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保健之健脾胃篇===
小儿推拿-脾胃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要求: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
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
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
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
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
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
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按揉2~3分钟。
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其他方法:捏脊的部位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背俞穴等。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脾胃虚弱是小儿时期身体常见的症状,脾胃虚弱会影响到孩子身体的发育,这时家长要给小儿推拿治脾胃虚弱,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症状。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脾胃虚弱的按摩方法。
脾胃虚弱的按摩技巧1、常用手法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小时候夜啼出汗多,是脾虚加气虚。
腹胀,大便干,口有酸臭味,这些都已经是孩子过食造成的积食了,你这个应当是喂养不当,造成的积食从而引发的脾湿热,吃点百合薏米粥最适用。
另外孩子脾虚容易引发易感冒的表象的调理好孩子的脾,一切就会正常了。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家长切记呀!脾胃虚弱症状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小儿推拿 之 脾经

推脾经手法位置1、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直推法补脾经)。
2、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3、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宝宝的手,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宝宝的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1、直推法:使宝宝拇指屈曲,然后从指尖开始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
补脾经。
2、将宝宝拇指伸直,从指根到指间来回推。
清脾经。
3、旋推法:在宝宝拇指一面旋转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泄。
作用1、推拿作用: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2、主治疾病: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等。
临床应用1、促进胃肠蠕动;2、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3、促进胃蛋白酶分泌;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促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推拿注意事项 1、家长不必掌握所有的穴位,只要重点了解自己关注的小儿常见病和保健方法就能够满足需求;只要找准穴位,掌握正确的手法,就可以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2、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应按“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顺序进行。
有些穴位刺激性较强,容易引起小儿哭闹,应先推拿刺激较轻、不易引起小儿哭闹的穴位,并且尽量先推拿主穴,后推拿配穴。
3、小儿推拿应在室内进行。
室内空气既应保持新鲜,又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冷或过热。
4、给孩子做小儿推拿前,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疾病后再对症进行小儿推拿。
如果孩子患的是传染病,就应该进行隔离治疗。
5、小儿推拿适合0--14岁的孩子,新生儿也可做推拿。
3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小儿推拿效果最好。
9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配合一些成人的手法来进行推拿。
好了,今天的知识就介绍到这里祝大家吃好喝好身体好。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小儿推拿之脾胃疾病

(三)辨证论治
证型
疳气
疳积
干疳
治法 调理脾胃,理气和中
化积导滞,健脾
补益气血
处方 取穴
基本方加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各1 分钟,运内外八卦各1分钟,推七 节骨(上推与下推各1分钟),揉 脾俞与胃俞。
基本方加掐揉小横纹,揉脾俞、 基本方重点补脾经,捏脊。加补
胃俞,退下六腑与推上三关同用, 肾经,揉二马、脾俞、肾俞,推
以退下六腑为主,拿肚角。
上七节骨,拿百虫,摩涌泉。
便秘
【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大肠,脾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秘;胃热致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实 秘;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使大肠失与温煦而传送无力, 成肾虚便秘。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 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证。
2.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4.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 (二)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 急后重。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脓细胞均多;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粪质干燥、坚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 肠扭转和肠套叠:为急腹症,为机械性肠道梗阻所致。表现为腹痛拒按,大 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治疗】(一)治法便秘总以通下为主。实秘:泻热、降气、通导。虚秘:扶正润燥,助大便排出。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 法。
3.鱼际揉法
•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 法。
• 【按法】
•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 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 【摩法】 • --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 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 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 人有所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 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 气未充。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 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 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 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更加迫切的特点。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 小儿推拿疗法的常例手法包括: •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 肩井。 • 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 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 其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 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 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 水、葱姜汁或麻油。
婴儿抚触 • 婴儿抚触是对初
生儿进行轻柔的 触摸,富有爱心 的语言交流。 • 它在生理及心理 上的益处,已经 受到医护界广泛 重视。
婴儿抚触的好處 • 婴儿抚触可以:
• 1) 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抵 抗力 • 2) 增加婴儿睡眠,并改善睡眠质 量 • 3) 帮助平复婴儿情绪,减少哭闹 • 4) 可以促进母婴情感交流,促进 乳汁分泌 • 5) 可促进婴儿饮食吸收和激素的 分泌,达到体重增加、缓解婴儿气 胀、结实肌肉的目的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 推动。
• 【运法】 •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 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 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 转止泻等说法。
小儿按摩常用手法
•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 •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 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 • 2.掌揉法
•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 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 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 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 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 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 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
婴儿抚触与推拿的區別
• 共同點: 都是利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体 表进行治疗,都可以促进小儿的生长发 育、提高免疫力,推拿是在中医理论下 开展的,有特定的穴位和手法,既能保 健又能治疗 • 不同點:婴儿抚触只适合1-6个月的婴幼 儿。
小儿推拿原理
• 1. 物理性刺激: 可以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如脱 臼后复位,也可以产生生物化学作用. • 2. 促进肝糖原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核糖核酸的 合成,这是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的营养物质. • 3. 促进消化系统分泌消化酶,促进小肠对营养的 吸收,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 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 指摩。 2.掌摩法
•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 • --用双手全掌 • 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 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 【掐法】 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 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 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 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小儿推拿保健之健脾胃篇
小儿推拿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1) 2) 3) 4) 5) 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 患儿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 增加父母與子女之親情 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 疗保健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小儿推拿成人推拿的区别
• 小儿推拿属于中醫推拿的一个部分,但与成人推 拿有着明显的区别: • 一是小儿推拿手法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 二是小儿推拿穴位系统独特,多数分布手部,不 仅有“点”状穴,还有“线”状穴和“面”状穴; • 三是小儿病症多以外感、伤食多见,故治疗上多 以清热、消导为主。
小儿按摩常用手法
•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 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屈 其指直推力补,直其指直推为泻;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 补等说法。 •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 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 小儿推拿能增智吗?
• 可以进行小儿健脑推拿,如捏脊、点揉肝俞、点 揉脾俞、点揉肾俞、运太阳、推坎宫、按揉百会、 点揉肩并,可以调节头部的血液循环。
• 【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 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 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 【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 体
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手法 • 1. 推脾经(拇指外侧,可以增加胃酸分泌)、
• 2. 摩腹(可以调节肠胃功能)、 • 3. 捏脊(拇指与食指向上捏,可以提高免疫力, 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为保健,食指在前拇指在 后多为治疗)、 • 4. 掐揉足三里(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建议每天做 一次,一次做8-10分钟。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 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 •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 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 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 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 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 2. 挤捏法 •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 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 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 际擦三种。
小儿的病理特点
•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 康复。 •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 见。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 小儿由於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 敏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 患病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 快好转趋于康复。
•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 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 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 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 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 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 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 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 四肢抽掣等症。 • 5.分阴阳: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定向两侧分推, 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 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 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 咳嗽、2) 增强疗效
•
• 小儿按摩常用介质 • 【生姜汁】 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 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 痛、腹泻之证。 • 【葱白汁】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 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 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 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 【鸡蛋清】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 烦躁夫眠,手足心热等病症。 • 【白酒】具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