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天下有道,xx 不与易也

【课文翻译】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传大道。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尔)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

XX? ”耰而不辍。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和谁来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从出世隐居的人呢?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和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啊,孔子!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危险啊!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他)拄着拐杖背负着农具。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但君臣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高洁,但是使君臣的行为准则乱了。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主张。

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

这是知道不能做到但是去做的那个人吗?

2.当xx,不让xx

【课文翻译】

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样做没有用。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他人的才德像是丘陵,还是可以超越的;孔子的才德像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有人即使想要自行断绝和他的关系,那对日月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体现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2.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

慧。言语不能够不谨慎啊!孔子不可能追的上,就像天不能够用梯子就登上

的。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

叫百姓立于里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就会得到归顺,发动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人人敬爱他,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

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往上看他显得越发高大,钻研他(的学问)显得更加深

厚。往前看发现他在前方,忽然又到了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有次序的引导我,

用文献典籍使我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我,想要停止也不能够做到。

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如果说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学习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教育人没有感到疲倦,就可以说我是这样罢了。

5.当xx,不让xx。

遇到行“仁”的时候,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诸位认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么?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xx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从前我听老师说:

“地位高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关爱他人,地位低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愁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9?以吾一日长乎xx, xx以也。居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xx,则何以哉?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涨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平时说:

“不了解我!”如果有人知道你,那将怎么做呢。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袭他,继而又有饥荒到来。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仪道德。

鼓瑟希(稀),铿XX,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到:

“跟三位说的不同。”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的时候,春天穿的嫁衣都做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男孩,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唱着歌回来。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要用力,言语不谦让,所以对他微微一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文翻译】

1.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仲由,教导你的你知道了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啊。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了过错而不知道改正,这才叫做犯错啊。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品德高尚的人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一样:

犯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了,人人都敬仰他

4.小人之过也必文。

人格低下的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的。

5?人能xx道,非道xx人。

人可以使道义主张光大,不是道义主张是人光大。

6.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严于要求自己,少于要求别人,就能远离怨恨

了。

7.无(毋)欲速,无(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贪图速

度,不要计较小的利益。做事贪图快反而不能达到,计较小的

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人没有了诚

信,就不知道他怎么能够安身立命。大车没有连接车辕和

横木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连接前杠和横木的销钉,怎么能够行动呢?

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10.岁寒,然后知xx之后彫(凋)也。

寒冷的时令,然后才知道松树柏树在其他的树衰落之后才衰落。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的就像流水这样,昼夜不分的流逝着。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翻译】

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制自己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品德高尚的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看,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听,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说,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做.

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事、在卿大夫家做事不怨天尤人。

3?举直错(措)xx,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安排在邪恶的人身边,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

者远矣。

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其“ xX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将心比心,这就可以称作实践仁的方法了!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途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沉重吗?到死了才停止,不是也很遥远吗?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高尚志节和节操的人、仁义的人,不会追求生命来损害仁义,会牺牲自己来成就仁义。

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没有仁义的人不可以长久的处于贫困,也不可以长久的处于安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德,算计的精明的人利用仁德。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课文翻译】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糙的饭,喝冷的水。弯着胳膊枕着睡觉,乐趣也在这之中了。没有道义的财富和权力,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财富和地位,这是人想要的;不按照正当的方法得到,(品德高尚的人)不能接受。贫穷和卑贱,这是人厌恶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品德高尚的人)不能离开。君子离开了仁德,从哪里成就美名呢?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义,仓促的时候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挫折的时候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3.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如今完美的人为何一定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

难能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也不忘记平素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啊!

4.君子xx: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考虑看的清楚;听考虑听的明白;脸色考虑温和;态度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专注;有疑问时考虑请教他人;气愤时考虑惹出后患;见利考虑道义。

5.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可,没有一定的规则。一切按照义去做。

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认为义是高尚的。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吧。

8.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神而去祭祀,是谄媚。见到符合义的事情而不去做,是没有勇

先秦诸子语录 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先秦时期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期,诸侯国为谋求霸主地位进行的战争往往不顾百姓死活。但敏锐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民心的向背、百姓的存亡其实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真正长治久安,因此诸子思想中常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如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孟子明确提出“仁政”,并说“民贵君轻”,把百姓的地位置于君王之上(当然有着特定的限制)。荀子则肯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成为后世较开明的君王治国的龟鉴。墨家倡“兼爱”说,比儒家的“仁爱”涵盖面更广,墨子就将是否符合人民生活的实际与利益,提到衡量思想言论是非标准的高度。现代民主社会虽然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但仍需要警惕以国家利益等宏大借口来损害人民利益,诸子的民本思想可以作为今天的政治建设的参考。 二、有若说“和为贵”,但是这种“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团和气”,其原则即在于“礼”。以“礼”来节制“和”,实际上是要使和谐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中去,“礼”不仅包括社会行为的各项规范,也包括“出礼”必须采取的强制措施,即“刑”。“以礼节之”的“和”才是可贵的,追求“和”之理想的“礼”才是可亲的,这就是“和为贵”与“以礼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老子提出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办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作简单化的理解就是实行平均主义,或者是“劫富济贫”,在今天看来这已不足为训,因为历史已经给出了深刻的教训,只有使“不足”逐渐走向“有余”,才能真正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子所言仍有现实意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应该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

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翻译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 (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法超越。人即使要断绝自己(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

《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4.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5.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6.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精粹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名句默写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孔子思想核心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孔子张扬之德,即。反对“过”与“不及”。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并称为“四书”。 2、《民为贵》选自,作者,被后世称为亚圣,和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的主张却刚好相反。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能反映此思想的语句是,,。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中,能体现此思想,并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3、在先秦诸子中,最奇特的一部著作是,又称,此书充满了意出尘外的想象,善用异彩纷呈的 来说理。作者庄子,是的另一位巨擘,他继承了的思想学说,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此书共33篇,分为,,。相传《内篇》是其本人所作,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在《无端崖之辞》一课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比如成语,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如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在此则寓言故事中,他举匠石和郢人的故事,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再举几个相似的例子,, 。 4、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5、韩非子,是先秦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他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7、提出“有无相生”观点的人是,姓,名,字,著有一书。此书又称,分上、下篇。上篇三十七章,又称,下篇四十四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的东西。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其次一个原因是。 二、名句默写: 1、子曰:“,则远怨矣!” 2、子曰:“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4、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8、,非道弘人。 9、子曰:“,是谓过也。”10、岁寒,。 11、子在川上曰:“,。”12、君子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天时不如地利,。 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敬人者,人恒敬之。18、,,天下可运于掌。 19、,,:此之谓大丈夫。20、,。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1、故有之以为利,。22、,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23、知人者智,。,自胜者强。24、大小多少,,,为大于其细。2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26、是以兵强则灭,。,柔弱处上。2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8、民之从事,。,则无败事。29、其安易持,,,其微易散。 30、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1、《论语》中体现小人和君子学习礼乐后有差异的语句是,。 2、在《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任的东西重而路程遥远。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2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1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论语》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 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 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 刑峻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施:旧读shì,动词。众:指众人。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夫:句首发语词。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 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 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 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 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 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 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 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 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 愁当做自己的忧愁。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孟子曰:“桀纣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 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 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 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天下有道,xx 不与易也 【课文翻译】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传大道。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尔)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 XX? ”耰而不辍。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和谁来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从出世隐居的人呢?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和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啊,孔子!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危险啊!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他)拄着拐杖背负着农具。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但君臣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高洁,但是使君臣的行为准则乱了。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主张。 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 这是知道不能做到但是去做的那个人吗? 2.当xx,不让xx 【课文翻译】 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样做没有用。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他人的才德像是丘陵,还是可以超越的;孔子的才德像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有人即使想要自行断绝和他的关系,那对日月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体现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2.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 慧。言语不能够不谨慎啊!孔子不可能追的上,就像天不能够用梯子就登上 的。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 叫百姓立于里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就会得到归顺,发动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人人敬爱他,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 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往上看他显得越发高大,钻研他(的学问)显得更加深 厚。往前看发现他在前方,忽然又到了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有次序的引导我, 用文献典籍使我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我,想要停止也不能够做到。 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如果说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学习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教育人没有感到疲倦,就可以说我是这样罢了。

汉语练习题

汉语练习题 1.下列语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A.狭隘(ài)翁媪(?o)惆(chóu)怅 B.刹那(shà)波(pō)浪针砭(bi?n) C.复辟(pì)阐(sh?n)明包庇(bì) D.蹒(mán)跚土坯(pēi)澎湃(bài)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ǘ) 圈养(quān) 愀然不乐(qiǎo) B.倏忽(shǖ)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自惭形秽(huì) 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 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删.除膻.味籼.米潸.然泪下 B.信笺.歼.灭缄.默间.不容发 C.飙.升鱼鳔.剽.悍彪.炳青史 D.血.缘戏谑.噱.头空穴.来风 【解析】:A.删、膻、潸都读shān,籼读xiān;B.笺、歼、缄、间、都读jiān;C.飙、彪念biāo,鳔念biào,剽念piāo;D.血、谑读xuè,噱、穴读xué。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声讯 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高架 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 【解析】: A中“吉人自有天象”的“象”应为“相”,动词,是“帮助”的意思。C 中“问侯”为“问候”。D中“粗制烂造”的“烂”应为“滥”。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命题人:宝鸡铁一中沈静 班级 ------------- 姓名------------ 第Ⅰ卷(28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颛臾(duān )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 )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ā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弟(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狩猎修葺钻燧改火及及可危B.渎职沮丧礼崩乐坏克己复礼C.迂阔肇始譬如北辰治丝益棼D.陪臣轻裘始作俑者待价而沽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侯。 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 C.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 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3.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1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学习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名句摘录集锦 前言: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行。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同学们要根据要求及时、认真的背诵。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的一些名句,摘抄于此,方便同学们背诵,但不能以此代替对这本书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归到课本上。由于时间紧张,各位同学要安排好时间,课代表要组织好诵读,争取于本期末完成背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论语》名句摘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5、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论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7、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翻译:孔子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8、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以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要有信用,行动必须要果断。”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先秦诸子选读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先秦诸子选读翻译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 士哉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4、见义不为,无勇也。 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

2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21、今有人日其攮邻之鸡者。 2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3、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25、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6、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27、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0、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4、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36、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8、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

读先秦诸子语录有感

读先秦诸子语录有感 读先秦诸子语录有感 读先秦诸子语录有感——读《先秦诸子散文》有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 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论语》和《墨子》(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话。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些语录, 但能围绕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因此,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 第二阶段:《孟子》和《庄子》(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论述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上基本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分述

一、《论语》的艺术成就: 1、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论语》无论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还是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篇章。其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富有启发性。刘勰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2、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如《侍坐章》 3、言近旨远,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二、《墨子》的艺术特色: 1、与《论语》纯语录体相比,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话,已初具议论文规模;逻辑严密,善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不过,《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 是在围绕着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有论有据的论文,所以,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2、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三、《老子》的文学成就 1、具有诗情:《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2、像散文诗:《老子》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等句式,行文参差错落,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先秦说理文中的另一形态。它也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3、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但就说理文体来说,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不是结构完整的说文。 四、《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理想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 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陶,滋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教学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 2.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教学难点: 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在《我读先秦诸子》中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录,体会其中的精妙。 二、关于先秦诸子 1.“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儒家孔丘、孟轲、荀卿;墨家,墨翟;法家商鞅、韩非;道家老聃、庄周;农家许行; 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纵横家苏秦、张仪。 2. 讨论: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3.先秦诸子散文发展阶段:

高中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要求必备文章段落(带翻译)

高中语文课本要求必备文章段落、佳句 一、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四、子曰:“不愤不汽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 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七、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翻译: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八、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繁体),小车无軏(繁体),其何以 行之哉?” 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輗 ,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九、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十、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翻译: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十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十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 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 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 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十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既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倾向, 也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冷漠、疏远,只以恰当的原则与方式 来对待一切人事. 十四、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喜欢人民所喜欢的人民也会喜欢他所喜欢的,担忧人民所担忧的, 人民也会担忧他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 愁当做自己的忧愁,做到这样却不称王,是从来没有的事. 十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