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1 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注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释义】人类生长在天地之间,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只是一眨眼间而已。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3 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注释】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释义】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注释】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释义】厨师虽然不做祭祀的饭菜,祭祀官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注释】恢恢:宽广。
游刃:运转的刀刃。
【释义】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

【导语】诸⼦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等书则记载“诸⼦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影响较⼤、最为的不过⼏⼗家⽽已。
⼀、政者,正也,⼦帅以正,孰敢不正。
此句出⾃《论语·颜渊》,这句话⼤意是: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
您本⼈带头⾛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正道呢? ⼆、事者,⽣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此句选⾃《管⼦-乘马》,务:致⼒。
这⼏句⼤意是:各种事业总是产⽣于谋虑,成功于实⼲,失败于骄傲。
三、圣⼈千虑,必有⼀失;愚⼈千虑,必有⼀得。
此句出⾃《晏⼦春秋·杂下⼗⼋》,得:成功。
这句话的⼤意是:即使有⼤智⼤慧的⼈,考虑很多次,也难免有⼀次失误;即使迟钝笨拙的⼈,考虑很多次,必有⼀次会是正确的。
四、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此句选⾃《荀⼦·议兵》,这句话⼤意是:凡各种事业的成功,⼀定在于恭谨⼩⼼;它的失败,⼤多来⾃于怠慢疏忽。
五、⾏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其⾝正⽽天下归之。
此句出⾃《孟⼦·离娄上》,这句话⼤意是: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原来意想的结果的时候,就要从⾃⼰内⼼的道德修养的根源上寻求原因,⾝⼼端正,天下就会归服。
六、⾦⽟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
此句出⾃⽼⼦《道德经》,意思是:⾦⽟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骄,是⾃取灾祸啊!⼤功成了,名份有了⾃⼰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七、天下之事,⾮⼀⼈所能独知也;海⽔之⼴⼤,⾮独仰⼀川之流也。
此句出⾃《鹖冠⼦·道瑞》,天下的事情,不是⼀个⼈所能独⾃知道的,海⽔的⼴阔,不是独靠⼀条河流的。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赏善不遗匹夫。
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及解析

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及解析1.诸子百家的名人名言孔子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27)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1.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
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
2.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益:增加。
【鉴赏】真正的上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孔子家语∙五仪解》【注释】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善行,而不怂恿别人的恶行。
【鉴赏】大千世界,善善恶恶,谁也不能逃出善恶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是非的标准。
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义正言辞地拒绝恶的侵入。
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鉴赏】树想要静静挺立,风却吹个不停,子女想要孝敬父母时,父母却早早死去了。
这种人间憾事,谁也无法挽回。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注释】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吹自擂。
【鉴赏】夸夸其谈的人显露于外的恰恰是他的无知,自吹自擂的人也正反映了自己的浅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注释】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鉴赏】止语积福德,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之妙,唯有修行才能感知!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7. 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注释】审:明察。
对于是非治乱的实际情况,应该明察详审。
【鉴赏】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君主易被蒙蔽欺骗,缺乏调查研究,听信臣下虚妄之词,不辨是非,混淆黑白。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墨子名言选粹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
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
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先秦诸子语录是指先秦时期的各位思想家所说的一些名言或语录,这些语录包含了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对其中十二则语录的解释: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话,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表达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2.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性善》一篇,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让人的本善性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道是不能被言说或言说所捕捉到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原则,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和领悟来认识。
4. 庄子:“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篇,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烦恼和追求是虚妄的,而他自己则通过悟道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地,独自清醒。
5. 韩非子:“以力服人者,不如以德服人。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喻老》一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以德服人,使人们内心愿意追随和服从,比使用武力和暴力更为有效且持久。
6. 荀子:“人贵有疾如不剖。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一篇,意思是人应该珍惜艰苦和困难,像切剖自己一样,努力修身养性。
他认为通过面对困境和挑战,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和完善。
7. 墨子:“兼爱非爱。
”这句话出自墨子的《兼爱》一篇,意思是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不局限于个别的爱。
他主张推崇普遍博爱的思想,认为应该平等地关心和帮助所有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8. 阳明:“知行合一。
”这句话出自阳明的《传习录》一篇,强调了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道德的原则,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与成就。
9. 荆轲:“为国捐躯。
”这句话是描述战国时期的荆轲,他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诸子百家留下的经典语句如璀璨的明珠的句子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
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
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
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
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
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先秦诸子的翻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生说:“由呀!(让我)教导你…知道‟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自身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3.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地名)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勿图快,勿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冷了,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6.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这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那么)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那么)就不逃避。
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成就他的美名?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违背仁德,在慌乱的时刻一定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这样。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百家第一单元《论语》选读1.天下有道,xx 不与易也【课文翻译】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传大道。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尔)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XX? ”耰而不辍。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和谁来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从出世隐居的人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和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啊,孔子!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危险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他)拄着拐杖背负着农具。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政教伦理原则。
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但君臣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高洁,但是使君臣的行为准则乱了。
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主张。
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这是知道不能做到但是去做的那个人吗?2.当xx,不让xx【课文翻译】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样做没有用。
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
他人的才德像是丘陵,还是可以超越的;孔子的才德像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有人即使想要自行断绝和他的关系,那对日月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体现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2.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
言语不能够不谨慎啊!孔子不可能追的上,就像天不能够用梯子就登上的。
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里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就会得到归顺,发动百姓就会团结协力。
他活着,人人敬爱他,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
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往上看他显得越发高大,钻研他(的学问)显得更加深厚。
往前看发现他在前方,忽然又到了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有次序的引导我,用文献典籍使我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我,想要停止也不能够做到。
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如果说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学习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教育人没有感到疲倦,就可以说我是这样罢了。
5.当xx,不让xx。
遇到行“仁”的时候,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诸位认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么?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xx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从前我听老师说:“地位高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关爱他人,地位低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9•以吾一日长乎xx, xx以也。
居曰:不吾知也!”如或知xx,则何以哉?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涨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平时说:“不了解我!”如果有人知道你,那将怎么做呢。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袭他,继而又有饥荒到来。
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仪道德。
鼓瑟希(稀),铿XX,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到:“跟三位说的不同。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的时候,春天穿的嫁衣都做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男孩,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唱着歌回来。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要用力,言语不谦让,所以对他微微一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翻译】1.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仲由,教导你的你知道了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啊。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了过错而不知道改正,这才叫做犯错啊。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品德高尚的人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了,人人都敬仰他4.小人之过也必文。
人格低下的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的。
5•人能xx道,非道xx人。
人可以使道义主张光大,不是道义主张是人光大。
6.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严于要求自己,少于要求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
7.无(毋)欲速,无(毋)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贪图速度,不要计较小的利益。
做事贪图快反而不能达到,计较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人没有了诚信,就不知道他怎么能够安身立命。
大车没有连接车辕和横木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连接前杠和横木的销钉,怎么能够行动呢?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使粮食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10.岁寒,然后知xx之后彫(凋)也。
寒冷的时令,然后才知道松树柏树在其他的树衰落之后才衰落。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过去的就像流水这样,昼夜不分的流逝着。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翻译】1.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回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品德高尚的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看,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听,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去说,不合乎礼仪的不要做.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诸侯国做事、在卿大夫家做事不怨天尤人。
3•举直错(措)xx,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安排在邪恶的人身边,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其“ xX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将心比心,这就可以称作实践仁的方法了!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途遥远。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沉重吗?到死了才停止,不是也很遥远吗?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高尚志节和节操的人、仁义的人,不会追求生命来损害仁义,会牺牲自己来成就仁义。
8.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没有仁义的人不可以长久的处于贫困,也不可以长久的处于安乐。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德,算计的精明的人利用仁德。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文翻译】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糙的饭,喝冷的水。
弯着胳膊枕着睡觉,乐趣也在这之中了。
没有道义的财富和权力,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财富和地位,这是人想要的;不按照正当的方法得到,(品德高尚的人)不能接受。
贫穷和卑贱,这是人厌恶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品德高尚的人)不能离开。
君子离开了仁德,从哪里成就美名呢?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义,仓促的时候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挫折的时候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3.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如今完美的人为何一定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也不忘记平素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啊!4.君子xx: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考虑看的清楚;听考虑听的明白;脸色考虑温和;态度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专注;有疑问时考虑请教他人;气愤时考虑惹出后患;见利考虑道义。
5.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可,没有一定的规则。
一切按照义去做。
6.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认为义是高尚的。
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吧。
8.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神而去祭祀,是谄媚。
见到符合义的事情而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
6.有教无类【课文翻译】1.有教无类。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