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大地构造特征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2,人口: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
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
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中国的地理特征
1,地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2,地貌:中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3,自然资源: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
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扩展资料:
自然灾害状况:
中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旱涝、台风、寒潮,而地质灾害包括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
— 1 —
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 2 —。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对亚洲古板块进行划分中,中国大陆可划分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华南及东南亚板块;中国大陆北面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西南面是印度板块;东面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主要由两个因素控制和制约:一、我国夹于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之间,构成了古生代呈东西向延伸的相对活动地带,致使中国古生代造山褶皱带主要呈东西向延伸,形成了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并奠定了现今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二、东临太平洋,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处于太平洋洋壳与陆壳交接与转化的地带。
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极为显著和特殊的作用。
由于陆壳和洋壳的交接线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所以中国北北东向构造特别强烈,并与上述东西向构造成交叉的形式。
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与古板块的划分:古板块构造研究表明:以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组成中国板块构造的主体和基本格局。
地块或中间地块:I塔里木一中朝地块Ⅱ扬子地块Ⅲ 印度地块(北缘) Ⅳ佳木斯中间地块 V柴达木中间地块Ⅵ羌塘中间地块。
深断裂⑴郯城—庐江深断裂⑵得尔布干断⑶丽水—海丰深断裂⑷甘孜一理塘深断裂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①阿尔泰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②准葛尔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③蔡伦山一贺根山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④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⑤天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⑥阴山—图们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⑦祁连山—秦岭早古生代板决俯冲带;⑧青海—泰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⑨阿尔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或转换断层⑩昆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11可可西里—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2藏北—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13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新生代扳板块缝合线14台湾新生代板块缝合线(或转换断层)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的基底是由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其上广泛发育有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且具有稳定沉积的特征。
扬子板块的基底是由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晚元古代震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特征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地理与地貌特征的国家。
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中国的地理景观多姿多彩,独具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特征,让您对这个神奇的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位置与边界中国位于东亚,东邻韩国、日本,西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南濒南海,北临蒙古、俄罗斯。
中国的边界线绵延数万公里,与多个国家交界,形成了中国的边陲风光和地理特征的多样性。
二、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可以划分为高山地带、高原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四个主要区域。
1. 高山地带中国境内有许多著名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巴郎山等。
高山地带的地貌特征是山峰峻秀、峡谷纵横、雪峰终年不化,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
2. 高原地带中国的高原地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川、湖泊等自然景观分布其中。
内蒙古高原则是贯穿中国北方的一片广袤平原,地貌相对平坦。
3. 丘陵地带中国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流域,包括川西丘陵、广东丘陵等。
丘陵地带地势起伏,绿树丛生,形成了美丽的丘陵风光。
4. 平原地带中国的平原地带广泛分布于东部和华北地区,如长江流域、华北平原等。
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三、自然资源丰富中国的地理与地貌特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壮丽的景观,还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矿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石油、煤炭、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广泛分布于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大江大河、湖泊、水库等。
黄河、长江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不仅对中国的农业灌溉起到重要作用,还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3. 生物多样性资源中国的地理和地貌多样性为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在中国境内生存繁衍。
中国的地理特点

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从地形、气候、水系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
地理特点一:地形中国的地形十分复杂多样,总体可分为东部平原、西部高原和南部高山地带。
东部平原广袤辽阔,既有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也有辽河平原等;西部高原则包括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势较为崎岖;南部高山地带则以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为代表,有着雄伟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
地理特点二:气候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北方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南方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多雨,冬季湿润。
西部地区由于高原和山脉的存在,气候则是以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为主,温差较大。
地理特点三:水系中国的水系非常发达,主要由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众多大中型河流组成。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功能。
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它为中国南北交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丰富了中国的水系。
地理特点四:自然灾害中国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台风生成区,经常受到地震、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困扰。
地震活动频繁,尤其是四川、青海和云南等地。
台风季节一般在夏秋之交,东南沿海地区频繁受到台风的袭击。
洪涝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气候多变,有时会导致严重的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特点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和高原,也有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
气候上分布着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水系发达,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
这一切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不仅影响着中国的自然环境,也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形类型分布及特点

中国地形类型分布及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类型多样,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各地形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1.平原:中国的平原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平原。
其中以华北平原最为广阔,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普通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展较为集中。
其他知名的平原还包括松嫩平原、江苏沿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2.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高度约4000米,素有“天脊之国”之称。
云贵高原地势相对较低,最高点海拔高度约为2300米,地貌复杂,资源丰富。
3.山地:中国是世界上山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山地分布广泛。
主要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脉、大别山脉以及南岭山脉等。
喜马拉雅山脉和长白山脉位于中国境内的东南部,是亚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大别山脉和南岭山脉则位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地势起伏,山峰较多。
4.盆地: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和云南高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地势平坦,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西北地区的中宇宙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也是重要的盆地,地貌多样,气候干燥。
5.台地:中国的台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
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和张广才台地是著名的台地地形,是大地构造运动的产物,地势平缓,土地肥沃。
华南地区的云台山和重华台地也是重要的台地地形,山峰众多,地貌复杂。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
平原地形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高原地形和山地地形则具有丰富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的能源和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盆地地形多为重要的油气产区,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台地地形则呈现出独特的地貌景观,对于旅游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情况,主要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化:
1. 前寒武纪时期,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过渡。
2. 古生代时期,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3. 中生代开始,又有块体陆续漂移、相撞、拼合,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雏形,中国西部在强烈的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出现贺兰山界线。
4. 新生代开始,西部青藏高原隆升,东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现象,使得地壳自大兴安岭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盆地地形。
5.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 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这些不同的构造域,塑造了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依据复杂地形而产生的不同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