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两次鸦片战争》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山东高三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2.禁烟时期,林则徐将外国人统称为“夷”,甚至企图对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侵略者采取怀柔政策。

“天朝”“皇帝天恩”“奸夷”“夷情”“柔远之经”“以示怀柔”等字眼充斥在林则徐的奏折当中。

这反映出林则徐()A.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B.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C.仍存“华夷之辨”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

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

由此可见()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4.[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从1863年起,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最初“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

……初时,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

”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

这说明,当时()A.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B.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C.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D.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5.[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两次鸦片鸦片战争1、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D.司法主权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3、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美国军队5、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呗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6、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

两次鸦片战争练习题1、1839年3月,到达广州。

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6月3日,他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当众销毁。

2、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材料意在说明()A. 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B. 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C. 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D. 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3、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C. 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D. 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 要求清政府赔偿鸦片的损失B. 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C. 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D. 显示英国国力的强盛5、如图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激增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是()A.换取中国商品B.制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C.扭转贸易逆差D.打破清朝“锁国”政策6、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7、下列有关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C.鸦片战争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战争D.邓世昌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8、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下面的()A. 林则徐虎门销烟B. 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C. 英军占领香港岛D. 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9、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军备落后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C.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力10、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内容的是()A. 割香港岛给英国B. 赔款2100万元C.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英国须同中国商定11、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有学者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针对在中国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自己,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

列强由此轻易地取得了( )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通商口岸传教权3.《瀛寰志略》介绍欧洲人“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

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

运用水火,尤为奇妙。

火器创自中国,彼士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造舟尤极奥妙。

篷索器具,无一不精。

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

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作者( )A.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认为欧洲的航海技术源自中国C.明确主张向西方学习D.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强国的差距4.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

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

据此可知( )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5.下表为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海关的设立(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回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上海1854 芝罘1863 秦皇岛1902广州1859 琼州1876 江门1904汕头1860 芜湖1877 长沙1904福州1861 温州1877 安东1907镇江1861 蒙自1889 满洲里1907宁波1861 沙市1896 海拉尔1907天津1861 杭州1896 齐齐哈尔1907九江1861 苏州1896 哈尔滨1907厦门1862 梧州1897 长春1907汉口1862 腾越1900 奉天府1907C.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地域分布上比较均衡6.1842年,清政府在答复英国政府的照会中称:“中国官方对于禁止鸦片的权力,当然只以不准中国军民吸食为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练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练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真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扩大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再次侵略中国2.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分布在全世界多家博物馆。

从下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第一次高潮(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19山东东营中考)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

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

”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英联军D.八国联军4、下表是清朝爱国将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从表中你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C.清政府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D.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5、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付之一炬。

犯下这滔天罪行的是A. 英俄联军B. 英美联军C. 法俄联军D. 英法联军6.有学者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遁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对于“赶往近代最初一步”理解最准确的是()A.鸦片战争开放广州、杭州等通商口岸,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B.鸦片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代以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内容所涉及的条约()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直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C.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D.迫使道光帝派遗林则徐广东禁烟8.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2.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4.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D.魏源的主张脱离中国实际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货物旧税率(%) 新税率(%)棉花24.19 5.56棉纱13.38 5.56斜纹布14.92 5.56A.割让香港岛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6.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

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第四章西力冲击(下) (一八五○至一八六○)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第三节中国境遇的再变A.英国的炮舰政策B.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C.西方国家的携手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

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2.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3.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不仅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如介绍英国的国会制度时,指出“公会所(议会),分为爵房(上院)、乡绅房(下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

否则,勿论。

”材料说明徐继畬()A.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B.站在时代前沿反思君主专制C.倡导效仿西方的制度变革D.学习西方长技进入实践阶段4.鸦片战争的结局,清朝并非败在没有正义,没有实力(特别是经济力量对比),当年的中外文献,无不证明清朝不是败于敌强,而是败于己弱,就是说败于乾隆到嘉庆、道光的百年积弱。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最根本的原因是()A.清政府统治的极端腐败B.英国的坚船利炮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军事技术的落后5.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

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6.魏源将中英战争比于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事,自信除“乐”之外,中国口号。

通用2024高考历史备考双练之政治史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十年真题练含解析

通用2024高考历史备考双练之政治史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十年真题练含解析

考点10 两次鸦片斗争1.(2024·江苏卷·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行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斗争应是()A. 鸦片斗争B. 其次次鸦片斗争C. 甲午中日斗争D. 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答案】C【解析】在1894年甲午斗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斗争是甲午中日斗争,故选择C项;鸦片斗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斗争,解除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斗争,解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解除D项。

2.(2024·浙江卷·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同等条约,有学者留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惊奇习俗的夷人应当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析】晚清不同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峻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箭双雕,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解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惊奇习俗的夷人应当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旧坚持了闭关锁国,解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赏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解除C。

3.(2024·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鸦片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试题1、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D.司法主权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3、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美国军队5、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呗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6、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

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8、《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9、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10、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 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 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11、两次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根本上取决于()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作战方针 B.外交上是否有同盟军C.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D.人民群众是否进行斗争12、《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A.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B. 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C. 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D. 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13、.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B.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C.洗劫并焚毁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1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一、选择题1.下图是1845年至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这张图片反映的核心问题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C.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D.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基本矛盾2.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3.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

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依照《天朝田亩制度》,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资,但不久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

这表明()A.原来的城市政策具有空想性B.领导人开始转向腐化堕落C.领导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D.太平天国由攻转守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其中发生在今南京市的有()①金田起义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定都天京④提出《资政新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曾作诗道:“我们弟妹果然忠,胜比常山赵子龙。

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

”从诗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A.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B.妇女做出了较大贡献C.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D.定都天京即达到顶峰7.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

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③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④洪仁玕与洪秀全政见的不同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8.在对太平天国兴衰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石达开争议颇多。

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是()A.小说《太平风云》B.中学历史教科书C.关于杨秀清的史学论著D.太平天国运动文献资料9.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

”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伪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A.《资政新篇》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B.军情紧急,无暇顾及C.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不了解西方文明D.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对西方文明的排斥10.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1.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A.在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在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洲效力C.在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在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A.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B.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C.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已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1860年中国纪事》(摘自马恩全集)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请回答: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为这两种观点阐述各自的理由。

15、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当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维持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著【作者简介】马士(Worse.H.B,)(1855—1933)美国人,哈佛大学毕业,他到中国后长期在英国人赫德控制下的中国海关服务。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16、(12分)关于鸦片战争的认识,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