缩,中国就又陷入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中国不断演进的同时,人民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表现又如何呢?根据易纲、范敏(2002)的研究表明,1980~1996年十七年中,除了1980~1994年1990~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未作检验的1978~1979年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美国),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的流量分析法之二: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r 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卡塞尔以“如何决定正常的汇率”作为中心课题,对“人们为什么需要外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对内价值的变动如何影响对这种货币的需求”这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要获得这种货币在外国所具有的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同样,人们将本国货币提供给外国人,也就是将本币所代表的对本国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转移给了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实质上就是对本国财富的购买力与对外国财富的购买力相交换。
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这两种货币相对的购买力,即所谓的购买力平价。
可见,依照卡塞尔的观点,购买力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最基本依据。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具体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两部分内容。
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于说明某一时点上两种货币的汇率是怎样形成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各自在其国内的购买力。
由于购买力相当于一般物价水平(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平均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可表示为:s=Pa/Pb式中s表示汇率,指一单位的B国(外国)货币以A国(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质上就是一价定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所谓一价定律,亦即假若忽略交易费用等因素,则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种货币所表示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例如,假若某种商品在美国卖20美元,在英国卖10英镑,则英镑兑美元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就是20/10=2,即1英镑兑2美元。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汇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流动,还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理解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是解释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为我们理解汇率的波动和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古老、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简单来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就会存在套利机会,从而促使汇率调整,直到两国商品的价格在经过汇率换算后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例如,如果在美国一个汉堡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1 美元等于 4 元人民币(20÷5 = 4)。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那么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应该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当两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相对稳定时,物价水平的差异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然而,在短期内,该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贸易壁垒、运输成本、非贸易商品等因素。
其次,它假定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进行跨国商品买卖,这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IRP)从资金流动的角度解释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会在不同国家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套利,使得两国的利率差异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
例如,如果本国的利率高于外国,那么投资者会将资金投资于本国,从而导致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币升值。
同时,由于预期本币会在未来贬值以抵消利率差,因此汇率的预期变动会使得套利活动的收益趋于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摘要: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
但是在实际中,例如2000以来,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本文通过2000年以来的数据,试图找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关键词:汇率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购买力平价学说是瑞典学者卡塞尔在2世纪完成的。
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0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的价格之比。
它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变化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变化率之差,即Δe=ΔP-ΔP*。
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大于美国,那么Δe>0,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上升;反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下降。
以上分别是2000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平均中间价、中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国通货膨胀率的数据。
由图表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3年之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小于美国的,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该下降。
但是根据人民币对美元平均中间价表可知,这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不变,这好像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同样,2004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高于美国的,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当上升。
但是这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却大幅下降,这样也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其实不仅在中美两国,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不能在绝大部分国家得到验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偏差呢?1,从技术上讲,主要问题是:(1)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因而采用何种指数最为恰当,是个很难决定的问题。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
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
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
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
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
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
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1、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
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
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
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能够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供解释。
因此,文中选取了中美两国1980年至2008年间的物价水平和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作为样本,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找出中美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价格指数一、引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卡塞尔,其后的许多学者就物价水平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然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有关文献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出结论,此外,还对可能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的均衡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栾莹辉(2005)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探讨》一文中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解释力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张志柏(200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估计,并指出由于基期的选择不同可能导致均衡估值产生差异,表现在如果选取较近的时间段,名义汇率的波动就比较容易被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
周克(2003)指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能够解释不同年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其中,人民币汇率一直被小幅低估。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1914 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其基本观点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应当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现形式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商品的一价定律为基础,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的价格水平之比。
可以表示成,e=p0/ pf0,其中,p0代表一定时期本国的价格水平;pf0则代表同时期外国的价格水平。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实证检验

人民币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假说实证检验作者:蒋韵文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采用1994—2011年间中美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月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名义汇率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难以成立。
并对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失效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名义汇率协整检验一、引言购买力平价假说指的是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由这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决定。
作为汇率决定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经常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究竟如何,能否利用该理论制定当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试图对此进行研究。
二、理论模型及数据说明(一)理论模型构建本文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于相对购买力平价,这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便于进行经验分析。
目前,购买力平价有单变量模型、双变量模型和三变量模型三种形式。
1、购买力平价的单变量形式2、购买力平价的两变量形式3、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形式(二)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文选取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名义汇率(记为EXCHANGE),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记为CCPI)和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记为USCPI)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时间范围为1994年1月到2011年12月,月度样本容量为216。
在下文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经定基、季节调整和取对数后的数据,分别记为exchange、ccpi 和uscpi 。
(一)平稳性检验在检验一组时间序列的协整性或长期均衡关系之前,应首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对购买力平价三种形式的模型分别进行的实证检验1、单变量形式检验根据上文所述,对购买力平价的单变量形式实质上就是对合成变量x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变量x为非平稳序列。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9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 9 讲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相对购买力平价含义 2.表达公式 3.近似计算 4.购买力平价理论评述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9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是 指在一定时期内,两国的汇率变化与该时 期内两国的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9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3.近似计算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决定理 论建立在一定时期内,两国物价水 平的相对变化基础上。
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两个国 家的通货膨胀率来近似分析汇率的 变化。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9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近似公式推导
设通货膨胀率为π, π= (P1-P0)/P0 =( P1/P0)-1
买力平价为强表达式。绝对购买力正确, 相对购买力也正确,相对购买力正确,绝 对购买力未必正确。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积极作用 ※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决定汇率的初期趋势。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9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国际经济学
(3)缺陷与不足 ※基础是货币数量,而不是价值; ※汇率基础仅分析购买力,忽视了其他因素; ※计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一篮子的商品不 好确定; ※现实中,由于高昂的运输、保险等费用和关 税等壁垒,商品的自由流通就很难实现。因此 “一价定律”也很难成立。
和当期(1)的价格与汇率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11-8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中美10年数据验证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以2000年至2010年十年的中美数据为例,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关键字:中美十年通货膨胀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误差原因一、2000年至2010年中美通货膨胀率变化
中美通货膨胀率对比
年份中国CPI% 美国CPI% e*=e中-e美
2000 0.4 3.38 -2.98
2001 0.7 2.83 -2.13
2002 0.8 1.59 -0.79
2003 1.2 2.27 -1.07
2004 3.9 2.68 1.22
2005 1.8 3.39 -1.59
2006 1.5 3.24 -1.74
2007 4.8 2.85 1.95
2008 5.9 3.85 2.05
2009 -0.7 -0.34 -0.36
2010 5.1 1.64 3.36 由此可得两国10年通货膨胀率变化折线图,如下。
依图可知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相对平缓。
2000年到2006,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2007年至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显著上升,美元依旧平稳,人民币回落贬值,2009年中国在经济危
机爆发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通货膨胀率下降,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回升。
中美通货膨胀率趋势图
-2
-10
123456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CPI%美国CPI%
二、2000年到2010年中美汇率变化,及与e*关系比较。
中美汇率与通货膨胀率
由上表与下图知,2000年至2008中美汇率缓慢递减,2009至2010缓慢上升;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2000至2006中美汇率递减,2007至2008递增,2009再次递减。
现实汇率变化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变化趋
年份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0)
e* 2000 8.2784 -2.98 2001 8.277 -2.13 2002 8.277 -0.79 2003 8.2774 -1.07 2004 8.2768 1.22 2005 8.1917 -1.59 2006 7.9718 -1.74 2007 7.604 1.95 2008 6.9451 2.05 2009 6.6227 -0.36 2010
6.8282
3.36
势基本一致,但e*不等于汇率,说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于短期内失效。
三、短期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失效原因分析
1、数据采取方面
(1)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2)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
运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汇率,要求不同国家在商品的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性,否则,就会缺乏可比性。
(3)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期年的选择至关重要。
但受到观察能力和技术、数据不足或别的原因限制,研究人员难以保证基期年的准确选择。
2,从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如我们的分析以物价水平的灵活调节为前提,而如果存在价格粘性导致其不能在短期内调整,则汇率就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由以上分析可知,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由于它一致的假设前提对于长期和恶性通货时是有效的,而短期由于物价及汇率变动浮动大,将不
适用。
从实际国情而言,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核心是对价格的扭曲,人为制度因素的过多干预是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典型缺陷:
1、汇率形成机制扭曲。
2、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
四、根本启示: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虽然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解释能力,但却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缺陷,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根本启示完善我们的汇率机制,使之更好地体现国家间经济变化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